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真的写不好七律吗
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七言律诗最少。赵翼说:“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馀首,七律只有十首而已”(《瓯北诗话》卷一);潘德舆则说:“观其一生,七律只得八首”(《李杜诗话》卷一);而胡寿之则认为“太白律止二三首”(《东目馆诗见》卷二)。这里的不同说法,大概是缘于各人所持标准宽严的不同。按照一般的认识,七言律诗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每首八句,每句七字,押平声韵,平仄粘对等符合规矩,有两联对
贴吧:李白作者:梅园掬雪? 2018-06-29 08:44
李白的七言律诗
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七言律诗最少。赵翼说:“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馀首,【七律只有十首而已】”(《瓯北诗话》卷一);潘德舆
贴吧:算无遗策的贾诩作者:算无遗策の贾诩 2013-04-30 11:00
回复:★终南山道士阎希言将取代吴承恩成为《西游记》作者,专家惊慌失
2. 为什么很多道士是妖精?
先请看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终南山来了一个全真(这里的全真并非专指全真道士,而是像黄冠、羽士、方士、真人一样,都是道士别称),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害死乌鸡国王,变作国王篡位。后来发现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都是三清弟子,会五雷法,虎力大仙自称幼时在终南山学的武艺,而羊力大仙在小茅山学来的大开剥。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供奉三清圣象的黄花观道士是七个蜘蛛精的师兄蜈蚣精。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寿星的坐骑白鹿偷偷下凡,变作道人,当上比丘国国丈,要吃小儿心。
很多人认为,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帝王身边的妖精道士,影射的是出入皇宫、深受嘉靖皇帝宠幸的邵元节、陶仲文等道士。对此笔者赞同。
道士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在外人看来,这是道门的荣耀才对啊!如果世德堂本《西游记》作者是道士,为什么却对这些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的道士深恶痛绝、把他们描写为妖精?
请先看看张三丰对这些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的道士和尚的态度。清代汪锡龄《张三丰先生全集》载:
诗挫番僧
  成化中,方士流行一时,赐以诰勅,号为真人者几盈都。下而西番僧札巴,坚参以秘密教,获竉赐号『大智慧佛』,出入乘高舆,虽显贵过街皆避其前导。一日札巴归赐院,突见褴褛道人于照璧上题诗云:『纷纷方士满朝端,又见番僧压显官,这等奴才称释道,老君含笑世尊劝。』款落坤断补题。札巴见之大怒,命士卒擒之,风沙起处道人不见,或曰:坤卦断而言补者,此丰字也,于是共知为真仙三丰焉。厥后札巴之势稍挫。
  一戏方士
  成化中,羽流扰扰,出入禁廷。祖师甚恶之,一日遇方士赵王二姓者,知其存心鬼蜮,将挟异术北行,因化为教主形状,以诡之曰:『吾张天师也,飞符召神,我法甚效,君等愿学否?』赵王不信,祖师乃自空指画,倐有天兵天将往来云气中,二人始异之,跪求符箓。祖师伪为密嘱状,赐之数符,二人大笑而去。其时李孜省以五雷法得幸,二人投之,因此进身,帝询其能,二人以天师传符对,并请帝致斋三日,演法一观。帝如其教,临期大设法坛,支吾终日不验,帝怒其奸诈,立命侍卫毙之。
  圆通子曰:『真仙之恶方士,犹君子之恶小人乎。吾师七戏方士,以正法簸弄邪法,务使群邪术败,宠幸日衰而后已。如吾师者,应封为荡邪卫正护国天师也。厥后成化末,罢夺僧道封号,虽系用科道言,安知不因吾师之默破其术,而乃疎之欤。以下六则俱作如是观。
(后面还有六个戏弄、惩治方士的故事略)
这等奴才称释道,老君含笑世尊劝。真仙之恶方士,犹君子之恶小人乎。——张三丰鄙视和厌恶这些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的方士(即道士),阎希言为什么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茅山部汇考》中有李维桢《茅山游记》载:道人阎希言……其教奉全真净洁,与诸道流殊。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乾元观众供田记》载:赞助、护持阎希言建乾元观的王世贞等 “宗伯京兆邑长吏咸议,以为(乾元)观领全真教,与(茅山)诸宫道不谋……”
可知阎希言在茅山传播全真道,与茅山原有的道派清浊分明,道不同不相为谋。世德堂本《西游记》批的是旁门外道,而不是全真道。请看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那龙王喏喏连声道:“敖顺不敢相助。大圣原来不知,这个孽畜苦修行了一场,脱得本壳,却只是五雷法真受,其余都躧了旁门,难归仙道。这个是他在小茅山学来的大开剥。……”
