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粉传奇】『资料』浅谈中国古妆史(一些关于香粉的知识)
中国古妆史之鸭蛋粉   世界上第一块粉饼出生于中国。   鸭蛋粉也叫香粉,是中国古时女子粉饰自己的必准化妆品。这种历史悠久的古代香粉是实际历史上第一块粉饼哦!可以修饰肤色,遮盖瑕疵,柔颜丽色,并且花香清雅。比起现代粉饼香粉更是花香清雅,可以当香体粉使用。   扬州的香粉一直很有名,明清时期,人们都知道苏州以产胭脂而出名,扬州以产香粉而著称,故当时有“苏州胭脂扬州粉”之说。   扬州香粉最初成名于明代末
贴吧:香粉传奇作者:?伊? 2011-11-18 12:58
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冷门书
牛皮癣、子宫肌瘤、不孕不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抱歉,你没看错,这些名词赫然出现在某出版社
贴吧:忧伤加忧郁作者:272052262 2017-01-05 02:37
回复:【历史】刘瑾必有替人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三月,刘瑾成为皇太子朱厚照的侍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去世,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朱厚照继承皇位时才十四岁,玩性十足,无心处理政事,他让掌管司礼监的刘瑾代替自己“批红”。
所谓“批红”,说白了就是用红笔在大臣的奏章上做批示。明朝官员呈给皇帝的奏章,先要经过内阁“票拟”,就是在奏章上附上一票签,阁臣把拟好的初步处理意见写在上面,然后交给皇帝裁决,皇帝或看一下内容或只看“票拟”,红笔一挥,在上面做出批示,如“知道了”等等。一般来说,“批红”这件事是皇权的具体体现,别人代替不得,因为这是决断军国大事的最后一笔,关系朱家王朝的生死存亡。武宗连这样的事都交给刘瑾,刘瑾怎能不擅权?
正德五年(1510)秋八月,刘瑾因为“谋反”大罪下狱。他的罪状有十好几条,但武宗还是想把刘瑾送到凤阳谪居。在明武宗看来,自己待刘瑾不薄,直到看了刘瑾平时使用的扇子里,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才感到事情很严重,始大怒曰:“奴果反。”传旨锦衣卫迅速查办,刘瑾最后被处以磔刑。《明史》曰:“狱具,诏磔于市,枭其首,榜狱词处决图标天下。”有位瞿兑之,在笔记《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详细描述了刘瑾的死刑执行过程:“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动刀则有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矣……次日则押至东角头……以麻核桃塞口,数十刀,气绝……当胸一大斧,胸去数丈。”我抄引这段文字,并非为了快意,只觉得弄权一事实在不可捉摸,刘瑾死得那样惨,仍有后来者不断仿效他,原因何在?看来,单纯一个“杀”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不是“宠信”某些人,便可避免祸乱朝政的恶果。
贴吧:古韵遗风作者:?鹤归孤山 2014-08-31 21:09
回复:一红杏靓画苑——海上浪漫奇才女诗人女画家周炼霞
周炼霞周旋于各色人等,且自抗战爆发起,即一直与丈夫分居两地,红杏自有出墙之时。有关这方面的风言风语也最多,她本人只是听其自然。不过,文革期间交代“罪行”,她死活只承认与吴湖帆一人有过关系。吴湖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收藏家,当时在上海画坛与张大千平分秋色。经冒鹤亭的介绍,两人相识,一见生情,后常有约会。在两人亲密接触的那段时间,周炼霞的画技大增,吴湖帆也写了不少词,只是水平没怎么长进,反而是他有许多词作经过周的润色,他的《佞宋词痕》里就一些是周代作的。冒鹤亭背地里对人说,在填词方面,吴作周的徒孙尚不够格。与周炼霞过从甚密的,还有瞿兑之,其人为一名教授,专治古典文学,熟悉文史掌故,著有《刘禹锡集笺注》、《中国骈文概论》、《人物风俗制度丛谈》等,并负责撰写《辞海》职官部。周炼霞曾与之合写过一册《学诗浅说》,在香港出版。
贴吧:性灵诗派作者:湄家正宫娘子? 2013-12-04 22:45
回复:有想当游侠的吗,让你们看看历史上的游侠定义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汉代的班固虽然对游侠有偏见,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司马迁歌颂游侠是“退处士而进奸雄”。但是他在《汉书 游侠传》中所说的许多游侠是“藉王公之势”,“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确实也是事实。不仅在汉代如此,后世许多有广泛影响的游侠也都与权贵相勾结,甚至为权贵效劳。这还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不藉强势以欺压百姓的游侠。至于那些本来就没有什么超越精神,纯粹靠游侠之名以获取个人利益的游民,则可以为任何人所用,“有奶便是娘”就是他们的信条。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名为游侠,实际上是统治阶级鹰犬的人物。如唐高祖时,太子李建成在战功和属下将领都远逊于其弟李世民的时候,为了保住其位置并顺利接班,便大量招收游侠。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壮大,一些藩镇驯养游侠刺客,谋害朝中力主削平藩镇的大臣。他们在对抗朝廷和分裂国家的活动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中,游侠也往往充当杀手,从肉体上消灭政敌。这在两千年皇权专制社会历史中并不少见,直至清代,还有传说讲雍正皇帝豢养有“血滴子”集团,搞暗杀活动。见瞿兑之《人物制度风俗丛谈?雍正访求毒药》。因此,尽管游侠在破坏着皇权专制社会的正常秩序,但皇权专制统治者在非常时刻还是少不了他们。对于游侠,他们是又需要又排斥的。
游侠的末流堕落为流氓、盗匪,成为社会的祸害,还顶着“侠客”的美名,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许多本来就是流氓的人物也以“游侠”自居,在社会上招摇撞骗。另外,游侠有很大的能量,他们多数有武功,有胆量,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还有与社会抗衡的经验。这样,在游民骚乱、市民抗暴或农民起义之中,他们往往会成为中坚力量,成为领导层面的人物。
 ------姑娘,你听过,枪的哭声吗?
