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 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 詹石窗 顾宗正 提要:作为道家学派的理论代表、道教所尊奉的祖师,老子的籍贯、诞生地是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尽管历史上有许多文献记载,但由于时代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理解上发生歧义,甚至争论纷纭。笔者从亳州地方道教师传口授的相关信息入手,通过对历代文献描述的地理方位距离的里程数据进行古今换算,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权威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实地测量定位核对,指出老子
贴吧:
老子故里作者:
guqiaocheng 2019-02-17 10:09 全国各地地名志,欢迎各位老师交流与分享#地名 #地名志 卷 008、【目录表】 的文件夹 PATH 列表 卷序列号为 00000206 58AB:D5DC \---11、【地名志】 | 0022贵阳府属地名录(清).pdf | 0029京师地名对(光绪).pdf | 0037黎平府属地名录(清).pdf | 0054平越府属地名录(清).pdf |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国地名史话(韩光辉.徐兆奎).pdf |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卷.pdf |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pdf | 全国乡镇地名录.pdf | 周振鹤着作集东汉政区地理.pdf | 周振鹤着作集西汉政
贴吧:
地名志作者:
a312036268 2023-01-07 23:06 北京有两块飞地,其中一块距北京上千公里,本地人都未必知道 飞地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现象,是指的原本属于自己管辖但不与本区接壤的土地。如果想要到达,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才能来到自己的这块土地,故取名为“飞地”。 但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北京也有两块飞地,其中有一块甚至距离北京上千公里,要横穿三省才能到达,究竟是怎么回事? 北京的其中一块飞地是清河农场,提起清河,很多朋友会误以为这个地方在北京,因为北京也有清河这个地名。但实际上,这个清河农场
贴吧:
北京国安作者:
文刀客? 2020-05-04 20:47 回复:推荐阅读,河北为什么缺少存在感 △把上面那种图局部放大,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长三角、珠三角塑造了大片的城市带,而京津冀则是大片稀疏的灯光拱卫北京天津两座城市
这种局面对于河北而言其实“古已有之”。1956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8全国重点项目中有8个落在了保定。有保定变压器厂,全国最大的变压器厂,有著名的乐凯胶卷等。这些大厂都是国家级部属单位,税收几十年与保定市也相对独立。
而当一个河北人开车要进入城市群的中心时,到了六环路以内他得停车办理进京证,到了二环,他的车就彻底歇了——二环以内彻底禁绝外省车辆通行。
河北省要在整个京津冀大群里找点存在感,来点身份认同感,也是一件并不那么甜蜜的事情。
回到河北故事的最初。当元首在1945年这么想念河北省的时候,河北省其实仅仅是一个存在了17年的地名。从明朝到晚清,560年间这一片始终都叫直隶。而在元代,这一片环绕着大都的区域叫中书省。在唐宋两代,这里倒是叫过河北,河北道(唐)与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宋)。在唐宋之前,这一片先后叫过燕赵,冀州,幽州等等。
至此,壹读君(微信:yiduiread)为河北人民和全国人民破了一个大谜案。历史上,当首都在北京时,这里都不叫作河北,这一片就是直隶,就是京畿,就是中书省。当首都不在北京时(唐在长安,北宋的汴京),这里才叫作河北,黄河以北这样一个自然地理身份才凸显了出来,而不是京城周边这样一个政治地理身份。
参考资料:
《北京市行政区划图志(1949年—2006年)》
《国家地理河北专辑》
《保定市志》
贴吧:
石家庄fc作者:
clvan 2016-01-19 07:18 回复:各省区市的演变历程 首都机场地区划入:1957年12月,国务院将中央机场和进场公路划入北京市。(本图出自《北京行政区划图志1949-2006》)

贴吧:
行政区划作者:
北冰洋往南 2016-02-12 17:26 回复:我的书籍清单。。。。。 【书籍清单】【3】
政区地球仪32CM——2个
其他分省城市旅游图——16张
其他纸张地图——62张中国现代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世界地图集——6本中国地图集——6本少儿世界知识地图集中国史稿地图集——2本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12本沪苏浙地图集北京市实用地图册上海交通道路指南——2本中国铁路地图集世界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5本世界知识丛书——7本世界知识图册——4本名将之死——2本中日决战朝鲜——2本血火考场,先秦古国志锦衣卫,那一年我们打残日本日本战国武将家纹军旗事典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一口气读完那些战争——7本龙战三千里,东厂与西厂忽必烈用兵日本,明朝抗倭二百年盛唐领土争夺战——3本史上最强日本史——3本图说天下——49本2006旧版分省地图册——30本六大洲之旅——6本明朝那些事——7本
