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 2012年2月11日(农历正月二十)是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纪念日。由洛阳白居易研究会、洛阳文学艺术研究会、河南梦想之旅文化
贴吧:白氏作者:baijiancn 2012-02-13 08:31
回复:兄弟们,帮帮我
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体见余扶危、贺官保的《隋唐东都含嘉仓》。而考古发掘出的含嘉仓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这些谷子是宋朝存进去的,并非隋朝存进去的。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说隋朝的富裕与强盛,但是,用含嘉仓存粮去说“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就错的严重了。何况,隋朝的富裕强盛,早就被隋炀帝杨广造成大乱败坏了,没留给唐朝。
贴吧:唐朝作者:收不到@艾特 2022-01-23 12:33
回复:想不想看看考古报告等专业论文?
谢谢! 找到了。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AGU198904004.htm
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发掘报告张剑 余扶危 【摘要】:正 1956年7月在洛阳涧西16工区(矿山厂)发掘了一座曹魏正始八年墓(公元247年),编号M2035以下器物编号可简去M2035字样),其结构保存完好,随葬品较为丰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的一座有纪年的曹魏墓,因而通过对于该墓的研究,无疑对于曹魏时期的墓葬断代、墓葬特点以及其它一些问题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就从此墓情况,谈谈曹魏时期的墓葬特点。曹魏正始八年墓的资料虽曾在1958年第7期《考古通讯》上作过发表,但是发表的资料比较简单,当时只对墓葬型制和墓中出土的铁帷帐、铁灯、玉杯等部分随葬品作了介绍,由于发表的资料不全面,对以后该课题
贴吧:考古作者:浪友123123 2022-01-11 22:03
回复:为什么洛阳的人气赶不上长安?
    
         此消彼长。10天以前,伊川县退休干部兴建的23间宽约4米、长约18米的砖混结构平房又出现在龙门石窟风景区南漫水桥的伊河河滩上,距龙门石窟核心区域仅千米,比联排别墅群更为接近。
    
         赵川感慨,龙门石窟附近的建筑拆拆建建,周而复始,“建也要钱,拆也要钱。这些钱用来做保护工作,难道不中吗?”
    
         在常人眼里,龙门石窟和已涨至120元的门票、四季如织的客流、各级政府和联合国的拨款、东山宾馆等“附属机构”不菲的盈利连在一起,这座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不该囊中羞涩。
    
         然而面对景区内“许多窟龛围岩崩塌,窟内壁面剥落、裂缝频生,诸多佛像因受风化严重,原样尽失”的问题,龙门石窟却一再表示:“技术、资金、人才匮乏。”偌大的龙门石窟管理团队,浩浩荡荡几百号人,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凤毛麟角。
    
         3月4日,龙门石窟主管部门召开年度会议。园区管委会提出,2009年,仍然要“以项目拉动为突破,把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首要任务”。
    
         盗在北邙
    
         3月9日上午,白发苍苍的原洛阳古墓博物馆馆长、古墓研究专家余扶危,带着记者走上邙山三十里铺。这是时隔20多年,余老先生首次再上北邙。在前有公路、侧有工厂的一块不起眼的田地间,巨大的土丘岿然屹立,土丘之上枯木遍地、荒草丛生。由于攀丘之人众多,一条小径已绵延其上,直达顶端。当我们行至高处时,余扶危重重地跺了几下脚,带着一种复杂的笑容,撂下话来:咱们踩踏的,便是汉安帝的皇陵!
    
         三十里铺是邙山的至高点,从这里可以看到众多类似汉安帝陵形状的土丘。东汉刘秀的原陵、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汉章帝刘炟的敬陵、汉和帝刘肇的慎陵、汉灵帝刘宏的文陵等均在附近分布。
    