这里作者通过龙王之口对茅山原有道派进行了抨击,认为是旁门,难归仙道。
再看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样?”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这是作者通过祖师之口指明什么是旁门。再请看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行者道:“想必那道士还有甚么巧法术,诱了君王?若只是呼风唤雨,也都是旁门小法术耳,安能动得君心?”……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行者近前一步,合掌奏道:“陛下,这些旁门法术,也不成个功果,……
……这正是:广大无边真妙法,至真了性劈旁门。……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推倒旁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土地道:“大圣休焦恼,天蓬莫懈怠。但说转路,就是入了旁门,不成个修行之类,……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诚为道小魔头大,错入旁门枉费身。……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行者道:“悟净说得有理。师父,你且睡觉,明日等老孙同你进朝,看国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门,不知正道,……
以上是作者对旁门外道的批判,下面这句才代表作者的立场: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行者将身一抖,收了毫毛,对君臣僧俗人说道:“……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
三教归一,这是全真道提倡的。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张三丰《大道论》:“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 佛离此道不成佛, 仙离此道不成仙。”何道全《 随机应化录》:“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从来总一家。”
世德堂本《西游记》明显是全真道士对旁门外道的鞭鞑,是符合全真道教义的,否则,明清全真道高道为什么不但不认为是贬道,反而赞赏有加,认为是丘处机祖师大作?
贴吧:终南山作者:图吧潜水员 2024-11-09 18:17
回复:★解答《西游记》是尊佛抑道,还是借佛传道问题
为什么很多道士是妖精?尊道还是贬道?
世德堂本《西游记》究竟是尊道还是贬道,一直争论不休。说是贬道吧,书中为什么蕴含大量全真道高道的语录和修行义理?说是尊道吧,书中为什么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粪坑?为什么很多道士是妖精?请看笔者一一解读。
1.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粪坑并非出自阎希言之手,而是后人添油加醋。
先请看世德堂本《西游记》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八戒道:“此处路生,摸门不着,却那里藏他?”行者道:“我才进来时,那右手下有一重小门儿,那里面秽气畜人,想必是个五谷轮回之所。你把他送在那里去罢。”这呆子有些夯力量,跳下来,把三个圣像拿在肩膊上,扛将出来。到那厢,用脚登开门看时,原来是个大东厕,笑道:“这个弼马温着然会弄嘴弄舌!把个毛坑也与他起个道号,叫做甚么五谷轮回之所!”那呆子扛在肩上且不丢了去,口里啯啯哝哝的祷道:“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处安宁。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祝罢,烹的望里一捽,灒了半衣襟臭水,走上殿来。
一些人据此认为,作者不可能是全真道士,全真道士不可能编写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粪坑。他们认为,作者是一位熟悉佛道、但是并非佛道修行人士的文人所写。
可是,世德堂本《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行者将身一抖,收了毫毛,对君臣僧俗人说道:“这些和尚实是老孙放了,车辆是老孙运转双关穿夹脊,捽碎了,那两个妖道也是老孙打死了。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国王依言,感谢不尽,遂送唐僧出城去讫。
这里,孙悟空劝国王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笔者认为,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粪坑,这段情节应该不是出自阎希言之手,而是后人故意添油加醋,制造幽默感,迎合读者对故事的趣味性要求。
世德堂本《西游记》并非完全出自作者之手,出版商进行了修改、补充。先请看曹炳建《<西游记>佚本探考》一文:
《休庵影语》的文字如下:
