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和杭州西湖定香桥 从杭州苏堤进花港观鱼东大门,得跨过一座小桥,那桥实在是太小太短太矮太平常了,谁都不会停下脚步在它上面留恋一番,甚至没有人会朝它多看一眼,更不用说问一下它的名字它的来历。可是,就是这么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桥,古时候却是名声远扬,积淀浑厚,甚至比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本身名声都响。它,就是定香桥。 《水浒》写宋江和方腊在杭州作战,不是写在花港观鱼怎么打,而是写到定香桥:“南山吴值,也引着四将,迎着
贴吧:
陈老莲作者:
西湖yuren 2020-11-10 15:48 回复:【地方戏】新昌调腔 传承价值
与众不同的声腔
在调腔古戏中则是"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
后场帮接"的干唱形式。这是演唱中的最高层次,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这在其他戏曲声腔中已很难听到了,新昌调腔却一代复一代地承传下了这种古老的演唱方式。1992年6月,文化部举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新昌调腔剧团演出的《北西厢·请生》一折,就以调腔传统的表演手法及高难度的"干唱"形式,倾倒了与会专家和观众,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和表演奖。出人意料的是,一个仅由五人组成的乐队,居然捧得了整个展演中仅有三个音乐奖之一的乐队伴唱伴奏奖。
新昌调腔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曲谱。前辈老艺人积累了一整套简单的符号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形似蚯蚓,名曰"蚓号",艺人见了就会根据注明的曲牌和不同的符号唱出特定的腔调。
调腔既无曲谱,那么这360余只传统曲牌是从何而来的呢?这里有几位有功之臣:一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滕永然,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来浙江采风,根据艺人的唱腔,记成了曲谱和文字。后来,方荣璋先生花费大量心血整理成了《调腔曲牌集》。到了1983年,他又编写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调腔乐府》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地方戏曲音乐调腔门类的空白,还为后人研究调腔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绍兴市文联特授予他"鲁迅文学奖"。后来,一位名叫吕月明的乐师又在《调腔乐府》和调腔所保留的其他音乐档案的基础上,扩编为《调腔音乐集成》,全书125万字。
贴吧:
戏曲作者:
三番四次五遍 2011-06-21 18:41 回复:《戏瑕》 明·钱希言 关于《水浒传》资料 ○赝籍
昔人著赝籍,往往附会古人之名,然其名虽假托乎,其书不得谓之伪也。今人则鬻其所著之书,为射利计,而所假托者,不过取悦里耳足矣。夫赝至今人,而浅陋则已极也。《琅环记》,传是余邑桑民怿悦所藏,祝希哲允明窃之,第无核据。改之二公集中,初未尝用琅环语,后此而作者,有缉柳编《女红余志》诸书五六种,并是赝籍,不知何人缔构?顾多俊事致谈,书类胜国,要或近时好事者为之耳。比来盛行温陵李贽书,则有梁溪人叶阳开名画者,刻画摹仿,次第勒成托于温陵之名以行。往袁小选中郎尝为余称李氏《藏书》,《焚书》、《初潭集》、《批点北西厢》四部,即中郎所见者,亦止此而已。数年前,温陵事败,当路命毁其籍,吴中锓《藏书》板并废。近年始复大行,于是有李宏父批点《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拂明珠玉合数种传奇,及《皇明英烈传》,并出叶笔,何关于李?顷又有赝袁中郎书以趋时好,如《狂言》杭人金生撰,而一时贵耳贱目之徒,无复辨其是非,相率倾重赀以购,秘诸帐中,等为楚璧,良可嗤哉。昼落魄,不羁人也。家故贫,素嗜酒,时从人贷饮,醒即著书,辄为人持金鬻去,不责其值,即所著《樗斋漫录》者也。近又辑《黑旋风集》行于世,以讥刺进贤,斯真滑稽之雄已。昔尝于太原斋头,见云间刻顾氏《诗史》,阅之乃中翰正谊名也。余与王先生相顾惊叹,王先生曰:“孟尝君能得士,此岂虎头公所能办哉?”后余过云间,乃知华亭有词人唐汝询仲言者,目双瞽,著成是书,顾氏以三十金诡得之。嗟乎!唐生之文诚贱,何至此甚也?千古不白之冤,俟异世子云者起,故当有定论耳。管仙客尝见唐人撰《春秋调人》一书,盖调和膏盲废疾,墨守三家而成文者。其书虽亡,岂遂无其目耶?《战国策》十卷,约从五之,连衡五之,鲍彪旧注刘向定本,然非龙门所采书也,盖必有古本,是何从见哉?坊刻《大唐西域记》,后乃杂三王太监下西洋事,令元装绝倒地下矣。近吴中官刻几汗牛,烂用贵人千金,以冯观察诸公言之,并是伪托者,余欲起而纠缪,闻者不腊其舌乎?
