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中国孝文化概论》 (记者续鸿明)7月29日,由《光明日报》国学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湖北工程学院主办,湖北大禹电气协办的“孝的当代价值暨《中国孝文化概
贴吧:
寒亭教育作者:
不是路人甲乙 2012-08-10 20:37 滦南真有人才------图书出版业的又一硕果 我县著名作家肖波今日又出版了《货币战争批判》、《中国孝文化概论》等8本书,据内部人士透露,发行情况看好,是图书出版业的又一硕果,为我县又争了光。
贴吧:
滦南作者:
熔桦佳人 2013-02-09 18:29 回复:【分享】当代中国需要孝文化 《中国孝文化概论》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正式付梓出版了。这是湖北工程学院(原孝感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完成,应该是“逢天时,夺地利,得人和”。科学利用传统文化为现代文明服务正在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此谓逢天时;我校地处孝感,孝感因孝得名,历史上孝子辈出,孝风浓郁,研究弘扬孝文化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此谓夺地利;孝感人研究孝文化历史悠久、参与者众多,人们对此情有独钟,可谓是得人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当下,面临时代、国情的深刻变化和多元文化竞争的严峻挑战,弘扬孝文化更成为当下所需,当务之急。“银发中国”需要孝文化。我国现在已步入“老龄化国家”之列,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困难老人数量多,“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十分普遍。“何处安放我们的暮年”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挑战。对于建构养老保障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固然要大力发展经济,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弘扬孝道,文化养老,发挥孝文化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养亲而不敬,那只是小孝。
养老,绝不只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精神慰藉的问题。中国未来的养老制度体系建设应充分重视孝文化的导向作用,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心理需求,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照顾护理、精神慰藉多方面需求的全面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从实践层面上说,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伦理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的伦理关系,养老、敬老仍是基本的家庭美德,家庭尤其农村家庭承担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指望“未富先老”的国家完全代行养老之责并不现实。因此,在政府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弘扬发展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文化,仍然是基本和现实的选择。回溯历史,在孝风濡染下,代代老人生活在大家庭中,几世同堂,子孝孙贤,共享天伦,成为一种为东西各方广泛称颂的“东方文明”;瞻望未来,孝道与家庭养老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孔子提倡的“敬老、尊老”的孝文化理念被看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当然选择,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特别把“提倡子女赡养父母”纳入向各国政府的建议之中。由此说明,应对“银发浪潮”,实现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价值,孝道应成为重要的道德保障。
贴吧:
大汉作者:
文治_武功 2012-11-16 15:34 回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桂声探路武理公选课 2011年12月26日,我校与武汉理工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中提到两校将在学科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以及资源共享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其中最惠及两校学子的莫过于“开放课程,互认学分”,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修、访学,互聘对方相关学科的教授为兼职教授。双方还约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记者从教务处了解到,华师与武汉理工大学将在下学期互开三门课程。华师面向武汉理工大学开放的课程有许刚老师教授的“中国孝文化”、王南平老师的“《周易》研究”和彭晓辉教授的“性科学概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华师开放了杨成刚的“社交礼仪”、管俊芳“宝玉石鉴赏概论”、袁顺芝的“俄罗斯影视名著欣赏”三门课程
两校互开的课程完全根据学校自身情况选择。虽然武汉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工科,但教务处参考往年学生选课情况和相关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引进”武汉理工的“优势学科”。教务处谢老师介绍说:“选择的课程是经过综合考虑的。引进的课程可以补充我们学校没有的课程。另外,可能也会因为我校老师资源不够引进武汉理工的类似课程,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把两校的类似课程做一些比较,兼采众长,更加丰富知识。
就华师、武汉理工互开任选课的作法,记者采访了彭晓辉教授。彭教授说:“让更多同学接触到不同学校的精品课程,可以达到师资共享,还能方便学生学习。”虽然华师和武汉理工的男女比例有所不同,但是彭教授准备的教案是一样的,“具体情况得等下学期教课时再做相应调整。”
彭晓辉教授这学期每周要上11节课,每个课堂有100名学生。下学期加上在武汉理工大学的课程每周要上9节课,武汉理工的课堂人数达到180人。每次上课,彭教授不是穿过华师西区和武汉理工之间的通道,而是需要打的到南湖校区授课。但彭教授说,比起性学的宣传普及,这些“都是次要的”。
对于名曰“七校联合”的高校资源互享,彭晓辉坦言自己精力有限,到各校授课可以交叉着来,比如今年到A大学,明年到B大学。
彭晓辉到外校授课不是第一次,他曾到中国地质大学执教鞭一年,也在华中农业大学讲授了一学期的“性科学健康”。“这样的授课还是和办讲座不同,讲座是围绕着热点来讲,到高校讲课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武汉理工这次与华师携手是作为一个试点,彭晓辉希望试点之后,会有高校派老师到华师进行进修培训,扩大师资,“因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验”,而这也是使性学更普及的根本所在。
贴吧:
华中师范大学作者:
郑简公2 2012-06-14 01:32 回复:有哪位大神会异影图形创意,主题是中国孝文化 ,急求,各位 入门知识学员可在短期内掌握相关的设计原理、Photoshop位图处理软件、CorelDRAW矢量图形软件等制图技术;以及平面设计基础理论、思维方式、模块训练、课题设计研究等实践课程。一、基础理论1.平面设计概论:什么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平面设计要素2.平面设计基础:透视、构图、色彩基础、平面构成3.美术作品欣赏:当代优秀视觉作品、当代优秀创意作品、世界优秀美术作品
贴吧:
平面设计作者:
并轡? 2018-03-19 07:15 回复:潮汕人的孝文化 课程特色:
经典精读:精选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导师带领研读,深入浅出,通透准确理解元典精神;立足文本,直接把握圣贤先哲思想精神。课程注重思想性,兼顾知识性,由读书而达体悟。
哲学修养:以哲学为主线,由哲学经典到哲学史,充分解析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和中华文明的价值精神,体悟恒久的治世之道与修身智慧。蓄养雄韬大略,由器向道升华。
最强师资:百年哲学系数代优秀哲学家,正宗学术传承,深厚积淀,学养纯正,学界权威“哲学门”。最强师资阵容,乾元国学独有;完整课程体系,高层人士必修。 课程设置: 1、 课程说明: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基本框架,在每一部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研读。国学著作浩如烟海,轻重难易不一,贵在持久、渐进。 一年级为基本课程,以精读儒、道、佛的基本经典为主干,以“国学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根源性典籍”为线,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精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及核心价值。
2、 课程内容:
贴吧:
剪墨吧作者:
汕计校 2013-10-13 18:48 回复: 转发中华汉文化网《华夏汉风》创刊号发行预定帖 《华夏汉风》创刊号(总第001期)目录
目录
刊首寄语
要闻评论·序言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
深圳千人祭孔 主办方就小悦悦事件吁莫忘祖训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公布 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九州风采·序言
汉风悠悠传千载,华服翩翩耀古今!
