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匈奴简史》:匈奴大事年表
匈奴大事年表 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 秦惠王文王后七年)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 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 赵武灵王十九年) 赵国实行“胡服骑射”。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匈奴头曼单于?年) 有传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就是匈奴,派将军蒙恬率领大军北击匈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三十三年 匈奴头曼单于?年) 蒙恬将匈奴势力彻底逐出“河南地”,解除了匈奴骑兵对关中的直接威胁。同时,设置郡
贴吧:戚夫人作者: 吕粉的挚爱 2024-11-25 13:56
回复:ZT乌孙历代昆弥名字和王号寓意解析 解忧、冯嫽儿孙名字寓
三. 乌孙大小昆弥名字寓意解析 及其生平命运评析
(小说创作备用)
乌孙昆弥取名在解忧公主时代,受汉文化的影响,乌孙王族时尚于效仿匈奴归汉名王,以一两个汉字和乌孙语组合取名。
解忧公主儿孙之外,乌孙大小昆弥所取名字趋向于乌孙母语,取名用字生僻艰涩,涵义较难解读。如:雌粟靡、伊稚靡、安日、末振将、安犁靡、卑爰疐【音:杯元至】、趋禄。小说中拟作以下解析。
乌就屠及其儿女:
乌就屠:乌,是太阳的代称,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乌孙人有许多人名乌字冠首为姓,也是乌孙人取名与自然崇拜关联的表现。就,本义趋向,引申义成功、完成。屠,引用匈奴人“屠耆”匈奴语译音,汉语义译为贤。 寓意:像太阳一样光明的贤明王子。
拊 离:乌就屠长子。乌就屠死后即位小昆弥。冯嫽应乌就屠请求赐名。拊离母亲是乌孙月氏部酋长,早年病亡。 “拊”:抚养,养育。《诗经.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离”,离开。 寓意及由来:冯嫽取名拊离,“拊” 字蕴含了拊离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离”,蕴含了拊离生母早年病亡之意。
日 贰:乌就屠次子。拊离弟弟。冯嫽应乌就屠请求赐名。日贰为乌就屠宠妃所生,母亲是匈奴伊利目单于女儿。“日”,太阳,乌孙人自然崇拜为首的是太阳。“贰”,本义为副,居于次要地位。“贰”,也有引申义“辅佐”、“助手”之意。 寓意:辅助哥哥成就大业。不料日贰成年后不成大器,非但不辅佐哥哥,反而受奸臣乌日领蛊惑弑兄篡位。“贰”反倒应了“贰”的另一种含义,即“贰心”。
阿 兰:乌就屠女儿:乌就屠宠妃所生,母亲是匈奴伊利目单于女儿。阿兰成年后被父亲用手做诱饵,谎称答应与郅支单于联姻请求,企图赚取郅支单于。因乌就屠技不如人,非但没有歼灭杀害岳父伊利目单于的死敌郅支单于,反倒赔上女儿一生。阿兰追随郅支单于既是仰慕郅支单于英名,也是被俘后为其真情所感动。阿兰为其小名,乌就屠请求冯嫽为其赐名,冯嫽认为阿兰这个名很好,应该尊重本人意愿,因而延用乳名。
雌粟靡:解忧曾孙,星靡之子。乌孙大昆弥,前33——前16年在位。取名释义:雌,取其引申义,雌虹为霓,今称副虹。粟,泛指谷物。靡,乌孙王号。 寓意:以虹销雨霁,彩虹异彩、五谷丰登,预示乌孙国再现盛世,民富国强。雌粟靡在位时,大昆弥在雌粟靡的治理下,国势强盛接近翁归靡时期。可谓名至实归。
伊稚靡:解忧孙子,大乐之子。乌孙大昆弥,前16——公元13年在位。取名释义:伊,代词,代指他、你。秩:秩序、有条理。靡:乌孙王号。 寓意:治理国家,井然有序。
安 日: 乌孙小昆弥,前30——前17年在位。取名释义:安定、安全、安适;日,太阳。 寓意:国泰民安,一代明君。后被未能查明的降民杀害。
末振将: 乌孙小昆弥,拊离中子,安日弟弟。前17——前12年在位。取名释义:末,本义树梢,引申义末端、后起。振,取引申义振作、奋起。将,本义将帅、将领,通“臧”,善美。 寓意:后起之秀,振邦兴国之良将。生平事迹却因谋杀大昆弥而反治其身。
末振将在位时,大昆弥在雌粟靡的治理下,国势强盛接近翁归靡时期,末振将害怕被大昆弥兼并,派贵人乌日领诈降大昆弥,乘机刺杀雌栗靡,汉朝想发兵讨伐末振将,由于末振将逃入康居。末振将兄弟谋害乌孙大昆弥雌粟靡的罪行没有得到应有惩罚,乌孙大昆弥部众很不甘心。大昆弥翕侯难栖假装叛逃,投靠末振将,趁机袭杀末振将。
