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为什么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2我被小人抹黑了,怎么办?
-
2有的人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真让人寒心!
-
0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位:人存在之处,人显之处,是客观的果。立:存在,显现,需要主观能动的因。 不要担忧人世间或天地间没有你的位置,(因为时空在,时空编织的坐标无处无时不在,是公而平的,没有偏私。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上,被它所标注,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你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在天地间显身、立住身的能动力量,(不然就会像一片不能自主的落叶。落叶也有自己的位置,但不自
-
28久仰孔子吧大名,今前来拜吧,愿两吧互结同好,携手共进,复兴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祝各位不器君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0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能够拿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谁见到过?不能拿礼让来治理国家吗,那么将致礼于何地? 第一问句的深意是谁又能做到?后一句的深意是谁又能扔掉它? 孔子此问玄妙,富有智慧,一个完全以礼和一个完全无礼的人或人类共同体都不可想象,礼无处不在,又在处皆无。不能执着于礼,那样就是为礼而礼,是虚伪;不能无礼,那样的人过于现实,是粗野。 他启迪我们真理就在有与
-
0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能够拿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谁见到过?不能拿礼让来治理国家吗,那么将致礼于何地? 第一问句的深意是谁又能做到?后一句的深意是谁又能扔掉它? 孔子此问玄妙,富有智慧,一个完全以礼和一个完全无礼的人或人类共同体都不可想象,礼无处不在,又在处皆无。不能执着于礼,那样就是为礼而礼,是虚伪;不能无礼,那样的人过于现实,是粗野。 他启迪我们真理就在有与
-
5儒家即生命,道路,真理 万古星空,一片黑暗,儒家一出,照耀世间。
-
0你们喜不喜欢读书?
-
2
-
0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任自己的欲望去行动,将招致许多的怨恨。 放:是一种状态,有彻底、完全的意思。 私欲带不来怨恨,放任后的欲望必带来怨恨。因为放任后的欲望是不讲条件、不计因果的,而私欲是可以被理解的。放任后的欲望就是丧失理性的情绪的暴露,而情绪必引来情绪。
-
0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心中存有道德,若水。小人心中存有土性,少德。君子关注(照顾着共同体利益的)法度,小人只看重属于自己的恩惠。 水:如水常通流~《坛经》,本质清洁透明~《楞严经》。 土:本质留碍,成分复杂不通透~《楞严经》。也有不开通、偏执的意思,俗语土里土气。 刑:通型。引申为模范,而模范一般都代表着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法度。 上善若水,不善若土,这是拿水、
-
0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纯粹的君子,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是高尚的人,遵道有德。他无可,无不可;无想,无不想。无见,无不见;无为,无不为。只有“义”与他同行。 比:本意为相邻,并列。后引申为比较。义:在社会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自然意义上人与万物之间的相对关系中的合理,就是应该。被情绪和欲望控制的人不知道何为应该,也是不应该。 难道我们不需要情感和欲求吗?过分则不合
-
1
-
0为什么说大恩如大仇?
-
1如果领导者 官员 百姓都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能好么。一个人脑子里只想着自己的得失,那么他就会被得失牵着鼻子走而迷失自我。心中先考虑利益得失,再考虑义气的人他不把好处先占满了是不会去考虑别人的。这种人最后的结果也只会是被被人所抛弃而已。
-
1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智识阶层有志于学道者,同时还过分在意衣食的好坏,这个人是不足挂齿的。 道者的心态,是一种淡定适度的心态,是一种平和冷静地面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心态,他也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不仅看见了果,也更能、更愿意去看见因。而因(条件)是随时变化的,并且有自己的规律,你虽然对它有一定的能动的力量,但你对当下的果却无能为力。即使对于因的能动,也是有时空的约束而不是无
-
0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闻道,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 作为激励的言语,作为决心的展示,是可行的,但是前面要加上(如果),因为这是孔子的假设。向死而生,只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求道,这个过程才是真。 借假修真为道! 那么为了什么而“可矣”呢?什么是更大的价值以至于连死亡都不顾呢?它的深刻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 为“道”?道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它不在人类的经验内,谁也为不了它,它也不会为谁,道德不和
-
8孔子说做到圣人难不难?不难,只要你做人做事可以从仁义礼信为出发点你就已经是圣人了。 难,你需要严谨的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人做事的每一个抉择,每一个想法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都要先问自己有没有仁义礼信。孔子自认还没有完全做到,因为他不能放下生死之念。孟子说他没有孔子德行高。我们要追寻圣贤的脚步克己复礼。努力实践自己的德行。兄弟们加油
-
1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者,“仁”也。仁是人的共享性,仁人是最大的、最普遍意义上的人,是圆满的人,仁人作为形象化的理念而存在于现实世界;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仁的个别化、具体化,是仁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每个人之过也可以说是违“仁”之过、有违人的“共享性质”之过,所以“过”总是一些个别存在的东西。 一是以多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一绝不是多;仁是以过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仁绝不
-
2
-
4《中庸》第一章注解(敬守版) 第一章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这个词怎么解释,先不论他,看里面内容再定。 第一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
0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我没见过崇尚仁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崇尚仁德的人处于万有之上而无法形容(怎么见?),厌恶不仁的人对于仁的态度,只不过是避免“不仁”之事摊到自己身上(只厌恶他人的不仁,应该也是不仁)。 (一年365天),有没有人能够只拿一天的时间致力于仁的追
-
0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富与贵,是人类的欲望,然而不合道义的富贵放到眼前,不贪不占;贫与贱,是人生来厌恶的,然而得不到合逻辑的条件支持,不去脱离。 (你要试想一下),所谓君子,如果去掉“仁”,怎么配“君子”之名?(人们怎么定义他?怎么想象他?怎么形容他?
