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记】九龙路[路书顺时] 近郊隐秘山路 平路越野皆宜 210807
概况: 九龙路,位于门头沟发源地圈门附近,是真正意义上离市区最近的中距离山道,虽然近,但是知道的人极少,上山路况分三段,柏油+破裂水泥+石子山路,下山有一段平整防火道(封闭式管理,不建议从这下)。 九龙路在九龙山上,因此得名。九龙山一共有九条山脊称之九龙,山岭两侧各有四条山脊蜿蜒而下,剩下的一龙就是去往妙峰山必经的走石担路过水闸公路桥左侧那个山脊。 途经: 耿王(耿聚忠)坟。耿聚忠,清三藩之一,家族老三,
贴吧:北京骑行作者:双轮记? 2021-08-11 15:50
【双轮记】九龙路[路书顺时] 近郊隐秘山路 平路越野皆宜 210807
骑了这么久山地,却没在山吧发帖,最近偶然半越野两次,发个路线,馈赠北京骑友。 概况: 九龙路,位于门头沟发源地圈门附近,是真正意义上离市区最近的中距离山道,虽然近,但是知道的人极少,上山路况分三段,柏油+破裂水泥+石子山路,下山有一段平整防火道(封闭式管理,不建议从这下)。 九龙路在九龙山上,因此得名。九龙山一共有九条山脊称之九龙,山岭两侧各有四条山脊蜿蜒而下,剩下的一龙就是去往妙峰山必经的走石担路过水闸
贴吧:山地车作者:双轮记? 2021-08-11 15:54
五台山遇狼记
五台山遇狼记 以诺 2016年8月10日 【进程】 8月6日 鸿门岩(10:30)-东台(11:10)-华坪垭口(13:30)-静业庵(17:00)-杨庄(17:38)-护银沟垭口(19:03)-护银沟硬化路面(19:38) 8月7日 大南庄村(6:10)-西门(6:30)-南台(9:00)-宽滩村(11:15)-化桥(11:48)-西门东南汽车检查站(13:00)-金阁寺(14:30)-狮子窝南(16:30) 8月8日 狮子窝-(6:30)-西台牌坊(8:30)-莲师殿(8:50)-西台顶(9:30)-八功德水(10:00)-中台(12:00)-北台(16:00)-山脊棚屋(18:37)-北台
贴吧:五台山作者:张三汉2 2017-01-22 17:51
古代的北京有海港吗?“就是什刹海和积水潭的那一片水面”
2023年03月07日 14:38 新浪网 作者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新开辟“燕山夜话”专栏,并发表了邓拓的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到1962年9月,“燕山夜话”共刊发了邓拓的150余篇文章。   《北京晚报》的受众群体,以北京本地市民为主。所以,如何讲述北京市民所熟悉的故事,在物质生活并不充裕的条件下如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就读者关心的话题介绍知识、发表看法,便成为邓拓写作的初衷。在
贴吧:京杭大运河作者:juwp 2023-03-08 10:25
古代的北京有海港吗?“就是什刹海和积水潭的那一片水面”
2023年03月07日 14:38 新浪网 作者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新开辟“燕山夜话”专栏,并发表了邓拓的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到1962年9月,“燕山夜话”共刊发了邓拓的150余篇文章。   《北京晚报》的受众群体,以北京本地市民为主。所以,如何讲述北京市民所熟悉的故事,在物质生活并不充裕的条件下如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就读者关心的话题介绍知识、发表看法,便成为邓拓写作的初衷。在
贴吧:南水北调作者:juwp 2023-03-08 10:23
古代的北京有海港吗?“就是什刹海和积水潭的那一片水面”
2023年03月07日 14:38 新浪网 作者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新开辟“燕山夜话”专栏,并发表了邓拓的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到1962年9月,“燕山夜话”共刊发了邓拓的150余篇文章。   《北京晚报》的受众群体,以北京本地市民为主。所以,如何讲述北京市民所熟悉的故事,在物质生活并不充裕的条件下如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就读者关心的话题介绍知识、发表看法,便成为邓拓写作的初衷。在
贴吧:地理作者:juwp 2023-03-08 09:40
【中元 · 怀古】记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
管平湖 管平湖(1897-1967),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於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古琴名家 管平湖泠泠七弦 响彻太空文 /王丹本文选自《中国网》 1977年8月,美
贴吧:正麟殿作者:正麟殿 2019-01-02 11:01
北京城那些叫王爷坟的地方埋的都是谁?
