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锦,在网上的地位是如何从“行销三国”变成曹魏不喜欢而且 鲜卑也不要的? 蜀锦常被认为是蜀汉的重要出口物资,蜀汉从中获得的 利 润足以做“决敌之资”,然而现在有一些说法(比如三国吧)曰了,《丹阳记》中所说的 “江东历代尚未有锦,成都独称妙,故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并不属实,或者叫“仅限于曹操在时才这样。” 曹魏对蜀锦其实“并不感兴趣”,因为“蜀锦质量奇差,连鲜卑人都不用。” 记得当时看见这些高论之后大为惊奇,不过没太在意,毕竟习以为常《丝绣笔记》之流的都常年
贴吧:
历史作者:
abqwer22hjkg 2021-10-11 17:25 谈谈三国时的蜀锦问题 记得以前三国吧曾经有吧友提起过,《丹阳记》中所说的 “江东历代尚未有锦,成都独称妙,故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并不属实,或者叫“仅限于曹操在时才这样。” 曹魏对蜀锦其实“并不感兴趣”,因为“蜀锦质量奇差连鲜卑人都不用”,当时奇之,不过没太在意,毕竟习以为常,《丝绣笔记》之流的都常年被划出史料 (“盖春秋末时蜀未通中国,郑、卫、齐、鲁无不产锦。” “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 “蜀锦之
贴吧:
三国志作者:
abqwer22hjkg 2021-10-11 19:33 回复:诸葛亮蜀锦的贸易经济战是咋回事?被吹的可厉害了! 最后被灭了,仓库里都还有不少锦布,可见蜀锦在当时的变现能力并不强,卖出去可能都成问题。曹丕也吐槽过蜀锦的质量。说蜀锦好的有一个丝绣笔记,不过这个是1933年出版的,可信度实在堪忧
贴吧:
三国作者:
大笨熊猫sky 2024-10-18 03:15 转——大上海历代才女录!!!!!! 1,朱克柔 朱克柔,名强,字刚,出生于宋宣和、绍兴年间,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幼习绘画与缂丝(也称刻丝),积累配色和运线经验。她与定州的沈子藩等
贴吧:
中华城市作者:
真的会理财 2011-11-18 23:33 丝绸与古代书画发展历史 丝绸做为书画的载体帛画、绢画、锦画比纸的历史还早,其价值更高,故有“软黄金”和“寸锦寸金”之
贴吧:
丝绸作者:
中国丝绸产业网 2017-07-21 15:47 奠定中国古建研究根基的中国营造学社(组图) 奠定中国古建研究根基的中国营造学社(组图)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3-31 14:07 责任编辑: 小溪 中国营造学社 从解读宋代“天书”开始,中国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刘敦桢纷纷加盟抗战前记录大批古建实物 终奠定中国古建研究根基 北宋《营造法式》书中的建筑图样 《营造法式》作者李明仲像 1935年,朱启钤(右一)、梁思成(右二)和刘敦桢(右三)考察北京天坛修缮工程。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由私
贴吧:
中国营造学社作者:
goodluck6262 2013-10-15 21:32 问个问题,《丝绣笔记》里的三国“史料”可信有多高? 因看了一些蜀锦的论文,杂文,十个九个作者里都会引用朱启钤《丝绣笔记》,搞得像是研究蜀锦史的第一手材料似的?所以我想问《丝绣笔记》可信度有多高? 朱启钤《丝绣笔记》: 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绫专为蜀有。 《日本美术史》记载:“自古以来,在日本代表中国织锦的要数蜀锦有名”。
贴吧:
三国作者:
家诫 2022-02-03 18:35 回复:诸葛亮北伐利弊探讨 蜀汉平诸物贾的手段
一,官市,政府官营,国有
参见桑弘羊盐铁官营
蜀汉的官营,主要有:
1.井盐
《后汉书 郡国志》刘昭注引《蜀都赋》注:“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
诸葛亮大力推广火井煮盐,火井就是天然气井。蜀地盐井边地开花,盐税成为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央视:“以盐立国,以铁强国”
2.制铁
《后汉书 和帝纪》:“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铸煮,入税县官如故事。”
西汉时卓氏、程郑在临邛冶铸,成为亿万富翁;汉文帝把严道(今四川荣经县)一座铜山赠给宠臣邓通,卓王孙就与邓通合作铸钱,结果邓氏钱流通天下,两人都富可敌国。
诸葛亮,设“司金中郎将”与“盐府校尉”,直属刘备左将军府,进行军事化管理。
《太平御览》记载,蒲元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他造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从传说中可以知道蒲元造刀的主要诀窍在于掌握了精湛的钢刀淬火技术。他能够辨别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并且选择冷却速度大的蜀江水,把钢刀淬到合适的硬度。
《诸葛亮别传》蒲元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铸刀,“镕金造器,特异常法”的记载中,蒲元铸刀使用的一定是炒钢技术。《诸葛亮别传》,蒲元对淬火用的水质很有研究。他认为“蜀江爽烈”,适宜于淬刀,而“汉水钝弱”,不能用来淬力,涪水也不可用。他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造刀,专门派士兵到成都去取江水。由于山路崎岖,坎坷难行,所取的江水打翻了一大半,士兵们就掺入了一些活水。水运到以后,当即就被蒲元识破了,“于是咸其惊服,称为神妙。”在1700年前,蒲元就发现了水质的优劣会影响淬火的效果,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在欧洲,到近代才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3.蜀锦
《蜀都赋》中记述:“闤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谯周的《益州志》:“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及《蜀都赋》李善注:“成都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丝绣笔记》说:“魏晋以来,蜀锦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织成,遂使锦缕专为蜀有。”
《三国志》注引《魏略·西戎传》上也说:“盘越国,一名汉越王,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近,其大小与中国人等,蜀人贾似至焉。”
曹丕《与群臣论蜀锦书》:“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喜也。”
《丹阳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道,至是乃有之。”
垄断三国锦业
原有魏锦,梁简文帝有《谢敕魏国献锦等启》云:“尚传登高之文,犹见北邺之锦”
诸葛亮北伐前,魏蜀处于短暂和平期;大量蜀锦涌入魏吴市场,导致魏吴的零散手工织锦业一败涂地。再加上从东汉末年开始,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温度普遍下降,山东、河南等的蚕桑业也受到严重影响,陈留郡的襄邑(今河南睢县)本来是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生产中心,但东汉以后便衰弱无闻。
贴吧:
历史作者:
azilianking 2021-11-11 12:48 回复: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丝绸的发现及其意义 三、三星堆祭祀坑使用大量丝绸是否合理?