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 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后十余年,会周如山云:“此样抄本,初出自周邸,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盖《西游》作者,极有深意:每立一题,必有所指,即中间科诨语,亦皆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其末回云:《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三三九九,正合九十九回。而此回为后人之伪笔,决定无疑。
……盛于斯的这一段文字,至少透露了三种《西游记》的版本信息:
第一种版本,即盛于斯所读本。从盛于斯文章中所透露的信息看, 这是一种百回本,基本情况和世德堂本差不多,但也有不同。盛于斯所提到的《清风岭唐僧遇怪 木棉庵三藏谈诗》一回,在世本中为第六十四回,回目为《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其中“清风岭”既不见于流传的西游故事,也不见于世本;“木棉庵”也和“木仙庵”不同。另外,盛氏所读本的末回为《九九数完归大道 三三行满见真如》。这大致同于世本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但和世本第九十八回回目“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也有相同之处。相互对读之下,倒是世本第九十八回的“行满见真如”与九十九回的“行满道归根”,两个“行满”重复。由此可见,盛于斯所读本和世本既有不同,但在基本用语上又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这证明,盛于斯所读本并不是现存《西游记》版本中的任何一种。因此,如果有人能发现其回目同于盛于斯所记录的这两回回目的《西游记》版本的话,很可能就是盛于斯所读本,至少也和盛于斯所读本有一定关系。……39
可以看到,世德堂本《西游记》在出版、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出版商和后人的修改、增补。
笔者认为,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粪坑,不一定是出版商添油加醋,很大可能是李齐芳添油加醋。
请看世德堂本《西游记》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多官又问道:“用何引子?”行者道:“药引儿两般都下得。有一般易取者,乃六物煎汤送下。”多官问:“是何六物?”行者道:“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六物煎汤送此药,你王忧病等时除。”多官闻言道:“此物乃世间所无者,请问那一般引子是何?”行者道:“用无根水送下。”……
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六物煎汤送此药,你王忧病等时除。——这些药引世间根本不可能有,于是改用无根水。既然世间根本不可能有,直接说用无根水即可,为什么要添盐加醋、拐弯抹角?就是故意制造幽默、迎合读者对故事的趣味性要求!
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不但被当作治病的药引,而且和老鸦屁、鲤鱼尿并列在一起煎汤服用,这种对王母娘娘、老君、玉皇的不敬,和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粪坑,颇有相似之处。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关于中医药的文字是李齐芳写的,那么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粪坑,也很有可能是他写的。
2. 为什么很多道士是妖精?
先请看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终南山来了一个全真(这里的全真并非专指全真道士,而是像黄冠、羽士、方士、真人一样,都是道士别称),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害死乌鸡国王,变作国王篡位。后来发现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都是三清弟子,会五雷法,虎力大仙自称幼时在终南山学的武艺,而羊力大仙在小茅山学来的大开剥。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供奉三清圣象的黄花观道士是七个蜘蛛精的师兄蜈蚣精。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寿星的坐骑白鹿偷偷下凡,变作道人,当上比丘国国丈,要吃小儿心。
很多人认为,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帝王身边的妖精道士,影射的是出入皇宫、深受嘉靖皇帝宠幸的邵元节、陶仲文等道士。对此笔者赞同。
道士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在外人看来,这是道门的荣耀才对啊!如果世德堂本《西游记》作者是道士,为什么却对这些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的道士深恶痛绝、把他们描写为妖精?
