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毛诗正义》诗大序注疏的问题
读《毛诗正义》有一些地方有疑问,特来请教: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
贴吧:诗经作者:郡望下邳-雅子 2014-02-06 22:25
《走进宋玉》——也谈谈郭沫若《关于宋玉》的大错误
明眸精朗,那边初见(关键词) 宋玉 平反 多才 爱国 风流 儒家 主文谲谏 你听那壬辰寒鸡第一声(研究宋玉的意义) 又一年纷繁落尽,满地净是些朔吹的欢歌笑语。多少春秋、多少风雨,还有着几丝梦幻、几丝疲惫、几丝得意的功成名就。已过的暮秋最是宋玉的时节,或许许多人臆想的宋玉,是一个多愁善感、轻薄无行的风流才子,是一个叛师误国、封建帮闲的无耻文人。那本文就带你一睹宋玉研究最前沿,看看那是他的罪,还是他的泪。 昨夜梦
贴吧:qivilia作者:qivilia 2012-03-07 18:58
仙人十五爱吹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放荡不羁醉卧美人朝齑暮盐
缟纻之交梅花香自顾寒来。翩然雪海间主文谲谏立身处世拔帜易帜儿女心肠自古英雄出少年口燥唇干一以
贴吧:声控作者:shieqin2583 2016-04-06 00:04
回复:空明诗呓录
第 六 日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诗的上层逻辑。我花几天时间讲了诗的四个底层逻辑,即驱动、手法、外因、内因。为什么说这四者代表了诗的发端,因为它解释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有以驱动为创作动机的,比如破体为诗,有以手法为创作动机的,比如有句成诗,有联成诗,有以外因为创作动机,即文本为诗,比如某某七律比赛,咏题比赛,有以内因成诗的,比如出口成诗,或者表达思想。诗的动机这个议题点到为止,不是今天要讨论的。
在讲今天的题目之前,还要继续谈谈诗的底层逻辑。驱动、手法、外因、内因,四个概念是有顺序的,这里面只有外因是结果,即文本表达,如果再准确点,应是外果,但是这里面有个概念我前面没有具体谈,就是外因代表其实是体裁,律绝古歌风骚雅颂。
那么一首诗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即作者产生一个动机,驱动、手法、外因、内因,确立体裁,寻找驱动,运用对比,融入思想,得到结果。创作的第一步,从任何一个底层逻辑进入都是合理的。
今天不是要讲怎么写诗,所以这个过程,我们先按下不表。这时候就产生一个问题,是不是明白驱动、手法、外因、内因四大底层逻辑,我就能写诗了?我的回答:是的,你可以开始创作了,那怎样写得像老杜一样呢,我的回答是,做梦,不可能的。
这就引入今天要讲的第一个上层逻辑,即诗格。
为什么我说不可能写得像老杜呢?这就是涉及到诗的本质流变,即格的不同,前人说老杜沉郁顿挫,沉郁说的是他的诗风,顿挫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他的对比手法,我前面说了,老杜极爱实见对比,不爱虚实相间,这是他和盛唐诗人最大的区别,而李白呢,对比极爱将虚想对比,脚不着地,假设将对比这个手法做“V”型排列,那么他们分别代表了现实与虚拟的两个极端,分别站在各自维面的最顶端。
对比手法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展开,比如烈度,密度,分布,这涉及到诗的解构与重置,今天不讲。以后再讲,这个今天不说,不是今天的主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只用说两句,你们可以自行判断。极微烟气无从握,斗大星团四象穷。心剑寻常三万丈,劈开春梦绝倥侗。这是我的具体应用。
实际上,古典诗词发展到现在对于格一直是没讲透的。我们在判断某个诗派,诗风,诗人的时候,往往用某种底层逻辑来判断,比如江西、同光、性灵,比如沉郁顿挫,飞扬跋扈,比如七律圣手,五言长城,比如广大教化主,高古奥逸主。实际上这都是二维视角,从某一个点出发,得到终极结论。
实际上应该是驱动、手法、外因、内因这四重底层逻辑综合在一起,我们把这四者全部的流变,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我称之为诗格。
我二十岁时对诗格的理解是诗格即人格,这个说法对吗?半对,但全错。
那么什么是诗格?诗格这个名词,自先秦就有雏形了。风赋比兴雅颂初建体格规范。毛诗序:主文谲谏,在这里,诗格只是外因的一个表述,即体裁体格。主文谲谏与风格初步关联,后人常说,此人诗格不高,有时候就是说的没有风赋比兴雅颂之体。并不是说此人人格不够,应要明辨。
到了六朝,诗格说进入觉醒期,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文心雕龙: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初步形成诗体与风格的对应法则,并在此时,诗格说出现了人格萌芽,诗品:吟咏情性。进入唐,诗格说开始与技法挂钩,并数量暴增。上官仪归纳六对、八对,王昌龄更是直接挑明,诗格十七式。
皎然则和他完全不同。诗有五格: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有事无事第四(出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
所以诗格这个概念,千百年来根本没有统一标准,古人自己的说法大多数时候都是相悖的,没弄清楚诗格是什么的时候,不要用诗格这个说法,更不要看诗话里诗格如何如何,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诗话里引用的到底是哪个诗格。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则构建了雄浑、冲淡等风格美学体系,他和皎然都是把诗格归为风格类型。上官仪、王昌龄则是把诗格归为体裁量化。
进入宋,诗格说开始高频出现。沧浪诗话,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其结、曰句法、曰字眼。在这里,诗格成了一个单列项,那么你能解释严羽在这里使用的是哪个格力吗?是皎然说,还是王昌龄说?
