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时间大约在六千多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间,又称为「粗绳纹陶文化」。大坌坑文化的遗址大多出现在海滨、河口或湖滨,是一个适应海洋、河流、沼泽等环境的文化。许多学者认为,大坌坑文化是从大陆东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而且是南岛民族最早的祖先之一。
代表性遗址有大坌坑遗址、凤鼻头遗址、八甲遗址、长光遗址、果叶遗址。
细绳纹陶文化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到三千五百年前之间,台湾的史前文化由大坌文化逐渐演变到另一个阶段。考古学者称为「细绳纹陶文化」或「绳纹红陶文化」。
这个文化广泛分布在全台湾各沿海地区,晚期沿河谷向内陆移动。学者按各地区细绳纹陶文化的差异又区分为牛骂头文化、牛稠子文化、东部绳纹陶文化等。陶器表面的细绳纹是它们的共同特徵。生活型态以谷类农业为主,但狩猎及渔捞仍占重要地位。
代表性遗址在北部有万里加投遗址;中部有牛骂头遗址;南部有牛稠子遗址、凤鼻头遗址、垦丁遗址;东部有富山遗址;澎湖则有锁港遗址。
圆山文化圆山文化是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流行於台北盆地的史前文化,是继大坌坑文化之后,来自大陆东南沿海的另一批移民。当时台北盆地是个湖泊,人们就住在湖滨较高处,以农业及渔猎为生,并且已懂得栽种稻米。
圆山文化的器物以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大型磨制石铲及双口圈足罐最具特色。
代表性的遗址有圆山遗址、芝山岩遗址、土地公山遗址、狗蹄山遗址。
大湖文化大湖文化距今约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分布於大湖台地和台南台地。有的学者依地域性的差异将大湖文化分为「大湖文化相」及「乌山头文化相」。贝冢和大量使用骨、角、贝器是大湖文化的特色。
大湖文化陶器以红、黑两色为主。大湖文化相以红陶较多,且常有带状的波浪纹围绕在陶器唇口及颈部,而乌山头文化相则以黑陶占大多数,且很少有纹饰。
代表性的遗址有大湖遗址、凤鼻头遗址、乌山头遗址。
营埔文化营埔文化是台湾中部地区继牛骂头文化之后的「黑陶文化」。约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人们逐渐沿大肚溪和浊水溪河谷向内陆移动,直到现在的埔里盆地和集集附近。
营埔文化的陶器以灰黑色陶罐及陶钵为主,表面常有丰富的纹饰。以羽状纹、凹弦纹、刺点纹、圆圈纹等为基本图案,依各种排列组合组构成不同的样式。这些构图具有对比调和、平衡对称的特点,充分表现他们的美感及艺术才能。
代表性的遗址有营埔遗址、大坪顶遗址、洞角遗址、大马璘遗址、水蛙堀遗址。
凤鼻头文化主要分布於后劲溪以南到恒春半岛南端的海岸。距今约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年前,与大湖文化并存而且有某种程度的交流。陶器类型与大湖文化类似,但仍有许多特色是大湖文化所没有的。
凤鼻头文化的陶器以棕褐色为主,烧制的火候较高,陶质较硬。陶器有纹饰的比例很高,大多是以拍印的方式形成羽状纹、刺点纹,也有席纹及篮纹。彩陶则以红彩绘成几何形花纹。
代表性的遗址有凤鼻头遗址、桃子园遗址、鹅銮鼻第二遗址。
卑南文化主要分布於花东海岸南段、花东纵谷及台东平原。极盛的年代大约在三千五百到二千年前,与麒麟文化并存了一段很长的时间。
卑南文化的遗物种类繁多,除了石柱、石板棺、石梯、石臼等大型遗物,还有各式陶器、石器及玉器,精致的玉器或陶罐通常做为陪葬品。卑南文化的农业及狩猎相当发达,已有某种程度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组织。
必须要说明的是:卑南文化与卑南族文化完全不同,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两者的关系。
代表性的遗址有卑南遗址、富山遗址、加路兰遗址、老番社遗址、三和遗址、扫叭遗址、公埔遗址。
麒麟文化麒麟文化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脉中段的山麓。最大的特色是「巨石」,其中包括单石、岩棺、石壁、石轮等类型,因此又称为「巨石文化」。 麒麟文化的年代与卑南文化相近,距今约三千年前左右。
这些加工过的巨石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这种巨石的特色,在台湾其他地区都不曾出现,它的渊源可能与中南半岛的巨石文化有关。
代表性的遗址有都兰遗址、泰源遗址、麻竹岭遗址、麒麟遗址、白守莲遗址、白桑安遗址、忠勇遗址、胆曼遗址。
花冈山文化花冈山文化分布於台湾东海岸的北段,又称为「大坑文化」。某些器物特徵及制作方式采借自台湾北部的圆山文化,但是某些文化内涵也和卑南文化及麒麟文化相似。
从文化内容及地理位置来看,它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台湾东部及北部的交流。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在表面涂有红彩,大型的陶制瓮棺是花冈山文化在东海岸地区迥异於其他文化的主要特色。
代表性的遗址有花冈山遗址、岭顶遗址、大坑遗址、盐寮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