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化合价和化合物
4.4.1 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
原子核外的层状结构称为电子层,其中分布的电子为价电子。元素中有一组气体称为“惰性气体”,它们是氩、氖、氦、氙和氡,这些元素的原子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别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而总以元素的形式存在,从这些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列来看,氦为2个,其余为8个。对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来讲,它们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既不为2,也不为8,为了在其外层电子层形成2个或8个的稳定排列,一些元素将失去多余的电子,而另一些原子将得到电子,并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那些既不易失去又不易得到电子的元素将靠各自提供的电子共用以达到形成这种稳定电子层的目的,这种被给出、得到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称为元素的化合价,失去者为正价,得到者为负价。
例如刚玉类宝石,它们的化学成分为Al2O3,铝的外电子层有3个电子,而氧有6个,2个铝原子每个给出3个电子,这6个电子为3个氧原子各提供了2个电子。利用这种方法,铝原子保留了8个电子的第二层,而氧原子则组成具有8个电子的外电子层,二者都形成了稳定排列。有能力给出3个价电子的铝被认为具有3个化合价或者说是正3价的,而氧因能接受2个电子而具有2个化合价或者说是负2价的。萤石的情况是钙提供2个电子,而2个氟各提供1个电子来补偿外电子层,因而钙是正2价,氟是负1价。
然而,一些元素具有一种以上的价态,例如铁有正二价和正三价之分,为正2价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化亚铁,为正三价时,形成三氧化二铁,即赤铁矿。在这些元素中,组成内层的电子也同样能参加到化学反应中以形成化合物。
但总的来说,化合价就是为形成2个或8个电子的稳定核外电子层结构而被给出、接受及共用的电子的数目。
元素可通过化合作用以简单的比例相结合形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的物质具有与母体元素完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铝为例,这种金属密度为2.7g/cm3,呈银白色,硬度不大,但它与氧结合形成刚玉后,其摩氏硬度为9,密度为3.99 g/cm3,并因含少量其它元素而呈多种不同的颜色。
化合物,简言之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按一定比例通过化学作用形成的结合物,它具有能用化学分子式表示的固定组分,如绿柱石,主要是由Be、Al、Si、O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其固定组分可表示为:Be3Al3(SiO3)6。
研究化合物时,要注意与混合物的区别。化合物通过化学作用形成,同时也只能通过化学作用来分离;而混合物是通过物理过程混合而形成,同样可通过物理过程来分离。最简单的实例是盐和铁屑的混合物可通过二种简单的物理作用来将它们分开:①利用磁铁可吸起铁屑而留下盐;②用水可溶解盐而留下铁屑。
宝石学中,由混合物构成的宝石是很多的,许多玉石就是由各种矿物混合胶结而成的混合物,这也是区分宝石和玉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4.4.2 宝石中常见的化合物
1、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
为一系列金属元素与S、Se、As等元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代表的宝石有:白铁矿FeS2、黄铁矿FeS2和辰砂HgS等。
2、氧化物类
由一系列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与氧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代表宝石有刚玉Al2O3、赤铁矿Fe2O3、欧泊SiO2•nH2O、水晶SiO2、金红石TiO2、锡石SnO2等。属于复杂氧化物的宝石有尖晶石(Mg,Fe)Al2O3和金绿宝石BeAl2O4。
3、卤化物类
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代表的宝石有萤石CaF2。
4、碳酸盐类
由金属元素与碳酸根离子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代表的宝石有孔雀石CuCO3Cu(OH)2、汉白玉CaCO3、珍珠CaCO3、珊瑚CaCO3等。
5、磷酸盐类
由金属元素与磷酸根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代表宝石有绿松石CuAl6(PO4)4(OH)8•5H2O、天河石(Fe,Mg)Al2(OH)2(PO4)等。
6、硅酸盐类
是由一系列金属元素与硅酸根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代表宝石有:锆石ZrSiO4、橄榄石(Mg,Fe)2SiO4、石榴子石L3M2(SiO4)3(在铝榴石系列中,L可能是Mg、Fe、Mn,M永远是Al;在钙榴石系列中,L永远是Ca,M可以是Cr、Al和Fe)、托帕石Al2SiO4F2、榍石CaTi(SiO4)O、十字石Fe2Al9(SiO4)O6(O,OH)、绿柱石Be3Al2(SiO3)6、堇青石Al3(Mg,Fe)2(AlSi5O18)、电气石Na(Mg,Fe,Mn,Li,Al)3Al6(SiO3)6(BO3)3(OH,F)4、硬玉NaAl(SiO3)2、软玉CaMg5(OH)2(Si4O11)2、月光石(K,Na)AlSi3O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