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则认为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为主,融合了回、 《中国少数民族》则认为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为主,融合了回、汉、藏、土各族而形成。《保安族简史》未分析范围,而笼统地认为:以蒙古族为主,融合了回、汉、土等民族而形成。总之以蒙古人为主说的观点在30多年的历史研究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近10年来,随着理论队伍的壮大,特别是本民族研究工作者的成长和史料的发掘,又提出了新的观点。《甘肃少数民族》认为:保安族是从元代进入该地区的回回人、蒙古人(包括改信伊斯兰教的
贴吧:
保安族作者:
山野草 2022-05-08 20:02 回复:中国民族史研究参考书目 141.穹庐集,韩儒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2.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3.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4.中国土司制度,余贻泽,正中书局,1944年
145.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张崇根,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146.摆彝的生活文化,江应梁,北京中华书局J950年
147.傣族文化,张公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
148.傣族文化研究,张公瑾,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149.探微集,郑天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50.清代简史,郑天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51.清史杂考,王钟翰,人民出版社,1957年
152.清史新考,王钟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
153.清史续考,王钟翰,台北华世出版社,1993年
154.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5.帝国主义侵华史,丁名捕,人民出版社,1972年
156.中国近代史新编,苑书义等,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7.太平天国印书,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
158.近代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59.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160.中外旧约章汇编,王铁崖,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贴吧:
中国历史作者:
银子够花吗 2012-02-04 12:37 回复:嘟嘟佳佳杯第18期问答赛:中国的少数民族(2),21点开赛 15.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据《布依族简史》载,布依源于“骆越”,属“百越”的一支。布依族曾被称为“越”,“俚”,“仲家”,“夷家”等。在解放以后,于1953年11月3日正式认定为“布依族”。
秦、汉时代的布依族地区,已经产生世袭的王或侯。西汉以后,布依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接触逐渐增多。随着秦汉封建势力的伸入,客观上促进了布依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唐代,中原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置一些羁縻州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世袭其地。五代时,增设了"八蕃"土司。明代的土司制度趋于完备,一直到清雍正年间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以后,统治布依族地区达一千多年的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才逐步结束。 元、明、清土司制度统治的时候,布依族地区社会形态,基本上仍停留在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土司、土官占有领地内的全部土地,并不完全占有依附的土民(农民、农奴)。 大约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