         事实上,在邙山厚葬的远非汉代一个王朝。在海拔256米、面积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阳所属7个区县的邙山之上,长眠着自东周直到明清历代无以计数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名流显要,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最大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冢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余扶危用这句流传甚广的古语解释“邙山多墓冢”的独特人文景象。从风水学的角度看,邙山属崤山余脉,高出黄河水面约150米,地势开阔,立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而“水口”是墓冢的上上之选。加之邙山地表以下5 至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如此,邙山成为中国古代官民向往的终极归宿,大小墓葬总计数十万,“几无卧牛之地”。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邙山也成为盗墓者的最大乐园。现在考古工作者广泛使用的挖掘工具洛阳铲,最初就为邙山盗墓者所发明。这种半圆柱形的铁铲,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并将地下的泥土带出,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通过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判断有无古代墓葬。

贴吧:新宋作者:平安夜里看橙路 2010-02-25 16:29
回复:关于比较贴
(接上一条)
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体见余扶危、贺官保的《隋唐东都含嘉仓》。而考古发掘出的含嘉仓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这些谷子是宋朝存进去的,并非隋朝存进去的。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说隋朝的富裕与强盛,但是,用含嘉仓存粮去说“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就错的严重了。何况,隋朝的富裕强盛,早就被隋炀帝杨广造成大乱败坏了,没留给唐朝。
有个荒谬谣言说隋朝存粮吃到了贞观年间、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接下来反驳这个谣言。隋文帝时号称存的可以吃五六十年的粮食,那么多粮食是属于大规模储存粮食,其正常储存年限只有2到4年,(即使现代远比古代先进的科技条件下,大规模储存粮食的正常存储年限才2到4年,见《粮食质量监卝管实施办法(试行)》。隋朝储存粮食的正常存储年限是短于现代的),粟存的大规模储存时间稍长,有达到9年的,接下来说明,即使放宽条件认为隋朝大规模存粮能存5年或9年,也对唐朝没有多大帮助,更不会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隋朝时期存下的粮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而从隋炀帝开始消耗巨大的征讨、工程时,就难以大规模存入粮食了,而是要大量消耗之前隋文帝存的粮食。(而隋炀帝征讨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随着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很快丢失了。)所以,等到隋炀帝末期,隋朝的大量存粮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被隋炀帝的征讨消耗了,这也与《隋书》列传第三十记载的隋朝”府藏空竭“相符。而剩下的粮食,部分被战火毁掉,部分也很快被各起卝义军、割据势力消耗,即使还有剩余,也很快就变质了。 各起卝义军、割据势力要靠乱世里百卝姓新收获的粮食生存。李渊起兵后,一边作战扩张,另一面在关中等地这些扩张占据的疆域上恢复农业生产、经济生产,主要是靠自己治卝下的百卝姓生产的粮食。等到李卝世卝民的贞观时期,吃的粮食基本是李渊武德时期生产的、以及李卝世卝民贞观时期生产的。
某些人提出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但是,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才有可能使这种方法成卝立。第一个条件:隋文帝时期存入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时期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消耗与破卝坏,还能剩下相当多的粮食。第二个条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间生产储存的粮食能够替换大量隋朝生产储存的粮食。 这两个条件都成卝立时,才有可能使“替换”“轮换”的方法成卝立,但是,如果第二个条件成卝立,就等于说,用不到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卝下卝大卝乱的环境下 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与 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差不多,这显然是不成卝立的。(何况,退一步说,如果这是成卝立的,那么就等于说人口凋敝天卝下卝大卝乱时都能生产储存与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差不多的粮食,那么隋朝存粮就更没有卝意义了。)