请先看看张三丰对这些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的道士和尚的态度。清代汪锡龄《张三丰先生全集》载:
诗挫番僧
成化中,方士流行一时,赐以诰勅,号为真人者几盈都。下而西番僧札巴,坚参以秘密教,获竉赐号『大智慧佛』,出入乘高舆,虽显贵过街皆避其前导。一日札巴归赐院,突见褴褛道人于照璧上题诗云:『纷纷方士满朝端,又见番僧压显官,这等奴才称释道,老君含笑世尊劝。』款落坤断补题。札巴见之大怒,命士卒擒之,风沙起处道人不见,或曰:坤卦断而言补者,此丰字也,于是共知为真仙三丰焉。厥后札巴之势稍挫。
一戏方士
成化中,羽流扰扰,出入禁廷。祖师甚恶之,一日遇方士赵王二姓者,知其存心鬼蜮,将挟异术北行,因化为教主形状,以诡之曰:『吾张天师也,飞符召神,我法甚效,君等愿学否?』赵王不信,祖师乃自空指画,倐有天兵天将往来云气中,二人始异之,跪求符箓。祖师伪为密嘱状,赐之数符,二人大笑而去。其时李孜省以五雷法得幸,二人投之,因此进身,帝询其能,二人以天师传符对,并请帝致斋三日,演法一观。帝如其教,临期大设法坛,支吾终日不验,帝怒其奸诈,立命侍卫毙之。
圆通子曰:『真仙之恶方士,犹君子之恶小人乎。吾师七戏方士,以正法簸弄邪法,务使群邪术败,宠幸日衰而后已。如吾师者,应封为荡邪卫正护国天师也。厥后成化末,罢夺僧道封号,虽系用科道言,安知不因吾师之默破其术,而乃疎之欤。以下六则俱作如是观。
(后面还有六个戏弄、惩治方士的故事略)
这等奴才称释道,老君含笑世尊劝。真仙之恶方士,犹君子之恶小人乎。——张三丰鄙视和厌恶这些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的方士(即道士),阎希言为什么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茅山部汇考》中有李维桢《茅山游记》载:道人阎希言……其教奉全真净洁,与诸道流殊。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乾元观众供田记》载:赞助、护持阎希言建乾元观的王世贞等 “宗伯京兆邑长吏咸议,以为(乾元)观领全真教,与(茅山)诸宫道不谋……”
可知阎希言在茅山传播全真道,与茅山原有的道派清浊分明,道不同不相为谋。世德堂本《西游记》批的是旁门外道,而不是全真道。请看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那龙王喏喏连声道:“敖顺不敢相助。大圣原来不知,这个孽畜苦修行了一场,脱得本壳,却只是五雷法真受,其余都躧了旁门,难归仙道。这个是他在小茅山学来的大开剥。……”
这里作者通过龙王之口对茅山原有道派进行了抨击,认为是旁门,难归仙道。
贴吧:西游记作者:图吧潜水员 2024-04-11 18:55
回复:00年公案了结:《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阎希言等三人
  很多人有疑问:如果《西游记》作者是道士,为什么很多妖精是道士?自己丑化自己?
  请看论文解读:
  请先看看张三丰对这些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的道士和尚的态度。清代汪锡龄《张三丰先生全集》载:
  诗挫番僧
  成化中,方士流行一时,赐以诰勅,号为真人者几盈都。下而西番僧札巴,坚参以秘密教,获竉赐号『大智慧佛』,出入乘高舆,虽显贵过街皆避其前导。一日札巴归赐院,突见褴褛道人于照璧上题诗云:『纷纷方士满朝端,又见番僧压显官,这等奴才称释道,老君含笑世尊劝。』款落坤断补题。札巴见之大怒,命士卒擒之,风沙起处道人不见,或曰:坤卦断而言补者,此丰字也,于是共知为真仙三丰焉。厥后札巴之势稍挫。
  一戏方士
  成化中,羽流扰扰,出入禁廷。祖师甚恶之,一日遇方士赵王二姓者,知其存心鬼蜮,将挟异术北行,因化为教主形状,以诡之曰:『吾张天师也,飞符召神,我法甚效,君等愿学否?』赵王不信,祖师乃自空指画,倐有天兵天将往来云气中,二人始异之,跪求符箓。祖师伪为密嘱状,赐之数符,二人大笑而去。其时李孜省以五雷法得幸,二人投之,因此进身,帝询其能,二人以天师传符对,并请帝致斋三日,演法一观。帝如其教,临期大设法坛,支吾终日不验,帝怒其奸诈,立命侍卫毙之。
  圆通子曰:『真仙之恶方士,犹君子之恶小人乎。吾师七戏方士,以正法簸弄邪法,务使群邪术败,宠幸日衰而后已。如吾师者,应封为荡邪卫正护国天师也。厥后成化末,罢夺僧道封号,虽系用科道言,安知不因吾师之默破其术,而乃疎之欤。以下六则俱作如是观。
  (后面还有六个戏弄、惩治方士的故事略)
  这等奴才称释道,老君含笑世尊劝。真仙之恶方士,犹君子之恶小人乎。——张三丰鄙视和厌恶这些受皇帝宠幸、出入皇宫的方士(即道士),阎希言为什么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茅山部汇考》中有李维桢《茅山游记》载:道人阎希言……其教奉全真净洁,与诸道流殊。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乾元观众供田记》载:赞助、护持阎希言建乾元观的王世贞等 “宗伯京兆邑长吏咸议,以为(乾元)观领全真教,与(茅山)诸宫道不谋……”
  可知阎希言在茅山传播全真道,与茅山原有的道派清浊分明,道不同不相为谋。世德堂本《西游记》批的是旁门外道,而不是全真道。
  请看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那龙王喏喏连声道:“敖顺不敢相助。大圣原来不知,这个孽畜苦修行了一场,脱得本壳,却只是五雷法真受,其余都躧了旁门,难归仙道。这个是他在小茅山学来的大开剥。……”
  这里作者通过龙王之口对茅山原有道派进行了抨击,认为是旁门,难归仙道。
  (略)……
