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在隋朝以后的人物 司马氏在隋朝: 司马道信:佛教禅宗的四祖,是著名佛教领袖,为隋文帝母亲治病,受封。 司马德戡 仪同三司 大都督 上柱国,贬为禁卫军骁果将军,杨素的亲信,废隋炀帝立秦王杨浩,反对宇文化及昏乱遇害,也是有骨气的壮士,在宇文化及面前无丝毫求饶苟免的奴颜,反对昏君、权臣祸乱天下。司马德戡遇害是隋朝加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司马幼之,善于文学、辞章,曾因此被不好文学的隋文帝贬官。任泗州刺史时上表文章华丽被贬责,后任眉州
贴吧:
历史作者:
大陆上 2019-07-29 12:10 回复:每天理解一首杜诗 杜甫七律《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读记
(小河西)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滟滪堆),橹摇背指菊花开。【他本有作:皆】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时杜甫客居夔州。
1、相公幕:杜鸿渐幕府。大历元年春杜鸿渐以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镇蜀,二年六月回朝。【《旧唐书-代宗记》大历元年二月:“壬子(二十六),命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杜鸿渐兼成都尹,持节充山南西道、剑南东川等道副元帅,仍充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平郭英乂之乱也。”“(大历二年)六月戊戌(二十一),山南、剑南副元帅杜鸿渐自蜀入朝。”】李八秘书:参前二篇。杜相公辟李秘书入幕,李赴长安路过夔州时拜访杜甫。遂有此诗。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皆指菊花开。
2、青帘白舫:装有黑色帘子的白色小船;借指官船。《尔雅》:“舫,舟也。”
《急雨》(宋-陆游):“白舫投沙峡,青帘卷市楼。”
3、秋涛:秋天的波涛、林涛。《赠别司马幼之南聘》(隋-卢思道):“夏云楼阁起,秋涛帷盖生。”
《上杭州杜中丞》(唐-方干):“寒角细吹孤峤月,秋涛横卷半江云。”
4、石出:自注:滟滪堆。《水经注》卷33(北魏-郦道元):“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顶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
5、橹:本义指船尾用的仿生鱼尾。也指比桨长的划船工具。《襄阳乐》(隋):“上水郎担篙,下水摇双橹。”
《采莲曲》(唐-王勃):“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
大意:
青色帘子白色官船从益州来,夔州波涛林涛声在天地间徘徊。
枫叶飒飒下落之时滟滪堆却露出水面,摇动的船橹指向的两岸菊花盛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6、趋:趋走。小步疾行。《庄子-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
《官定后戏赠》(杜甫):“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贪趋相府:急着到相府趋走。
7、后命:指续发命令。《左传》僖公九年:“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晋-陆机):“薄言肃后命,改服就藩臣。”
8、南极一星:南极星。《汉-天文志》:“南极星,在益州分野”。占星术认为地上各地与天上各区有一定对应关系。天上的南极星对应地上的益州。此借指来自益州的李八。典“星使”。
《后汉书-方术列传-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9、北斗:《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后因以喻帝王。此借指京城。
10、五云:指五色庆云。《西京杂记》卷5:“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yù)。”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唐-骆宾王):“瑞开三眷,祥洽五云。”
11、三台:《晋书-天文志上-中宫》:“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三台星相应于人间的三公。唐时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三台常指宰辅重臣。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唐-李白):“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
大意:
李秘书急赴相府上任今晨出发;怕耽误约定的佳期让相公再催。
你是朝廷在楚地的星使心向长安,五色庆云多的地方就是相府三台。