I
贴吧:天涯明月刀ol作者:折戟? 2013-09-19 20:05
百家争鸣主要学派 主张(三)
杂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
贴吧:神秘文学作者:神秘文学 2012-11-26 11:17
美妆“崇洋媚外”已out了,传统正宗才是王道呀
如今,“崇洋媚外”的护肤理念已经OUT了,“Made in China”的国货与取材自中国的进口护肤品正在被全世界喜爱和热捧。传统里的东西越来越受到爱戴,比
贴吧:美妆吧作者:ghuydd0 2014-10-10 17:49
回复:【历史杂谈】刘瑾必有替人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三月,刘瑾成为皇太子朱厚照的侍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去世,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朱厚照继承皇位时才十四岁,玩性十足,无心处理政事,他让掌管司礼监的刘瑾代替自己“批红”。
所谓“批红”,说白了就是用红笔在大臣的奏章上做批示。明朝官员呈给皇帝的奏章,先要经过内阁“票拟”,就是在奏章上附上一票签,阁臣把拟好的初步处理意见写在上面,然后交给皇帝裁决,皇帝或看一下内容或只看“票拟”,红笔一挥,在上面做出批示,如“知道了”等等。一般来说,“批红”这件事是皇权的具体体现,别人代替不得,因为这是决断军国大事的最后一笔,关系朱家王朝的生死存亡。武宗连这样的事都交给刘瑾,刘瑾怎能不擅权?
正德五年(1510)秋八月,刘瑾因为“谋反”大罪下狱。他的罪状有十好几条,但武宗还是想把刘瑾送到凤阳谪居。在明武宗看来,自己待刘瑾不薄,直到看了刘瑾平时使用的扇子里,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才感到事情很严重,始大怒曰:“奴果反。”传旨锦衣卫迅速查办,刘瑾最后被处以磔刑。《明史》曰:“狱具,诏磔于市,枭其首,榜狱词处决图标天下。”有位瞿兑之,在笔记《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详细描述了刘瑾的死刑执行过程:“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动刀则有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矣……次日则押至东角头……以麻核桃塞口,数十刀,气绝……当胸一大斧,胸去数丈。”我抄引这段文字,并非为了快意,只觉得弄权一事实在不可捉摸,刘瑾死得那样惨,仍有后来者不断仿效他,原因何在?看来,单纯一个“杀”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不是“宠信”某些人,便可避免祸乱朝政的恶果。
贴吧:二十四史作者:嘆浮生如夢 2014-10-29 20:41
回复:【文史杂谈】刘瑾必有替人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三月,刘瑾成为皇太子朱厚照的侍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去世,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朱厚照继承皇位时才十四岁,玩性十足,无心处理政事,他让掌管司礼监的刘瑾代替自己“批红”。
所谓“批红”,说白了就是用红笔在大臣的奏章上做批示。明朝官员呈给皇帝的奏章,先要经过内阁“票拟”,就是在奏章上附上一票签,阁臣把拟好的初步处理意见写在上面,然后交给皇帝裁决,皇帝或看一下内容或只看“票拟”,红笔一挥,在上面做出批示,如“知道了”等等。一般来说,“批红”这件事是皇权的具体体现,别人代替不得,因为这是决断军国大事的最后一笔,关系朱家王朝的生死存亡。武宗连这样的事都交给刘瑾,刘瑾怎能不擅权?
正德五年(1510)秋八月,刘瑾因为“谋反”大罪下狱。他的罪状有十好几条,但武宗还是想把刘瑾送到凤阳谪居。在明武宗看来,自己待刘瑾不薄,直到看了刘瑾平时使用的扇子里,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才感到事情很严重,始大怒曰:“奴果反。”传旨锦衣卫迅速查办,刘瑾最后被处以磔刑。《明史》曰:“狱具,诏磔于市,枭其首,榜狱词处决图标天下。”有位瞿兑之,在笔记《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详细描述了刘瑾的死刑执行过程:“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动刀则有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矣……次日则押至东角头……以麻核桃塞口,数十刀,气绝……当胸一大斧,胸去数丈。”我抄引这段文字,并非为了快意,只觉得弄权一事实在不可捉摸,刘瑾死得那样惨,仍有后来者不断仿效他,原因何在?看来,单纯一个“杀”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不是“宠信”某些人,便可避免祸乱朝政的恶果。
贴吧:国学吧作者:?老骥 2014-10-22 21:28

大家都在搜

  • 闽南风俗人物
  • 岳阳的人物风俗
  • 淇河风俗人物
  • 湖南人死了人得风俗
  • 异种族风俗娘评鉴指南人物简介
  • 我的家乡风俗人物研学登记表
  • 家乡的风俗介绍
  • 家乡的风俗
  • 关于民族风俗的故事
  • 湖南的风俗
  • 我的家乡风俗
  • 湖南小年的风俗
  • 丛谈
  • 荷锸丛谈
  • 丛谈的意思
  • 填词丛谈
  • 蠡叟丛谈
  • 烽线丛谈
  • 龚鹏程
  • 瞿鸿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