  以上是作者对旁门外道的批判,下面这句才代表作者的立场: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行者将身一抖,收了毫毛,对君臣僧俗人说道:“……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
  三教归一,这是全真道提倡的。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重阳教化集》:“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张三丰《大道论》:“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 佛离此道不成佛, 仙离此道不成仙。”何道全《 随机应化录》:“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从来总一家。”
  世德堂本《西游记》明显是全真道士对旁门外道的鞭鞑,是符合全真道教义的,否则,明清全真道高道为什么不但不认为是贬道,反而赞赏有加,认为是丘处机祖师大作?
贴吧:西游释厄传作者:图吧潜水员 2022-07-29 13:14
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可靠吗
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可靠吗,保利拍卖是正规拍卖公司。 【保利拍卖十五周年】中国古代艺术品世界最高纪录——吴彬《十面灵璧图卷》5.129亿成交 吴彬 十面灵璧图卷 拍卖现场精彩瞬间 lot 3922 吴彬(16-17世纪)十面灵璧图卷 纸本手卷 约1610年作 引首一:26×112.5cm 引首二:47.5×143 cm 画心:55.5×1150 cm 题跋:55.5×1132 cm 展览: 1.“天地中的天地:罗森·布鲁姆藏中国文人石”,塞克勒博物馆,哈佛大学,剑桥,1997年5月10日-7月20日。 2.“天堂之路”,斯特
贴吧:保利拍卖征集作者:疯狂华少726 2021-03-27 17:34
回复:从士商融合看明代商人的社会角色
 (21)方扬:《方初庵先生集》卷九《程次公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6册,第567-568页。
  (22)方承训:《方鄈岊复初集》卷三二《王主政公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第193页。
  (23)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97页。
  (24)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七二《方仲公家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2册,第247页。
  (25)方承训:《方鄈岊复初集》卷二八《先兄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第157页。
  (26)汪道昆:《太函集》卷一七《寿域篇为长者王封君寿》,《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12页。
  (27)吴吉祜:《丰南志》卷六《寿季常老侄七袠叙》,《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第358页。
  (28)韩邦奇:《苑洛集》卷六《席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9册,第438页。
  (29)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440页。
  (30)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一〇六《乡祭酒王公墓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3册,第154页。
  (31)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234页。
  (32)吴吉祜:《丰南志》卷六《从祖母朱状》,《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第378页。
  (33)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四八《赠余隐士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1册,第520页。
  (34)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469页。
  (35)文征明:《文征明集》补辑卷三二《古沙朱君墓碣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2页。
  (36)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470-471页。
  (37)汪道昆:《太函集》卷五二《明故明威将军新安卫指挥佥事衡山程季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392页。
  (38)汪道昆:《太函集》卷四五《明处士江次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314页。
  (39)汪道昆:《太函集》卷二九《范长君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149页。