卑爰疐:乌孙小昆弥翕候,拊离之子,安日小弟,末振将弟弟。取名释义:卑,谦恭义,爰,同“援”,救助援助义,疐,倒仆。 寓意:宾服昆弥、归附汉朝。生平大相径庭,实为为祸乌孙、反复无常的枭雄。其名包蕴了命运玄机,因其作恶多端,最终被西域都护袭杀,应了“疐”字的凶兆。
安犁靡:安日之子,拊离孙子,乌孙小昆弥,前11年——公元13年在位。取名释义:安,安定、安适。犁,通假“黎”,众,众多,特指黎民百姓。 寓意:原名乌犁靡,意为像太阳一样爱护子民的贤德君王。生平事迹名副其实。
附注: 《汉书.段会宗传》作“乌犁靡”。乌,是太阳的代称,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乌孙人有许多人名乌字冠首为姓,也是乌孙人取名与自然崇拜关联的表现。有学者猜测安犁靡和乌犁靡不是同一人,笔者认为,应为同一人。乌犁靡应为其原名,安犁靡,可能是其即位小昆弥后易名,以此显示依附汉朝的亲善之意。安犁靡在位24年之多【前11——公元13年】,王莽建国五年【13】之后,大昆弥世系不详。
番 丘:末振将太子。番,通“蕃”,茂盛。《无极山碑》:“草木蕃茂。”丘,山丘。 寓意:子嗣兴旺,茂如山丘。其名寓意虽好,岂知命该短命,因其父罪孽深重,被西域都护段会宗捕杀。末振将谋杀大昆弥雌粟靡,断送了两个儿子的性命。
附注:据《汉书.乌孙传》记载,“小昆弥末振将恐为所并,遣贵人乌日领诈降刺杀雌栗靡。汉欲以兵讨之而未能,遣中郎将段会宗持金币与都护图方略,立雌栗靡季父公主孙伊称靡为大昆弥。汉没入小昆弥侍子在京师者。” 番丘既为太子,应是末振将长子。从史料记载匈奴和西域各国的质子惯例看,被送往汉朝或匈奴作质子的都不是长子,因而在长安入质的应是番丘的弟弟,因其父之罪,被汉廷收为官奴婢,生死不明,次子番丘在末振将被杀当年【前12】,被汉廷诏令诛杀。
趋 禄:卑爰疐之子。一作趋逯。趋,归附、依附;禄,福。《诗》云:“天披尔禄”。引申义福禄,福分和俸禄。 寓意:依附汉朝,福禄绵长。趋逯的前途命运可谓安全断送在父亲手里。 生平事迹因其父攻击匈奴,匈奴反击后又极为畏惧,将儿子趋禄送往匈奴做质子。汉朝出面向匈奴单于索回卑爰疐之子趋逯,后来,卑爰疐率众归汉,被封为归义侯,不久,卑爰疐再次恃强欺弱,侵凌大小昆弥,被西域都护孙健袭杀。
附注:据《汉书.匈奴传下》记载,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乌孙的庶子卑爰疐翕候的部众入侵匈奴西部边界,抢夺牛羊牲畜,杀了不少匈奴人。单于【乌珠留单于囊知牙斯,前8年——13年在位】听说后,派左大当户乌夷泠率领五千骑兵攻击乌孙国,杀死了几百人,掠掠了一千多人,把牛羊赶回去了。卑爰疐害怕了,派儿子趋逯【一名趋禄】到匈奴做人质。单于接受了,把情况报告了汉朝。汉朝派中郎将丁野林、副校尉公乘音出使匈奴,责备单于,告诉他要把卑爰疐做人质的儿子送回去。单于接受了诏令,送还了卑援疐之子趋禄。
另据《汉书.西域传下.乌孙传》记载:“至元始中,卑爱疐杀乌日领以自效,汉封为归义侯。两昆弥皆弱,卑爱疐侵陵,都护孙建袭杀之。”
公元13年【王莽始建国五年】之后,乌孙昆弥世系不明。即便安犁靡去世,鉴于卑爰疐罪孽深重,其子趋禄绝无可能接任乌孙小昆弥。
贴吧:刘解忧作者:无聊剧本编辑 2017-04-22 13:13
回复:【非常靠谱】孙建若不死王家绝对能当几百年的帝王,王匡不会打
王莽代汉之都护孙建 借叛逃二王的人头立威西域、震慑匈奴,虽然这里面多多少少有些冤情,但是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必要。发生这样的事只能感到遗憾,这二位王爷在不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在不该发生的事件里。 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匈奴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很大恢复,而汉朝由于内斗导致自身实力相对下降,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区域内各国的心态。当年乌孙人卑爰疐向单于送质子的时候已经漏出了苗头,如果不是汉朝应对得当,而且随后的西域都护使孙建采取了断然措施,情况也许会更糟。 孙建也是老都护了,元延年间就曾经出镇过西域。当年的主要对手就是反出乌孙的卑爰疐。为了抗衡卑爰疐, 当时朝廷还派出了西域人民无比爱戴的老都护段会宗协助孙建工作。 也就是在这次出使西域之后,段会宗再也没能返回玉门关,成为第一位以身殉职的西域都护使。西域人民为他立祠祭奠,段会宗成为中国在西域的第一尊神。随后不久,孙健也到任回国。 建平四年孙建再次出镇西域。