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21
记录号: mo00021
中文名: 红腹松鼠
别名: 赤腹松鼠、刁铃、大尾鼠、红胸松鼠、乌眼眶
拉丁学名: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松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在林区冬季啃食马尾松、杉木的树皮。
形态特征:
我国约有15个亚种,其体型、颜色有较大差异。外形与岩松鼠相近,耳端无簇毛,体色鲜艳。一般成体体长190~250mm,尾大,其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长。前足掌裸露,有4枚指垫,2枚掌垫;拇趾退化为皱褶状肤褶。后掌跖部裸露,具5枚趾垫,2枚掌垫。
体背为橄榄黄色;毛基为灰黑色,毛端黑黄相问或全为黑色;故而可见细小的黑黄斑点。腹毛棕灰或棕黄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浅棕色。尾毛背面与体背腹毛色泽相同,惟后部边缘为黑黄相间的毛环。两颊及吻部色淡呈灰黄色。四肢内侧为赭色。
头骨颅顶膨大,吻部狭短;颧弓平直。眶间宽阔,其宽大于鼻骨长;眶上突基部及眶缘隆起;听泡凸出,但不大。枕骨中央向后有3个突起。人字嵴明显。
门齿扁而窄。第一上前臼齿呈小圆柱状,明显小于其他各齿;臼齿为低冠齿,咀嚼面有丘状突,但无中柱。
生物学特征:
红腹松鼠属东南亚暖湿型树栖种类。广泛栖息于树林茂密的山区。在高大的阔叶、针叶混交林中较为常见,尤以热带雨林和沿海的丘陵台地数量较多,危害也较突出。亦在村镇周围保护良好的树林中活动。
主要以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坚果、浆果如榕属树籽、黄皮、山竹子、本双子、木棉籽、芭蕉等均喜食,嗜食野荔枝。常与其他松鼠类聚集觅食,互不干扰。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区,全年各种果实相继成熟,食源丰富。但若在这类环境中开垦种植农作物,红腹松鼠可聚集侵害农作物和果林。有时也捕食昆虫、蜥蜴、雏鸟、鸟卵等。
大多在清晨与黄昏活动。天气变化常改变其活动规律,雨后活动频繁。生活在山顶的个体活动较晚。竹木与阔叶乔木混交密林及藤本植物少的地方有利于活动。大多在树上活动,很少下地。动作迅速,跳跃灵活。活动有一定的路线。
筑巢于树干、树洞或树枝间,距树冠顶端约0.5m。巢内垫有软枝、杂草或枯树纤维。巢径约25~35cm,构造粗陋。有时亦利用废弃的鸟巢,甚至在屋檐、天花板内筑巢。
在冬季,体毛换为柔软丰富的冬毛。.翌年 4、5月间脱换夏毛。
发生消长规律:
2~9月均可进行繁殖,越冬期间则基本停止。我国南方各地在8、 9月间种群数量最高。每胎产2~4仔,偶见5仔。
为害特点:
为害症状有环状剥皮,片状剥皮,断续剥皮,斑状剥皮等类型,其中以环状剥皮对树木的为害最严重。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地理分布: 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北至河北、甘肃,西至四川。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