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家乡四川省威远县黄荆沟到坭河窄窄的轨道上,至今还运行着“蒸汽小火车”———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仍用于生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文明产物。
Ken是美国威斯康星州人,一名蒸汽火车爱好者。今年3月,在威远煤矿见到小火车后,他竖起了大拇指:“在美国,蒸汽火车头只能在博物馆才能看到,没想到这里还有一列小火车仍然能拖着煤炭运行,我终身难忘!”
蒸汽式动力,窄窄的铁轨,燃煤炉瞳门,满是煤灰的司炉……仿佛200多年前的一幕,“活化石”小火车唤起了人们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好奇。
小火车繁华了一个时代
4月20日清晨,黄荆沟威远煤矿老火车站,记者登上一列装满煤炭待发的小火车。“呜--呜--”,汽笛声中,小火车缓缓驶出老车站,穿行在崇山峻岭间里。小火车旧旧的车厢,低矮的车顶,感觉仿佛回到了久远的蒸汽机时代。
小火车是1959年由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生产的,每个车皮载重6吨,与之配套的铁轨轨距726毫米,时速仅30公里;而标准车皮载重量为60吨,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小火车头前半部分是锅炉,就是火车的心脏;后半部分的上面是燃料,下面是水———这正是蒸汽机的特别之处。
由于长期运载煤炭,小火车已经锈迹斑驳,车身的黑色也分不清究竟是本色,还是被煤染黑的。车头的心脏部分,由于常年高温及风雨的侵蚀,包裹着大片的铁锈。威远煤矿退休干部罗先成告诉记者,这辆小火车已奔跑了整整44年了,历史不会忘记它的功勋。“虽然小火车外壳已是锈迹斑斑,不过它的内部没有表面那样老化,里面的锅炉也是刚换的,还可以继续用于生产。”
威远煤矿距成渝铁路资中站37公里。过去运煤是用汽车运到资中火车站,再通过成渝、成昆、宝成铁路运往全国各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威远煤矿实际年产煤量达98万吨,汽车运输已不能满足需要。
此外,威煤煤炭量大质优,是全国出名的低硫、低磷、低灰优质煤企业,乃我省四大煤矿之一,是省内重点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企业的特供燃料单位和重要的能源基地。
为此,1959年我国兴建了成渝铁路支线资威铁路,直达威远煤矿设在坭河大煤仓。此后,1961年,又建成了全长7.5公里的窄轨铁路,从坭河至威远煤矿本部黄荆沟。
由于对煤炭的需求量特别大,威远煤矿为此配置了39台24吨级的小型蒸汽机车。当时,每天成百上千吨的优质原煤就由这些小火车运往坭河,再由大火车运往川内各地,为四川经济快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罗先成回忆,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威远煤矿的煤炭,四川的火车就翻不过秦岭,重庆钢铁厂就炼不成钢。”难怪有人说,小火车就是威煤运输的生命线!
小火车历尽了岁月沧桑
1961年,小火车投入使用。一时间,寂静的山沟沸腾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观看,乘坐这“吃煤吐烟”的“洋玩意儿”。当时,小火车每天运行4至6趟,挂有20多辆货车车皮、5节客车厢和4节平板杂货车,日运量600吨左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威煤最鼎盛时期,威煤火车站曾有过10列小火车。
88岁高龄的李宏斌老人是黄坭铁路第一任站长,对当年的盛况仍难以忘怀。每天,窄窄的小火车客运车厢挤满了矿上职工,还有附近的农民,个个兴高采烈。
1960年代,小火车不仅承担着威煤的运输任务,同时还要为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罗先成回忆,乘坐小火车经济实惠,客运票价每人次0.1元,货物全程运价2.60元/吨。那时的客运小火车总是车车爆棚,热闹非凡。
然而,随着威煤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小火车也累“趴窝”了。昔日10列小火车,如今只剩下了2列,还有一列也已经报废,停在车站内。目前,虽然小火车还有1000多吨的日运输量,但这些年来都“饿着肚子”,每天只能拉一两趟煤了。
晏云同是第一批火车司机,开了39年小火车,他见证了“活化石”的兴衰:“最高峰时,这段铁路上有员工200多名,可现在只剩下不到40名了。”
“如今市场上早已没了维护小火车所需零部件,要想进行正常保养十分困难,目前最让矿区领导头痛的是火车沿线的安全问题。”威煤铁路工段机械工程师姚嘉渔说,客观上讲,小火车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它的退出是历史的必然。
此外,据了解,威远煤矿资源已日渐贫乏。但同时,仅30多名铁路职工每年的工资就要用去10多万元;若包给外面的货车运输,每年能节约20多万元。如果不是省上每年拨款,这条火车线路恐怕早就停运了。
采访中,一些当地群众讲,小火车如果能妥善保护,还能物尽其用,或许会成为旅游资源,为深山留下一处特别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