布依族地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他们几十户、上百户聚居在一起,村寨依山傍水,寨前田畴纵横、河溪环绕。这里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花溪、驰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兴义“马岭峡谷”、荔波“小七孔、章江大峡谷”、镇宁的“犀牛洞”、清镇的“红枫湖、百花湖”、普定的“夜郎湖”、安龙的“招提”等等。这些名胜古迹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已成为中外友人和旅游者考察观光的胜地。
布依族地区属中、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为16℃,年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无霜期270-350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坝子土地肥沃,气温及水利条件好。他们自古以来都以经营水稻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其次为旱稻、小米、高粱、红稗、荞麦、薯类、豆类等。
布依族地区地下矿藏丰富,尤以煤矿、金矿、锑矿、磷矿著名。分布在黔南“瓮福磷矿区”的磷矿蕴藏量约8亿吨,品位在24-38%之间,居全国第一。
贴吧:
集邮的圈子作者:
加菲?老虎 2012-04-14 19:04 回复: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 国内民族方面,第一次出现了以各民族平等原则为指导的大规模研究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具体领导下,开展了对全国各少数民族的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并于
1964
年铅印了内部传阅的各族简史修改稿或征求意见稿,其中叙述了所记少数族在明代的历史状况,是宝贵的研究成果。此外,这一时期还就明代国内民族发表了许多论著。关于明代女真和满族,发表的专书和论文有莫东寅《满族史论丛》(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王虹《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四联出版社,
1954
年)、李天佑《明末江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学习生活出版社,
1955
年)、林振镛《张煌言抗清十九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1957
年)、郭影秋《李定国纪年》(中华书局,
1960
年)以及郑天挺、王钟翰、李燕光、张维华、商鸿逵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等。他们论述了女真人的分布、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努尔哈赤的历史贡献、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以及满族建国后与内地的矛盾冲突。其中对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争论激烈;对满族建国后与内地的矛盾冲突,虽大体上与以前一样皆否定满族一方而肯定内地的抵抗活动,将内地的抵抗活动当成宣传爱国主义的资料,但对内地阵营开始以阶级观点加以分析,强调农民起义军在抗清中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有别。关于蒙古族,发表有赖家度等《明朝对瓦剌的战争》(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4
年)及《于谦和北京》(北京出版社,
1961
年)等论著,论述了蒙古族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与明朝的和战关系、经济交流情况,对 15
世纪中叶明朝抵御瓦剌来犯的活动给予赞颂。关于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发表有牙含章《达赖喇嘛传》(最初编写于
1952
长破折号
1953
年,印数不多,三联书店
1963
年重印)、胡庆钧《明代水西彝族的奴隶制度》(《历史研究》
1964
年第
5
6
期)、谢华《湘西土司辑略》(中华书局,
1959
年)、江应樑《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云南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等论著,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皆大大超过既往。
贴吧:
史记作者:
才调无伦 2017-06-06 09:43 回复:有关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的书籍有哪些? 3.壮族语言调查