  (40)汪道昆:《太函集》卷三七《海阳长者程惟清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234页。
  (41)汪道昆:《太函集》卷一四《赠方处士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46册,第666页。
  (42)汪道昆:《太函集》卷一八《蒲江黄公七十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17页。
  (43)汪道昆:《太函集》卷七七《荆园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642页。
  (44)汪道昆:《太函集》卷一七《阜成篇》,《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12页。
  (45)张四维:《条麓堂集》卷二七《封修职郎国子监助教原泉任公暨配孺人李氏合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351册,第723页。
  (46)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272页。
  (47)何景明:《何大复集》卷三六《明处士钱公墓志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27页。
  (48)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六《赠豫斋子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第509-510页。
  (49)王慎中:《遵岩集》卷一六《黄梅源翁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4册,第435-436页。
  (50)张四维:《条麓堂集》卷二三《贺洛川陈君恩貤荣亲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51册,第638页。
  (51)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一〇六《蒋次公墓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3册,第155页。
  (52)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九三《清溪蒋次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3册,第342-344页。
  (53)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74页。
  (54)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114页。
  (55)张四维:《条麓堂集》卷二一《海峰王公七十荣归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51册,第600页。
  (56)唐顺之:《唐荆川先生集》卷一三《休宁陈氏墓庐记》,王德毅主编:《丛书集成续编》第14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68页。
  (57)何景明:《何大复集》卷三六《樊懋昭墓志铭》,第625-626页。
  (58)缪昌期:《从野堂存稿》卷五《仰峰王君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373册,第472-473页。
  (59)陆深:《俨山集》卷六八《良沙范先生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第436页。
  (60)王慎中:《遵岩集》卷一四《封职方主事蔡梅园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4册,第395-396页。
  (61)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七〇《董太公家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2册,第205-206页。
  (62)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五〇《卓海幢墓表》,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第876页。
  (63)王猷定:《四照堂文集》卷五《贺王锡予寿序》,王德毅主编:《丛书集成续编》第151册,第519页。
  (64)顾璘:《息园存稿》文卷三《寿梅南君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3册,第492页。
  (65)汪道昆:《太函集》卷三四《潘汀州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347册,第202-203页。
  (66)许承尧:《歙事闲谭》卷一八《歙风俗礼教考》,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3页。
  (67)沈垚:《落帆楼文集》卷二四《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25册,第664页。
