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喜欢读书的人呢?
手头的几本书 拿来晒一下 依次为 万历十五年,朱元璋传,百年孤独,十三步,东京梦华录,历代笔记概述,搜神记,洛阳伽蓝记,地铁2033,地铁2034,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天工开物,奇器图说。
贴吧:青县作者:rorbin007 2012-09-26 21:09
程毅中:漫谈笔记小说及古代小说的分类
● 程毅中      最近为大百科全书改写几条小说的条目,对于某些文言小说的定性,特别感到为难。诸如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就很难区别。尤其是笔记
贴吧:汉学作者:南宫家的瓶子 2012-10-10 21:01
回复:《中州与钱塘-文化掠影》

毫无疑问,沈括是宋代科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梦溪笔谈》(下称《笔谈》)是他的代表作。科学史家李约瑟对其书评价最高,盛赞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此论一出,几乎所有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论著,不仅在涉及沈括时引为定论,而且对其“里程碑”的地位大作过度诠释,颇有夸大拔高之嫌。这里,试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提点异议,给《笔谈》的评价唱点反调。
《笔谈》是一部笔记,在古典目录学里始终属于子部,在宋元书目中归为子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划入子部杂家类。刘叶秋先生的《历代笔记概述》把中国古代笔记分为三类,即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与考据辨证类,他把《笔谈》归入考据辨证类笔记(实际上《笔谈》也有历史琐闻类的内容)。在古典目录学里,符合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的门类有子部的农家类、医家类和天文算法类。《笔谈》虽然也有这些学科的内容,但因不是某一专科的著作,归入杂家类还是相宜的。这并不是说,传统目录学的子部杂家类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科学著作的厕身之处。问题在于,其一,沈括在写作《笔谈》的当口,是否有一种撰写科学著作的自觉意识?其二,这部内容庞杂的《笔谈》,是否具有科学著作的体制?其三,《笔谈》里大量的科技史料,能否说明它就是一部规范的科学著述?
贴吧:宋朝作者:光禄少卿沈纯甫 2023-12-18 03:53
回复:【著名辞书举隅】第二期-----辞源
二,刘叶秋
刘叶秋(1917-1988),原名桐良,字叶秋,号峄莘,因文章均署名“刘叶秋”,故以字行。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后在天津《民国日报》任副刊主编,并在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学院兼课。
刘叶秋曾住在虎坊桥纪晓岚故居,所以他的不少文章与京华掌故关系密切。
刘叶秋要研究北京近现代史,不可不读刘叶秋的书。先是居住在晓岚故居。后来住在珠市口西大街88号。那是一座倒插门的标准大杂院,他住在最后一进的东角落里,所以是南房朝北,总算南墙高处还开有小南窗,拥挤不堪,夫人汪元瀓及其姐姐住,而他本人却只住在一间自己搭盖的小屋里,面积只有二米七,放下一张单人床与一张小二屉桌之外,几乎了无隙地。有一个客人造访,椅子若让人坐,他本人就必须坐到床上。
就是这样的小破屋,他却还喜题一匾,谐二米七之音为“二密栖”。如此大学者,为国家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住房条件竟如此之差,实在让人心疼。 刘叶秋诗文,始终未能结集。
1988年刘叶秋心绞痛突发,抢救无效,溘然长逝了。享年七十二。刘叶球夫人汪元瀓一向身体欠佳,刘叶秋过早谢世,对她打击之大。刘叶秋身后,她为刘叶秋了却了多桩心愿。诸如《学海纷葩录》、《京华琐谈》等等能够出版,都是夫人强支病体来完成的。 后来商务印书馆在爱民街安排了一套小两室的楼房给汪夫人住。
刘叶秋,1917年生于北京。 毕业于中国大学(由孙中山创办于1912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文学系。
刘叶秋后在天津《民国日报》任副刊主编,并在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学院兼课。建国后在天津津沽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等校任教。1958年调到商务印书馆参加《辞源》的修订工作。从1958年到1980年,刘叶秋因所谓历史问题,一直以临时工的身份参与修订《辞源》,以其扎实的学问做了大量工作。他的辛苦不比别人少,而心理压力却比别人沉重。直到1980年,在陈原力争之下,刘叶秋才转干,得以正式的身份继续修订工作。1980年被聘为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1988年因患心肌梗塞不幸逝世。
主要著作
《古典小说论丛》 刘叶秋著 中华书局 1959