-
15好心晴三部曲 壹:通明之书 一.歪风邪气 李四说:现在有人说秦桧是人才 ,我该怎么理解? 张三说:秦桧陷害忠良 ,不能算是人,人才更是无稽之谈, 它只能算个***。 岳飞是忠臣良将,在国家危难之际,千古流传的民族英雄 。 假如岳飞没有被秦桧害死,岳飞一定还会带着宋军攻打和消灭金国 。而不是岳飞被秦桧害死 ,宋朝才得以保全。 秦桧害死岳飞的主要原因有俩个,一个它本来就是个遗臭万年的玩意儿,二个它明知道岳飞是个忠臣 ,早晚得把自
-
0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如果有志于仁,也就没有(任何)的恶了。 这一章直译非常简单明了,困难在于对“恶”的理解。恶,一定是善的反面对立的东西,这是几乎所有的解释,也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然而这一意识恰恰南辕而北辙,把孔子的真意给颠倒了。 本质的“恶”,是执着于善恶截然对立的对善恶的强烈的分别心,是基于二元心态的对事物相互比较而形成的观念,而比较必有一个“我”。因此,恶不是善的有我无你
-
0《大学》注解(敬守版) —— (一) 《 大学 》,既是年长一点人该学习的内容,教导人们怎样安身立命,怎么样协调个人、事业、家庭、社会及自然的关系。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与教育的作用肯定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来看看古人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
-
0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德性是和谐(适度)的能力的展现,是在高尚的方向~仁指引下的和谐,也只有在这样的方向指引下他才能和谐。因为他有和谐的能力,所以他有礼有节,温和和刚毅并存,正直与善良同在,他能勇往直前,也能适可而止。高尚是个人和他者发生矛盾时的最佳解决方案,因为它保证了他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并立足于当下、立足于‘我’~当下的我,因此这个人不可能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从
-
1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久:平、和为常,常则久。麻木以及亢奋都不是平和。一潭无源的死水,飘风、骤雨,难以长久。大凡能长久者都不在两个极端之中,都是适度的。过分的锻炼和缺乏锻炼对人的生命健康都会有害。人类能想象的最长久不过永恒,永恒即是当下~~不生不灭,无界而无限,不在人的极端的总想画地为牢的思维之中,是平和的心,是心中的平和。 是为仁。 没有“仁”的理念为
-
3
-
2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接近,邻里相互接近。 接近于仁的概念都是一些美好的概念,比如爱、公正、勇敢、温和、节制、义、信誉等。接近于仁的行为都是包含着这些概念的行为,如有爱的行为、公正的行为、节制的行为等,也是美好的行为,它们都与‘极端’二字无关。美与和谐、圆满互为表里,因此美也是可以感知到的仁。 选择如果没有仁的指引,他将没有爱、公正、勇敢、温和、节制、义、信誉,他将不知美,这样
-
0孔子说我曾经一天一夜都不吃不喝不睡觉的去思考天道到底是什么,最后发现一点用处都没有,你只有把仁义礼信实践于现实生活中去。真正的去做的时候,你才能发现 天理的重要性。才能从为人处事中去总结出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并且改正做的不好的地方。这样才是去修道。学道。
-
402鲁迅应该被批判的。因为他骂的是他妈。 母亲被人打在地他上去剥衣吐吐沫。 正常人说话要都他这样那整个民族全都精神崩溃,自裁拉倒了。 孔子会像他这
-
0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管子》“国虽弱,令必敬以哀。”;“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道德经》;“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吕氏春秋·报更》 上面的“哀”同于本文的“哀”,不能仅做哀伤解,虽然也有一点点哀伤的成分。它更是有坚强的意志做后盾的强烈情绪,类似有情有义之人的悲愤或者慷慨激昂。 汉语语词尚简,更尚意,所谓言简意赅。它的性质有常有变,可常可变,随上下文的声气、逻
-
12第一个仁是为天下之仁,后一个仁是自身之仁。那孔子说的是怎么意思?