贴吧:史学作者:黄庙人 2017-06-19 16:59
回复:从士商融合看明代商人的社会角色
 三、商业及社会活动中的价值取向
  尽管明代商人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表示了足够重视和肯定,且面临科举出路的狭窄,他们尚可提出“白首穷经,非人豪也”(32)的理由去投身商业,但其中许多人还是冀盼自己子侄或兄弟有朝一日以经书儒术立命于世。《大泌山房集》载余子芳对诸子云:“乃公能以儒为贾,若等不能以贾为儒……昔邓高密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乃公所不难者千黄金,若等四人不受一经,愧邓氏子矣。”(33)又商人江珮,“去而从贾,非其志也……尤专意程督诸子修儒术,延师课业不遗余力”。其弟科举不利欲释业就贾,他勉励道:“夫农之望岁,固也,奈何以岁一不登,而辍耕乎?且吾业已悔之,汝复蹈吾悔耶?”(34)《文征明集》也记有一位商人规劝其弟说:“吾少有志于学,遭家不造……仅能起废肇家。虽复羡赢,直一贾竖耳,视文儒不啻倍蓰。若曹及时进脩,无若乃兄为也。”(35)因生计窘迫而以贩鬻养家确实是不少贫寒子弟的无奈之举,然从他们多数人的言行来看,其对士人身份地位的追求却非只为图羡仕宦的权势富贵。无论自身营商裕家还是寄予后辈通显举业,这些商人均展现出以儒家礼义孝悌之道传家的价值取向。这种心态尤以李大祈表达得最为充分:“不能拾朱紫以显父母,创业立家亦足以垂裕后昆……予先世躬孝悌而勤本业,攻诗书而治礼义,以至予身犹服贾人服,不获徼一命以光显先德,予终天不能无遗憾。然其所恃善继述、励功名、干父蛊者,将在而诸子。”他于经商之外,“驾桥梁、辟道路、建梵宇、备赈仓”,综观其一生行止,“易儒而贾,以拓业于生前;易贾而儒,以贻谋于身后”,可谓诠释了那个时代商人的理想和价值意识(36)。
贴吧:史学作者:黄庙人 2017-06-19 16:52
回复:李白的七言律诗
但是,我们检查初盛唐时代诗人的作品,失粘现象并不罕见,很多诗人的七言律诗中都有,当然比例要远较李白为低些。王维的20首七律诗中有8首存在失粘现象;高适的7首中有2首失粘;刘长卿的63首中,有7首失粘。即使像杜甫那样以诗律细而著的诗人,在其140馀首七律中,失粘的地方也有七八处之多。王力先生认为,“大约‘粘’的形式在律诗形成的时候虽已有这种倾向,却未形成必须遵守的规律。中唐以后,‘粘’的规律渐严”(《汉语诗律学》节十)。后来由于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绝对不允许失粘,失粘这才成为金科玉律。明清以后的诗评家以此来要求李,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所谓拗句,是指句子不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在律诗中,每句中每个字(主要是节奏点,所谓“二四六分明”也)的平仄都有固定要求,不符合者即为拗。如《赠郭将军》的第一句“将军少年出武威”,“年”字应仄而平,“武”字应平而仄(而另本“少年”作“豪荡”,“出武威”作“有英威”,则不拗,因此颇令人怀疑是后人为纠正李白的格律失误而为之改正的);《鹦鹉洲》的第三句:“鹦鹉西飞陇山去”,“山”字应仄而平,等等。还有前文提到过的三平调、犯孤平及重字之类,都是拗的表现。李白这十首七律中的拗句,主要集中在《鹦鹉洲》和三韵小律《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二诗中。
拗句是违反格律的,但是很多作者难以完全避免拗句的出现。这可能是作者不愿意为了迁就格律而牺牲表达。也有的作者则是有意用拗句,例如杜甫,他的那首《白帝城最高楼》,八句中只有一句合律,其馀七句均拗,其中有的句子明明可以避免,却还要拗。研究者认为这是有意追求:“它的音律和常格不同,平仄颠倒错落的结果,造成音节高低不平,长短不齐,时强时弱,甚至诘屈聱牙的语调,更显得诗句开阖排奡,气势不凡,有利于发抒深藏胸膈的郁气”(胡焕章《杜甫夔州吟》)。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崔颢的《黄鹤楼》前边的四句为了符合格律而改为别的写法,那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一气呵成、音节浏亮的效果而成为千古名篇。李白的《鹦鹉洲》自然也是这样。
李白的这种不尽遵守格律的律诗,南宋的严羽称之为“古律”(《沧浪诗话》卷一),明代李维祯称之为“变律”(《大泌山房集》卷九),清人《李诗直解》称“似古非古,似律非律”。李维祯又说:“其律八句中,或仅两句为偶,而四声不必相间”。清代陈仅又将古律分为两种情况,即“纯乎律调而通体不对者”和“变律调而有对有不对者”(《诗学问难》)。现代王力先生则称这样的诗是“古风式的律诗”(《汉语诗律学》节三十二)。按照他们的标准看李白的七律诗,只有两首定正宗的律诗,其馀都是古律,或曰变律、古风式的律诗。
诚然,对某首诗作如何归类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这诗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如思想价、认识价值、艺术价值等。任何形式的分类,都不过是对已有事物的某种划分,归类的目的只是为了某种需要,例如研究的方便之类。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某种划分一旦确立,它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使人们很习惯地以某种标准去衡量这一事物,忘记了事物在前,划分在后的顺序。一些诗评家对李白七言律诗格律的指责,就属于这种情况。