北京有很多以王爷坟命名的地方,但真正保留下坟陵的地方已经凤毛麟角,有的仅 剩下一些残砖断瓦。它们以清代王爷坟为主,有统一的建造标准,也存在一些差异。 清明时节,走进这些王爷的园寝,你会发现,那些隐匿在荒草中红墙琉璃瓦,仍在讲述着一个王朝和一个个风云人物的兴衰故事。 北安河九王坟堪称“标本” 海淀区北安河附近有个地方叫九王坟,这里是道光皇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的园寝。从北安河路九王坟公交站西行,不过百米,就
贴吧:北京地名作者:高级神仙 2018-04-06 14:53
兄长帮扶 其乐融融 弟不记恩 反目成仇(转)
世间最难得者弟兄! “手足之情”在我们的认知上,因为它和“父子情”比起来少了一条代沟,和“夫妻情”比起来又多了一丝血缘,所以它给人的感觉要比其他的感情更牢靠。长兄如父恩如山,贤嫂如母情似海,这是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同时,这句话也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及无私付出。 然而在现实面前,一奶同胞的兄弟不顾亲情,在利益面前兄弟关系破裂甚至反目也是屡有发生。家住北京市昌平区朝凤庵村的徐老大,目前正在
贴吧:杂谈爆料作者:明媚女王庄 2021-08-04 18:46
回复:周作人的三张面孔|钱理群《周作人传》
周作人传
作者: 钱理群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之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堕落为汉奸文人,但他对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也做出过贡献。在《周作人传》中我们能看到三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作者处处持谨慎态度,客观地记录传主的人生,真实反映那段历史。
本书“写毕于1989年3月7日(农历己巳年正月三十日)晨,正值作者五十寿辰”。回顾书出版后的遭遇,更是感慨万端。先是遭到围攻,横加“为汉奸辩护”的罪名;后来,在九十年代的商业大潮以及自由主义大行其时的时代思潮里,周作人突然大红大紫,我对周作人的某些批判性审视,又变得不合时宜。重读《周作人传》,却有恍若隔世之感……在苦涩中仍有一点自慰:当年所写下的感受与思考,经过这二十多年的时间淘洗,大体还站得住,只少数地方略有补充与修改……此书再版,自然要面对新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他们对本书,以及所描述的传主及其时代和历史,将会有怎样的反应和评价,也是我颇为好奇的。
——钱理群
试读 第一章 说不尽的童年——在绍兴
(1885.1—1901.8)
光绪甲申年十二月初一,即1885年1月16日,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又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我的诞生是极平凡的”——1961年,七十六岁老翁周知堂写他的《回想录》时,反复强调,“没有什么事先的奇瑞,也没见恶的朕兆。”然而,伴随这婴儿降世的,却是一个浪漫的传说。
一位堂房的阿叔,那天出去夜游,夜半归来,走进内堂大门,仿佛看见一个白须老人站在那里,转瞬却不见了。——这可能是他醉眼噱咙中,把什么看花,也许根本就是一个幻觉,但他却相信了。因为,后半夜,周家门内,真的出生了一个婴儿,而且是男的。
于是,一个流言悄悄传开:这男孩是老和尚投胎转世的——至于什么时候“白须老人”变成了“老和尚”,那就谁也弄不清楚,谁也不想去弄清楚了。
于是,这婴儿刚刚出世,手脚都还没有来得及伸展,就叽叽喳喳有了吉凶、臧否两种议论——“老和尚转世,不是‘头世人’。这孩子命中注定,比那些头次做人什么也不懂的,要深谙人情世故,有出息!”“不过,老和尚转世,总有点‘特别’,特别就不免顽梗,这……”又有人发出担忧。
不管人们怎么说,这“老和尚”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周家兴房老二——槐寿的心上了。以至于五十年后,他在写“自寿诗”时,首联就写下了“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两句,由此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自然,这都是后话。
小愧寿睁开眼睛,环顾这新奇的世界时,他看见了什么呢?……遥远的、最初的记忆似乎是模糊的,又仿佛格外地清晰。
周作人只记得两件事:他和他的妹妹睡在一起,有一回看见她脚上大拇指,圆圆的,短短的,太可爱了,便情不自禁地咬了一口。妹妹大声哭起来。大人急忙赶来,才知道是二哥哥的恶作剧。但他有没有因此而挨打呢?周作人怎么也记不得了。
另一个忘不掉的记忆是,从小总是生病,长得十分瘦小,老是吃不够,也许患的就是“馋痨病”。稍大一些才知道,这是因为没有奶吃,雇了一个奶妈,而这奶妈原来也没有什么奶水,为骗得小孩不闹,便在门口买种种东西给他吃,结果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看见什么东西又都要吃。为了对症服药,大人便什么都不给吃,只准吃饭和腌鸭蛋。处于这恶性循环中的小孩一定是很痛苦的。但周作人说他“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儿童的最初记忆,人的最初记忆,大抵都离不开本能的欲求。但谁会料到,对“人的本能”的重视,竟会成为周作人以后人生选择的基础呢?现实的问题倒是,这个世界能够容得下这位有着强烈的本能欲望的、瘦小的儿童吗?又能给他的成长提供什么呢?答案似乎是现成的:只要翻开历史教科书,就不难看到,这“小和尚”出世的1885年初,正是光绪甲申冬季之立春以前。周作人后来回忆说:“甲申这一年在中国史上不是一个好的年头儿,整三百年前流寇进北京,崇祯皇帝缢死于煤山。六十年前有马江之役,事情虽然没有怎么闹大,但是前有咸丰庚申之火烧圆明园,后有光绪庚子之联军人京,四十年间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甲申居于中间。在甲申本年,中法战争以中国签订屈辱条约为结束。
这确实是一个内外交困的时代。整个国家、民族正无可避免地走着历史的下坡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处于整体崩溃的前夕。
贴吧:青春胶片作者:一颗星上的豌豆 2017-02-12 17:38

大家都在搜

  • 止庵北京苦住庵记
  • 无苦庵记
  • 北京玉河庵
  • 北京白塔庵
  • 北京三义庵
  • 北京圣泉庵
  • 北京市西城区地藏庵
  • 北京市海淀区白塔庵5号
  • 北京甘兔庵
  • 北京松筠庵
  • 北京朝圣庵
  • 海淀区白塔庵5号北京开放大学
  • 北京地藏庵还在吗
  • 白塔庵北
  • 庵记
  • 积翠庵记略
  • 老学庵记
  • 拙庵记
  • 无苦庵及翻译
  • 海淀白塔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