正是卑爰疐与匈奴质子事件两年以后。孙建的再次出现使卑爰疐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西汉的历任都护使能留下名的是各有特点,段会宗是深受人民爱戴,郭舜的特点是廉洁、平和,而孙健是唯一一个以威重著称的都护使。说白了就是比较崇尚武力,尤其是对卑爰疐这样有新仇旧恨的更是不会手软。 孙健在都护府重新办公没多久,可以说板凳还没捂热乎,卑爰疐就有了重大的立功表现。主要的表现就是袭杀了当年杀害乌孙大昆弥雌栗靡的凶手乌日领。十多年了,也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卑爰疐这样积极向组织靠拢,组织当然也不会亏待他,很快卑爰疐就被封为归义侯。卑爰疐也从孙健的黑名单上撤了下来。 但是根本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卑爰疐用行动解决了与汉朝的敌对关系,但是与小昆弥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卑爰疐原来隶属于小昆弥,现在独立这么多年了,自己当家做主惯了,再回到小昆弥门下面子上有点抹不开。况且,大、小昆弥都很弱,从能力上比卑爰疐差很多。卑爰疐心里不服也很正常。一分为三的乌孙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 从卑爰疐的角度来看,利用大小昆弥都很弱的机会,不断侵蚀甚至兼并大、小昆弥,进而重新统一乌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计划。这就基本上踏到了都护府的底线。元始元年的时候正赶上都护使新老交替,卑爰疐借助这个空档就展开了行动。 要是其他的都护使还好说,先说服教育,再办学习班,行动之前还要向长安请示,整个过程下来也得一、两年。况且新都护马上就来,多一事不日少一事。在卑爰疐看来正是千载难寻得好机会。可是当时在任的都护使是孙健,这套程序全免了。卸任之前,孙健采取了断然措施,攻杀了卑爰疐,省得给下任留麻烦。 这几乎就是几天前的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何况天下并不太平。

贴吧:非常靠谱作者:超级思想家srm 2011-02-18 20:02
回复:【资料】西域历史文明大事年表
◆乌孙小昆弥末振将在位期间(前17——前12年在位),害怕被大昆弥兼并,派贵人乌日领诈降大昆弥,乘机刺杀雌栗靡,汉朝想发兵讨伐末振将,末振将逃入康居,汉廷派遣中郎将段会宗带着金银财宝到西域与都护策划谋略,抚慰群情激奋的大昆弥民众,改立雌栗靡叔叔,即大乐之子,解忧公主孙子伊秩靡为大昆弥,并把小昆弥末振将在长安入质的儿子收为官奴婢,以此惩戒小昆弥。
◆公元前11年(汉成帝元延二年),汉廷认为大昆弥幕僚对雌粟靡被刺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派遣特使将大昆弥大禄、大吏、大监等高级官员的金印紫绶全部没收,换成铜印墨绶。末振将弟弟卑爰疐本来也参与了谋杀大昆弥雌粟靡,风闻汉朝将要发兵讨伐小昆弥,煽动纠集小昆弥部众八万余人投靠了康居,打算向康居国借兵兼并两昆弥,大小两昆弥都害怕卑爰疐,只好亲倚西域都护。
◆公元前2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特使伊存向西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中原最早记载。
◆公元前1年(汉哀帝元寿二年),乌孙大昆弥与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囊智牙斯(前8—13年在位)一起到长安朝觐汉朝皇帝,汉朝以此为荣。
◆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乌孙小昆弥末振将弟弟卑爰疐杀死乌日领,率部归降汉朝,汉廷封他为归义侯。这时乌孙大小两昆弥都已衰弱,卑爰疐不断发兵侵袭大小两昆弥,被西域都护孙建杀死。自从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朝时而安抚,时而镇压,没有一年太平。
◆公元5年(汉平帝元始五年),西域发生唐兜事件和姑句事件。西域若羌国王唐兜数次与强大的邻居赤水羌作战,屡战屡败,求助于西域都护但钦,但钦没有及时帮助,走投无路的唐兜怨恨但钦,逃至玉门关,守关军士不许入关,唐兜携带妻子和民众逃到匈奴。王莽遣使责问匈奴单于,匈奴将唐兜交付汉朝使者。姑句是车师后国王,戊己校尉徐普想开通从车师后部到玉门关的新道。姑句担心因新道距离匈奴太近而有所顾忌,也怕新道开通后加重车师国供应往来行人的负担,不肯前去赴会,徐普将其囚禁,姑句贿赂军吏逃亡匈奴。汉朝使者向匈奴单于索回姑句。王莽派人到西域,召集西域诸国王,陈军列阵,斩杀唐兜和姑句,以示震慑。此举在西域不得人心。
