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顾堂丛书》第三种《南宋蜀刻本论语注疏》书影(交流贴) 吧主和同好们几次聊到过我,我也 不客气啦,放开和大家交流。目前自己做的个性化自印古籍《师顾堂丛书》已经做了第一种《张敦仁本仪礼疏》、第二种邵晋涵《尔雅正义》、第三种《南宋蜀刻本论语注疏》,目前在做第四种张惠言《仪礼图》的书影处理。后面跟着是明嘉靖嘉趣堂本《六家文选》、胡培翚《仪礼正义》、《南宋宁宗监本广韵》(仿珂罗版效果)、《南宋蜀刻本孟子赵注》、《诗经小学二种》、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等(拟目甚
贴吧:
影印古籍作者:
木南1980 2016-02-28 21:27 大32开 金陵书局刊本 同治7年 仪礼郑注句读17卷/仪礼监 大32开 金陵书局刊本 同治7年 仪礼郑注句读17卷/仪礼监本正误1卷/仪礼唐石经正误1卷/4冊
贴吧:
古书作者:
儒雅的公子小白 2017-12-18 16:40 王筠也是景芝人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友,清代文字学家,景芝镇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
贴吧:
景芝作者:
一个人的生活? 2014-02-07 18:00 徐山:释“冓、再、爯” 徐山:释“冓、再、爯” [摘要]本文考释了“冓、再、爯”等三字。“冓”字的甲骨文字形义为篝火状,
贴吧:
汉语作者:
ssprspr 2017-06-19 05:18 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 顾永新 在中国文化史上,近古(宋、元、明、清)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由于城市的发展,市井文化的漫延,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推广,雕版印刷的广泛使用,文学、学术、宗教、艺术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民间化、世俗化、多元化的倾向。经学作为传统学术的核心和根基,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形式,其直接的载体——经学文献也是如此,在流传和刊行过程中,由官方走向民间,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高雅走向通俗,不断衍生出新的不同类型、不同级次
贴吧:
中央戏剧学院作者:
黄苹果的大时代 2019-05-08 14:38 回复:【转载推荐】十三经之仪礼含注释翻译) 觐礼第十
阅笔【题解】
阅笔《觐礼》记述秋天诸侯晋见天子的礼仪。篇中首先对诸侯前来,天子派人慰劳,赐诸侯馆舍的礼节仪式作了介绍,接着记述天子派人通知诸侯觐期,诸侯在庙门外接受次所的礼节。然后详细记述诸侯如何行觐礼,如何行三享,如何请罪诸礼节仪式,然后,对天子赐诸侯车服,天子对诸侯的称谓,天子待诸侯的礼节,天子会同、巡守的礼节做了详细介绍。关于篇名,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秋见曰觐。”引郑目录:“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曰觐。”《周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春朝是图谋天下事,秋觐是比邦国之功,夏宗是陈天下之谟,冬遇是协诸侯之虑。春、夏、冬三礼已亡。觐礼篇中记有诸侯向天子请罪之节,当是秋觐比功之意。所以,觐礼即是诸侯秋天进见天子的礼仪。觐礼在五礼中属宾礼。觐礼(1):至于郊(2),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3),再拜。使者不答拜(4),遂执玉,三揖。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与之让升。侯氏先升,授几(5),侯氏拜送几。使者设几,答拜。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币。使者降,以左骖出(6)。侯氏送于门外,再拜。侯氏遂从之。
贴吧:
词韵诗风作者:
词韵诗风 2012-11-24 10:26 回复:◤惟朱一龙◢【倾心】0326 盛世美颜朱一龙先生,早安╭(╯ 《仪礼郑注句读》书后
谈君弢华得《仪礼郑注句读》钞本十九卷于淮阴市中,余为审定为稷若手稿,其朱书则亭林之所校正也。
汉唐典雅,盛世气韵;渊渟岳峙,静水流深的朱一龙先生,
小活粉学习诗词歌赋呀^_^
贴吧:
朱一龙作者:
居居小然? 2020-03-26 08:52 回复:清代经典考据学之祖——顾炎武 顾炎武还把“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的经学主张落实到重视“三礼”研究的方面。他说:“值此人心陷溺之秋,苟不以礼,其何以拨乱而反之正乎?”顾炎武·答汪苕文,蒋山佣残稿卷2,载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钱穆先生曾指出:“凡亭林论学,举其尤要者,曰人才,曰教化,曰风俗,而尤致谨于礼,此皆其论经学之要端深旨所在也。”钱穆·顾亭林学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顾炎武认为,礼联系着人伦日用、社会教化、风俗礼仪:
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先王之于民,其生也为之九族之纪、大宗小宗之属以联之;其死也为之疏衰之服、哭泣殡葬虞附之节以送之;其远也为之庙室之制、礻尝之礼、鼎俎笾豆之物以荐之;其施之朝廷,用之乡党,讲之庠序,无非此之为务也。故民德厚而礼俗成,上下安而暴匿不作。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亭林文集卷5.
归根结底,礼还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工具:
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是以孔子之圣,犹问礼于老聃。而其与弟子答问之言,虽节目之微,无不悉备。语其子伯鱼曰:“不学礼无以立。”《乡党》一篇,皆动容周旋,中礼之效。然则周公之所以为治,孔子之所以为教,舍礼其何以焉?顾炎武·仪礼郑注句读序,亭林文集卷2.
贴吧:
贾诩作者:
算无遗策の贾诩 2014-08-22 15:11 回复:传授周易预测法,懂得这个大自然的规律,道不虚传只在人 清代,济南市济阳县回河镇张稷若村张稷若 张尔岐
张尔岐 (1612~1678)字稷若,明清之际经学家,号蒿庵,山东济阳人,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年六十六岁。诸生入清,不求闻达。所居败屋不修,养母。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辽教授乡里以终。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均有简介条目。 孙尔岐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尤深。《仪礼》即礼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前人为礼经所作的传、注、疏很多,因年湮代久,经文多有脱漏,而且传与注也有许多混淆之处,致使后人难以读懂。张尔岐经苦心研读,除将传、注分清外,还删削了疏中繁琐附会的文字,并重新进行断句,纂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刻在石碑立于太学中)《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张尔岐于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曾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贴吧:
2012作者:
中庸通泰 2011-11-23 20:21 济阳历史人物之张尔岐—— 一代经学大师 张尔岐(1612~1678) 字稷若,号蒿庵,今济阳镇张稷若村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名人大辞
贴吧:
济阳作者:
话不多语不惊 2013-06-12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