云南省第一次传统汉民族婚礼
彰汉服之美,倡礼仪之风!
重回汉唐,体验成人礼!
汉家风韵·序言
古琴的前世今生
关于汉服复兴的调查报告
汉服歌赠汉家诸同袍
汉服咏望
汉服与孝文化
汉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论汉服的沿革变迁与礼仪的损益之道
十年·拾年
有关汉服衣领的辨析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
礼仪之邦·序言
读左传识礼仪
礼者道之序也
礼之大礼,君子重之!——华夏婚礼的基本面貌
什么是礼?
士相见礼
我们为何学汉礼
朱子的理学和礼仪
百家争鸣·序言
反对把汉服和大汉族主义相提并论
华夏民族信仰之概述
华夏文明的百年迷途
框架与华夏框架
对元朝和清朝的重新定位
三皇概论
辛亥辩疑
汉家武魂·序言
初试锋芒之一
刺客道
破解5000年前华夏民族的第一本兵书《天干》---“甲乙丙丁戊”的最初含义!
辛卯暮春于帝都祭先皇由检
同袍心声·序言
汉服杂记
汉人的来信
击剑吟
心路历程—于汉服的感动
人物专访·序言
专访天涯在小楼
征稿启事
编后语
贴吧:
天津汉服作者:
渔阳汉风 2011-12-08 16:46 回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桂声探路武理公选课 2011年12月26日,我校与武汉理工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中提到两校将在学科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以及资源共享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其中最惠及两校学子的莫过于“开放课程,互认学分”,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修、访学,互聘对方相关学科的教授为兼职教授。双方还约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记者从教务处了解到,华师与武汉理工大学将在下学期互开三门课程。华师面向武汉理工大学开放的课程有许刚老师教授的“中国孝文化”、王南平老师的“《周易》研究”和彭晓辉教授的“性科学概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华师开放了杨成刚的“社交礼仪”、管俊芳“宝玉石鉴赏概论”、袁顺芝的“俄罗斯影视名著欣赏”三门课程
两校互开的课程完全根据学校自身情况选择。虽然武汉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工科,但教务处参考往年学生选课情况和相关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引进”武汉理工的“优势学科”。教务处谢老师介绍说:“选择的课程是经过综合考虑的。引进的课程可以补充我们学校没有的课程。另外,可能也会因为我校老师资源不够引进武汉理工的类似课程,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把两校的类似课程做一些比较,兼采众长,更加丰富知识。
就华师、武汉理工互开任选课的作法,记者采访了彭晓辉教授。彭教授说:“让更多同学接触到不同学校的精品课程,可以达到师资共享,还能方便学生学习。”虽然华师和武汉理工的男女比例有所不同,但是彭教授准备的教案是一样的,“具体情况得等下学期教课时再做相应调整。”
彭晓辉教授这学期每周要上11节课,每个课堂有100名学生。下学期加上在武汉理工大学的课程每周要上9节课,武汉理工的课堂人数达到180人。每次上课,彭教授不是穿过华师西区和武汉理工之间的通道,而是需要打的到南湖校区授课。但彭教授说,比起性学的宣传普及,这些“都是次要的”。
对于名曰“七校联合”的高校资源互享,彭晓辉坦言自己精力有限,到各校授课可以交叉着来,比如今年到A大学,明年到B大学。
彭晓辉到外校授课不是第一次,他曾到中国地质大学执教鞭一年,也在华中农业大学讲授了一学期的“性科学健康”。“这样的授课还是和办讲座不同,讲座是围绕着热点来讲,到高校讲课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武汉理工这次与华师携手是作为一个试点,彭晓辉希望试点之后,会有高校派老师到华师进行进修培训,扩大师资,“因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验”,而这也是使性学更普及的根本所在。
贴吧:
桂子山作者:
郑简公2 2012-06-03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