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吧~中的自重解释
1.言行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 2.自己重视。 3.抬高自己的身价或地位。 4.书简习用套语。意谓自珍自爱。 5.自累。 6.物体自身的重量。 详细解释: 1.
贴吧:自重作者:魔女小兰兰 2011-07-10 17:48
回复:杜诗研究书目
【续5】

  最早记载六十卷本杜集的,是大历中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序》:"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所知。……君有子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云。"可知杜甫卒后二、三年间,其集已出,因世乱仅传于其晚年寄寓的江汉一带。樊晃身处江东,未获亲见,就地搜集,编成《小集》。"冀求正集"之举,未存下文。宗文后重返成都,其后裔宋时颇蕃衍,未有家集传世记载(参吕陶《净德集》卷二四《杜敏求墓志铭》、《琬琰集删存》卷二查籥《杜御史莘老行状》)。宗武子嗣业奉父遗命于元和八年归葬杜甫于首阳山,经江陵请元稹作《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文中竟未提到有集传世,似非元稹失书,而是其时宗文宗武所持正集已不存。元和七年,元稹作《叙诗寄乐天书》称"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指早年所得。自居易元和十年作《与元九书》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首"。元白频通声气,元稹所得不会超过此数,而千馀首尚不及现存数。唐人读过杜集者很多,韩愈、杜牧、罗隐、贯休等均在诗中提及,惜未有具体记载。晚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云:"杜诗'畏人千里井'注:'谚云:千里井,不反唾。"'。引诗见《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宋以后各种杜集均无此自注,注家多引《玉台新咏》、《资暇集》、《金陵记》以作释。可知唐时杜集的点滴情况。《旧唐书.杜甫传》载:"甫有文集六十卷。"系从他处移录,并非后晋时尚存。晋开运官本杜集南宋治杜者尚引用,绝非六十卷本,可证。以后苏舜钦、王洙、欧阳修、郑樵提到六十卷本,又系转录《旧唐书》和樊晃的记载。
  杜甫全集的失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损失。应该感谢宋代学者在搜集整理杜集上所做的巨大努力,使"亡逸之涂"的一千四百五十馀首杜诗尚能存留后世。在唐代诗人中,杜诗存世数仅次于自编全集存世的白居易,确实显示了其本身潜在的巨大生命力。然而,要研究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全貌和思想艺术发展的完整过程,研究者不能不因全集失传和记载阙如而感到遗憾。
  以下试图综合前两节的一些结论,利肘有关的零星材料,对杜甫原集的诗数、编次及散佚状况,作几点推测,以供杜诗研究者参考。
  苏舜钦以为宋初杜诗已"坠逸过半",王观《芍药谱·后论》、黄庭坚《题韩忠献诗杜正献草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尹卷二十八)谓杜甫一生作诗"数千首",其实均是未见六十卷本的推测之词。唐时书籍多凭抄写流传,卷次分合有一定的限度,卷数与诗数的多少有一定的联系。六十卷杜集中当然有一定数量的辞賦杂文,但杜甫不以文名世,卷数不会很多。今以五十卷为诗推算。樊晃編《小集》六卷,收诗二百九十首。以此推测,杜甫全集收诗约二千五百首。以现存的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杜牧《樊川集》、张九龄《曲江集》、陈子昂《陈伯玉集》、李贺《歌诗编》、权德舆《权载之集》等六种基本保持原状的唐集为例,平均每卷收诗数在四十首到七十首之间。每卷诗数近体诗较多,长篇古诗及排律则少些。今存杜诗中五七言律绝诗超过三分之二。据此推测,六十卷集收诗当在二千五百首至三千首之间。综合以上两方面估计,已亡杜诗数在一千首以上,是不成问题的。
