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金牛吧 关注:185贴子:973

【转】月亮在金牛座的名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8-22 23:30回复
    爱德加·凯西 (Edgar Cayce), 医生
    爱德加?凯西Edgar Cayce于1877年3月18日出生在美国肯德基州的霍普金斯维尔(Hopkinsville, Kentukey)。 他的童年生活和许多农村小孩一样,普通而充满欢乐。他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      他的童年时期正是基督教革新的活跃时期。霍普金斯维尔所在的县叫基督徒县(Christian County)。 浓重的宗教气氛影响了他的一生:很小的时候他就决定每年将圣经从头到尾读一遍,并立志成为一个能够帮人治病的传教人。 当然,当时没有人能够想象的出他理想会以一种什么方式实现的。 


    2楼2010-08-22 23:31
    回复
      2025-08-25 15:51: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内维尔·张伯伦 (Chamberlain Neville Arthur), 政@治家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


      5楼2010-08-22 23:34
      回复
        葛丽泰·嘉宝 (Garbo Greta), 演员
            1909年,葛丽泰.洛维萨.格斯塔夫森,也就是后来的嘉宝,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幼年进修的嘉宝充满幻想,酷爱戏剧。14岁时,父亲去世后,她先进入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后来在一家百货公司当售货员。在试销女帽的季节,嘉宝得到了一次当模特儿的机会。接着,公司投拍一部电影,她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嘉宝的银幕生涯从此开始了。


        6楼2010-08-22 23:36
        回复
          罗伯特·博世 (Bosch Robert), 企业家
               1861年9月12日,罗伯特·博世出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小村庄,他是父母12个子女中的第11个。父母在当地农民中属于上层阶级,父亲是共济会的成员,倾注了很大精力让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1869年到1876年罗伯特·博世在乌尔姆上中学,学习机械,其后又分别在德国的不同企业、美国爱迪生手下和西门子在英国的分公司工作了7年。


          8楼2010-08-22 23:37
          回复
            阿波利奈尔 (Apollinaire Guillaume), 诗人
                法国诗人。母亲是波兰贵族。阿波利奈尔是他母亲和一个意大利军官(一说是主教)的私生子。在户籍上,他姓母姓德·科斯特罗维茨基。阿波利奈尔从小在法国上学。1895年到巴黎,当过银行小职员、书店小伙计、记者,并曾给有钱人家照看小孩(“家庭教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波利奈尔从军,入法国籍。1916年在前线受重伤,转移到后方医疗。1918年和一位法国女子结婚,婚后不久因病逝世。


            9楼2010-08-22 23:37
            回复
              安徒生 (Andersen Christian Hans), 作家
              丹麦作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奥登塞一鞋匠家庭,1875年8月4日卒于哥本哈根。11岁时父亲病故,靠母亲为人洗衣维持生活。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父亲喜爱戏剧, 能够背诵不少莎士比亚的剧本,对安徒生有很大影响。1819年,为了能够学习舞台艺术,只身前往举目无亲的哥本哈根,得到一些热心人的帮助。但多次舞台实践表明他不适宜当演员,便尝试当一个歌唱家,又因一次重感冒损伤声带,只得完全放弃舞台生涯,开始学习剧本创作,也未获成功。1827年,他的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发表。此后开始创作诗歌、剧本、游记和散文。1829年《阿尔格岛漫游记》问世,受到文学界好评。同年4月,他的一部轻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剧院公演。1831~1833年,安徒生到德国和意大利旅行,回国后发表了诗集、游记、散文集和小说等。这些作品中,以取材意大利生活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最出色。它出版后不久,即被译成德文和英文。


              10楼2010-08-22 23:38
              回复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 (Antonioni Michelangelo), 现代主义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出生在意大利北方艾米利亚-罗马涅的历史名城费拉拉。1935年,在波隆那大学取得经济学学位之后,他开始为费拉拉地方报纸《Il Corriere Padano》写作,成为电影记者。     1940年安东尼奥尼搬至罗马,为杂志《电影》(Cinema)工作。该杂志是官方法西斯主义的电影刊物,由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儿子Vittorio主编。而安东尼奥尼在数月之后就被开除。之后他进入罗马电影实验中心(The Centro Sperimentale di Cinematografia)去学习电影技术。


