【于版刘备】珍贵无比!诸葛孔明之墨迹! 王羲之模仿诸葛亮字写的《涉远贴》 诸葛亮墨迹拓本(传) 三国诸葛亮书迹刻帖《远涉帖》重见天日 2009年01月16日 13:14 来源:人民网 上海
贴吧:
于和伟作者:
香菜一棵 2010-08-28 09:04 元 蔡卞《楞严经刻石》 《楞严经》石刻由四石组成,高皆39厘米。第一石宽163厘米,刻偈词41行,满行10字;第二石宽147厘米,刻
贴吧:
中国画作者:
莫柠居 2016-10-04 17:30 南宋书法大家——张即之 张即之,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教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
贴吧:
乌江作者:
smartmall 2013-03-11 11:23 宋代书法家——苏黄米蔡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简介 苏黄米蔡,即"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此四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也有学者认为"蔡"应为北宋初年的书法家蔡襄。但就古人十分看重的"年齿"排辈而言,"蔡"若为蔡襄,则"蔡"应当排在"苏"之前。"苏、黄、米"皆按年齿排列,作为北宋末年人的蔡京是为"蔡",应当毫无争议。 而后人认为蔡是指蔡襄,是因为蔡京的名声太臭,导致徽
贴吧:
书法作者:
宏健教育市场部 2017-02-16 17:08 诸葛亮书法,绝对少见! 诸葛亮《远涉帖》(原石及拓本) 《远涉帖》相传为王羲之临摹诸葛亮所书。 诸葛武侯《远涉帖》,余既冠时,与鲜于纯叔获观于沙麓张氏家。迨大德庚子冬,诏集贤所贮书画,赐其院之官属,吕司直所得者,亦有是帖。老眼复观,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然比之向所见者,後有东坡跋语,辨其印章,玉泉公家曾收。彦瞻博雅好古,可谓物有所归矣。(《秋涧集》卷七十三) 孔明能书早见诸北宋《宣和书谱》,且道及蜀汉书家仅其一人。唯因人得其
贴吧:
红尘有约作者:
悠然清净? 2018-04-27 14:47 回复:『功夫在武外』书山探幽寻径来【转】 [有法有致]
明代的安世凤所撰的《墨林快事》说:“羲之<积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莹润,骨肉和畅,有法有致,最为合作。”
[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唐代的张怀瓘在《书议》中评价王羲之:“惟逸少(王羲之)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评其草书:“逸少则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园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音xian,意作锋利讲) 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
这句话主要评价书法的“秀润妍美有余,劲拔生动不足”的现象。
贴吧:
内家功夫作者:
飘舟神隐2012 2013-01-01 09:32 回复:也喜半截碑 《兴福寺半截碑》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习王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清代杨宾谓唐代集王书者有十八家,推《圣教》为第一,《兴福寺》仅次于《圣教》。安世凤在《墨林快事》中称“大雅乃兴福寺僧,故世谓之《兴福帖》,其集王字,顾独得其精神筋力,俨如生动,不比怀仁,只得其形模,并其古澹之趣而已,是以书家重之。”杨震方先生对其赞赏有加,《集字圣教序》认为,时代离王羲之不远。碑字亦低劣,但由和谐而书,自有其优越兴福寺半截碑之处。又因在结体上亦有优点,故很难定其优劣。愚以为兴福寺选字摹刻虽不及圣教,但结字和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关系似可胜出。(转)
贴吧:
硬笔作者:
烟雨苍莽 2012-12-20 11:22 回复:这个评价是什么水平,客观真实与否 关于诸葛亮书法的问题
诸葛武侯《远涉帖》,余既冠时,与鲜于纯叔获观于沙麓张氏家。迨大德庚子冬,诏集贤所贮书画,赐其院之官属,吕司直所得者,亦有是帖。老眼复观,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然比之向所见者,後有东坡跋语,辨其印章,玉泉公家曾收。彦瞻博雅好古,可谓物有所归矣。(《秋涧集》卷七十三)
孔明能书早见诸北宋《宣和书谱》,且道及蜀汉书家仅其一人。唯因人得其遗迹必珍玩之,故古代不乏穿凿附会,米芾《跋秘阁法帖》即谓《淳化阁帖》之《度德》、《亮曰》二帖“并诸葛书”,宋以降刻帖遂踵迹因循其说。如康熙《懋勤殿法帖》作“诸葛亮《亮白帖》”。乾隆《因宜堂法帖》也将《亮曰帖》归为“蜀汉诸葛武侯书”,并伪刻明天启安世凤跋“武侯手翰,惟此数十字”云云。