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大乱时期这些生产的粮食无法大量“替换”“轮换”隋朝存粮,那么只“替换”“轮换”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这样的话,能够“替换”“轮换”的只是大乱时期生产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则变质,结果能“替换”“轮换”的数量只保持在大乱时期生产的那一小部分上,实际到了贞观初期,吃的粮食就已经是唐朝武德年间生产的,而贞观十几年的时候,吃的粮食已经是贞观初期生产的粮食了。 如果这也算吃隋朝存粮的话,那么按这说法这样轮换下去,往后,能轮换到宋、元、明、清,直到现在,往前,能轮换到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按这说法,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中任何一个王朝的存粮了,可见这说法是很荒谬的。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说吃隋朝存粮是很荒谬的。
而且第一个条件是否成卝立都有问题,隋文帝存粮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的各种征讨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卝坏与消耗,其中有隋末农卝民起卝义军(如李密翟让瓦岗军等)、军阀(如刘卝武周、梁师都、薛举等)开仓赈济百卝姓等等(这种情况的赈济百卝姓往往恣民所取,导致百卝姓拿的粮食超过其力所能运回去的量 ,不得不将大部分粮食抛弃在路边的荒郊野地)。经过这样的消耗与破卝坏,隋文帝那庞大的存粮也没有多少能留给唐朝了。所以第一个条件也很难成卝立。而第二个条件根本不成卝立,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仍然不能使隋朝存粮吃到贞观年间,更无法使隋朝存粮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所以 隋朝存粮吃到了贞观年间、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这说法是荒谬的谣言。
而且,实际正如前面列举的史料所说的,大业中年隋朝已经“国用不足”、大业末年已经“无以支给”、“百卝姓疲劳,府藏空竭”。
事实是杨广已经把隋朝的大规模存粮几乎耗尽了。没耗尽的也早就变质了。杨广各种扰乱社卝会经济的行为导致难以生产大量粮食,导致杨广时期隋朝不仅几乎耗尽了存粮,而且没有新粮食可以替换。 而唐朝吃的粮食主要是唐朝百卝姓生产的粮食。
贴吧:汉唐明作者:收不到@艾特 2019-08-24 00:01
回复:【古代通论】风能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利用
注释:
【1】【2】【3】【4】【10】【12】【18】【19】【24】元·王祯撰,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
【5】明·宋应星撰,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
【6】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清·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
【8】汉·刘向:《战国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9】北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
【11】史占扬:《从陶俑看四川汉代农夫形象和农具》.《农业考古》,1985【1】.
【13】河南省博物馆:《济源泗涧沟三座汉墓的发掘》.《文物》,1973【2】.
【14】李桂阁:《从出土文物看两汉南阳地区的农业》.《农业考古》,2001【3】.
【15】余扶危:《洛阳东关汉殉人墓》.《文物》,1973【2】.
【16】赵家有:《山西芮城出土风车模型》《农业考古》,1988【2】.
【17】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0】【21】【22】张鸷中:中国风扇车小考.《农业考古》,1988【2】.
【23】【3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科学出版社,1999.
【25】《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苕溪集》.
【26】【27】【35】【37】张柏春:《中国风力翻车构造原理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4卷,1995【3】.
【28】清·周庆云:《盐法通志》卷三十六.
【29】清·林昌彝:《砚绪录》卷十三.【30】陈立:《为什么风力没有在华北普遍利用——渤海海滨风车调查报告》.《科学通讯》,第2卷,1951【3】.
【31】【33】【34】易颖琦,陆敬严:《中国古代立轴式大风车的考证与复原》.《农业考古》,1992【3】.
【32】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
【36】陆敬严:《中国机械史》.越吟出版社,2003.
【38】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科学出版社,2000.
文章来源:原载《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
贴吧:二十四史作者:閑庭信步? 2018-11-01 13:14
回复:快看央十!叫兽又在扯淡了!
著名的含嘉仓,其大规模储存粮食是开始于唐朝。
隋唐东都含嘉仓
【作 者】余扶危,贺官保编
【出版发行】 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 1982