这首诗首联交代背景。正值巫峡秋涛滚滚声震云霄之时,一艘青帘白舫从益州驶来。秋涛天地回不仅表时间,还极力渲染深秋萧瑟气氛。(参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次联详写秋涛。正常情况下,秋天水深,滟滪堆尚没水中,不宜行船。但今年枫叶飒飒下落之时,滟滪堆却露出水面,适合行船。李秘书船行期间,两岸菊花盛开。(“枫叶下”,“菊花开”皆深秋意向。)
前二联写李秘书从益州来。“花开”、“石出”都有欢迎李秘书到来之意。
三联写李秘书急着走。你贪趋相府一早就出发,你恐失佳期担心相国再催。(言“贪趋”,似有酸葡萄味道。言“佳期”也略有醋意。李与杜匆匆一见,急着赶路。杜心里五味杂陈。)
末联写李秘书所到处。知道你是朝廷在益州的使星,心向长安。五色庆云多的方向是你要去的“三台”。(羡慕。)自从代宗调整人事政策后,杜甫在成都、夔州先后送走许多朋友回长安,可谓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由于种种原因,杜甫自己始终未能回长安受重用,继续在西南边陲之地漂泊。这次送李八,杜甫也一定是感慨万端。对于已失去“佳期”已入暮年身体多病的杜甫,看到朋友“朝北斗”,有羡慕甚至有些许酸楚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你是“南极一星朝北斗”,俺还是“每依南斗望京华”。
小河西
杜诗共有1451首。(不含混入杜集中的畅当、张祜、杜诵、司空曙诗各一首。)
共 1328 篇原创
=====================================================
【《杜甫全集校注》卷十六
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已见:《每天理解一首杜诗》【42网页】第2230-2231楼】
贴吧:
杜甫作者:
我是杜鹃wsdj 2023-08-03 18:29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爱书人 (2)多余的宫体诗被赋予颓废的标签。
在我看来田晓菲讨论梁朝宫体诗的几个章节是本书最精彩的段落,这是因为梁朝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出宫体诗,但是现今绝大多数人理解不了真正的宫体诗是什么,而是理解了一个意识形态下的宫体诗。简单说为什么我说宫体诗,就会让人产生颓废之感。这个颓废就是一个后设的标签。田晓菲则从文论,诗歌意象,解构功能主义标签,以及思想史等等方面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真的宫体诗的样貌。
从古代到现今中国文论的一个主流特点就是讲究文章不能多余,必须要赋予一个特殊的意义,这个意义或者是政治方面的,或者承担一种道德功能。孔子在这方面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在先秦诸子中只有庄子给多余的文留下余地,所谓无用之用,现在来看庄子颇有人文精神,那么盛行玄学,以至于佛教昌盛的梁朝就可能产生,对于多余之文的一种觉醒意识。宫体诗能在梁朝出现,拥有一种思想史上的原因。但是我说过,中国文论正统是孔子这一路子的,宫体诗其实在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既有的观念安排好了它的角色。就像经典文本是需要被它排除出去的其他文本才变得经典的。给宫体诗定标签的一个例子就是,唐代史官从征服者的道德立场出发,把唐太宗李世民与简文帝(太宗)萧纲作比较,众所周知正是萧纲的文学圈子编纂了代表宫体诗的《玉台新咏》。这则故事记载在魏徵编纂的《隋书》中,大体就是讲梁朝之所以完,就是写宫体诗写的。魏徵的道德说教味道相当浓,他也是第一个把宫体诗与闺闱联系起来的人。之后刘肃、司马光等等都在自己的书中沿用魏徵的模式。比魏徵夸张的是隋文帝,他曾经因为泗州刺史司马幼之的文表华丽,付所司治罪。在此我想到一句西谚,文章一经写完,就不再是你作者的了。宫体诗的真正样貌根本不是颓废,但是在后来人的评论中,它渐渐拥有了一个新的陌生的身份。
贴吧:
读书作者:
兰陵笑笑生水瓶 2024-02-19 15:19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不是作秀
搞个三五天的生活体验,谁都能坚持,跟这些作秀相比,这世道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坚持,哪怕仅仅从早起开始。
杨坚的节俭是发自内心的,完全没有任何作秀的成分。
可手下官员不这么看。
有一次,内务府往宫里送干姜,正好碰见杨坚。杨坚看他们装干姜用的是布袋子,有点不高兴。杨坚穿衣服才用布匹,你装个姜也用布,太浪费,就把内务府负责运姜的官员叫去,训了一顿,严令以后不准再用布袋子运姜。
中国汉语非常强大,听人说话,不光要听说什么,还要考虑语境、语气、说话方式和重音在哪。冬天可以说: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也可以说:能穿多少穿多少。字完全一样,意思却截然相反。
挨训这个官员,语文就没学好,又有点被训懵了,没领会领导意图。把杨坚那句“以后不准再用布袋子”仔细琢磨了半天,得出一个结论:皇帝认为咱们给他丢人了。
于是,下次杨坚再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还真没用布袋子,用的是毛毯……
杨坚顿时脑门充血,感觉被戏弄了:让你不要用布,你弄个麻片裹裹就得了,竟然敢用毛毯,我自己都舍不得用,你拿来装姜?干脆我给你批个轿子,抬着得了!