古典小说论丛《古典小说笔记论丛》 刘叶秋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 刘叶秋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常用字书十讲》 刘叶秋著 商务印书馆 1964
《中国古代的字典》 刘叶秋著 中华书局 1963
《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著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0
《成语熟语词典》 刘叶秋等编 商务印书馆 1992
《类书简说》 刘叶秋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类书简说》《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著 中华书局 1983
《编辑的语文修养》 刘叶秋著 书海出版社 1988
《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 专著 刘叶秋 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主要论文
1《名人论联》刘叶秋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4/07
2《古代书信的格式》 刘叶秋 华夏文化 1995/05
3 《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编例》 刘叶秋 明清小说研究 1994/04
4 《中国楹联概论——代序》 刘叶秋 许昌学院学报 1989/01
5 《编辑的语文修养(选载六)》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9/06
6 《编辑的语文修养(选载五)》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9/05
7 《编辑的语文修养(选载二)》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9/02
8 《编辑的语文修养(选载一)》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9/01
9 《从惠园到南沙沟——记与俞平伯刘叶秋的文字因缘》 刘叶秋 许昌学院学报 1988/02
10 《笔记小说的入门津梁》 刘叶秋 读书 1988/01
11 《略谈》 刘叶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1
12 《目录版本和校勘之学的运用——编辑语文修养杂谈之一》 刘叶秋 许昌学院学报 1987/02
13 《编辑与语法修辞》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7/06
14 《略谈历代笔记》 刘叶秋 天津社会科学 1987/05
15 《序》 刘叶秋 天津社会科学 1987/02
16 《略谈古籍的标点》 刘叶秋 许昌学院学报 1986/01
17 《不下带编》和《巾箱说》 刘叶秋 许昌学院学报 1986/03
18 《雕虫射虎两浮名——刘叶秋自传》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6/01
19 《我所认识的吴泽炎》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6/02
20 《略谈编辑的语文修养》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5/01
21 《论汉语辞书中的成语》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5/06
22 《略谈汉语辞书的演进》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5/03
23 《读》 刘叶秋 民族文学研究 1985/03
24 《编辑与语文》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4/02
25 《参与编辑之后》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4/03
26 《略谈辞书体例的创新——修订例话》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4/02
27 《<辞源>的历程》 刘叶秋 中国出版 1983/10
28 《词典编辑例话》 刘叶秋 中国出版 1983/02
29 《古汉语词典编撰简说》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3/03
30 《商务印书馆组诸老》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3/04
31 《略谈编辑与语文》 刘叶秋 编辑之友 1982/03
32 《类书常谈》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2/06
33 《魏晋南北朝的几部辞书》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2/04
34 《纠谬、补缺、充实——修订散记》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1/04
35 《中国辞书史话绪论》 刘叶秋 辞书研究 1981/02
36 《公案小说浅议》 刘叶秋 读书 1981/08
37 《常用的字书和韵书》 刘叶秋 人民教育 1963/02
38 《读札记》 刘叶秋 读书 1957/08
学术评价
刘叶秋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他不仅多才多艺,论学问更是少有的全才。《辞源修订本》,刘叶秋是三个主编之一,对修订是下了若干年的全部精力的。刘叶秋更是位具有开创性的学者,诸如《中国字典史略》、《历代笔记概述》、《编辑的语文修养》等等,都是开创门类或填补空白的响当当的著述。
贴吧:辞海作者:孙武vs孙膑 2013-04-23 20:14
【淘来淘去】小玉的“痴人说书日志”(转)
二○○九年七月十二日
周日书市。刚到就被一摊主叫住,说有几本书看一看要不要。说着从袋子里掏出七八本,我挑了再挑,拿了以下几本:
《全宋词补辑》,孔凡礼辑,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一版一印,繁体直排,印数三万四千册,定价五角。此书所辑多从《诗渊》中所来,共四百余首。其中不乏名家之作,譬如有一首苏轼的《沁园春》,其上半阙云:“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郞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不知怎地,竟觉得仿佛苏轼站在词兴勃发的宋代,一个阴雨天,写我。不知这种补辑是否还有其它,应该会有的吧,收了它,与那套《全宋词》放在一起,作为它的遗音吧。
《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著,上海古籍一九七八年一版八○年二印,繁体横排,定价五角五分。此书介绍一百五十余常见词牌,介绍来历、演变、句法和字声,标明平仄、韵位、句读。可与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卷下对照。此书的印制有着八十年代书共有的朴素,遗憾的是文字距书口太近,让人有悬涯勒马的感觉。
《唐人七绝浅释》,沈祖棻著,上海古籍一九八一年一版一印,印数十二万四千册,定价九角。此书与《宋词赏析》当为同时所出,封面风格一致。此本当为私人藏本,崭新。此书所写诚如书名,浅释,确实深入了浅出了。书前有一长序,值得一读。我读乃得一常识,知“绝”句之得名由来。晋代出现联句,每人五言二句(《红楼梦》中有著名的联句);东晋末年发展为五言四句,至南北朝定型。“两人同作一诗,一人先作四句,他人续作四句,如果蝉联而下,成为一篇,就是连句或联句;如果一人先作了四句,无人续作,或续而不成,那么,这仅存的四句就被称为断句或绝句了。”惭愧,到现在才知道,读书不求甚解若是。
《历代笔记概述》,刘叶秋著,中华书局一九八○年一版一印,《中华史学丛书》,此书后被收入《大家小书》。收后翻阅时,越看越觉得眼熟,一查,果然已经在全套《大家小书》之中。复本,还是喜欢。仅是那书写得极漂亮的书名就是新版比不了的。
以上书,摊主索价二十,都是并不厚重的小书,算不上便宜,但书和书品都不错,也没怎么讲,付十八元了事。摊主有好书能第一时间通知你,这比得一时之便宜重要得多。

