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吧
关注: 513,526 贴子: 12,272,750

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进,如救头然。

  • 目录:
  • 佛教
  • 7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聋人来说,悦耳动听的音声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色身,仅仅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多么富有和幸运! 同样,我们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假如有一天,太阳不再如期而至,地球就会陷入黑暗;假如有一天,江河不再提供
  • 7
    2017-03-21腾讯佛学  僧宝(资料图) 文:太桥旦曾堪布 俗话说:“走千里路,看第一步。”成佛之路漫长
  • 13
    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
    明河 3-10
  • 13
    奉斋放生、大众阅藏与早晚课的关系 宽见法师 时间:2016年10月8日 地点:天开寺大雄宝殿 今天是周六,我们天开寺,每周六这一天都是学习佛法。上午是我讲课,下午我们阅藏,阅藏分享。 那么,我们现在讲课的题目叫做“二课合解”。什么叫“二课合解”呢?也就是对早晚功课的解释。早晚功课是整个汉传佛教所有寺院,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用这个早晚功课作为通行的功课本,流传最广,时间最悠久。为什么要讲“二课
  • 32
    济群法师:问道系列 皈戒篇   皈依,通往佛国的护照   问:学佛一定要皈依吗?   答:想要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须皈依的。正如入学需要注册需要登记那样,由此才能获得合法身份。皈依还有特定仪式,应当在三宝前庄严宣誓,经由三宝证明方可。信佛而未皈依,即使内心对佛法理念相当认同,也奉行十善业道等,却不能算做正式的佛弟子。   皈依,也是区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基本标准。我们学佛,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究竟归宿,是
    且珍惜 3-30
  • 8
      1.心法相应愿导行 ,行持无矩心无法。   修行的方法有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但是目的只有一
  • 15
    文:一行禅师 现在太多学佛的,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包括年轻的比丘和比丘尼,只研读课本、经书和思想。结果他们除了学会少许的知识和拿到文凭以外,一无所获。过去,新剃度的人刚一踏进寺院,就立刻被安排到茶园里学习全神贯注地拔草、浇水和种菜。目的是为了提醒他们在穿衣、洗手、过河、担水、早晨起来穿鞋、干活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如一地练习觉照。只是到后来,他们才开始研读经论、参加集体讨论和私下同禅师交往,即便是这个
  • 14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神圣,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娑婆世界,教化众生,渡过生死
    潘立1969 4-27
  • 10
    (1)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
  • 1
    参禅即是参公案、参话头。公案、话头有多种多样,有的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有的参
    無爲法 3-29
  • 9
    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
  • 8
    舍罪福与断烦恼 世间一切法虽然千差万别,但不出善恶两类。虽然有无记性,但无记没有自性,随善恶的作用而变为善恶。如吃饭本来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但吃饭可以解饥是善法,如果吃的过量会生病是恶。所以说诸法唯有善恶两种,今舍罪福即是舍一切世间诸法,不着于一切法。因此说舍罪福即是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今舍罪福亦是明二谛。如《百论疏》云:“佛有二谛,为世谛故,明依福舍罪。为第一义故,明依空舍福。”因为世间
    且珍惜 3-30
  • 3
    证严法师 “富”,就是要付出;“贵”,就是赞叹他人,成就好事。贫就是不肯布施,贱就是遮蔽别人的
  • 13
    济群法师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
  • 22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着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若族姓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家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尼犍斋
  • 9
    超然法师:了解一下自己的念头 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念头。了解念头以后,才能够透过念头找到心性。找到心性以后,才知道如何修心。 如同要找水性,就先要找到并了解水波。因为水是无形的,而波是有相的。只有透过有相的水波,才能认识到无相的水性。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念头是什么样的呢?按照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来说,念头有四种相,所谓的: (一)、生相,就是念头刚刚生起之相,往往是
  • 7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之五)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   问曰:云何名法布施?   答曰:有人言:“常
  • 4
      禅修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讲参禅,讲观心,讲开悟。禅以悟为本,禅以悟作为它的取向。如果禅修不是为了开悟,佛法就没有真实的意义。修行佛法,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觉悟人生,就是要从迷失中醒悟过来。开悟是什么呢?就是要真正见到自己本有的佛性,真正见到自家的宝藏。我们为什么迷失?就是因为有烦恼。烦恼由无明而起,有无明,就不能开悟,就迷失了自己的佛性。无明者,没有光明,就是黑暗。我们在黑暗中能够见到什么呢?