我现在只是讲的诗格之流变,说的是历史沿革和成因,并不是我要说的最终答案,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严羽在这说的格力,最早的出处是元稹的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痹,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所以这又是一个分支。
王昌龄、皎然、元稹对诗格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元稹这条路,也有流变,贯休:野人有章句,格力亦慷慨。苏轼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 汉、魏、晋、宋以来风流。这句其实有前文,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与前文照应,与后文连接。苏轼在这说的格力,其实更符合风赋比兴雅颂之体格美,而不是元稹之说。
所以再三强调,不要看诗话里说的格力二字,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这里引用的哪个概念。
贴吧:古诗作者:借酒一杯◆ 2025-04-09 09:31
杜甫“沉郁顿挫”说赋体义证
“沉郁顿挫”说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间提出的,“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对于这样一个词语,我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析: 第一,杜甫“沉郁顿挫”赋义的提出。杜甫在《进雕赋表》里面提出三点: 一是“先臣绪业”,揭示其家族的文学传统; 二是“排金门上玉堂”,提出了从汉代以来的献赋传统; 三是提出他写“鸷鸟”,就是一种猛禽,是“大臣立朝正色”。 这样一个赋学词语,学术界一般将其用于诗歌批评
贴吧: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作者:小雷学长 2024-07-26 14:05
回复:缉斋诗稿(清)蔡新
一日,携其《缉斋诗稿》示余,余遍阅之,叹赏不能释然,窃怪先生之自视歉然,若有所不逮于文辞者,何哉?夫诗之所为不可以已者,“三百篇”之作,发乎情,止乎礼义,而为授政奉使之所资,其质既至,其文自盛,不可及已。降及两汉乐府、乐章、古诗、歌行,兴于当时,犹尚其质,而温柔敦厚,主文谲谏之义,稍稍衰矣。自建安已后,俗贵能诗,华过于实,故识者有家丞庶子之讥。迄至八代,游观酬酢之用繁,而古意日微矣。有唐之初,犹未能尽易其敝,而加以雕镂。艳丽之辞,多而益厌,如不有陈、元、李、杜、韩、白诸公出,而扶衰革敝、力振其体,使复归于“三百”之遗则,诗虽已可也。距自盛唐而后,人皆能知陈、元、李、杜、韩、白之为是,而晋、宋、齐、梁、陈、隋之为非,然究华饰之作多,而质厚之辞少者,盖有所不可强于其间。夫人所至不可强者,性情与学问二者而已。今先生天资醇古,通识群书,其为诗,于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之所关,经术、经济、人材、风俗之所系,慈祥恺悌,深切著明,往往有不在盛唐下者,而顾自以为不足,抑先生之虚心也。夫既有其质矣,华之不逮,岂所惭哉?
贴吧:贾诩作者:贴吧用户_GAVRyae 2024-10-24 13:56
回复:斗破苍穹续写之穿越轮回
大家去 夏曼拉 吧看置顶帖领话费吧~我领到了一百多~【一沉一浮会有时,主文谲谏 傅裳】
贴吧:斗破苍穹作者:瓮夏侯兰41 2014-09-29 22:04

大家都在搜

  • 主文谲谏意思
  • 主文与谲谏的区别
  • 主文谲谏正确答案
  • 主文谲谏的正确解释
  • 主文而谲谏指的是
  • 主文谲谏的典故
  • 主文谲谏简单来说是什么意思
  • 主文谲谏是鼠吗
  • 王文谲谏是什么意思
  • 主文谲谏是什么生尚
  • 主文谲谏起人思
  • 主父谲谏
  • 主文而谲谏的主文是什么意思
  • 谲谏和讽谏区别是什么
  • 主文谲谏造句
  • 谲谏
  • 王文谲谏
  • 主文谲谏的近义词
  • 主文谲谏下一句是什么
  • 主文而谲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