贴吧:书痴作者:覆雨翻翻云 2010-07-22 20:53
回复:晒晒最近购入的书(附简评和初步印象)

《古体小说论要》购于特价书店,较旧。
初步印象:找的就是它!谈及古代小说的书曾看过一些,但是无论是评讲章回体小说的还是研究文言小说的,免不了一股子陈腐的味道,虽然那些书都很系统,但是总是觉得缺乏生气。这本书貌似很普通也很学术,但是它不枯燥不乏味,它漫谈了很多从前有所耳闻却未能一观的古代小说,就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及的一些古小说,在《中国笔记小说史》和《历代笔记概述》里都只匆匆带过,甚至翻阅《中国禁毁小说夜谭》也不能窥其风采的书,在这书里不啬笔墨的介绍到了,像《游仙窟》之类的,都有不小的篇幅,可以说是惊喜。
贴吧:读书作者:himawari尔耳 2013-02-08 19:43
回复:[。碧笺记幽兰__________:轩窗竹影枕书眠

清代的笔记 ——《历代笔记概述》第七章
刘叶秋
http://eco.guoxue.com/article.php/20223
贴吧:兰笺词作者:竹归浣 2013-03-02 11:21
回复:宋代笔记、历史记忆与士人社会的历史意识
参考文献:
①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361页。
  ②李肇:《唐国史补》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③刘叶秋将笔记分为三大类,即小说故事类笔记,历史琐闻类笔记和考据、辨证类笔记。参见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④佚名编:《五朝小说》第一册卷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⑤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史乘考误》引言,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五《史部》“正史类”序,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8页。
  ⑦谢国桢:《明清野史笔记概述》,载《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⑧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⑨关于宋代笔记的研究,参见宫云维《20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郑继猛《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宋馥香《两宋历史笔记的编纂特点》(《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丁海燕《宋人史料笔记研究——从〈四库全书总目〉对宋代史料笔记的评价谈起》(《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郭凌云《历史琐闻笔记题材在北宋的变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都研究和论述了宋代以来历史笔记的迅速发展及其特点。张晖《宋代笔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傅林辉、吴凤雏《宋代笔记概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虽然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宋代笔记,但也都指出并论述了宋代笔记的纪实特性和价值。
  ⑩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太宗收用旧臣处之编修以役其心”条,载《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一册,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11)郑文宝:《南唐近事》序,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二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12)孙光宪:《北梦琐言》序,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一册,第14页。
  (1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六《史部》“载记类”,第1790页。
  (14)黄休复:《茅亭客话》石京后序,载《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一册,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82页。
  (15)马永卿:《懒真子》卷一,载《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六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16)佚名:《钓矶立谈》序,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四册,第215页。
  (17)钱世昭:《钱氏私志》,载《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七册,第65~66页。
  (18)苏辙:《龙川别志》序,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九册,第313页。
  (19)欧阳修:《归田录》自序,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五册,第236页。
  (20)范镇:《东斋记事》自序,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第194页。
  (21)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第253页。
  (22)王得臣:《麈史》自序,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十册,第5页。
  (23)文莹:《玉壶清话》序,载《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第86页。
  (24)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满中行题语,载《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四册,第6页。
  (25)参见郭凌云《北宋党争影响下的历史琐闻笔记创作》,《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五《史部总叙》,第1228页。
  (27)周辉:《清波杂志》卷六“元祐诸公日记”条,载《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九册,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28)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载《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二册,第126页。
  (29)司马光:《温公日录》,载《宋代日记丛编》第一册,顾宏义、李文整理标校,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
  (30)王安石:《熙宁日录》,载《宋代日记丛编》第一册,第94页。
  (3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一”,第3587页。
  (3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小说家类二”,第3597页。
  (3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子部》“杂家类四”,第3110页。
  (34)魏泰:《东轩笔录》序,载《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八册,第4页。
  (3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小说家类二”,第3602页。
  (3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小说家类二”,第3594页。
  (37)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38)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四,载《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一册,第137页。
  (3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对这类笔记搜罗备尽,亦可参见燕永成《有关北宋亡国的私家主要著述一览表》,载《南宋史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8页。
  (40)参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41)崔文印:《靖康稗史笺证》前言,载耐庵、确庵编《靖康稗史笺证》,崔文印笺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页。