三星堆是古蜀先民创建的古蜀国都邑,其地的蚕桑丝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对古蜀地区的丝绸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就会发现,三星堆祭祀坑里使用大量丝绸亦属合理。
我国古代有关蚕桑的传说大多与蜀地有关。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 黄帝元妃嫘祖西陵氏教民养蚕,传说嫘祖就是四川成都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人。
许慎在《说文解字·目部》里讲:“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释文》和《玉篇》里说“蜀”是“桑中虫”,亦即蚕虫。
在《先秦蜀国王权更替考述》一文中,毛曦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蜀国的“蜀”字“与其最初养蚕相关”,把蜀国的开端和蚕丛一族相照应。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在《蜀道难》中慨叹古蜀国历史的久远和茫然无知。
古蜀人的神话体系中,蜀王大多是关联生业、造福众生、谋求福祉的人神集合体,蚕丛教民养蚕,鱼凫教民捕鱼、杜宇教民农耕、开明带民治水,而蚕丛一族以养蚕为其经济活动的主体,传说蚕丛氏因穿了青衣到民间劝农桑而得名“青衣神”。
传说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传说暗示着古蜀的丝绸起源,那么考古发现和史料可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此地丝绸的发展与兴衰。
西周时,蜀已向周王朝进贡蚕桑制品;春秋战国时,四川的蚕桑业已达到一定规模,成都百花潭出土战国铜壶上的采桑图,形象地反映出当时蚕桑生产的繁忙景象,古蜀国因“布帛金银”之丰饶而闻名,以至于司马错劝秦惠王(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伐蜀时即指出“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秦统一中国后,迁山东六国豪强至蜀,其中不少人是工商业奴隶主和奴隶工匠,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丝织技术,尤其是“织文”(织锦生产)技术,为蜀锦生产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四川的蚕桑丝织业更为兴盛,朝廷对锦帛的需求量大增,此时成都东南隅围城建织锦工场,委派“锦官”督造,称为“锦官城”。成都有锦江,《蜀中广记》称“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也”,濯锦之江称为“锦江”,买卖蜀锦的集市称为“锦市”,织锦工人居住的地方称为“锦里”,官员住处称为“锦官驿”,可见当时织锦之盛。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前所未有的四部蜀锦织机模型,据此复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机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印证了蜀地织锦业的繁盛历史以及对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意义。
三国时期,诸葛亮很重视耕织,他在家居之地城南双流的葛陌,亲自种桑八百株,以激励军民。他还在军中强调特别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蜀锦生产和外输的一个高峰期。朱启钤在《丝绣笔记》中提到“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绫专为蜀有”。可见,当时西南蜀郡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织中心,其著名产品蜀锦逐渐占据了国内的主要市场。
唐代的蜀锦,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蜀锦生产遍布川中。“蜀地锦织成”“蜀烟飞重锦”“夜雨催成蜀锦机”“越罗蜀锦金粟尺”等唐代诗句都说明了蜀锦名噪一时。唐时我国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蜀锦产品大量流入日本,其中一部分是唐王朝对日本使团、王室和寺庙的赠礼,至今仍作为国宝被收藏在日本京都的正仓院、法隆寺等处。
五代十国时期,织锦业仍然比较发达,品种亦有所增加。宋复建“成都府锦院”,生产皇室、贸易用锦。南宋后期,全国的织锦中心移至江南,宋锦、云锦相继崛起,蜀锦生产日渐式微。之后,蜀地丝绸起起落落,难现昔日辉煌。
2006年,国务院被“蜀锦织造技艺”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蜀锦织造技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
贴吧:
三星堆作者:
公民唐国公 2021-12-21 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