贴吧:
历史作者:
广陵水驿 2016-10-09 23:06 回复:释“答兰不剌” ——兼谈所谓“德兴府行宫”(作者:陈晓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元代行政区域中,从来没有所谓的德仁府或得仁府。由此看来,“德(得)仁府”一名中的“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行政区划概念。关于这个问题,从明清方志中可以找到进一步的线索。笔者发现,明清时期通州漷县(即元代漷州)界内有一称为“得仁务”或“德仁务”的地名。嘉靖《通州志略》卷首有一幅《漷县图》,其县治之南标注有“得仁务”。[80] 乾隆《通州志》卷1《封域·村庄》在漷县下列出的村名有:“得仁务,离州城五十六里。”[81] 此村名亦见于光绪《通州志》及光绪《顺天府志》,皆作“德仁务”。[82] 民国时期,又被分为前德仁务和后德仁务两个村落。[83] 直至今天,“德仁务”之名仍相沿不废。[84]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明清时期漷县得仁务一带还保存有元代春猎遗址。据嘉靖《通州志略》所记漷县古迹,其中有“晾鹰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前代游猎驻跸行殿遗址尚存”。[85] 又《读史方舆纪要》在漷县下有记载曰:“得仁务,县南二十五里。……晾鹰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数丈,周一顷,元时游猎多驻于此。”[86] 晾鹰台在清代被列入“漷县八景”之一,[87] 其遗址至今尚存。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所提供的信息,称德仁务位于通州镇东南28公里,村西北有一土丘,高25.6米,即晾鹰台遗址。[88] 所谓晾鹰台即元代呼鹰台,据《元史·武宗纪》,至大元年(1308)七月壬戌,“筑呼鹰台于漷州泽中,发军千五百人助其役”。[89] 呼鹰台是元代春猎的重要场所,由此看来,柳林飞放就正是在今天的德仁务一带。
根据上述情况来判断,元代的“德(得)仁府”与明清以后的“德(得)仁务”显然应该是指同一个地方。那么,该地名为何会出现“府”与“务”的歧异呢?值得注意的是,金元时期,燕京地区有不少村名以“务”字煞尾,如大德八年《新修白云观碑铭》中见有“太后务”、“八作务”、“太师务”、“太子务”等村名。[90] 又《金史·食货志》及《胥持国传》亦有 “太子务”,[91] 据清人刘锡信《潞城考古录》考证,此即通州东南四十里之太子府,并进一步解释说:“‘务’与‘府’音相近,每多互讹。如州志‘牛家务’,土人呼曰‘牛家府’;州志及《燕山丛录》载漷县有‘得仁务’,《钱塘遗事》作‘德仁府’。”[92] 刘锡信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本籍通州,他指出上述乡土地名中存在“务”、“府”互讹的现象,对于探讨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意义。
贴吧:
元代作者:
霍听婷? 2017-01-13 09:56 回复:【历史博览】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隋代由于矫枉过正,大量并省州县,所以县数明显减少,幅员也相对增大。唐代以后,南方开发程度加深,经济显著发展,不断有新县从老县分置出来。新旧唐书《地理志》对此颇有详细的记载,如:江西的玉山(今县),是“分常山(今浙江常山东)、须江(今浙江江山)置”。四川的蒙阳县是“分九陇(今四川彭县)、雒(今广汉)、什邡(今县)三县置”。被分割的老县幅员自然要缩减。唐代县数的大幅度增加,一方面是恢复了被隋代并省的部分县,另一方面是因疆域扩大所致,第三方面就是新县的析置。
宋代疆域比唐代大为缩小,燕云十六州(今山西、河北北部及北京市)失于辽,陇右西北地区归于西夏,云南一带独立为大理,越南北部成为安南国领土,县数自然显著减少。以元代版图之广袤,而只设1127县,令人感到难以理解。除了因长期战乱人口大量流失,因而并省大量的县这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外,还有另一个比较隐蔽的缘故,那就是相当一部分的州,应当看成是县级政区,而不是统县政区。
宋代以前,州是统县政区,州治必须设在某个县城之内,这个县被称作附郭县。元代有许多州不设附郭县,因此州治周围就形成一个与属县相当的县级政区。
同时,元代又有许多州不领县,这些州其实也是县级政区。最后,江南地区由于户口较多,又有一批县升格为州,这些州也不辖县,从区划上来看,自然也是县级政区。明、清两代,所有的州都不设附郭县,清代的直隶厅也是这样,所以元明清三代,从纯粹的县数来看都偏低,从县级政区来看就属正常了。
虽然历代的县数有一定的波动,反映了县级政区幅员的变化,但从总的方面说来,县的数目与幅员变化是不大的,即使在南北朝时期,其变化也比郡、州两级政区小得多。这表明作为基层政区的县,其幅员大小是以行政管理的有效程度来确定的。不管什么朝代,都要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才能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县级政府正是直接“牧民”的基层组织,其劝课农桑和收租征赋的施政范围是不宜朝令夕改频繁变动的,否则将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这就是县级政区的数目与幅员相对比较稳定的基本原因。
贴吧:
二十四史作者:
閑庭信步? 2013-12-29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