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大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近日,2018中国农业农村科技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发布了《2017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由我校付道林教授等完成的“我国特有小麦基因资源--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的克隆与功能解析”在这十五项重大进展中位列第五。   太谷核小麦雄性不育小麦被视为我国国宝级种质资源。2010年,付道林团队开始利用图位克隆技术进行“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Ms2基因的克隆研究。他们构建了“矮败鲁麦15”的基因组人工染色体文库,利用Ms2区域的特异
贴吧:文会大学作者:高山景行? 2018-09-29 18:37
小麦良种联合攻关破解产业难题 xcopy爱高贝 001
近日,《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发布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种质资源是良种选育的基础材料,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启动以来,国内小麦育种优势单位和骨干种子企业聚焦小麦种业发展重大问题,突破育种瓶颈,5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总结出一系列适合我国推进育种工作的经验做法。日前,记者就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进展等情况采访了攻关组秘书
贴吧:黑龙江期货作者:ice_berg47 2020-03-03 10:43
科学家成功克隆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科技人员高忠丽于1972年在山西太谷发现的一个显性核不育小麦材料,是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的自然突变体,其特点是雄性败育稳定彻底,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异交结实率高。它是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的理想材料。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自上世纪就开始了对太谷核不育材料的研究,且硕果频出。作科所研究员刘秉华通过杂交构建了矮秆基因和太谷核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矮败小麦,
贴吧:进化论作者:尼龙菌 2017-05-18 15:37
回复:山农推荐2019年国家奖公示
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提名公示内容
团队名称: 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
提名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提名意见: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于1962年。团队瞄准世界小麦科学发展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小麦优异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新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创立了“顶层设计、联合攻关、协作创新、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凝练了“树人、求真、包容、开放、创新”的团队发展文化,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978至2018年40年,团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培养院士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700余名。2011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创制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覆盖了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50%以上,为我国小麦平均单产由1978年的每亩123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每亩361.07公斤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团队是我国小麦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中心,在小麦种质创新和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总体影响力已居国际领先团队行列。同意推荐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团队简介:团队建立于1962年,团队建设历程为原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前身)小麦研究室(1974)、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8)、“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2000)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小麦研究团队等发展阶段。团队形成了学科齐全、中青年专家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该团队现有成员32人,30-50周岁人员占56.3%。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目前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
团队瞄准世界小麦科学发展前沿,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形成了小麦优异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新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研究创造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突破性小麦新种质“矮孟牛”,首创了“小麦常规育种与全过程、多位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在国内外率先利用我国独有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育成小麦新品种鲁麦15号,育成我国第一个量质兼顾型面包冬小麦新品种PH82-2-2,填补了当时我国优质面包小麦品种的空白。创立了“小麦产量发展三阶段理论”,创建了“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小麦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小麦测墒补灌技术”、“小麦挖潜节氮技术”,引领了我国小麦栽培科技的发展。团队创制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覆盖了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50%以上,为我国小麦单产由1978年的123公斤/亩提高到2018年的361.07公斤/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8至2018年40年,团队共获得国家级奖励9项,分别是“小麦丰产理论及栽培技术研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蛋白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PH82-2-2”(199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基因培育早熟、高产、抗病鲁麦15号新品种”(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冬小麦矮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其利用”(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小麦衰老生理与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优质生理与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抗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及其选育技术”(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小麦新品种48个,创新栽培技术14套,获授权发明专利45件,发表SCI收录论文260篇,培养院士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700余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11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要成员姓名
带头人 序号 姓名
1 于振文
2 田纪春
其他主要成员 3 李晴祺
4 孙兰珍
5 贺明荣
6 余松烈
7 孔令让
8 李斯深
9 高庆荣
10 赵檀方
11 王振林
12 王东
13 付道林
14 刘树兵
15 邓志英
支持单位名称:山东农业大学
贴吧:文会大学作者:贴吧用户_QJ3C756 2019-01-02 21:03
回复:山农大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2017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列表
1.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团队完成。
2.诱饵模式——病原菌致病的全新机制,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团队完成。
3.大豆适应热带地区的分子遗传基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孔凡江团队完成。
4.棉花驯化过程中的不对称亚基因组选择和顺式调控分歧,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团队完成。
5.我国特有小麦基因资源——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的克隆与功能解析,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贾继增和孔秀英团队、山东农业大学太谷核不育小麦团队完成。
6.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转录后调控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完成。
7.植物叶绿体RNA编辑因子MORF9可以增强PLS类型PPR蛋白结合靶标RNA的活性,华中农业大学殷平团队完成。
8.番茄风味改良的化学遗传路线图,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完成。
9.利用DENOVO组装策略解析猪的基因组变异,四川农业大学李明洲团队完成。
10.H7N9高致病性病毒对人类健康蕴藏更大风险,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团队完成。
11. 揭示脂肪酸是共生菌根和寄生真菌主要碳源营养的奥秘,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团队合作完成。
12.C2c2蛋白的两个活性中心负责其两种RNA 酶活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团队完成。
13.CULLIN类E3泛素连接酶调控水稻细胞死亡和免疫的分子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曹立勇团队和植保所王国梁团队合作完成。
14.气候变暖对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全球植被生长变化对气候的反馈,北京大学朴世龙团队与欧美科学家合作完成。
15.植物营养生长调节网络中枢的硝酸盐偶联Ca离子与NLP信号传导机制,福建农林大学刘坤祥团队和美国、日本科学家合作完成。
贴吧:文会大学作者:高山景行? 2018-09-29 18:38
回复:有喜欢太谷的历史的吧友吗?进您进来一起聊聊。
72年5月24日,太谷县郭家堡大队科研组高忠丽在国内第一次发现一株显性核不育小麦。1978年正式通过鉴定。
贴吧:太谷作者:民盛售房 2014-02-23 00:00

大家都在搜

  • 小麦叶尖发黄是怎么回事
  • 太古核不育小麦出了那些品种
  • 小麦雄性不育系
  • 小麦不育系谁发现的
  • 燕麦雄性不育品种有哪些
  • 优秀不育系小麦有哪些
  • 石4185小麦品种简介
  • 核不育小麦
  • 太谷核不育
  • 核不育型
  • 隐形核不育
  • 在质核互作不育中
  • 核不育三系配套
  • 光敏核不育
  • 质核不育型
  • 核不育两用系是什么
  • 核质互作不育怎么遗传
  • 核不育两用系存在哪些弊端
  • 水稻隐性核不育
  • 根据质核雄性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