贴吧:唐朝作者:贴吧用户_0ERJtb9 2014-06-28 11:46
回复:那些非跟我犟隋朝比唐朝强的给我进来
隋朝垦田地的问题,
看看这两个奇葩的数据:“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
换算成亩,约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亿亩,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亿亩”。
19亿亩、55亿亩,比今天中国总耕地面积还大。传统关内地区(隋朝主要领土)耕地不过14亿亩多,这还是经过上千年发展以后的,隋代南方还没有后世那么大的发展,南方相当一部分耕地还没开垦,哪来的19亿亩、55亿亩?
实际上,早在《通典》里就提出隋朝这垦田数不是真实的,“恐本史之非实”。 而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汪篯,也提出提出隋朝这垦田数不是真实的,而学术界也认为隋朝这垦田数不是真实的。
看看其他朝代耕地最多时的数据,
西汉平帝元始2年,耕地面积约8.27亿亩,
东汉安帝延光4年,耕地面积约6.94亿亩,
明神宗万历30年,耕地面积约11.62亿亩,
清光绪13年,耕地9.12亿亩,
(参考《明神宗实录》、《光绪会典》、《我国历代耕地面积的变化》等)
看人口顶峰,以上几个朝代的人口都超过隋朝的人口,看疆域,西汉、东汉疆域并不比隋朝小,明朝疆域不比隋朝小太多,历代耕地主要集中的地区,也大多在这些朝代的疆域范围内,而清朝疆域则远超隋朝。
但是,隋朝垦田19亿亩、55亿亩这两个数据,居然远超这些朝代,超过汉朝还好说,但是,竟然远超明朝、清朝。要知道,明朝、清朝的技术远超隋朝,而且明朝、清朝的南方的开发程度也远超隋朝,结合4楼,可见,隋朝垦田19亿亩、55亿亩是假的,即,“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是假的。
著名的含嘉仓,其大规模储存粮食是开始于唐朝。(见《隋唐东都含嘉仓》【作 者】余扶危,贺官保编 【出版发行】 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 1982)
贴吧:历史研究作者:贴吧用户_0ERJtb9 2014-07-29 11:40
回复:【史料征集帖】广大帝在《隋书》中的粉点
有荒谬谣言说唐朝吃了隋朝存粮几十年。 但事实上,北周、隋朝那大批粮食、财物,早就被隋炀帝大量消耗(隋朝多个大型粮仓与仓库的粮食与物资被隋炀帝运到高句丽、又因为隋军的失败而被丢在了高句丽),在隋炀帝后期就已经没剩下多少了。唐朝吃的主要是唐朝人生产的粮食,唐朝依靠的是唐朝人生产的粮食。
隋炀帝后期已经“百姓疲劳,府藏空竭”“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了。 《隋书》列传第三十记载,隋朝大业十二年,“百姓疲劳,府藏空竭……”《旧唐书·食货志》记载隋朝: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
隋朝杨广的消耗、以及隋朝杨广造成的大乱,能轻易毁掉巨额的粮食与财物。隋朝的粮仓,储存的再多,经历隋炀帝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留给唐朝与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马周的一段话造成了误解。有人提到“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有人借此说“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实际这是错误的。是马周搞错了原因。其实,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想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物资。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渊倾府库以赐勋人,国用不足,右光禄大夫刘世龙献策,以为‘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苏贵而布帛贱;请伐六街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可得数十万匹。’渊从之。”
何况,根据《隋书》列传第三十也记载,大业十二年时已经“百姓疲劳,府藏空竭”。根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业中年隋朝就已经“国用不足”、大业末年隋朝已经“无以支给”。
实际上,西京库府的东西、以及其他地方的府库粮仓存的东西几乎都被隋朝杨广耗尽了、败坏了。后来,李渊进西京(长安)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了物资。而马周所说的西京府库存的东西“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马周自己搞错了原因,而真实原因是李渊、李世民往西京府库里存东西,才能使其“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并非是靠隋朝储备。而洛口仓、东都等地的物资,反而被唐朝的对手王世充、李密等人利用了,这对唐朝来说并不是好事。
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体见余扶危、贺官保的《隋唐东都含嘉仓》。而考古发掘出的含嘉仓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这些谷子是宋朝存进去的,并非隋朝存进去的。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说隋朝的富裕与强盛,但是,用含嘉仓存粮去说“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就错的严重了。何况,隋朝的富裕强盛,早就被隋炀帝杨广造成大乱败坏了,没留给唐朝。
