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慧: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葬于秦始皇三十年的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就有《为吏之道》[1]。关于《为吏之道》的思想面貌,
贴吧:大秦帝国作者:忆眀 2012-08-24 09:08
云梦睡虎地秦简,牛的一批
云梦睡虎地秦简里头,最引人注目的宝贝,得数那'吏治之道'。这货一出,整整51枚竹简,分量十足。为啥叫这名儿?因为一开头就写了'为吏之道'四个大字,听着就挺有派头。 翻翻这些简文,说的都是秦代当官的那些规矩,道德行为规范,说白了,就是教你怎么当个好官。你要是细看,就会发现,这些思想可不简单,比之前法家那套'治世'的想法要深刻多了。 云梦睡虎地的这些竹简,不光是讲怎么治国,还讲怎么理政、怎么安民、
贴吧:历史作者:大海里的海水 2024-08-08 15:52
古代官吏“三不欺”的“为吏之道”
  《史记·滑稽列传》载褚少孙补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同样是“不欺”,就有“不能欺”、“
贴吧:绥棱作者:司马雍夫119 2012-12-16 13:59
回复: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儒家思想再怎么广泛和普遍,也到不了那些专制者身上。事实上,秦始皇父子所实施的暴政本身,最有力地说明了在那个时代儒家学者及其思想完全处在边缘甚至被打压的地位。那么,《为吏之道》中出现的大量的儒家思想又作何解释呢?答案在这份教材的针对性:因为这一份材料是下层官吏的教科书,这从墓主喜的身份和《为吏之道》形式的民间色彩即能说明问题。对于中下层官吏,自然不能教他们学会法术家的阴术和独断,阴术、独断之类只能是君王一己之私,这在《商君书》和《韩非子》中说得非常清楚。需要中下层官吏做到的依然是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优秀思想,如正直、忠信、恭敬、孝慈、爱民——这使得《为吏之道》成为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针对基层官吏的《官箴》,这些已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秦王朝的大小官吏若不是实用主义地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似乎也别无选择。要了解秦王朝的君道,自然不能从《为吏之道》这种下层官吏的教科书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应该看看《商君书》、《韩非子》中针对君王的谆谆教诲,这不属于本篇的讨论范围,故不赘。要之,不能将《为吏之道》视为秦代思想世界的简单化约,讨论《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也不能无限夸大其在当时的影响。
贴吧:史海扬帆作者:祁连雪微? 2014-10-23 13:38
回复: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二、《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上文谓《为吏之道》的语言和思想不主某一家,而具有集锦特色,并不是要贬低轴心时期的那些思想大家的影响力,也不是要否定《为吏之道》的思想史价值。其实,集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孔子之能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亦得益于其“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和集大成的学术特色吗?从老子对民谚的改造和利用,到孔子的“好学”、“博学”、“学如不及”、“焉不学”,再到《吕氏春秋》杂取各家之学为一家,一直到《为吏之道》的兼采时谚习语,融合各家思想,都体现出这一时期文化与思想交流和融合的现实,这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统一过程正好同步。老子、孔子和《吕氏春秋》的旁搜远绍,所体现的是精英文化层面的交流和融合。《为吏之道》的集锦特色,从其用词的质木少文和形式的民间特征(如被认为系识字课本的第五节和与《荀子.成相》类似的有民间曲调特征的第八节)考察,体现的则是草根文化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文化的融合趋势,这一点是此前的传世文献所不能代替的,这正是《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之一。
其次,《为吏之道》的集锦特色虽不能令我们把目光指向具体哪一个思想家及其学术传承,但它能令我们去关注、去认识这些思想家的成长环境。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就好比蓝天下的乔木,其赖以生长的环境就好比阳光、空气、泥土和水分。我们需要乔木,同时也不能没有这样的阳光、空气、泥土和水分。在了解《为吏之道》的集锦特色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思想寻根。当我们把目光从思想家的个案扩大到缔造思想家的环境时,发现原来诸子百家从语词到思想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资源,有着相似的知识背景和话语平台,有着相近的问题意识。随着《郭店楚墓竹简》三种《老子》版本的公布,人们对老子与先秦儒家的关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他们之间并非界限分明,老死不相往来。通过对《为吏之道》与先秦文献相关性的疏证,我们可以说,不仅仅是儒道之间如此,先秦其他各家之间也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贴吧:史海扬帆作者:祁连雪微? 2014-10-23 13:36
回复: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为吏之道》与相关先秦文献的疏证,否定了前人关于其思想主体的法家说、儒家说和道家说,认为它杂取先秦各种思想于一体,具有集锦特色。作者认为,这一特色使得《为吏之道》具有以下的思想史意义:它体现了那一时期思想文化的融合趋势,从草根文化层面体现得如此集中明显,在此前的传世文献中尚未发现;这一特色也告诉我们:先秦诸子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资源、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平台和相近的问题意识;在法术家思想大行其道的秦代,《为吏之道》的思想基调与儒道思想更为接近,证明了儒道思想的生命力。考虑到这份材料只是针对基层官吏,故不能将《为吏之道》视为秦代思想世界的简单化约,专制者所奉行的还是法家思想;《为吏之道》更多技术层面上的守则,缺乏儒道创始人对于大道的关怀,这又是其思想史意义的局限性所在。
贴吧:史海扬帆作者:祁连雪微? 2014-10-23 13:31
