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老古话】你知道凉亭和纸马店的故事吗?
2017-03-04 17:07
余杭老古话,一起来听听。
上周六,小余儿推出【余杭老古话】专栏,意在传承这极有韵味的余杭文化。预料之中,大家都发出了同一种声音:老古话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至今仍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理应时代传承下去。
你们这样说,当然,小余儿就有动力继续啦~而同老古话一起受关注的还有萌萌哒插画和它的主人,你们心尖儿上的吴彦祖~上周可是小余儿带彦祖第一次亮相。
今天,小余儿又挑了两则,听“故事大王”丰国需用他的方式讲述老古话,带大家一起领略余杭文化的魅力。
所以,今天的“余杭老古话”,你开始期待了吗?
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

过去,交通不便,人们出行能坐车、骑马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大户人家,大多数人家都要靠走路步行。行走在路上,走累了得有个地方休息,碰上突然下雨,也得有个地方躲躲雨。于是一些地方上的绅士就行善积德,出资在一些主要的道路上建一些凉亭,供路上来往的行人休息和躲避风雨之用。
旧时,在塘栖通往超山去的大路上,就建有一个这样的凉亭,人们称它为“半路凉亭”。呈正方形,约有十几个平方,凉亭里有几条石凳,供路人休息。这个凉亭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拆掉。如今凉亭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却因凉亭得名,被叫成了“半路凉亭”,至今还成为了公交车的一个站名。
旧时这种半路上的凉亭,对行人帮助很大。但是,人们发现,这凉亭虽然可以供你休息和躲避风雨,可毕竟不是久留之地,你的目的地不在这里,还需继续前行。于是,我们的古人总结出了一句老古话,叫“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这句话提醒休息或躲风雨的行人,别忘你出行的目的,稍事休息,要继续前行。
“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它提示我们做什么事都别忘初衷,那才不会半途而废。
火烧纸马店,迟早要归天

“纸马店”是什么店?这需要作番解释了。先得从“纸马”说起,“纸马”是一种民间祭祠用品,系一种木刻的版画,分别有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图案内容为各类神像,如财神、灶神、蚕神、土地神等等。旧时人们敬奉神灵,家家户户张贴纸马,在一定的时间,如过年,将纸马供奉后烧掉,意喻送神灵上天。所谓的“纸马店”,就是出售这种祭祠用品的商店。
旧时余杭出产的纸马因图案艳丽、刻划精细而出名,“余杭纸马”在中国雕版年画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我曾在《中国年画》一书上看到有关专家对“余杭纸马”的介绍和肯定。我的好友、收藏家韩一飞先生经多年努力,曾收藏有一幅清代“余杭纸马”蚕神像的实物。近年来,余杭也找到了纸马木版雕刻的传承人,有望将这一木板雕刻印刷的独特技艺传承下去。
知道了“纸马”和“纸马店”,再来看这句“火烧纸马店,迟早要归天”的古话就很好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这些纸马迟早是要归天的,迟烧还是早烧其结局一样。这句老古话,往往是人们在遭受了意外损失时的一种自嘲,有了损失,心情肯定很难受,但损失已经发生,再难受也无法挽回损失了。否则,只会愁出毛病,影响身体。
于是,遭受意外时,人们用这句话自嘲一下,就想开了,心情也会好一点。这和那句“花钱消灾”,道理是一样的。
丰国需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余杭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下过乡、进过工厂,喜爱故事创作、民俗研究、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现为余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有新故事集《丰国需故事选》、《看一眼一百万》、民间故事集《塘栖传说》、民俗研究著作《塘栖风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