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看病卖药是假的#第四节 津液病辩证
一、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证,是指脏腑、肌肤等组织,缺乏津液濡润所表现干燥现象的病证,故又称内燥证。其不足的原因,不外生成少与丧失多。生成不足:多见于脾胃虚弱,运化无权,不能化生津液,或因过分限制饮食及有的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引起长期进食减少,使津液来源匮乏。正如《证治汇补·脾胃》所述:“久病后??,食不消化??,属脾阴血少,津液不能濡润,以致转运失常。”丧失过多:多见于温热病伤津耗液,大汗、吐泻
贴吧:戒色作者:贴吧用户_JRXED9y 2024-09-07 03:18
#微信看病卖药是假的#第二节 疫疠病辩证
一、温疫证候   温疫,是感受疫疠之气而发生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能引起流行。《丹台玉案·瘟疫》谓其病源是“天地不正之气,多感于房劳辛苦之人,从口鼻而入”。   【诊断依据】   初起憎寒壮热,继而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疼,其脉不浮不沉而数,苔白积粉,舌质红绛。   【辨证论析】   温疫证候的形成,主要是由湿热疫毒,由口鼻而入,舍于伏膂之内,横连膜原.其病
贴吧:戒色作者:贴吧用户_JRXED9y 2024-08-18 15:19
五代祖传医术!专药治疗紫癜病,无数病危病人短短数月完全康复!
紫春堂 “紫春堂”由家族医学第四代传承人——张祺老先生创立,在传承祖辈治疗紫癜病经方基础上,张琪老先生历经40余年临床经验和治疗研究,创新发明紫癜病专治药剂,并荣获国家知识发明专利,目前累计接诊紫癜病患者10万余名,有效率可达98%以上。 紫春堂顾名思义为“紫癜患者的春天”秉承专病专治、一人一方、绿色疗法的中医传统理念,勇于创新继承家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祖辈的医德和医术。为患者消除紫癜疾患,惠及普通民众,弘
贴吧:紫癜作者:贴吧用户_QtC3R3J 2021-04-29 09:51
【读书疑问】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400+册),请帮忙补缺补齐
下面标记为【缺】的为缺漏,暂时没有找到电子版资源。 谁有缺漏部分的电子资源,请告知一下,因为就差少数几种了。 01.医经(十四种) 001.内经博议 002.内经评文灵枢 003.内经评文素问 004.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005.医经津渡【缺】 006.素灵微蕴 007.灵素节要浅注 008.内经素问校证 009.难经直解 010.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011.内经提要 012.灵枢类纂约注 013.内经精要 014.清儒内经校记五种【缺】 02.基础理论(十二种) 001.内经运气病释 附内经遗篇病
贴吧:中医作者:中医文献传递 2023-07-27 16:54
四百多本中医内经、伤寒、金匮、难经、温病五类中医古籍资料合集
此中医合集主要以内经类、伤寒类、金匮类、难经类、温病类 这五大类的中医资料为主,是非常全面以这五方面的中医资料合集 中医学习不容易,学习中医也是需要非常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并不能速成 中医的没落大概成长时间缓慢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光是中医所用的中药都要几年的学习,学习药理、药效等,其它的需要行医多年积累 而且有些医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原因也是阻断中医学的原因 此类中医资料是学习和进阶中医的不错的中医合
贴吧:古籍阁作者:回首划伤沉默 2020-09-08 19:29
舌诊 察舌辨证歌
按:<察舌辨证歌>出于清代吴坤安所著的<伤寒指掌>:    六淫感症有真传,临证先将舌法看.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白肺绛心黄属胃,红为胆火黑脾经.少阴紫色兼圆厚,焦黑肝阳阴又青.    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分岐.次将津液探消息,润泽无伤涩已亏.    白为卫分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白内兼黄仍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    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入营透热羚犀妙,到血惟清地与丹.    白黄气分流连久,尚冀战汗
贴吧:中医舌诊作者:程调趁 2018-07-30 23:22
嗳气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胃出而作声,多见于饱食之后。《伤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谓:“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逆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气郁滞也。”嗳声沉而长,常兼有脘腹饱胀感。多因中虚、胃气不和,或挟气、火、痰、食,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上泛而嗳气;亦可因肺气不降所致。宜和胃降逆为大法。 目前总的来说产生嗳气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水果或粘滑难消化等物,致使损伤脾胃,其物滞
贴吧:嗳气作者:代收费Edward 2016-06-25 13:47
青腾国际的黑冠蔗茶能有效调理湿寒吗?月经前能很好的调补吗?
