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的都城邓城是襄阳城市的源头(摘自人民网)(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228171/17820106.html)
为深入发掘襄阳丰厚的文化资源,全面展示襄阳独特的文化魅力,培养城市的文气,传承襄阳的文脉,提升全市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引导全市干部群众
积极投身到襄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今日起,本报开设“品读襄阳”专版,对襄阳文物史迹、先贤名家等进行图文并茂地解读,以飨读
者。
4月30日清晨,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一阵清脆的鸟叫将村子唤醒。村里人忙碌起来,或张罗早饭,或收拾农具准备下地……邓城村位于樊城西北方向,现在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落,而在3000年前,这里正是邓国的都城所在地——邓城。
邓城的重要地位持续到两汉
邓国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方国。邓的先人早期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商代时邓是一个侯国,西周初年分封为邓国。大概在西周中叶,邓国迁都到襄阳邓城。
邓国地理位置优越,与周王室及姬姓国关系密切,并且和北方一些大的诸侯国互有联姻。成、康时代的盂爵铭有“王令盂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盂慰问邓国君,可见邓国在周天子心目中的分量。
邓国历经22代国君,最终被楚国所灭。《左传》特别记录了这一段历史。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率军讨伐申国,中途经过邓国。当时,邓国的国君祁侯说,楚
文王是我的外甥。于是设宴款待了楚文王。祁侯的外甥骓、聃、养三人请求祁侯杀掉楚文王,祁侯不答应。三位外甥说:“将来灭掉邓国的,一定就是楚文王。您不
趁早做打算,将来会追悔莫及。”祁侯还是不答应。结果,楚文王讨伐申国返回那年(鲁庄公六年),率军攻打了邓国。鲁庄公十六年,楚国再次攻打邓国,邓国灭
亡。
楚国灭掉邓国后,并没有将邓城废弃,而是加以利用,把它作为北上争霸的战略要地。市考古人员在邓城周围的山湾、蔡坡、团山、余
岗、沈岗、彭岗发现6处大型楚国墓地,在贾家庄、卞营、黄家村、岭子发现4处小型楚国墓地。著名的“吴王夫差剑”,郑、鄀、蔡、徐等诸侯国的青铜器也作为
战利品埋在邓城附近。
邓城战略要地的地位一直持续到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邓城衰落,樊城兴起。
邓城曾是一座繁荣的都城
邓国的都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邓城城址现位于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虽然城池早已被岁月覆上厚厚的泥土,突起的四角依然清晰可辨,其中东南角最高。
城址基本保存完好,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800—825米,东西宽600—675米,城墙残高3—6米。东、南、西、北四面正中各有一个缺口,为城门。在城墙外有一条用于防御外敌入侵的护城河,护城河宽20—40米,残深1—4米。
邓城城址在地下沉睡了3000年,至今仍未挖掘,我们只能从周边那些已发掘的遗址去了解它。
从邓城城址出发,向北约4公里是王坡墓地,这里曾是邓国的高级贵族墓葬区。2001年,考古人员在这里清理发掘了4座墓葬,陪葬器物不是陶器,而是青铜、玉石、水晶、玛瑙……
市博物馆馆长王先福说,“西周时期,生产、生活工具以石器、木器、骨器、陶器为主,青铜器比较昂贵。一般的老百姓只能用便宜的陶器陪葬,用青铜器陪葬的多是贵族。”
其中一个墓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五鼎六簋(音“诡”)铜器组合。
鼎与簋都是古代的礼器,它们的数量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按照周朝礼制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五鼎六簋表明墓主人地位相当于上大夫。
邓城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它的周边还分布着一些“卫星城”,用来供给、拱卫都城。2005年,考古人员在邓城城址东侧的黄家村遗址发掘面积达5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