民族平等和语言文字平等,是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历来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建国以后,为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和建设的需要,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文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51年起,中国科学院先后派出工作组,到广西、贵州、云南等省,调查壮、布依、傣等民族语言,并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字创制和改进问题。1952年和1954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又先后派人赴广西,在中共广西省委和桂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一领导下,与地方的壮族干部一起,组成壮语调查工作队,对47个壮族聚居县52个点进行壮语方言的调查。经过两年的协作,记录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创造拼音壮文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准备了充分的资料。经过对壮语方言材料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全面对比研究,确定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音为标准音点,采用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制定了拼音《壮文方案》草案, 并在1956年 12月11日的《广西日报》上公布。经过在壮族部分地区试行后,国务院于1957年11月29日正式批准了《壮文方案》,并决定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这一时期出版了《壮语语法概述》、《武鸣壮语语法初步研究》、《壮汉词汇》(初稿)、《壮汉语言语法的几个问题》等,发表了《广西壮语方言分布概况和创制文字的途径》、《壮族文字同壮语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问题》(作者为苏联专家谢尔久琴柯)等。
4.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指示,1956年,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广东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由岑家梧任组长,杨成志、黄现fán@②任广西分组组长。同年12月分省建组,成立了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由梁华新、杨成志、黄现fán@②任领导小组成员。到1958年,调查组由初建时的20多人发展到70多人,改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领导,并成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根据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关于“首先调查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力,社会所有制和阶级情况,然后尽可能收集历史发展资料和特殊的风俗习惯,进而对各民族历史作系统的研究”的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到1958年底,共完成了对自治区内30多个县、近百个人民公社(乡)及广东、云南、湖南、贵州等省有关壮、瑶、仫佬、毛南、侗、苗、仡佬、回、水、彝等10个少数民族的调查;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若干问题,如侬智高起兵性质、土司制度、私庄经济、瑶族石牌制、民族起源问题以及少数民族歌谣、风俗习惯等作了专题调查;开展了对睦边县那坡人民公社(以壮族为主)、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人民公社(以瑶族为主)、七百弄人民公社(以瑶族为主)、宁明县夏石人民公社(以壮族为主)、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人民公社(以瑶、苗、壮族为主)历史的专题调查;开展对**老根据地东兰县东里屯解放后经济变化情况的调查。此外,还组织了对宁明县境内宁明江畔耀达“岜莱”(壮语,即花山)崖壁画的考察,新发现崖壁画40多处,绘制了分布图和局部临摹图,收集有关崖壁画的故事传说等资料10多万字。到1963年12 月统计, 上述调查共搜集资料2620多万字,包括广西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情况及民间传说、歌谣、碑文、出土文物、历史文献资料等。同时完成了《壮族简史》、《壮族简志》、《瑶族简史简志合编》、《仫佬族简史简志合编》、《毛南族简史简志合编》、《花山岩壁画资料集》6本书稿的编写, 出版了《广西少数民族简介》、《广西壮族简史》、《广西壮族历史和现状》等。在调查的基础上,1958年和1962年,自治区有关部门还就壮、瑶民族历史若干问题召开两次学术研讨会。
1953年在广西民族学院设立民族研究室,1963年,在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基础上成立广西民族研究所,全所共12人,由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张景宁教授兼任所长。这是广西社会科学战线最早成立的研究所。