有个荒谬谣言说隋朝存粮吃到了贞观年间、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接下来反驳这个谣言。隋文帝时号称存的可以吃五六十年的粮食,那么多粮食是属于大规模储存粮食,其正常储存年限只有2到4年,(即使现代远比古代先进的科技条件下,大规模储存粮食的正常存储年限才2到4年,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隋朝储存粮食的正常存储年限是短于现代的),粟存的大规模储存时间稍长,有达到9年的,接下来说明,即使放宽条件认为隋朝大规模存粮能存5年或9年,也对唐朝没有多大帮助,更不会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隋朝时期存下的粮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而从隋炀帝开始消耗巨大的征讨、工程时,就难以大规模存入粮食了,而是要大量消耗之前隋文帝存的粮食。(而隋炀帝征讨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随着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很快丢失了。)所以,等到隋炀帝末期,隋朝的大量存粮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被隋炀帝的征讨消耗了,这也与《隋书》列传第三十记载的隋朝”府藏空竭“相符。而剩下的粮食,部分被战火毁掉,部分也很快被各起义军、割据势力消耗,即使还有剩余,也很快就变质了。 各起义军、割据势力要靠乱世里百姓新收获的粮食生存。李渊起兵后,一边作战扩张,另一面在关中等地这些扩张占据的疆域上恢复农业生产、经济生产,主要是靠自己治下的百姓生产的粮食。等到李世民的贞观时期,吃的粮食基本是李渊武德时期生产的、以及李世民贞观时期生产的。
某些人提出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但是,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才有可能使这种方法成立。第一个条件:隋文帝时期存入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时期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消耗与破坏,还能剩下相当多的粮食。第二个条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间生产储存的粮食能够替换大量隋朝生产储存的粮食。 这两个条件都成立时,才有可能使“替换”“轮换”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个条件成立,就等于说,用不到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 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与 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差不多,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退一步说,如果这是成立的,那么就等于说人口凋敝天下大乱时都能生产储存与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差不多的粮食,那么隋朝存粮就更没有意义了。)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大乱时期这些生产的粮食无法大量“替换”“轮换”隋朝存粮,那么只“替换”“轮换”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这样的话,能够“替换”“轮换”的只是大乱时期生产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则变质,结果能“替换”“轮换”的数量只保持在大乱时期生产的那一小部分上,实际到了贞观初期,吃的粮食就已经是唐朝武德年间生产的,而贞观十几年的时候,吃的粮食已经是贞观初期生产的粮食了。 如果这也算吃隋朝存粮的话,那么按这说法这样轮换下去,往后,能轮换到宋、元、明、清,直到现在,往前,能轮换到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按这说法,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中任何一个王朝的存粮了,可见这说法是很荒谬的。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说吃隋朝存粮是很荒谬的。
而且第一个条件是否成立都有问题,隋文帝存粮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的各种征讨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其中有隋末农民起义军(如李密翟让瓦岗军等)、军阀(如刘武周、梁师都、薛举等)开仓赈济百姓等等(这种情况的赈济百姓往往恣民所取,导致百姓拿的粮食超过其力所能运回去的量 ,不得不将大部分粮食抛弃在路边的荒郊野地)。经过这样的消耗与破坏,隋文帝那庞大的存粮也没有多少能留给唐朝了。所以第一个条件也很难成立。而第二个条件根本不成立,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仍然不能使隋朝存粮吃到贞观年间,更无法使隋朝存粮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所以 隋朝存粮吃到了贞观年间、构成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这说法是荒谬的谣言。
而且,实际正如前面列举的史料所说的,大业中年隋朝已经“国用不足”、大业末年已经“无以支给”、“百姓疲劳,府藏空竭”。
事实是杨广已经把隋朝的大规模存粮几乎耗尽了。没耗尽的也早就变质了。杨广各种扰乱社会经济的行为导致难以生产大量粮食,导致杨广时期隋朝不仅几乎耗尽了存粮,而且没有新粮食可以替换。 而唐朝吃的粮食主要是唐朝百姓生产的粮食。
贴吧:唐朝作者:收不到@艾特 2017-09-23 16:17
回复:1334救困扶危记录贴
九月六号早上九点余分
1334区完成天下大势
南蛮入侵
两百玉到手
贴吧:率土之滨作者:我只求死 2019-09-17 23:40

大家都在搜

  • 扶危
  • 扶危的意思
  • 扶危济困
  • 扶危济什么
  • 成语什么扶危
  • 成语扶危啥啥
  • 扶危散
  • 含扶危的成语
  • 冲阵扶危主
  • 扶危救急
  • 扶危济世的意思
  • 扶危济急
  • 扶危持颠
  • 扶危济难的意思
  • 扶危济贫意思
  • 扶危的拼音
  • 扶余
  • 什么余
  • 余多多
  • 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