寒湿,是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
贴吧:湿寒作者:?龟仙人 2016-08-12 14:26
回复:#微信看病卖药是假的#四、湿淫证候
(一) 湿邪伤表
  湿邪伤表,亦名冒湿,为湿气蒙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的证候。汪韧庵所谓“轻则为冒”是也。
  【诊断依据】
  头重如裹,身热无汗,遍体不舒,关节疼痛,四肢倦怠,脉浮缓濡软,舌苔薄白而滑。
  【辨证论析】湿邪郁闭清阳,表气失于宣达,故头重于裹,身热无汗;湿阻经络之气不畅,故遍体不舒,四肢倦怠。湿性濡滞,故脉浮缓濡软。其舌苔薄白而滑,乃湿遏气失舒化所致。吴坤安说:“关节疼痛,脉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湿邪在表也”(《伤寒指掌》)。
  【鉴别诊断】
  湿冒肤表,病在初起,湿邪尚未发热, 其症身热无汗,有似寒邪在表,但脉不浮紧而见浮缓濡软,则为冒湿可知。且“因于湿,首如裹”,这点与寒邪在表的头项强痛,也是有所区别的。
  【参考资料】
  (1)《推求师意·湿》:“湿有天之湿,雾、露、雨是也,天本乎气,故伤表之营卫;水、泥,地之湿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酒水、乳酪、饮食之湿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先损脾胃;有汗液之湿,亦气也,止感于外;有气之湿,属足太阳所化者也”。
  (2)《医漏·杂症》:“雨露本乎天,清阳也, 故伤于上,止犯皮毛;汗多衣湿不换,致湿气反入于内者同之。泥水本乎下,浊阴也,故伤于下,侵及骨肉,二者皆自外入。饮食之湿,脾土所生之湿本乎人,皆自内出。在外在上者,汗之以苦温辛甘之剂,辛散湿,苦燥湿,甘温热气以散邪。在内在下者,利之以苦热酸淡之品,恐其上行,故用酸苦以敛而降之,以淡泄之。……”
  (3)《会心录·论湿病》:“湿病有外因、内因之不同,湿热、寒湿之各别。外因之湿,有感天地之气者,则雨露水土;有中阴湿之气者,则卧地湿衣,多伤人皮肤筋脉者也。内因之湿,有由于饮湿者,则酒酪炙燇;有由于停积者,则生冷瓜果,多伤人脏腑脾胃者也。其见症也,在肌表则为发热,为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胕肿,为黄疸,为按肌肉如泥;在脏腑则为呕恶胀满,为小水秘涩黄赤,为大便泄泻,为后重癞疝等证。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重,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湿而不连经者。况湿从内生,多由气血之虚,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即湿从外入,亦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故。”
贴吧:戒色作者:贴吧用户_JRXED9y 2024-08-18 16:45
回复:#微信看病卖药是假的#第二节 疫疠病辩证
二、疫疹证候
  疫疹,又名疫疹。为疫症发疹。是传染性较强,多兼有发热及咽喉肿痛溃烂证候。由于感受疫疠之邪,热毒内盛,外发于肌肤所致。
  【诊断依据】
  初起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继而发疹或发斑。轻者一病即发,毒愈重者透发愈迟,有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疫疹透发以松浮、红活者为邪浅病轻;紧束有根,色紫或黑者为热甚毒重。并兼有烦躁,甚或谵语、神昏,唇焦,舌起红刺,脉数等。如疫疹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惨,昏愤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搅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颌,此为“闷疹”。发疹而咽喉溃烂者,名“烂喉疫痧”。
  【辨证论析】
