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1981-2014年)中篇故事 总目录
《故事会》中篇故事,作为一个固定的栏目是从1983年第5期开始的。 但在《故事会》1981年第2期、第3期曾连载过一次中篇故事—— 《走向“707”所的魔影》,可以说该篇是《故事会》历史上第一则中篇故事吧。 整理:小鱼儿/陈沅 故事会1981年中篇故事目录 1981.02 走向“707”所的魔影(一) 陈玉谦(执笔)、胡新化、赵炳寿 1981.03 走向“707”所的魔影(二) 陈玉谦(执笔)、胡新化、赵炳寿 故事会1983年中篇故事目录 1983.05 蔷薇花案件(一) 肖士太
贴吧:故事会作者:chen_yuan2987 2023-01-28 21:07
瑞金二中兰花草文学社创始人简介
杨志辉,笔名云飞。1990年12月出生。07届高三(7)班学生。高一时创办了校兰花草文学社,并担任三年社长兼校刊《兰花草》主编。工作积极负责,做事雷
贴吧:瑞金二中作者:璐村惂鐢ㄦ埛_0aD6RM8馃惥 2012-03-26 17:42
《【系列】余杭老古话,一起来听听》
余杭老古话,一起来听听。   又到了老丰说老古话的时间啦,今天小余儿给大家挑的两则有点意思,吃
贴吧:熟语作者:余少平 2017-03-25 06:59
【吴语】《那些陪你长大的余杭老古话,你还记得吗?》
《那些陪你长大的余杭老古话,你还记得吗?》 2018-04-14 13:38 来源:余杭发布 有小伙伴后台留言告诉小余儿 塘栖水北街上有个书场最近特别热闹 原来是江南故事大王丰国需老师在这儿 讲的就是地道的塘栖老古话! 丰老师用地道的本地话 向大家解释了许多老古话的深刻含义
贴吧:熟语作者:余少平 2019-06-04 07:09
向杨光剧组推荐一名优秀民间故事家
霸州民间故事家刘六良,今年41岁,在霸州市胜芳邮政局工作.从19岁在<<东方少年>>发表第一篇故事作品以来,刘六良的创作呈现出井喷状态.十多
贴吧:霸州作者:霸轩 2013-09-01 16:04
小说和故事的区别
故事和小说的区别】   一是从材料来说,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相声的包袱一样,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来展开的。讲相声开始是卖关子,等到把包袱一抖开,人们就会发笑。写故事也是先把读者引向歧途,等故事核揭示了真相,故事也就完了。有一篇故事叫“爱在肚里”,是讲有个包头工送一个女人住院,对她好得不得了,大小便都要她在床上拉在痰盂里,说是怕她受凉,同室的女病人非常羡慕。可后来才搞清
贴吧:作者网编作者:璐村惂鐢ㄦ埛_QKC3Zt9馃惥 2016-02-01 05:58
【阿P故事】逃跑的英雄(故事会2006年第15期)
作者:丰国需   现在的人都喜欢赶时髦,这不,阿P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车迷的行列。不久前,他考出了驾照,这手痒啊,一直痒到心里,总想弄辆车开开。可私家车还没钱买,单位的车又轮不上他开,把他给憋的。   今天阿P休息。一早,他就看到有辆轿车在小区门口停下来,一个中年男子从车上走下来,走进了旁边的茶庄。   阿P现在对车子就像是小猫见了鱼,两条腿不由自主就朝这辆车走去,上下一打量,竟发现车子没有锁。一时间,阿P
贴吧:故事会作者:chen_yuan2987 2023-09-27 19:06
回复:《【系列】余杭老古话,一起来听听》
【余杭老古话】你知道凉亭和纸马店的故事吗?
2017-03-04 17:07
余杭老古话,一起来听听。
上周六,小余儿推出【余杭老古话】专栏,意在传承这极有韵味的余杭文化。预料之中,大家都发出了同一种声音:老古话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至今仍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理应时代传承下去。
你们这样说,当然,小余儿就有动力继续啦~而同老古话一起受关注的还有萌萌哒插画和它的主人,你们心尖儿上的吴彦祖~上周可是小余儿带彦祖第一次亮相。
今天,小余儿又挑了两则,听“故事大王”丰国需用他的方式讲述老古话,带大家一起领略余杭文化的魅力。
所以,今天的“余杭老古话”,你开始期待了吗?