杨坚一点没有犹豫,当即把这位‘敢用没文化幽默皇帝’的人痛打一顿。
估计那个语文没学好的内务府官员,到现在都没明白,自己为啥挨打,他也不敢问,怕再挨打,心情郁闷至极。其实我有心劝劝他,没必要这样,有人比他更郁闷。
开皇4年,也就是公元584年,杨坚通令全国:以后大臣们上奏折都要据实撰写,有什么就写什么,不许浮夸。
其实这个可以看成是杨坚朴素风格的延续,生活上节俭,政治上也朴实无华。但我仔细揣摩之后,发现了点有趣的。这道政令这里面,杨坚有两层意思。
先说第一层意思。
官场有个俚语‘千穿万穿,只有马屁不穿’,古代当官的绝技就是,得会溜须拍马。下属要找一切机会拍领导马屁。领导呢,也乐在其中,会故意作秀,主动创造一些给下属拍马屁的机会,来愉悦身心。杨坚佛教徒出身,不喜欢这些虚情假意的奉承,用诏书表了个态:我杨坚不喜欢文风浮夸的拍马屁,踏踏实实干活比什么都强。
其实杨坚还有一层意思。
杨坚脸红,不好意思说,我替他说了吧:杨坚文化水平不高,写太华丽,看着费劲,说不定还得查字典问人,净找难堪!
这可不是我故意污蔑一代圣主,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杨坚当上皇帝之后,坐在龙椅上,跟之前不愿归附他的大臣荣建绪嘚瑟,问荣建绪现在后悔不?
荣建绪一脸正色回答:“我就算不是徐广,也跟杨彪很像。(臣位非除广,情类杨彪。)”
解释一下:徐广和杨彪都是篡位时期的官员,俩人都忠心得要命,死活不愿当新朝的官。荣建绪这是引用典故,一来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二来骂杨坚谋朝篡位,****。
荣建绪说完,杨坚沉思半天:荣建绪刚才说的啥,是个幻觉吗?
杨坚愣是没听懂,嘚瑟现了,恼羞成怒说:“我虽然不知道你说的什么意思,但也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话!(朕虽不晓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
总之,文化水平不高的杨坚对奏折的要求就是别拍马屁,简单一点,越通俗越好,能用大白话,就不要引用典故,看着费劲!
从古至今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政策该下下,下面官该怎么当还怎么当,完全不在意。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按照以前的规矩,闭门谢客十几天,绞尽脑汁写了一篇奏章,把自己会的全用上了,辞藻极尽华丽,洋洋洒洒几千字。司马幼之非常满意,交了上去,满怀信心的等着皇上的表扬。
嘉奖没等到,贬官的圣旨倒有一封。
杨坚拿到奏折,先看了一遍,第一遍没看懂,就又看了一遍,还是没整明白这个司马幼之到底在说什么,红着脸问了问身边的太监,他们更不懂。读到第三遍杨坚边查字典边看奏折才算整明白,这家伙用了这么多成语、典故、排比句,说来说去就一句话:皇上真是我的好领导!
杨坚勃然大怒,瞎耽误功夫,为了看奏折,我晚饭都没吃!查字典、找人问的,都不够丢人的!这到底是表扬我,还是要看笑话?刚下了令,还敢顶风上,贬官!有多远滚多远,以后不许再上奏折!
于是,司马幼之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奏折写的太漂亮被收拾的官员,得了个第一名的奖杯。尽管拿了这个奖,当事人觉得太不光彩,拒绝发表获奖感言。
这两件都是历史上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可我却认为这是隋朝初年标志性的事件,这个节俭又务实的皇帝,让经历过乱世的人看到了盛世的曙光。隋朝犹如一轮初升的朝阳,国力与日俱增,所有人都相信大隋王朝会有一个未曾出现过的美丽明天,杨坚也将因天下大治,屹立于历史的凌霄绝顶!
国内大发展的事,咱们要先放一放了。
因为又开战了!