为什么李白律诗作得少并且古律较多而今律更少,应该从他的文学观念及性格志趣和时代机遇等方面考察。说李白是才华横溢形的诗人,不耐苦索,不愿受格律束缚,因而作七律较少,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应看到格律对李白未必是什么束缚,这从他格律严谨的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骈体赋中可以看出。李白自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律俳优者哉!”(孟棨《本事诗》)这些都明显地表现出他对声律的轻视。胡小石先生甚至得出了他是“唐时诗人复古的健将”的结论(《李杜诗之比较》)。李白是否可称为复古的健将,此处姑不置论;他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强烈的复古的倾向,应是无可置疑的。当然,他的复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抱住古代僵尸不放,局是以复古为旗帜,反对齐梁以来浮靡的文风。我们看他的古风五十九首,还有大量的乐府诗,这些作品刺时寄慨,言志述怀,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他着力实践贯彻自己文学观念的作品,因此他采用五言或五七杂言古风的形式。我们再看李白现存的几首七言律诗,其内容则不外乎朋友间的赠答和自己的登临游览,是非常“个人化”的题材,与乐府古风的题材迥不相同。这似乎可以说明,李白认为七律这种形式不适宜于承载“风骨”、“兴寄”那些重大内容。在李白的时代,七言律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基本形成,很多诗人都有格律完善的七律流传下来。但早期的七律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也许有点儿像今天人们心目中的流行歌曲。这大概是因为这种形式的中间有两副对仗,特别适宜于雕镂辞彩、堆砌典故的缘故。早期的七律如沈佺期等人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之作,感情苍白,题材狭窄,气格卑弱,为人们所轻视,远远没有取得诗坛正宗的地位。不独李白,当时很多诗人都不大作七,如孟浩然只有4首,李颀7首,王昌龄2首,储光羲仅1首。当然也有的诗人多些,王维20首,刘长卿63首,杜甫则达到140首(以上统计据《全唐诗》),可以说七律在近体形式中终于“蔚成大国”,杜甫有开疆拓土之功。从杜甫开始,人们才发现区区56字又有种种格律束缚的七律,竟然可以表达那仙丰富复杂的感情,形成那么多姿多彩的风格面貌,此后七律才成为诗坛最主要的形式,流行一千多年。清代赵翼更把乾元元年春天王维、岑参和杜甫在长安奉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作为七律后来盛行的重要契机和李白七律作得少的原因。他说:“开元天宝之间,七律尚未盛行,贾至等《早朝大明宫》诸作,互相琢磨,始觉尽善,而青莲久已出都,故所作不多也。”(《瓯北诗话》卷一)这解释也令人信服。
李白虽然写七言律诗不多,毕竟还有这几首流传下来。他的作品散佚较多,我们无从判断他是否有像《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和《题雍丘崔明府丹灶》那样整炼合格的七律已经散佚了。现存的李白七律作品,质量上固然无法和其他形式的作品相比,但也不是毫无意义、毫不足取。明代胡应麟曾经说过:“唐七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意,一变也”(《少宝山房笔丛》卷五)。指出李白他们的“以古诗入律”,恰恰给七律这种新出现的形式的发展注入了营养,开辟了新天地。另外,现存李白七律作品中,既有名篇也有名句,名篇如《登金陵凤凰台》等,是所有唐诗选本必选的作品,虽然对其评价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单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这一点上,便可窥见其价值。李白七律中的名句,如“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别中都明府兄》);“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鹦鹉洲》);“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送贺监归四明应制》);等等,都是脍炙人口,令诗评家叹赏不已的佳句。赵翼曾盛赞李白古风中的对偶句,称“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何尝不研炼,何尝不精采!”研炼精采,正可以用来评价李白七律中的一些名句。
我们注意到,李白的部分古体诗中,格律化的程度很高(参拙稿《关于李白诗歌声韵的札记》,载《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这和他七言律诗中古体化的程度很高适成对照。这一方面证明了李白所受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证明,李白的律诗较少,除了上述的其他原因外,也不是因其不能,“自知其短”,善于藏拙;而是不屑,是他志存高古,追踪汉魏的文学观念造成的。
贴吧:算无遗策的贾诩作者:算无遗策の贾诩 2013-04-30 11:00

大家都在搜

  • 大泌山房集中华书局
  • 大泌山房集怎么读
  • 游参知藏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