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
  
过去,交通不便,人们出行能坐车、骑马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大户人家,大多数人家都要靠走路步行。行走在路上,走累了得有个地方休息,碰上突然下雨,也得有个地方躲躲雨。于是一些地方上的绅士就行善积德,出资在一些主要的道路上建一些凉亭,供路上来往的行人休息和躲避风雨之用。
旧时,在塘栖通往超山去的大路上,就建有一个这样的凉亭,人们称它为“半路凉亭”。呈正方形,约有十几个平方,凉亭里有几条石凳,供路人休息。这个凉亭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拆掉。如今凉亭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却因凉亭得名,被叫成了“半路凉亭”,至今还成为了公交车的一个站名。
旧时这种半路上的凉亭,对行人帮助很大。但是,人们发现,这凉亭虽然可以供你休息和躲避风雨,可毕竟不是久留之地,你的目的地不在这里,还需继续前行。于是,我们的古人总结出了一句老古话,叫“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这句话提醒休息或躲风雨的行人,别忘你出行的目的,稍事休息,要继续前行。
“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它提示我们做什么事都别忘初衷,那才不会半途而废。
火烧纸马店,迟早要归天
  
“纸马店”是什么店?这需要作番解释了。先得从“纸马”说起,“纸马”是一种民间祭祠用品,系一种木刻的版画,分别有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图案内容为各类神像,如财神、灶神、蚕神、土地神等等。旧时人们敬奉神灵,家家户户张贴纸马,在一定的时间,如过年,将纸马供奉后烧掉,意喻送神灵上天。所谓的“纸马店”,就是出售这种祭祠用品的商店。
旧时余杭出产的纸马因图案艳丽、刻划精细而出名,“余杭纸马”在中国雕版年画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我曾在《中国年画》一书上看到有关专家对“余杭纸马”的介绍和肯定。我的好友、收藏家韩一飞先生经多年努力,曾收藏有一幅清代“余杭纸马”蚕神像的实物。近年来,余杭也找到了纸马木版雕刻的传承人,有望将这一木板雕刻印刷的独特技艺传承下去。
知道了“纸马”和“纸马店”,再来看这句“火烧纸马店,迟早要归天”的古话就很好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这些纸马迟早是要归天的,迟烧还是早烧其结局一样。这句老古话,往往是人们在遭受了意外损失时的一种自嘲,有了损失,心情肯定很难受,但损失已经发生,再难受也无法挽回损失了。否则,只会愁出毛病,影响身体。
于是,遭受意外时,人们用这句话自嘲一下,就想开了,心情也会好一点。这和那句“花钱消灾”,道理是一样的。
丰国需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余杭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下过乡、进过工厂,喜爱故事创作、民俗研究、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现为余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有新故事集《丰国需故事选》、《看一眼一百万》、民间故事集《塘栖传说》、民俗研究著作《塘栖风俗》等。
贴吧:熟语作者:余少平 2017-06-01 09:48
回复:【吴语】《那些陪你长大的余杭老古话,你还记得吗?》
(终)
【亮水黑泥白石头】
老底子出门,走陆路的话基本上都是靠两条腿的,当时道路状况较差,基本上都是泥路,坑坑洼洼较多。白天行路还可以,能看清路况。可到了夜里,特别是碰到暗星夜或者是下雨天的日子,很难看清路况,一不小心就会踏到水汪塘里,那个走夜路可真是难呀。
打个灯笼,那是富人的待遇,一般人家灯笼打不起呀,所以只有尽量避免夜间出门,碰到非出门不可时,那就硬着头皮摸黑上路了。走得多了,人们发现,在夜间微弱的星光下,水会发亮,泥会发黑,而石头则会发白,于是人们就总结出这句“亮水黑泥白石头”的老古话,供走夜路人当口诀用。
用法
“亮水黑泥白石头”,如果没听说过这句话的人,单从这句话的文字上去看,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的。这句话,其实是旧时走夜路时的一句口诀,是人们多次经验的总结。
除了这些
有意思的余杭老古话还有很多
如果看得不过瘾的话
小余儿有一本书推荐给你
丰国需老师的《余杭老古话》
《余杭老古话》一书,用一篇篇小文解读了一百条在余杭广为流传的老古话。
丰国需一直从事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老古话情有独钟。他发现,老古话正在淡出人们的日常语言,由于种种原因似乎不再往下传了,还在说这些老古话的人,往往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年轻人几乎都没接触过这些老古话。
于是为了向年轻人介绍这些老古话,从2013年开始,他尝试用一段通俗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法来解读每一句老古话,曾在当时的《城乡导报》连续发表了20余篇。通过几年的挖掘,终于完成了此书。
这些老古话
是你记忆里的调调吗?
你还会说多少?
内容支持/塘栖镇、区文广新局
编辑/周颖
贴吧:熟语作者:余少平 2019-06-04 07:12
回复:《【系列】余杭老古话,一起来听听》
《「余杭老古话」落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给你历史百家号|04-23 20:41关注
余杭老古话第13则——落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余杭人方言将“下雨”称作“落雨”。在落雨天,你如果背上捆稻草在雨中行走,那会有什么感觉?同你讲,我们的前人总结出一句老古话,叫“落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这句老古话中的稻草是指干稻草,干的稻草本身的份量并不是不重,但你如果是在下雨天背稻草,那么,干稻草淋到雨水,它就把雨水吸收进去了。不断地淋着雨,干稻草很快变成了湿稻草,大量的水份蕴藏在其中,其份量自然是越来越重了。我们的前人很会分析、总结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这落雨天背稻草会越背越重这一现象,不仅是让你在落雨天不要去背稻草,因为会越背越重,更重要的是,提醒你通过此事学会举一反三,告诉你,做任何事情都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选择合适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只要选准了时机,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不合适的时机硬去做,不但欲速而不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做事,要选准时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这个理。只有选准了时机,你才不会像落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了。
丰国需余杭人,余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有《丰国需故事选》、《看一眼一百万》、《塘栖传说》、《塘栖风俗》等。
贴吧:熟语作者:余少平 2017-06-01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