贴吧:
水学作者:
望天雨雨 2012-03-03 18:39 回复:『叶墨勒世家』^【资料】《闲情偶记》—— 清·李渔(笠翁) 向在都门,魏贞庵相国取崔郑合葬墓志铭示予,命予作《北西厢》翻本,以正从前之谬。予谢不敏,谓天下已传之书,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不当奋其死力与较短长。较之而非,举世起而非我;即较之而是,举世亦起而非我。何也?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谁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时流下?彼文足以传世,业有明征;我力足以降人,尚无实据。以无据敌有征,其败可立见也。时龚芝麓先生亦在座,与贞庵相国均以予言为然。向有一人欲改《北西厢》,又有一人欲续《水浒传》,同商干予。予曰:“《西厢》非不可改,《水浒》非不可续,然无奈二书已传,万**赞,其高踞词坛之座位,业如泰山之隐,磐石之固,欲遽叱之使起而让席于予,此万不可得之数也。无论所改之《西厢》,所续之《水浒》,未必可继后尘,即使高出前人数倍,吾知举世之人不约而同,皆以‘续貂蛇足’四字,为新作之定评矣。”二人唯唯而去。此予由衷之言,向以诫人,而今不以之绳己,动数前人之过者,其意何居?曰:存其是也。放郑声音,非仇郑声,存雅乐也;辟异端者,非分异端,存正道也;予之力斥《南西厢》,非分《南西厢》,欲存《北西厢》之本来面目也。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予又谓《北西厢》不可改,《南西厢》则不可不翻。何也?世人喜观此剧,非故嗜痂,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崔引旧事,舍此无由。地乏朱砂,赤土为佳,《南西厢》之得以浪传,职是故也。使得一人焉,起而痛反其失,别出新裁,创为南本,师实甫之意,而不必更袭其词,祖汉卿之心,而不独仅续其后,若与《北西厢》角胜争雄,则可谓难之又难,若止与《南西厢》赌长较短,则犹恐屑而不屑。予虽乏才,请当斯任,救饥有暇,当即拈毫。
贴吧:
醉里江山梦里花作者:
叶墨勒景开 2012-09-23 05:44 回复:试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 由上言之,同署名李卓吾评点的《西游记》、容本《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当时秀才、官吏的嘲弄抨击意见是完全一致的。而这类看法如果发生在视举子业较神圣、有过较长寒窗生涯、出过仕的李贽的身上是难入情理的,所以黄霖先生在论证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出自叶昼之手时说:“叶昼对秀才、对做官的这类看法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这与他一生潦倒的生活经历是合拍的,而在中过举、做过官的李贽的文章中是不易见到这类嬉笑怒骂的。”(14)
2.保守的妇女观李本《西游记》评语中对妇女的蔑视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叶昼评点容本《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李本《西游记》评语中流露的妇女观是一致的。叶昼对《水浒传》中反面女性人物如潘金莲、潘巧云、卢俊义妻贾氏的评点自另当别论,因为这些女性在文本中反面的倾向性就已十分鲜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感觉出叶昼保守落后的女性观,如他在第三十四回总评云:“国有国贼、家有贼妇,都贻祸不浅。只如青州府失了秦明、黄信、花荣三个良将,皆刘高一人误事,而刘高又妻子误也。真有意为天下者,先从妻子处整顿一番,何如?”显然叶昼把青州的一番争斗都归根在女人身上,有意为天下者也要先从整顿女人着手,这是明显的女****水之论;另如“好女不看灯,如何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都去看灯?”(第六十六回眉批)所谓“好女不看灯”无非是忌看灯时男女混杂,有碍男女之大防,可见叶昼还是希望通过禁锢女子来把持住男女之防的;叶昼多用“妇人之仁”评论见识平庸者,分别见于第五十一回总评、第七十四回夹批、第九十六回眉批,虽不无谐戏成分,但亦有轻视女性之意。