I
贴吧:
壮族作者:
壮家人壮壮 2013-02-10 14:17 回复:绿春文化(29) 29.7、思陀甸长官司
汉朝思陀为西南夷之中的一个君长。西南夷是汉初在四川西部、贵州、云南等广大区域大大小小政权的统称。那时,哈尼族先民和蛮还没有来到红河南岸。
唐朝初期称之为唐官桂思陀部,辖地极广,覆盖红河县的全境。广义上包括哀牢山区全部。哈尼人最早的叫“咪泥卡”,后来范围逐渐变小,叫“鸟西德”、“龙车”。
不过思陀部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政权,部落和村社林立,各自为政、互相不统属。哈尼人大体分为三大先祖人群,即仰资阿培、区依阿培和莫作阿培。
唐朝南诏国时期为思陀部,隶属于南诏通海都督府。官桂思陀部解析为思陀部、半溪部(落恐)、铁容部(亏容,棠摩蛮傣族)、纳楼部(乌蛮彝族)。
宋大理国时期又解析出七溪部(溪处)。隶属于大理国秀山郡(云南通海)。红河州内资料认为是“三十七蛮部”之一,但是《大理国-百度百科》没有列入三十七蛮部之中。这时的红河县西部、绿春县境内属于因远部的拉沙政权范围。
元朝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设置和泥路(红河县乐育),总管府正三品。隶属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辖思陀本部、落恐甸、溪处甸、六村(绿春县)、大甸地(金平县)、亏容甸、纳楼茶甸。由于因远部拉沙政权的灭亡,红河县西部、绿春县境内划归和泥路辖区。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思陀首领遮比率众投诚、纳款,并充当明军向导,远征交趾,从征有功,和泥路改置为和泥府。并解析出瓦渣甸长官司。此时的思陀甸已经易主,由仰者八子的者农(者搓,者错)后裔变成了者欧(者噢、者威);从架车乡迁移到乐育乡。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和泥府降级为思陀甸长官司副长官,官衔为从七品。隶临安府(云南建水)。洪武年间,从思陀甸又解析出左能寨长官司。
思陀甸长官司为哈尼族,赐姓李。位于红河县境中部,东接宝华乡,南至架车乡尼洛河为界,西接浪堤、车古两乡,北连迤萨镇。包括红河县的乐育乡、架车乡大部、浪堤乡一部分、车古乡一部分。
司署原建于龙车村(大寨)。龙车司署,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土木结构,二层楼三进四合院,紧靠司署东面设一牢房。
清朝称思陀长官司,隶石屏州。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时任土司李兆龙将司署迁建于大新寨。位于大新寨村头,依山就势,坐南朝北,土木瓦顶结构,二层楼三进四合院,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
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时任土司李吉庆又将司署迁建于乐育村。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实行“改土归流”,属石屏县第六区的一级乡政权,但流于形式,乡长由土司兼任,任行土司制度。
思陀土司当地叫“龙车阿窝”。辖区内有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等民族居住。有村落110个,民户4200余户。具体辖区:乐育、乐育上寨、干田、麦子田、贡者新寨、贡者旧寨、尼哈、娘珠、朋垤、桂冬、作施、玉古、罕龙新寨、然仁、打德、妥色、宗洛玛、塔普、格吾、东沙、哈脚、小丘、尼美、比安、龙虾、普施红特、孟居、巴龙、阿红龙东、甲板垤、哈啊等村寨。
公元1950年,红河县解放,同年二月,李呈祥向滇南行署投诚,思陀土司至此结束。
从元朝宪宗四年和泥路至公元1950年,经696年。明朝以后历27代。
【思陀司族谱】
1木翁——2翁候——3候突——4突玛——5玛肖——6肖尼——7尼白——8思尼月——9余退吕——10退吕最——11最莫艾——12莫艾恰——13恰提思——14提思里——15里崩北——16崩北哦——17哦木然——18木然扎——19扎他朋——20他朋就(塔婆纠)——21就西奴——22西奴纳——23纳里厄——24厄里颇——25颇里约——26约木瑟——27木瑟困——28困钱莫——29莫多索——30索剖核——31核木仰——32仰木者——33仰者(仰资)——34者威(者欧)——35威周(欧基、欧奥、欧比)——36周秀(基秀、基坡、基落)——37秀卡——38卡普——39普威——40威木——41木渣——42渣龙(遮比,李业)——43龙车(遮魁)——44车斗(魁习)——45腊仰(习宗)——46仰成(宗白)——47成腊(白祥)——48腊翁(朗翁)——49翁布——50布热——51热蒙(热猛)——52蒙孔(猛孔)——53孔仰——54仰征(仰遮,仰者)——55征颇(征颇-者皮、征最)——56颇布(比宗,皮宗)——57河沙(宗略)——58雨果(略果)——59果河——60河陆——61陆斗——62斗建(李进忠)——63建沙(建沙-李承爵、建周、建欧、建阿)——64沙高(李世元)——65高举(李经国)——66举龙(李兆龙)——67龙萨(李熙-李瑞)——68萨簸(李绍先)——69簸克(李吉庆)付:李常氏——70克举(李秉清)付:李丁氏——71举者(李呈祥)。