  亡伕杜诗情况如何呢?天宝十一载,杜甫《进雕赋表》称:"自七岁所作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今存此前作杜诗,仅三十馀首。我们虽不能肯定早年所作千馀首诗笔(笔指文)皆收入六十卷集,但可以断定早期杜诗亡逸数量相当巨大。见于记载的亡篇有:《壮游》:"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此幼作而失传者。天宝初,社甫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齐鲁,历时一年多,仅存《赠李白》二首。李白存《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及《戏赠杜甫》等诗,高适存《同群公题郑少府田家》、《同群公题中山寺》、《同群公出猎海上》、《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家》、《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同群公登濮阳圣佛寺阁》等,所賦无同题之作。杜甫《昔游》忆及与二人同游单父台,《遣怀》述同游吹台,有"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句,是凡登览皆有赋咏。晚唐吴融《题兖州泗河中石床》(《全唐诗》卷六八六)注:"李白杜甫皆此饮咏"。仅此次同游逸诗目已在十首以上。安史乱后杜诗,也有亡佚记录。如赵鸿《栗亭》宋人注:"赵鸿刻石同谷曰:'工部题栗亭十韵,不复见'。盖鸿时已无公诗矣。"(《古逸从书》本《集注草堂杜工部诗外集》附)鸿,咸通间人。栗亭在同谷,杜甫《木皮岭》有"首路栗亭西"句,可证。仇兆鳌据郭受《社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及杜甫酬谢诗意分析,以为"公必先有诗寄郭.故受作此以答,但原诗未载集中。"可信。仇氏从《合壁事类》等书辑杜逸句,因原书题名多误,未必可靠,但如《杨文公谈苑》载杜句"狨掷寒条马见惊",当可信。《增修诗话总宅前集》卷十六引陶岳《零陵总记》录杜陵《朝阳岩歌》,仇兆鳖因杜甫游迹未尝至永州而疑为后人所托。今按,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卷五《五代史补》考证,陶岳为祁阳人,雍熙二年进士,约仁宗初年卒。岳时代较王沬为早,所录当别有所据,尚难遽断为伪。杜甫是否到过永州,其诗是否一定作于永州,均有待考证。宋初杜诗抄本较多,必有秘而不宣以至亡佚的。 从现存各时期杜诗中,也可窥见佚诗情况。早年诗大量亡失,巳见前述。《峡中览物》诗自述:"曾为椽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追忆华州司功任上诗作较多。但他从乾元元年六月出赴华州,至次年秋弃官,在华州一年有馀(中间曾赴洛阳)。存诗仅三十二首。弃官后往秦州,复经同谷入川,三月有馀,存诗达百馀首。这种内在牴牾说明,华州诗已大量失传。再如,杜甫在夔州近两年,存诗四百馀首,进入湖南后,亦近两年,存诗仅九十馀首,悬殊甚明显。从存世各阶段诗精杂情况看,存诗较多阶段,如立朝时及成都、东川、夔州时涛,均显得精杂并存。而存诗较少的华州诗,则多数为名篇。早期诗尚未成熟,存诗除投赠干谒之作(此类诗颇受时人器重)外,也颇多佳作。另如安史乱起到陷贼居长安约一年半,存诗仅三十三首,数量较少,名篇却超过半数。这些阶段的诗作都可看到曾经审择的迹象。杜诗存佚的这一状况,与其原集的编次与散佚,有着必然的联系。
  万曼先生认为,杜甫年谱创始于北宋中期的吕大防,杜诗编年则始于北宋末叶的蔡兴宗、黄伯思(万先生系黄本于1136年,即绍兴六年,误将李纲作序之年作为黄本成书之年。据李序,绍兴六年黄氏殁已十七年,成书当在北宋末),至南宋鲁訔、黄鹤等人始蔚为大观。蔡、黄(伯思)二本失传,鲁訔本虽不存,《蔡笺》及南宋坊刻《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贵池刘氏景宋本)均据鲁氏编年。其实,黄、鲁二人并非杜诗编年的创始者。据李纲序,黄伯思有感于"杜诗旧集,古律异卷,编次失序","乃用东坡之说,随年编纂,以古律相参,先后始末,皆有次第。"(《梁溪集》卷一三八)鲁訔《编次杜工部涛序》(《蔡笺》附)说:"余因旧集略加编次,古诗近体,一其后先。摘诸家之善,有考于当时事实及地理、岁月,与古语之的然者,聊注其下。"可见二人所做编次工作,只是打破旧集古律诗分列的次第,完全按年次排列。而今存二王本、吴本及稍晚的郭知达《九家集注社工部诗》虽分成古体、近体两大类,每体又分别按写作年代排列。王沬、王琪、吴若、郭知达均未做杜诗编年工作,那么,各本杜诗编年的依据何在呢?