叶昼保守落后的女性观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评点中比在容本《水浒传》的评点中体现得更淋漓,除了能全节而死的女性如徐庶的母亲、糜夫人、夏侯令女、王陵的母亲等受到他的褒奖外,可以说他对女性极尽诋毁嘲弄之能事。如:“妙哉司徒,用此将军;妙哉貂蝉,用此兵器;何忧卓贼、布奴不死其手也耶?虽然,这等将军,这般兵器,人人避不得也,家家有埋伏也”(第八回评语),“今人但知畏十八路诸侯,岂知畏女子哉!真个是:至险伏于至顺,至刚伏于至柔也。世上有几人悟此哉!世上有几人悟此哉!”(第八回总评)这是在宣称女性可怖、女色伤人;如“误天下事者妇人也”(第二回评语),“从来听妇人之言者,再无不坏事者,不独吕布也。凡听妇人之言者,请看吕布这样子,何如?”(第十九回总评)“天下妇人无不如蔡夫人者,今蔡夫人既得曹操杀之,我心甚快也。安得曹操再出,杀尽今日之所谓蔡夫人者,我心更快也。”(第四十一回总评)这是女人惑人、女****根,几欲杀尽之论;如第二十八回“关公乃下马至于前禀问二嫂”,叶昼评道:“此事何必谋之妇人,先生岂讲学人,乃腐气逼人如此耶?”这是说妇人见识低下,不足与谋,也是蔑视女性之意。
贴吧:
明朝作者:
霍听婷? 2010-09-27 15:25 回复:试论明清时期文学名著的“集评”现象 集评是一种信息量更大的评点,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阅读信息来辅助读者理解文本的具体含义。评点的作用多被概括为“通作者之意”和“开览者之心”(28)两个层面,这也是一人独评和集评所具有的共同功能。但是,集评因提供的选择素材更多,所以能更全面地提供各项阅读信息,其对读者阅读和理解文本含义的作用更大。吴朝喜在《重刊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后序》中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抑能翻刻杜诗之善本,以传四方,使四方之人因批释以明其诗,讽之诵之,玩之味之,而深好之焉。则忠君爱国之念,油然而兴,是亦有助于我。”(29)集评集注之目的在于“使四方之人因批释以明其诗”,达到辅助阅读、理解文义的效用。而实际上,集评将诸家评点汇辑于一处,意味着将不同风格、不同观点、不同审美趋向的评点汇辑一处,给读者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可能,对于读者从不同层面理解作品具有不同于个人评点的优势。《史记评林·凡例》中就明确表示,“诸名家读史总评散见各集,兹刻辑录于前,一展卷可得大旨云”。而王思任在《合评北西厢序》中对为何合刻三先生之评语更是作出了恰当而精到的解释:
然合刻三先生之评语者又谓何?大抵汤评玄著超上,小摘短拈,可以立地证果;李评解悟英达,微词缓语,可以当下解颐;徐评学识渊邃,辨谬疏玄,令人雅俗共赏。合行之,则庶乎人无不挚之情,词无不豁之旨,道亦无不虞之性矣。故尽性之书,木铎海内,而聋聩者茫然不醒;导情之书,挑逗吾侪,而顽冥者亦将点头微笑。噫!兹刊之有功名教,岂浅眇者而可遽以淫戏之具目之也哉?(30)
从王思任的解释可知,汤显祖、李贽、徐渭三人的评点各具风格和特色,“合行之,则庶乎人无不挚之情,词无不豁之旨,道亦无不虞之性矣”,正是看到了集评带来的巨大辅助效应,这是个人评点本所无法达到的功能。
集评之作,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简单将诸家评点汇辑于一书的体力劳动。但实际上,高质量的集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批评史意识、深邃的文学史观念和敏锐的出版家眼光。因为,在集评的具体操作中涉及对于评点者的挑选、评点对象的确定、评点内容的增删、集评刊本的发售等相关问题。从集评的实际来看,评点的对象多为历朝以来的名著,如《史记》、《汉书》、《文选》、《诗经》、杜诗等,评点者的挑选也多为历朝名人和当代评点大家,这些对于一般的出版者似乎也能做到,但是,对于评点内容的增删则不是任何出版者都能做好的事情。在这一方面,更能体现出集评者的文学史观念和批评意识。
贴吧:
中国历史作者:
慕寒3 2015-04-26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