◆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王莽执政西汉王朝。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6年。
◆公元10年(新王莽始建国二年),西域都护但钦斩杀车师后王须置离事件,和陈良终带反叛事件。王莽的亲信右伯甄丰出使西域将至车师后部,该地首领须置离为按规格接待愁苦不堪,企图逃亡匈奴躲避接待汉使的苦差事。戊己校尉将其拘捕送至都护府,被都护但钦斩杀。须置离哥哥狐兰芝闻讯,率领2000余人投降匈奴,并与匈奴合击车师前部,杀死城长,杀伤都护司马。同年,汉朝末代戊己校尉属官陈良、终带反叛事件。陈良和终带与属下官吏合谋杀死戊己校尉刁护父子及其堂兄弟,胁迫树下吏士男女2000余人投靠匈奴。
贴吧:飞将李广作者:腐尸一生 2018-05-21 20:33
回复:【史料】汉书·西域传(下)
会宗以翕侯难栖杀末振将,虽不指为汉,合于讨贼,奏以为坚守都尉。责大禄、大吏、大监以雌栗靡见杀状,夺金印紫绶,更与铜墨云。末振将弟卑爰疐本共谋杀大昆弥,将众八万余口北附康居,谋欲借兵兼并两昆弥。两昆弥畏之,亲倚都护。
  哀帝元寿二年,大昆弥伊秩靡与单于并入朝,汉以为荣。至元始中,卑爰疐杀乌日领以自效,汉封为归义侯。两昆弥皆弱,卑爰疐侵陵,都护孙建袭杀之。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
贴吧:解忧公主作者:海棠晓梦 2012-05-18 08:48
回复:乌孙与汉朝的关系

由上可知,有关乌孙的军国大事,都由西汉中央王朝直接过问、决策和处理。同时,西域都护也对乌孙进行督察和协助。都护段会宗曾助乌孙招回逃亡的群众,稳定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小昆弥拊离被弟日贰杀死。汉立拊离子为小昆弥。乌孙贵人姑莫匿等将逃亡的日贰刺死。为此,都护廉褒赏赐姑莫匿等每人金2O斤、缯300匹。后来,小昆弥末振将之弟卑爰疐北附康居,企图兼并大、小两昆弥。因此,两昆弥更加亲近并依赖汉西域都护。公元1—5年(汉元始)中,卑爰疐降汉,被封为归义侯。而卑爰疐又侵凌大、小昆弥。都护孙建为了保护两昆弥,将卑爰疐杀死。
      乌孙是游牧民族。“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饮食、衣服和住房都使用畜牧业产品制作。国内盛产马匹,富人有马多达四五千匹。乌孙出好马。汉武帝初得乌孙马,称之为“天马”。后来得大宛汗血马,更为健壮,就改称乌孙马为“西极”马。随着汉公主及其大批侍从、汉使臣和众多屯田将士进入乌孙,乌孙使者、贵族及众多随从人员前往长安,双方迅速开展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乌孙农业和手工业的初步发展。考古资料表明,在公元前1世纪及以后的乌孙墓葬中,发现了碾谷子的石碾、磨盘和青铜镰刀等农具,以及谷物等。从公元前1世纪以后的墓葬中发现许多反映定居生活特征的平底陶罐,以及更多的金属陪葬品和铁锅等铁器。在新疆昭苏具的一座乌孙墓的封土中,出土了一件3公斤重的铁铧。在汉朝西域都护和驻在乌孙的汉公主等大批汉人的影响下,随着本民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乌孙社会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贴吧:乌孙作者:乌桓荣 2010-03-03 11:27
逯氏起源转帖
  一直到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与东汉章帝刘炟建初八年(公元83年),乌孙国仍处于分裂状况,有大小昆弥之分。在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残余的匈奴挛鞮•屯屠何(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公元88~93年在位)为汉军左校尉耿夔所破之后,就曾逃至乌孙国隐匿,说明在东汉时期,乌孙国仍与匈奴时有联系。