  • 14
    独上峰顶一声啸 这次来药山参访,令我提起“独行道”与“众行道”的话题,这是我多年以来一直在参究、思维、修行的话题。独行道这个词是古人就用的,而众行道,则是我依据独行道这个词,延伸而来。 药山是惟俨禅师于唐初年间来此弘化的一方之地。药山祖师是中国禅宗的一位重要高僧。我们从《景德传灯录》的记载看,他的气质,他的禅风跟赵州禅师很相像。六祖以后有两脉—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赵州禅师是南岳怀让这一支的,他是南泉
  • 3
    净慧法师 在《坛经》中,“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题。六祖大师正是围绕这一问
  • 8
    经典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 所以一旦皈依三宝之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你说:“我不想解脱。”那你也做好人,生天,没问题,但是必须要是真正的皈依。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我们皈依的三宝的世俗谛是佛像、经书、出家人,这三宝完成的是觉、正、净。如果你说:“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 我不皈依僧。”那你全完了,你
  • 5
    现今社会到处有着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动的缘故。当我们的身体在跟著社会脉动而在动的时候,还要保持心不动,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如何能在动中取静,一方面须有正确观念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踏实的修行工夫。以下我们就来谈如何‘提得起·放得下’。   一、人分三类   我通常将人分为三类:   (一)提不起。放不下   芸芸众生中最多此类的人。没有担当,不愿负责,贪求享乐,却又放不下名利的追逐。   (二)
    JisanHoo 3-26
  • 9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现在认定的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也许现在与你有关,但并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不是生命的真实写照。可我们往往不了解这些,因为生命中除了觉悟潜质,还有另一种力量,那就是无明,就是不觉。 觉与不觉,是
  • 137
    很多刚接触佛教的人,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某某“高人”说我佛缘,你看我是不是佛缘很深?今天告诉你什么是佛缘? 一、心中有佛是佛缘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二、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
    ldddc 2-8
  • 9
    佛弟子文库 发布时间:2017/03/12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在修证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皆所擅长。他的诗文以通俗明快,贴近生活而受到后人的喜爱。其《费闲歌》即是众多佳作中的一种。 《费闲歌》分别从十个方面说明了普通人修学佛法的艰难,以使广大佛教信徒时时警醒自己,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58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
  • 19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又无常,却都是被痛苦和烦恼包围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度过此生,实在是荣幸之极!其实,要想尽量摆脱痛苦和烦恼,让自己每
    且珍惜 3-30
  • 11
    如瑞法师 人非圣贤,谁人无过呢?我们还没有成圣成贤,那也就是说在我们没有成佛之前,我们有身就有
    且珍惜 3-30
  • 8
    佛弟子文库 作者:阿姜查 2017/03/06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法即是修行。那
  • 5
    为人子女要常念父母之恩。世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侍奉父母是人类高尚的品德。佛戒虽有万行,亦是以孝
  • 5
    佛弟子文库 作者:净界法师 2017/03/04 佛法的功德是甚深广大,它不但有现世的安乐,它更重要是诠释一个来世的解脱。这整个修学当中,我们刚开始进入佛教,是依止一个信仰。这个信仰有两个部分:第一个,对三宝功德的信仰,我们相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它一定有能力能够救拔我。所以我们对于整个佛教的修学,第一个深信三宝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第二个是对于业果的信仰,我们相信生命的背后是有业力来主导,善业一定招感安乐
  • 26
    今天下午,跟大家分享的是“定力与情绪管理”。大概从这四个方面来讲。第一个,什么是定力,怎么才能把定力培养起来;然后呢,情绪是怎么回事;定力与情绪管理的关系;最后是修定的方法。 首先呢,什么是定力。我们举个反例,说这个人很没定力,砰一声,马上头转过去。比如我十七岁刚离开老家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在老家讲的是福州话,到了新的地方,变成普通话,那个时候人生地不熟的,一听到福州话,“歘”一下,很激动,没定力。