贴吧:
历史作者:
不一样的隋朝- 2018-04-28 20:07 回复:隋书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於兹世。如闻外州远县,仍踵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旣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谔又以当官者好自矜伐,复上奏曰:
贴吧:
史记作者:
子舆子舆 2014-11-28 09:02 回复:周隋之际的旧北齐勋贵 在范阳盧氏方面,动员起事的是祖英伯、盧昌期,北齐重臣盧思道也參与其中。齐末盧思道从后主在邺,曾力议后主高纬逊位於幼主高恒。
帝入邺……引高元海、宋士素、卢思道、李德林等,欲议禅位皇太子。先
是望气者言,当有革易,於是依天统故事,授位幼主。27
齐亡之后,重要文臣十八人,曾同时徵召西入长安,就有盧思道。
周武平齐,与吏部尚书袁聿修、卫尉卿李祖钦、度支尚书元修伯、大理卿司马幼之、司农卿崔达拏、秘书监源文宗、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李若、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李孝贞、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陆乂、中书侍郎薛道衡、中书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陆开明十八人同徵,令随驾后赴长安。28
贴吧:
南北朝作者:
Burnaby 2014-01-26 07:30 回复:【汉王朝历史有声读物】汉朝历史入门 天授三年,右补阙薛谦光以其时虽有学校之设,禁防之制,而风俗流弊,皆背本而趋末,矫饰行能,以请讬奔驰为务,上疏曰:
自七国以来,虽杂以纵横,而汉兴求士,犹征百行。是以礼让之士,砥才毓德,既闾里推高,然后为府寺所辟。而魏氏取人,好其放达。晋、宋之后,只重门资,奖为人求官之风,乖授职惟贤之义。梁、陈之闲,特好词赋,故其俗以诗酒为重,未尝以修身为务。降及隋室,余风尚存,开皇中李谔奏于文帝曰:“昔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君人大道,好雕虫小艺,连编累牍,盈箱积案,独有月露风云之状而已。代俗以之相高,朝廷以兹擢人,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其言,乃下制禁文笔之为浮词者。其年,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以表词不质书罪。于是风俗改励,政化大行。及炀帝,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
有唐纂历,渐革前弊,陛下君临,树本崇化。而今之举人,有乖事实,乡议决小人之笔,行修无长者之论,策第喧竞于州府,祈恩不胜于拜伏。或明制适下,试令搜扬,则驱驰府寺,请谒权贵,陈诗奏记,希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提携之恩。故俗号举人为“□举” 。夫□者,自求之称,非人知我之谓也。察辞度材,则人品可见矣。故选曹授职,喧嚣于礼闱;州郡贡士,诤讼于陛闼。谤议纷纭,寖成风俗。今夫举人,询于乡闾,归于里正而已。虽迹亏名教,罪加刑典,或冒籍窃资,邀勋盗级,假其贿赂,即为无犯乡闾。
设如才应经邦,唯令试策;武能制敌,只验弯弧。文擅清奇,则登甲科;藻思小减,则为不第。以此收人,恐乖事实。何者?乐广假笔于安仁,灵运词高于穆之,平津文劣于长卿,子建藻丽于荀彧。若以射策为官,则潘、谢、曹、马必居孙、乐之右;协赞机猷,则安仁、灵运亦无裨附之益。由此言之,固不可一概而取也。其武艺亦然。故谋将不长于弓马,良相宁资于射策。伏愿陛下降明制,颁峻科,文则试以理官,武则令其守御,使侥名滥吹之伍,无所藏其庸谬。
臣谨按吴起临战,左右进剑,吴子曰:“夫临难决疑,乃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又按诸葛亮临戎,不亲戎服,顿蜀兵于渭南,司马宣王持剑,劲卒不敢当,此岂弓矢之用乎?又按杨得意诵长卿之文,武帝曰:“恨不得与此人同时。”及相如至,终于文园令,不以公卿之位处之者,盖非其任故也。
又按汉法,所举之主,终身保任。杨雄之坐田仪,责其冒荐;成子之居魏相,酬于得贤。赏罚之令行,则请谒之心绝;退让之义着,则贪竞之路塞矣。仍请宽立年限,容其采访简汰,堪用者令试守,以观能否,参检行事,以核是非。称职者受荐贤之赏,滥举者抵欺罔之罪,自然举得才行,而君子之道长矣。
圣历三年二月,武太后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独荐男光嗣,由是拜地官尚书郎,莅事有声。太后谓仁杰曰:“祁奚内举,果得人也。”长安二年,武太后下求贤令,狄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乃召为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太后曰:“已迁之矣。”对曰:“臣荐之请为相也,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又迁秋官侍郎。四年,夏官尚书、灵武大总管姚元之将赴镇,太后令举堪为宰相者。元之对曰:“
秋官侍郎张柬之沈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遂为相。
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曰:
夫元元之众,莫不悬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亲于人者也。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而今刺史、县令,除京辅近处之州刺史犹择其人,县令或备员而已;其余江、淮、陇、蜀、三河诸处,除大府之外,稍稍非才。但于京官之中,出为州县者,或是缘身有累,在职无声,用于牧宰之闲,以为斥逐之地;因势附会,遂忝高班,比其势衰,亦为刺史;至于武夫、流外,积资而得官,成于经久,不计有才,诸若此流,尽为刺史。其余县令以下,固不可胜言。盖甿庶所系,国家之本。务本之职,反为好进者所轻,承弊之邑,每遭非才者所扰,而欲天下和洽,固不可得也。古者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莫不互有所重,劝其所行。臣窃怪近俗偏轻此任。今朝廷卿士入而不出,于其私情,甚自得计。何则?京华之地,衣冠所聚,子弟之闲,身名所出,从容附会,不劳而成。一出外藩,有异于是。人情进取,岂忘之于私,但法制之不敢违耳,原其本意,固私是欲。今大利于京职,而不在外郡,如此则智能之士,欲利之心,日夜营营,安肯复出为刺史、县令?而国家之利,方赖智能之人,此辈既自固而不行,在外者又技痒而求入,如此,则智能之辈常无亲人之者,今又未革之以法,无乃甚不可乎!故臣以为欲理之本,莫若重刺史、县令,此官诚重,智能者可行。正宜悬以科条,定其资历: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第者,不得入为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者,亦不得入为台郎、给、舍;虽远处都督、刺史,至于县令,递次差降,以为出入,亦不十年频任京职,又不得十年尽任外官。如此设科以救其失,则内外通理,万姓获安。如积习为常,遂其私计,天下不可为理也。
贴吧:
姜维作者:
欣洁灵怡 2014-12-10 07:16 回复:【汉王朝历史有声读物】汉朝历史入门 孝明帝时,清河王怿以官人失序,上表曰:“孝文帝制,出身之人,本以门品高下有恒,若准资荫,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则散骑秘着,下逮御史长兼,皆条例昭然,文无亏没。自此,或身非三事之子,解褐公府正佐;地非甲乙之类,而得上宰行僚。自兹以降,亦多乖舛。且参军事专非出身之职,今必释褐而居,秘着本为起家之官,今或迁转以至:斯皆仰失先准,有违明令,非所谓式遵遗范,奉顺成规。此虽官人之失,相循已久,然推其弥漫,抑亦有由。何者?信一人之明,当九流之广,必令该鉴氏族,辨照人伦,才识有限,固难审悉。所以州置中正之官,清定门胄,品藻高卑,四海画一,专尸衡石,任实不轻。故自置中正以来,暨于太和之日,莫不高拟其人,妙尽兹选,皆须名位重于乡国,才德允于具瞻,然后可以品裁州郡,综核人物。今之所置,多非其人。乞明为敕制,使官人选才,备依先旨,无令能否乖方,违才易务;并革选中正,一依前轨。庶清源有归,流序允穆。”灵太后诏依表施行,而终不能用。
薛琡为吏部郎中。先是,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乃上书曰:“ 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便即义均行雁,次若贯鱼,勘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谓铨衡?今请郡县之职,吏部先尽择才,务取廉平淳直,素行有闻,并学通古今,晓达理体者,以应其选。不拘入职远近,年勋多少。其积劳之中,有才堪牧人者,先在用之限。其余不堪者,既壮藉其力,岂容老而弃之,将佐丞尉,去人积远,小小当否,未为多失,宜依次补序,以酬其劳。”书奏,不报。徐因引见,复陈言曰:“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人。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宰贵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亦寝矣。
后周乐逊上疏论选举曰:“选曹赏录勋贤,补拟官爵,必宜与众共之,有明扬之授。使人得尽心,如睹白日。其材有升降,其功有厚薄,禄秩所加,无容不审。即如州郡选置,犹集乡闾,况天下选曹,不取人物。若方州列郡,自可内除。此外付选曹铨叙者,既非机事,何足可密?人生处代,以荣禄为重,修身履行,以慕声名。然逢时既难,失时为易。其选置之日,宜令众心明白,然后呈奏。使功勤见知,品物称悦。”
隋文帝开皇中,持书侍御史李谔以选才失中,上书曰:“自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浮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代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辞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范,构无用以为用也。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浇漓愈扇。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领搢绅,参厕缨冕。是以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上表华艳,付所司理罪。由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素,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代。如闻在外州县,仍踵弊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于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称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贴吧:
姜维作者:
欣洁灵怡 2014-12-10 07:15 回复:重开一个笔记楼 回复
仙翳 :我已经给算昏了,按垣南姿下葬时间司马幼之司马季冲的年龄,和司马季冲墓志的年龄对不上啊
贴吧:
独孤伽罗作者:
兰开斯特公爵 2022-06-23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