  西汉孝哀皇帝刘欣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农历10月,乌孙国王昆莫•卑爰疐侵盗匈奴西部边界。匈奴单于挛鞮•囊知牙斯(乌珠留若鞮单于,公元前7~公元13年在位)大怒,遣兵击之,杀乌孙人数百,还掠走千余牧民,强夺牛畜累万而去。昆莫•卑爰疐惨败后感到恐惧,赶紧将儿子昆莫•趋逯发配到匈奴为人质,乌珠留若鞮单于接受了这种大草原上传统的屈服方式,饶恕了乌孙国的“无礼”。然而此举使汉廷震怒,汉哀帝立即派出使者,责令乌珠留若鞮单于遣返昆莫•卑爰疐之子,并归还所掠人畜。乌珠留若鞮单于害怕大汉王朝的势力,受诏后立即将昆莫•趋逯送归乌孙国。昆莫•卑爰疐感激汉廷的帮助,遂派遣归来的儿子昆莫•趋逯率使团趋赴长安觐见汉哀帝,后昆莫•趋逯仰慕中原文化,遂留居长安不归。
  到了公元五世纪初,乌孙国因柔然汗国的大举入侵而西迁葱岭地区,不久即为柔然汗国所灭。随后,大、小乌孙国人四散,一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后世哈萨克族的先民;一部分人迁往中亚,与塞族人融合;还有一部分人则反迁河西地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后世的蒙古族、土族的先民之一。
  在乌孙国王子昆莫•趋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汉化称逯氏,族人后在王莽篡汉之际避战乱迁居陇西,世代生息繁衍至今,是为甘陇逯氏。
  该支逯氏族人的得姓始祖实为乌孙国王子昆莫•趋逯。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步六孤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
  东晋时期,代北(今天河北省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五台山东北一带地区)鲜卑族中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亦称步陆孤氏、步禄孤氏。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八~二十年(公元494~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期间将步六孤氏改为汉字单姓陆氏。
  到了西魏政权末位皇帝恭皇帝元廓执政时期(公元554~557年在位),颠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改元氏复为拓跋氏,同时竭力复辟鲜卑族原姓氏。
  西魏恭帝拓拔•廓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为大司马,后封晋国公。
  第二年的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农历12月,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位,改封西魏恭帝为宋王。不久,就杀了西魏恭帝。同年,宇文护扶持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政权,是为北周孝闵帝。至此,西魏政权灭亡,西魏恭帝的文化复辟彻底失败,阻挡不了北魏孝文帝的影响深远的汉化改革。
  不久,鲜卑族人又纷纷复回汉姓,其中的步六孤氏族人一部分仍改回陆氏,一部分人则改称逯氏,还有一部分人改称禄氏,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阳族陆氏、逯氏、禄氏,同宗同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逯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逯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贴吧:作者:逯亦明逯亦明 2012-04-07 09:18
回复:康居人一般被认为是使用什么语言的民族?
回复 克普恰克 :猎骄靡为保护军须 .... 末振将之弟卑爰疐率领八万人投靠康
贴吧:中世纪作者:克普恰克 2012-09-22 11:24

大家都在搜

  • 卑爰疐问题汉简研究
  • 卑爰疐读音
  • 卑爰疐汉简研究
  • 卑爰疐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 怎么读_
  • 卑爰疐怎么念
  • 卑爱疐读音
  • 卑中卑
  • 卑以
  • 不卑不亢
  • 不卑
  • 卑耳
  • 一个卑
  • 卑却
  • 人卑
  • 一个目一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