  • 334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 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深嗟末世诳说一禅。 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
    gsu 3-29
  • 19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今天进行第二讲。 我们昨天谈到了,无论汉系的佛法,还是藏系的佛法,还是南传的佛法,无论哪个宗派、哪一部经、哪一部论,或者说我们平时听法,平时自己的思维,正见的建立最为重要。如果我们的正见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发心就不可能那么真切,修道的过程当中就会反反复复,很容易一直在迂回,在曲折的道路上徘徊。我们只有得到了佛法的正见,才能够用无分别心,用无所得的心,用诸法的无差别相来认识世间,
  • 14
    http://p.bokecc.com/flash/player.swf?vid=2088B13581438A9D9C33DC5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第10季12 讲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
    liu1994521 3-26
  • 54
    德证法师:不要活在堕胎婴灵和怨亲债主的阴影下2016-11-16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在提倡超度堕胎婴灵,超度怨亲债主,以后学看是在利用人们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影响。 更有甚者,要做火供,把整车的米面拿去烧掉,说是超度婴灵和怨亲,岂不知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的道理?做者并非不知,无非搞场面而已。这些米面如果送去贵州西部山区,我想很多孩子就可以吃到白米饭了,要知道很多孩子是带土豆做午餐去上学的。 佛法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
  • 48
    不要在形式上耽误你的正行 ---恭录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 梦参法师 营福,你作好事,你见了僧人,不谤毁,把他都当成亲教师,当成大德恭敬他,你的福就积下。你心里恭敬,就可以了。还有,读诵的时候,先供上一朵花、一炷香。这里还要补充几句,不然会有毛病。有位道友问过我,他说:“我是个工人,我住的地方,几个人住在一块儿,我确实想念经。不烧香,不搁个花,心里又好像不好过,我屋里不能烧香,不能供佛,只有一个床铺
  • 142
    佛化婚礼,从我们现在来看,确实是有很大的教化作用。比如对佛弟子家庭承担责任的那种坚定心,还有
  • 63
    学佛是为了追求解脱。那么,怎样才能解脱?佛弟子有正见才能解脱。为什么这样说?解脱与正见有何关系? 我们都知道,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二者不可分割。以往,有些人将教理和实修对立起来,在修学上带来诸多流弊。禅宗学人说学教是"入海数沙",教下学人说修禅是"盲修瞎练"。若埋首于经典而不顾实修,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学习教理,即使掌握诸多理论,于改善生命也难有作用。反之,若无正见引导,坐来坐去,不
  • 50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似乎两不相干。其实,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禅修,另一方面,见地透彻者必能认真持戒。古德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正是说明般若正见对持戒的指导意义。有了正见,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实践戒律。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六和敬中也强调见和同解。 戒律是一种条文规定,或一种做事程序。每条戒的制定都有相关缘起,并具十种利益,即“摄取于僧
    666 4-2
  • 32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坏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人要自律,自律才能尊重自他。一个懂得自律的人,必然也懂得安排自我的生活,日子必定能过得舒坦安乐。近代政治人物中,张群先生活了一百零一岁,他作了一首《自律歌》,成为许多人奉行的“养生之道”,在这里援引《自律歌》其中两句话,提供作为大家的“自律箴言”。 1、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时 “步行”是体育界、医学界公认的一种接近完美的最佳运动。有人到大陆
  • 46
    学诚法师 在佛门里,有这样一个现象,对刚出家的弟子来说,师父一般都告诫,出家人头几年都要少说话
  • 146
    (2017-1-31,释宽见,于旅途高铁上) 佛教提倡放生之本质和初衷,在于培养人们众生平等、慈悲不杀、尊重生命之情怀,基于此,我提出广义放生的理念,内容包括: 1、创新的奉斋放生(请人吃素也是放生,推动人人请客吃素的新时尚) 2、吃素及劝人吃素 3、如法的传统放生(见危救生、见困放生、生态放生) 4、治病救人 5、心灵救援(宣传佛法、心理疏导,反自杀、抑郁症) 6、动物保护 7、环境保护 8、反堕胎 9、宣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歧
  • 23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1

会员: 花开明心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