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观测“以太”是否存在而作的一个实验,是在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的克利夫兰进行的。
实验原理
当时认为光的传播介质是“以太”。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这个问题的产生,引起人们去探讨“以太风”存在与否。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当“以太风”的速度为0时,两束光应同时到达,因而相位相同;如“以太风”速度不为零,即装置相对以太运动,则两列光波相位不同。
假设装置在以太中向右以速度v运动,且从部分镀银的玻璃片到两面镜子的距离为L,那么向右的那一束光在向右的过程中相对装置速度为c − v,花费的时间t1 = L / (c − v),返回时速度为c + v,时间t2 = L / (c + v)。所以总的时间是
t1 + t2 = 2Lc / c^2-v^2 = 2L / c * (1 - v^2 / c^2)
而对于向上的那一束光,设它到达镜子所需的时间为t3,在这段时间里镜子向右移动了vt3,所以光走过的路程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于是有
L^2 = (c * t3)^2 - (v*t3)^2 = (c^2 - v^2) * t3^2
由此可得
t3 = L / √c^2 - v^2
而返回时间与此相同,所以总时间
2 * t3=2L / √c^2 - v^2 = 2L / c * √1 - v^2 / c^2
所以两束光的到达时间是不同的,根据这个实验应该能测量出地球通过以太的速度
实验原理
当时认为光的传播介质是“以太”。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这个问题的产生,引起人们去探讨“以太风”存在与否。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当“以太风”的速度为0时,两束光应同时到达,因而相位相同;如“以太风”速度不为零,即装置相对以太运动,则两列光波相位不同。
假设装置在以太中向右以速度v运动,且从部分镀银的玻璃片到两面镜子的距离为L,那么向右的那一束光在向右的过程中相对装置速度为c − v,花费的时间t1 = L / (c − v),返回时速度为c + v,时间t2 = L / (c + v)。所以总的时间是
t1 + t2 = 2Lc / c^2-v^2 = 2L / c * (1 - v^2 / c^2)
而对于向上的那一束光,设它到达镜子所需的时间为t3,在这段时间里镜子向右移动了vt3,所以光走过的路程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于是有
L^2 = (c * t3)^2 - (v*t3)^2 = (c^2 - v^2) * t3^2
由此可得
t3 = L / √c^2 - v^2
而返回时间与此相同,所以总时间
2 * t3=2L / √c^2 - v^2 = 2L / c * √1 - v^2 / c^2
所以两束光的到达时间是不同的,根据这个实验应该能测量出地球通过以太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