【本篇未完】
贴吧:杜甫作者:我是杜鹃wsdj 2025-05-01 15:10
唐诗选本中李杜优劣观的嬗变2
开成三年(838),姚合选《极玄集》,序谓入选者“皆诗家射雕之手”,选本摘撷王维诗三首,次于第一。选祖咏诗五首,序列第二。对此,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一《集录》二著录《极玄集》,注谓“所载大力才子及刘长卿、朗士元等十五人,衲子皎然等四人诗、而冠以王维、祖咏”。可见,在姚合以“诗家射雕之手”审视盛唐群星,止于王维、祖咏,而不及李白、杜甫。   第三,《唐诗类选》到《又玄集》,杜优李劣时期。大中十年(856)
贴吧:渤海钻探作者:宝宝佛手串 2023-09-15 16:03
回复:为何是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评《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
在世家社会观念里,外家侄依托舅姨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显然,仅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无法看出这些沾亲带故的姻亲,唯有将地下史料与传世文对照,才可理出这些旁根错节的关系。作者由此表还考证出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原因: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言:
“故郑京兆于仆为外诸翁,深赐怜奖,因以所赋呈献京兆翁,深相骇异。……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未尝旁备矣。”
元稹母是郑家女,此郑京兆即郑云逹,为郑虔之侄,与杜甫为同辈,是元稹的外祖父辈人物。可能就是缘于这层关系,元稹才接触到数百首杜诗,了解杜甫,并能为杜作墓志。这一发现是很有意义的事,元稹在杜甫墓志铭末写道
“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为文,拜余为志。辞不可绝,余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馀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杜嗣业为祖父迁坟途经荆州,就能以寒士身份,求得当时科场名星元稹作墓志,显然,其因不完全如元稹所叙知其好杜诗,而是他们之间存在着这种姻亲关系。
贴吧:杜甫作者:我是杜鹃wsdj 2024-01-25 13:22
回复:杜甫墓志铭
元稹借给杜甫作墓志的机会,评点了自古以来各时期诗的发展和不足,得出杜甫是古往今来诗人中第一的结论。当时李杜齐名,也有陈杜并称(陈子昂)。元稹小时候得陈杜诗,就开始对杜诗情有独诗。在此文中褒扬杜甫并非为写墓志而谀墓中人,而是发自内心的赞叹。
根据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叙述,先是得陈子昂《感遇》诗二十篇,“吟玩激烈”。后得杜甫诗数百篇,“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
另外,许多人认为杜甫出名是因为元稹写了杜甫墓志铭。这是误传。杜甫生前已有“李杜”齐名的说法,诗作流传较广。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小时候就读杜甫诗。
贴吧:元稹作者:江翠羽Ω 2022-06-03 08:38
回复:白居易 元稹 刘禹锡 千古吟唱三人行 相看掩泪俱无语
麻烦问一下,叙诗寄乐天书出自全唐文卷几?
贴吧:白居易作者:凳仙芽H 2024-04-23 22:18
回复:为什么总有人冒出来说德粉自重呢
词目:自重
  拼音:zì zhòng
  词义:
  1.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 2.自己重视。 3.抬高自己的身价或地位。 4.书简习用套语。意谓自珍自爱。 5.自累。 6.物体自身的重量。
  基本解释:
1. [conduct oneself with dignity;be
self-dignified]∶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
  2. [be self-respect]∶自珍自爱——常用作书简套语
  3. [dead weight]∶机器运输工具或建筑物承重构件等本身的重量
  车皮自重
  详细解释:
1. 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
  《汉书·魏相传》:“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 宋曾巩 《都官员外郎曾君墓志铭》:“其家故贫,然君为人节廉自重。” 明 方孝孺 《送吏部员外郎龚彦佐序》:“予少行天下,求自重之士与之游而不可得。”
  2. 自己重视。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 栾布 哭 彭越 ,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梁书·文学传下·刘勰》:“ 勰 自重其文,欲取定於 沉约 。”
  3. 抬高自己的身价或地位。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太祖 曰:‘ 佗
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孩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西游补》第九回:“ 行者
又看册子,和议已决, 秦桧 挟 金 人以自重。”
  4. 书简习用套语。意谓自珍自爱。
  宋 苏轼
《与蹇序辰书》之二:“惟万万为国自重。”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五:“临纸怅塞,惟千万自重不宣。” 清 刘大櫆 《再与左君书》:“惟万万自重不宣。”
  5. 自累。
  《诗·小雅·无将大车》:“无思百忧,只自重兮。” 郑玄 笺:“重,犹累也。”
  6. 物体自身的重量。

贴吧:2012作者:松鼠de松鼠 2011-09-02 02:12

大家都在搜

  • 叙诗寄乐天书翻译及注释简单
  • 叙诗寄乐天书译文及注释
  • 叙诗寄乐天书古文翻译
  • 叙诗寄乐天书翻译
  • 元稹寄乐天原文和翻译
  •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 元稹得乐天书原文注释译文
  • 寄乐天原文及翻译
  • 叙事寄乐天书
  • 叙诗寄乐天书的译文和背景故事
  • 感遇组诗陈子昂
  • 与元九书回信
  •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书信
  • 与乐天书
  • 感遇诗
  • 古诗中的叙事诗
  • 叙事诗主要包括哪些诗
  • 带叙的诗词
  • 叙的诗句
  • 叙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