  (42)参见燕永成《有关南宋初建的私家主要著述一览表》,载《南宋史学研究》,第29~30页。
  (4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小说家类二”,第3606页。
  (4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子部》“杂家类五”,第3114页。
  (4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小说家类二”,第3609页。
  (4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子部》“杂家类五”,第3118页。
  (47)张邦基:《墨庄漫录》自序,载《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九册,第5页。
  (4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子部》“杂家类四”,第3111页。
  (49)龚明之:《中吴纪闻》杨子器序,载《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七册,第165页。
  (5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子部》“杂家类五”,第3129页。
  (51)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全祖望跋,载《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八册,第218页。
  (5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七《经籍考二十四》“史部传记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692页。
  (53)王明清:《挥麈录》自跋,载《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一册,第54页。
  (54)王明清:《挥麈后录》自跋、《挥麈第三录》自跋,载《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一册,第234、282页。
  (5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小说家类二”,第3613页。
  (5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小说家类二”,第3610页。
  (57)参见瞿林东《宋人笔记的史学意识》,《文史知识》2014年第10期;郭凌云《北宋历史琐闻笔记观念简论》,《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58)张邦基:《墨庄漫录》自跋,载《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九册,第138页。
  (59)曾敏行:《独醒杂志》杨万里序,载《全宋笔记》第四编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18页。
  (6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赵师侠跋,载《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一册,第190页。
  (61)周辉:《清波杂志》徐似道原跋,载《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九册,第135页。
  (62)周密:《齐东野语》自序,载《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431页。
贴吧:史学作者:黄庙人 2017-09-15 08:36
回复:史书体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还有对著名谱学家的研究,如冯尔康《清谱学家朱次琦》(《谱牒学研究》第三辑),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八章关于章学诚谱牒学理论的研究等等。
  也有学者专门撰文指出当前谱牒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谱牒学研究的意见和建议。(注:参见仓修良《关于谱学研究的几点意见》,《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朱端强《清人谱学理论的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在史书体裁的个案研究中,史评体、史注体、史考体、学案体、笔记等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研究史评体的成果有:瞿林东先生的《略论中国古代的史学评论》(《文史知识》1985年第6期)和《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等;研究史注体的成果有:柏明、李颖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徐流《史注体式述论》(《重庆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白云《史注之史学价值》(《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等;研究史考体的成果有:曹显征《论史评与史考文体的形成及其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等;研究学案体的成果有:陈祖武《关于中国学案史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1期),董乃斌《关于“学术史”的纵横考察》(《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等;研究笔记的成果有:徐汉华《笔记中的史料》(《历史教学》1982年第2期),孙建民《笔记史学刍议》(《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以及刘叶秋先生的《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等等。
  (三)专题研究。是指专注于某一史书、某一史家以及某些具体性问题的专门研究。这属于史书体裁研究中的微观研究,这类成果较多较复杂。其中,有侧重讨论史家的编纂思想、编纂设想、编纂实践、编纂方法技巧及其历史意义的,如:李凡《梁启超对中国通史的编纂和设想》(《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吴怀祺《郑樵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4期),李颖科《干宝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瞿林东《论〈通典〉在历史编纂上的贡献》(《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2期),彭先和《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杨绪敏《论刘知几改造纪传体史书的主张和影响》(《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罗炳良等《章学诚创新纪传体的理论与实践》(《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罗炳良《邵晋涵在历史编纂学理论上的贡献》(《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2期)和《十八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理论的新成就:论章学诚关于史书体裁的辩证思想》(《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王记录《钱大昕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崔曙庭《范晔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成就》(《天中学刊》1996年第1期),王戎笙《郭沫若关于历史编纂体裁的思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等等。
贴吧:史学作者:黄庙人 2015-10-08 11:38

大家都在搜

  •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目录
  • 古代随笔书籍
  • 古代笔记体小说
  • 笔记小说可以分为哪几种
  • 古墓笔记
  • 古人笔记推荐
  • 含笔记的古籍名著有哪些
  • 明清笔记丛谈
  • 笔记札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 历代笔记小说
  • 历代笔记小说名录
  • 笔记小说代表
  • 笔记著作
  • 唐宋历史笔记论丛期刊
  • 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 古代笔记小说有哪些
  • 唐代笔记小说主要有哪些著作
  • 古代把笔记叫什么名字
  • 宋代笔记分类
  • 笔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