回复: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第五,作为下层官吏的行为准则,《为吏之道》无论从体裁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呈现出杂凑的面貌,在具体行为上规定得非常细致甚至琐碎,譬如乘马车不能太匆忙,而要叫开道的驺骑慢慢地走(与民有期,安驺而步);发布命令要力求正确,不能让下属反复请问(将发令,索其政,毋发可异使烦请)。因此,尽管其中的主体思想是儒道思想,但大多是一些技术层面上的守则,其中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像孔子那样对于礼乐文明的大关怀,像孟子那样对于王道或者民生安乐的执着追求,像老子那样对大道的企望。《为吏之道》中也两次出现过“君子”一词。在原儒的话语系统中,君子是文化传统的守护者甚至是守望者,而在这里,却置换成了现存秩序的维护者,作为现存体制的维护者或政令的执行者,往往以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政令作为是否称职的标准。但作为孔孟思想体系中的君子,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都离不开以道为衡量标准的对于现存体制的批判精神,这就决定了这一份下层官吏教科书的思想史价值的局限性。
贴吧:史海扬帆作者:祁连雪微? 2014-10-23 13:38
回复: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2.和平毋怨,悔过勿重
(1)《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4)
(2)《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论语.学而》:子曰:“君子……过则勿惮改。”(又见于《子罕》)
(4)《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迂怒,不贰过。……”
按:《论语》中,前一“不怨”是针对为人子女者而言的,后一“不怨”是针对从政者而言的,改过与“不贰过”则是针对君子而言的,也是好学的表现;《为吏之道》当然是针对基层小吏而言。其实,所有优秀的品德都有其普适性,同样,所有优秀的思想也都能为千人万众所广泛接受,未必是哪一家一派的专利。譬如就“劳而不怨”一语而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在鲁观乐,评论《周南》、《召南》时就使用了“勤而不怨”之语,“勤”亦劳也。可知“勤(劳)而不怨”是当时公认的美德,只不过儒家学者对人伦道德特别关注,故而在这方面涉及得更多一些。
贴吧:史海扬帆作者:祁连雪微? 2014-10-23 13:32
回复: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注释:
①见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6期)、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释文》(《文物》1976年第6、7期)、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②(35)欧阳祯人:《〈为吏之道〉的儒家思想发微》,载谢启容编《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2002年版,第273~281、273页。
③(34)魏启鹏:《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63~179、166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82页。下文凡引述整理者之文皆本此,不再出注。
⑤(18)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本,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6、27页。
⑥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3~284页。
⑦⑩(23)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诸子集成》本,第二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5、351、20~21页。
⑧⑨戴庆钰、涂小马校点:《文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4、29页。
(11)(15)刘向校,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诸子集成》本,第五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36、91页。
⑥《孔子家语》,《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八卷,第11~12页。
(13)如谭家健、郑君华所著《先秦散文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谈到《老子》时就注意到老子对民谚的改造和利用。
(14)何晏集解,邢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1页下。下文凡引《论语》者皆同此本,不再出注。
(16)翟灏:《四书考异》,见《皇清经解》,清道光九年(1829)广东学海堂刊本咸丰十一年(1861)补刊本,第462卷,第7页。
(17)(20)(32)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95、258,391、402页。
贴吧:史海扬帆作者:祁连雪微? 2014-10-23 13:38
回复:【逝者如斯】09-16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12.毋施当(常)
按:整理者云:“施,疑读为弛。当,读为常。此句意为不要废弛应该经常遵守的原则。”准此,则“易常”之义与韩非反对的“无变古,毋易常”④的思想相同,而与儒家着意于继承前人的学说和制度的思想更为接近。
13.口,关也;舌,几(机)也。一堵(曙)失言,四马弗能追也。口者,关;舌者,符玺也。玺而不发,身亦毋薛(嶭)。
《论语.颜渊》: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邓子.转辞篇》:“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言而急,驷马不及。”(31)
《说苑.谈丛》:“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上马不能及……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32)
按:《邓子》一书,真伪莫辨,阙所不知可也。《说苑.谈丛》自是当时流传的格言谚语集锦,结合《为吏之道》其他一些格言谚语,大致可以断定本段所录者亦为当时广泛流传于人们口耳中的格言谚语,要亦非一家一派所能范围。
贴吧:李斯作者:神都咸阳 2014-09-16 19:27

大家都在搜

  • 为吏之道原文及翻译
  •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
  • 为吏之道是秦朝的法律形式吗
  • 吏有五善
  • 为吏之道吏有五善
  • 新地吏
  • 为吏之道宽容
  • 秦以吏为师
  • 吏道原文及翻译
  • 为吏之道宽俗
  • 以吏为师
  • 为人之道
  • 为吏之道名词解释
  • 秦简为吏之道
  • 为吏之道文言文翻译
  • 为吏之道的全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