谱牒来源于《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第18卷红河州哈尼族谱牒(九)》第36~37页、《古代血缘的标志——国内外哈尼/阿卡父子连名谱系》第65~68页、《哈尼族简史》第23~24页、网络资料。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红河县乐育乡思陀甸的开辟者是仰者的第五子“者农”家族。者欧是仰者的养子第八子,这一支开辟的是红河县架车乡“腊咪登玛”。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思陀首领遮比归附并捍御安南(越南)有功,和泥路改置为和泥府。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和泥府降级为思陀甸长官司副长官,隶临安府(云南建水)。赐汉姓李。哈尼族称为“龙车阿窝”。
34者威,对照仰资部落谱牒,认为“者威”就是“者欧”。35威周-36周秀,是“欧基-基秀”的误传。基落(基冷),元阳县沙拉托乡草果洞村委会界排大寨李忠卜户谱牒,各和支系“娘芝然”宗支,从昆明迁入本村定居。42渣龙(遮比,李业):明洪武十五年,开始使用汉姓李。43龙车,是思陀司“龙车阿窝”名称的来源。55征颇,为土司宗支;征最,后代居住在红河县乐育乡尼美村委会尼美村。64沙高(李世元):由长官司降级为土舍。63建沙,为土司宗支;建周,居住在乐育乡然仁村委会然仁村;建欧,居住在乐育村委会玉古村;建阿,尼美村委会尼美村。
贴吧:
绿春文化作者:
13887302724 2021-01-25 16:43 回复:马扎尔人是中国古代的女真人吗,哪位谈谈 《马扎尔部落文明简史》
夏朝,三苗氏散居于洞庭湖和彭蠡湖(又翻译为潘诺尼亚)之间。史记为“荆蛮”。以“蚩尤”为神,以“狼犬”为图腾,以动物来纪年,以“盘瓠”为先祖。
商朝,由于大禹所迫,三苗氏,北上鬼方国,西进西羌,南下五溪,湘西武陵云贵高原。南方建国”武陵蛮“;北方与彭祖国结盟号”鬼方“。
春秋战国,于寻阳石城建“荆”国。又在鄱阳建“番”邦。
先秦两汉,北上鬼方国之荆蛮,在漠北建国"匈奴",在荆楚江淮建国“马干”。战神“彭越”、帅圣“韩信”被夷三族入籍“匈奴”。梁王彭越燕王彭宠,又翻译为“ 佩切涅格”。
魏晋南北朝,抱罕彭氏,姚秦元帅彭沛谷、河西刺史彭奚念;匈奴月氏泸水胡王彭夫获,乐城县公安定彭氏陈留王彭乐(又翻译为“潘诺”)勇冠三军,主帅北朝东魏高洋齐国,筑四百里长城于匡山。形成”五胡羯族“。彭乐羯族大举西进,高举南匈奴”马干“国旗,进入居延海,放马乌拉尔山,农耕喀尔巴阡盆地,壮大”马扎尔“部落,罗马人称之为”佩切涅格人“。
隋唐之际,在欧洲的佩切涅格人,在东方的同胞叫”比干“。比干是西突厥十箭中的一箭。西突厥寇匡州,匈奴突厥干姓卜姓彭姓定居匡州匡山,西突厥王母向夫人皇室陵园建立在匡山上。大利城分内外城。拂云祠由西突厥先知大德头陀主持。后唐彭氏辅助马氏建”楚“国于长沙。
宋元明清,东方的马扎尔人的主流家族彭氏,创建岭南蛮酋湘西土司制度,从彭瑊入主溪州起,到清雍正年间永顺土司彭景燧“改土归流”止,818年土司苗。欧洲的马扎尔人建立了匈牙利帝国。
彭祖132世孙彭达彭金火草。
贴吧:
古罗马作者:
硅光电工业园 2015-09-16 04:03 回复:壮族医药简史
(三)土司制度对壮医药发展的影响
广西地区的土司制度,渊源于秦汉的土官土吏,开始于唐宋羁縻制度,全盛于明代,没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也正是广西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广西各少数民族大多未能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然而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居然能够通过口授心传和部分汉文资料得以流传下来,这不能不认为是与土司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的,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不应抹煞。
贴吧:
壮族作者:
师公与田鸡 2010-02-04 20:58 回复:老调重弹土家族土司简史(国中之国) 二、舞蹈和戏剧
(一)舞蹈
土家族的传统舞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旗操舞和跳马舞等,其中以摆手舞最为著名。这种舞蹈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必须与同边手的方式进行,即左手左脚并出,右手右脚并出,舞蹈动作十分别致,其基本舞步有单摆、双摆、旋转摆等多种。这种舞蹈在土司统治时期就很盛行。《龙山县志》卷十一载:“土民祭土司神,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神位,陈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裹首,击鼓鸣钲,舞跳歌唱……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目前关于摆手舞的起源,在民间传说和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摆手舞由古代巴人的“白虎舞”演变而来。“白虎舞”演变为巴渝舞,巴渝舞又演变为摆手舞;一种认为,摆手舞是由土家族古老剧种“茅古斯”发展而来;还有说起源于土司时期的看法等。无论其起源如何,土司制度时期摆手舞就十分盛行这是无疑的。