  疫毒为热毒内盛而发。余师愚《疫疹一得》谓:“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疫毒拂郁肌表,则初起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疹出于胃”,一病即发,为胃气不虚,偶染疫邪,.尚未入胃,邪向外透之征。若迟四五日而不透者,非胃虚受邪已深,即发表攻里过当。因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而胃气又能敷布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无不为胃气所贯。疫毒既已陷入于胃,势必敷布十二经,残害百骸。毒势炎炎,百骸受其煎熬,所以疫疹迟迟不透成为危候,其缘故就在这里。疫疹透发,松浮洒于皮肤,或红或赤,或紫或黑。此毒之外见为轻;若紧束有根,如从皮里钻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见于胸背,余师愚认为是“胃热将烂之候”。
  疫疹透发,深入营血,扰及心神,则烦躁,甚则谵语、神昏; 热毒耗液则唇焦,热毒灼及营阴,则舌红起刺,脉数。疫毒深伏于内,不能发露于外,壅滞经络,经气闭阻,内干于脏,则为“闷疫”。热毒郁结于肺,延及于喉则现烂喉。
  【鉴别诊断】
  余师愚《疫病篇·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疫症初起,有似伤寒太阳、阳明证者。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致于破,而疫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伤寒无汗,而疫则下身无汗,上身有汗,惟头汗更盛。头为诸阳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盘踞于内,五液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此又痛虽同而汗独异也,有似少阳而呕者,有似太阴自利者。少阳之呕,胁必痛;疫症之呕,胁不痛,因内有伏毒,邪火干胃,毒气上冲,频频而作。太阴自利腹必满。疫症自利腹不满。大肠为传送之官,热注大肠,有下恶垢者,有旁流清水者,有日及数十度者,此又证异而病同也。”从而可见,余师愚论疫与伤寒的异同,是甚为详尽的。
  但是在疫疹的辨证上,还要注意斑与疹的区别。一般来说,斑之形状,平而贴于肌肉之间,并无点粒高起,以手摸之,平而不碍手,或红成片,稠如锦纹者,此属阳邪胃热;有稀于蚊迹,而色淡不解者,此是正虚邪伏。斑有阴阳、寒热、虚实之不同,当视其外症,参其脉象,以辨别之。而疹发于皮肤之上,起有颗粒,以手摸之,有尖刺而触手,与斑之平而在肌肉者不同。斑有阳明胃热而发,疹因肺受风温而发(但疫疹与此不同,亦出于胃)。斑有虚寒阴证,疹则无不由邪火而作,阴寒之证罕有。《伤寒指掌》说:“斑疹之发,伤寒由于失表失清,其邪不得外达,蕴于胃府,走入营中而发也。温热之证,外邪与内热相搏,湿热凝滞,自然发斑发疹,有发热一二日而见者,有发热三四始见者,非因失治而然。”须知伤寒失表失清,邪遏于胃而热蒸成斑,故伤寒发斑者多,发疹者少,至于发疹,多由外邪致病。袭入肺卫,由卫入营,其邪从肺外达而发,此邪在营多见邪陷心包之证。应当明辨,不可混淆
  【参考资料】
  (1)《疫疹一得·论治疹》:“疹出于胃,古人言热未入胃而下之,热乘虚入胃故发斑。热已入胃不及下之,热不得泄亦发斑。此指寒邪化热,误下失下而言。若疹未经表下,有热不即一日而发者,故余谓热疫有斑疹,伤寒无斑疹也。热疫之斑疹发之愈迟,其毒愈重,一病即发,以其胃本不虚,偶染疫邪,不能入胃,犹之墙垣高大,门户紧密,虽有小人,无从而入,此又可所谓达于膜原者也。有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非胃虚受邪已深,即发表攻里过当。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胃能敷布十二经,荣养百骸,使不有以杀其炎炎之势,则百骸受其煎熬,不危何待。”
  (2)《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时行瘟疫病案·烂喉疫痧案》廉按:“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肺经气分者则烂喉,并入胃经血分者则发痧。故烂喉者色多白,病在肺而属气;发痧者色多赤,病在胃而属血,其疫则一也。一发于咽喉之地,一达于肌表之间,在肺则曰烂喉,在胃则曰发痧,是以名烂喉痧。喉痧气血同病,内外异形,其病根不外热毒,热甚则肿,毒胜则烂, 热非清凉不解,毒非芳香不除,清凉解毒,芳香逐秽,治疫要领,再视其气质之虚实如何,随症而变通之。”
贴吧:戒色作者:贴吧用户_JRXED9y 2024-08-18 15:21

大家都在搜

  • 伤寒指掌在线阅读
  • 伤寒医诀串解
  • 通俗伤寒论
  • 伤寒舌鉴
  • 重订通俗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