-
0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美或美的东西让人类愉悦,因为我们需要感觉;善或善的事物使人类满足,因为我们需要理解。 美也是一种善,在那里能发现善“在经验上可企及的化身”,对它的体验“是进入好生活(不仅仅是类比)的一个入口”,也可以说美能使我们善~它们都是在能共享的意义上来说的,最高的善在儒教里就是仁。美是可见可及的善,是对善强烈的展示;善就是难见难及的美,是将美一点
-
0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边疆仪地的执政官请求面见孔子,说:“君子(有土、有德的人)来到这个地方(仪),我没有不当面请教的!”孔子的弟子们领他见了孔子。出来后他对弟子们说道:“对于目前的狼狈不堪,诸位有什么担忧的呢?难道是(因为)天下失去道德太久了吗?(无妨),上天将以夫子为唤醒世人的木铎。” 肯
-
15坚持下去吧
-
191回想九几年的时候,基督教还没有来,国内的各信仰道儒伊释,虽然教义不同,但是在网络上从来看不到互相攻击,贬低,挑拨,中伤的帖子。这几年,改革开
-
03•23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时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乐曲开始的时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蓓蕾;接下来轻轻地舒展开来,和谐、优美;再接下来由小到大,高低相间,音声相和;到了高潮,或激昂慷慨、或庄严肃穆、或低沉悲壮,结束了,还余音袅袅绕梁不散,似有未尽之意,始成。 翕:闭合,聚集。纯:纯正、专一。缴:缠绕,收回。绎:
-
127传统圣贤教化,以人为本,以心为本。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道正人,以道济世,不失其正,不失其宜,调治人情,归顺道义,无过不及,礼义中和。天地人事,礼义节中;家国天下,道理顺昌。道,德,仁,义,礼,法,统于一道,贯于一理,融贯不悖,是为传统道德正经正教,正道正化。 人心风习之明昧正邪善恶,乃世间人类吉凶福罪治乱之根本原由。教治之道,以正人心风习为本,德为财本,义为利先,明
-
0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做祭祀时的牌位都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又接着说:用栗木的意思就是使民众战战栗栗。 孔子听到后,批评说: 已经完成的事,(做好了)也不要去解释宣扬;已经做过的事,(做错了)就不要再去悔恨纠结。(不论对与错),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
-
0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关睢》一诗,传达的情感是愉悦而不是兴奋,有淡淡的哀伤但不痛苦。 《关睢》一诗,画风唯美,词句质朴,寓意美好。喜欢一个人,没有狂热的言行举止;思念而不得,没有弄成多愁多病身。这是对未来的信任,也是以相互忠诚的婚姻为目标的想象。 人类的所有情感,抽象到后面,无非快乐和痛苦的二元对立,也可以说是爱恨,但它们只是表象而非本质的不同。 追求快乐不过分,释放痛苦不
-
0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问:君臣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相处?孔子回答说:国君应该(义)依礼来对待臣属,臣属应该(义)忠诚地事奉君主。 孔子的回答有一个隐藏的逻辑结果:国君如果不能使臣以礼,那么臣亦不能事君以忠。 不能忠诚,哪么拿什么来“事”?结合上章,臣属也只能礼到而止。不然呢?要么以暴、要么以谄,显然都不符合孔子的“仁”的思想。 礼者,理也,节也
-
0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因公事和国君在一起(事奉、共事,不是侍奉)时坚持以“礼”对待,人们会以为是在谄媚他。 这里的“礼”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在具体场景下的一切有礼的言行举止。有祭祀时的礼、丧礼、婚礼,有君与臣、臣与臣、父与子、夫与妻、朋友之间的礼等等。虽不可能都予以明文规定,但可以互相借鉴,人人都在这种逻辑关系中,总原则是“仁”。 礼,看到差别、尊重差别、平衡差别,致中致和。 礼不是抹掉差
-
0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要去掉每月初一用于祭祀祖先的活羊(觉得成本高?),孔子说: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的是礼。 《马太福音》上记载,马利亚用非常贵的香膏给耶稣抹脚和头,犹大埋怨说:这么贵的东西,换成钱施舍给穷人多好。于是耶稣回答他道“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这个故事表达的意思和孔子完全一致,虽然字面不一样。 孔子珍惜的是每一个“礼”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