其实深究的话能发现,大部分都是张冠李戴牵强附会,强行把别人作品安在诸葛亮身上,而且年代久远,可信度不足。
再说了,诸葛亮也没必要去攀附什么书法家的名头
贴吧:
ryan_knight_12作者:
随风?尽欢 2018-08-13 16:29 回复:焚香静坐,古人的“雅”健康 无论是在精神心理养生方面,还是作为居家防疫用品,香都是古人居家生活中的要紧之物。
明人安世凤《燕居功课》中说,居室中置有『生香』可不用焚香,除此之外都需要焚香。

贴吧:
文化作者:
李瀚宸 2020-01-05 01:13 回复:十七帖相关。。。。 --------------积雪凝寒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方今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4]解读
《积雪凝寒帖》写于积雪凝寒的严冬,当时寒冷之状,羲之五十年里未曾见过。根据文意知此信写于王羲之五十七八岁许。收信人是一位阔别二十六年之久的老友,益州刺史周抚。二人虽时有书函往还,由于山河阻隔,书信联系并不便当,故信中说:“希望明年夏秋之际,能够再得到您的来信。”这样的联系,当然不解“阔怀”。“阔怀”即远怀之意。[5]3书法赏析
方笔
《积雪凝寒帖》《丧乱帖》比较[6]《积雪凝寒帖》从拓本来看,多方笔,如“计、廿、顷、十所”诸字,而且方笔落笔处多处于字的左偏旁,如“顷、信、何”。这样的用笔特征,在墨迹中可以得到验证,如《丧乱帖》中的“顿、乱、临”等字,《频有哀祸帖》的“切”字等。“方笔特征”是王羲之书法雄强的一面,也是王羲之在行草书创作上广纳百川、博观约取的一个结果。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书论》中说“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结合王羲之“又之洛下,见蔡邕《三体石经》”的叙述,可以窥出王羲之取法的广泛。从出土的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来看,秦隶多逆入平出,楚竹书则切笔外转,则王羲之的方笔运用是在东汉隶书的基础上,取法自古文(六国文字)——楚文字。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中叙及“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相比圆笔,方笔技巧更为复杂,或落锋切翻、或揭腕抢入、或外逆翻回、或振笔快入,不一而足,这些特征在王羲之墨迹中都可寻见。“方笔是逆锋过来以后增加一个向下切的动作,然后再铺毫进入行笔阶段”(胡抗美《〈十七帖〉之我见》),这个逆锋包含着一个弧线的顶锋动作。[7]比较
《积雪凝寒帖》《旦夕帖》比较[8]《积雪凝寒帖》的“下问耳”如同《侍中帖》“侍中书”三字一样,笔势贯注而下,三个字作一个字来写,形成字群字组效果。《积雪凝寒帖》整体风格与《十七帖》第二十二帖《诸从帖》类似,同为六行,行间节奏都较散淡,不缓不急。两帖都以单字为主,只是最后两行上部加快书写速度,稍纵即收。《积雪凝寒帖》最后四字“如何可言”字形字势与《旦夕帖》极为相似,均为由大及小。[9]风神
《积雪凝寒帖》用笔方圆兼备,方处锋棱可截铁,圆处婉转若飘带。但自然调和。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羲之《积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莹润,骨肉和畅,有法有致,最为合作。”[10]4背景相关
清包世臣在《十七帖疏证》考证《积雪凝寒帖》时认为王羲之由于受其伯父王敦器重,王敦的府僚周抚,也因此对王羲之特厚。324年(东晋太宁二年)周抚随王敦叛乱。王敦败,周抚逃入西阳蛮。324年10月免其罪,时王羲之为秘书郎,同在建康。后周抚为王导起用。“为江夏相,监沔北军,镇襄阳,历守豫章,代毋丘奥监巴东军,刺益州”。计王羲之与周抚自325年至349年分别二十六年(按:按包世臣所举年代,仅为24年。祁小春纠正为351年,《迈世之风》484页,台湾石头出版社,2007年版)。“‘悠悠如何可言’,盖指此。”[11]王羲之与周抚的交往,324年王羲之时为会稽王友,非“秘书郎”,周、王二人是否相见无确切依据。王羲之所任会稽王友之职在内宫,负责4岁司马昱的教育引导和陪护。按包世臣所述,周抚是有罪方赦“自归阙下”之人,此时与王羲之见面无可能,因此325年不是两人阔别之始。330年周抚因失守襄阳免官后退居武昌,王羲之334年亦至武昌为庾亮参军。周抚在公元330~336的五、六年间生活在武昌。“以周抚与王羲之的关系推断,二人在武昌见面可能性相当大”。后王羲之于340年任江州刺史,不久赋闲居家,直到348年入朝为护军将军。而周抚则于346年前一段时间任豫章太守。江州、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与南昌,两地不仅相距不远,而且都靠着潘阳湖,以水路为主要交通的古代,两地往来非常方便。既然周抚与“右军特厚”,两人在这一段时间也会见面。根据上述分析来推论,王羲之与周抚阔别廿六年的起始时间为334年-346年至360~373年I
贴吧:
李秀志作者:
孜墨?玄易 2013-10-11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