摆手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表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有表现劳动生活的“生产舞”;有表现军事生活的“马前舞”;也有反映土司王的“饮宴舞”;还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抖狗蚤”、“水牛打架”等。摆手舞的时间,是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是“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但也有在二月或三月举行的。如龙山县就还有“二月堂”、“三月堂”,或在“祭社”时跳摆手舞的。但以正月举行较多。清代文人唐仁汇在《竹枝词》中记载说:“千年铜柱北边陲,旧姓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齐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土家族清代文人彭司铎(duó)则诗赞摆手盛况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点千人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由于土家族摆手舞生活气息浓厚、简单易学,深受群众喜爱,代代相传不衰。
(二)戏剧
土家族的戏剧,较诗歌和舞蹈要产生得晚一些。最早的要算茅古斯。“茅古斯”土语为“拨步卡”,流行于永顺、保靖、古丈一带。这种戏剧一般在跳摆手舞时演出。表演时,演出人员须全身扎上稻草,象征着毛人,表演者三、五人不等,多者可达十五人。表演的内容有:砍火畲,挖土、赶肉(打猎)、钓鱼、接新姑娘、赶古鲁子(小偷)等。
南剧。这是一个地方戏剧种,是容美田氏土司引进楚调、秦腔、昆曲、结合土家族的民间音乐,土俗相结合而形成的,至清乾隆年间最后定形,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孔尚任在他的《桃花扇始末》中说:“楚之地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其洞主田舜年颇嗜诗书,予友顾天右(顾采)有刘子骥之愿,竞入洞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每宴必令优奏桃花扇”。顾采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703年)二月初四日由枝江出发赴容美,往返前后四个多月。在他的《容美纪游》中,详细地记述了容美土司田舜年和其子田炳如各教养的戏班子,以及土司衙门中戏所、戏楼和教戏房等演出场所。土司戏班不仅在宴会上演出,而且还在关公五月十三生日时,在庙楼公演。顾采高度称赞土司戏班是“女优皆十七、八女郎,色神俱佳”。其实早在田舜年办戏班前,其祖父田元,伯父田既霖、田霈霖时就开始有歌舞戏剧了。如田元在甲申年(公元1644年)除夕感怀诗中就有:“纵说青阳好,笙歌下市廛(chán)”,“繁华暗欲歇,歌舞漫催深”的诗句。田霈霖在《封侯篇》里就有:“一剧、二剧、三四剧,板腔不必争规矩”的诗句。由此可见,明末清初,楚调、秦腔、昆曲、高腔就传入了容美土司地区,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和土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土家族地方特色的剧种。
傩愿剧。亦称“神剧”,它是土家族酬神的宗教仪式剧。往往是进行到“出生地”后,故又称“土地剧”。据载:“永俗酬神,必迎辰郡师巫唱演傩剧”。起初演唱的主要是宗教迷信,插入一些民间故事。唱腔和曲牌都不固定,经过长期的演变,才分出脚色和唱腔。剧目有《白鼻子土王》等二百余个。
贴吧:
土家族作者:
smile绿茗清风 2014-12-16 19:44 回复:论汉文化对哈尼文化的影响 既是中央王朝政权的组成部分 , 又是中 央王朝在 哈尼族地区统治的延伸 。在 土司制度建立之前 , 哈尼族受中央王朝 的影响很小 , 与汉族社会联系 也不多 。 虽然土司制度是强制性的 , 但客观上 促进了 哈尼族接受汉族的政治和文化 , 因为土司制度的 建立 ,必然要加强汉文 化的学习和教育 。一方面 是迫于中央 王朝的压力 。像清朝初年 , 清政府就 颁布了云南土司世袭的办法 , 规定土司 的袭位者 和其他子弟必须到学校接受 汉文化教育 。据道光 《云南通志稿 · 学校志》 : 清政府 载 “题准云南土司 应 袭子弟 ,令各该学立课教训 ,俾知礼仪 。俟父兄 谢事之日 ,回籍袭职 。其余子 弟 ,并令课读 。该地 方官择文理稍通者 ,开送提学考取 ,入学应试 。另 ” 一方面 也是土司统治的需要 。土司是中央王 朝统 治哈尼族地区的执行者 , 他们在思 想上要与中央 王朝保持一致 。所以 , 哈尼族土司必然要重视发 展汉文化教 育 ,培养和选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 , 引导哈尼族崇尚知识和文化 。据 《哈 尼族简史》 载 ,永乐十一年 ( 1413 年 ) , 哈尼土官龙者宁入贡 京师 ,瞻仰首都 先进文物盛况 ,并得参与明成祖亲 临的 端午盛节 。他返乡后 , 每年在六诏山区 如期 举行汉族的这一盛大端午节日 。 万历时 ( 1573 ~ 1620 年) ,土官龙上登赴京受职 , 逗留京 师 , 遍访
贴吧:
哈尼族作者:
我是包谷 2012-03-15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