                11楼2010-08-22 23:38
                回复
                  2025-08-25 15:45: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弗雷德·阿斯泰尔 (Astaire Fred), 演员 舞蹈家 歌唱家
                  弗雷德·阿斯泰尔,美国电影演员、舞蹈家,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四岁便会跳舞,后与其姐姐阿黛尔一起进入当地的一所舞蹈学校学习。结业后,姐弟二人组成剧团赴纽约、伦敦等地演出轻松喜剧,以舞蹈为职业,直到阿黛尔年长结婚,退出舞台。弗雷德·阿斯泰尔于1933年参加演出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飞往里约热内卢》,与琴裘·罗杰斯搭档,从此走上了影坛。从1934年的《柳暗花明》起,他俩搭档一共演出了《春华露浓》(1935)等十部歌舞片。他和罗杰斯的舞蹈一时成为风靡全国,形成了美国三十年代歌舞喜剧片的风格,对美国歌舞片的发展很有影响。


                  13楼2010-08-22 23:40
                  回复
                    伊恩·兰卡斯特·佛莱 (Fleming Ian), 作家
                    伊恩·兰卡斯特·佛莱明(Ian Lancaster Fleming,1908–1964年),英国作家。他塑造了著名的人物英国特工詹姆斯·邦德,代号007。从《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1953年)开始,他撰写了情节曲折悬念四伏的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说。这些小说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有很多还被拍成了电影。     佛莱明出生在伦敦,当过路透社的驻外记者,之后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14楼2010-08-22 23:40
                    回复
                      汉斯阿尔伯斯 (Albers Hans), 演员和歌手
                      汉斯阿尔伯斯 ( 1891年9月22日汉堡 - 1960年7月24号史坦贝尔 )是德国演员和歌手。他是最大的一个男影星在德国1930年和1945年之间,一个最流行的德国演员在二十世纪。


                      15楼2010-08-22 23:41
                      回复
                        巴尔特 (Bartali Gino), 文学评论家
                        巴尔特 Barthes, Roland (Gerard)      又译巴尔泰斯。      (1915.11.12,法国 瑟堡~1980.3.26,巴黎)      法国社会评论家及文学评论家,早期的著作在阐述语言结构的随意性及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现象提供类似的分析。在《神话学》(1957)书中分析大众文化。《论拉辛》(1963)在法国文学界造成轰动,使他成为敢与学院派权威相抗衡的人物。他后来有关符号学的作品包括较激进的《S/Z》(1970)、研究日本而写成的《符号帝国》(1970),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使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受到广大的注目,并在20世纪有助于把结构主义建立为一种具领导性的文化学术运动。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文学符号学讲座教授,成为这个讲座的第一位学者。


                        16楼2010-08-22 23:41
                        回复
                          霍德勒 (Hodler Ferdinand), 画家
                          费迪南德·霍德勒(1853~1918)Hodler,Ferdinand生于伯尔尼的古兹朗,逝于日内瓦.他生前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得到全欧洲的承认.但他死后,名气却日见低落.现在,有些人给他以异乎寻常的好评,而其余的人对他却并不注意.无疑这是由于人们对于这位自学成材,先是含情脉脉,后来变得强硬的画家本来就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看法,奇怪的倒是,在四分之一世纪之中所向披靡的印象派竟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毫无影响.霍德勒毫无过渡地从柯罗式的抒情绘画-就象寻求巴比松题材作品的画商搜罗到的那样-一下子跳到了慕尼黑派的粗野理论上.对这样惊人的差别应作如何解释?对此,必须想到在这位画家所生活的年代里,作为一般瑞士人的相当普遍的思想感情.他们认为存在着两派绘画;法国派和德国派,巴黎和慕尼黑.对于印象派呢?人们则对它的日见衰退,对它取消绘画中线的运用表示担心,对它色彩的大胆表示恐惧.他们认为在莱茵河流域之外的教授们那里发现了对这种大胆色彩的解毒剂.事实上,那些教授在重新注重素描的籍口下,使用的教学方法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登内(Denner)而非丢勒.


                          17楼2010-08-22 23:42
                          回复
                            达利安徒生难怪有触及灵魂的感觉


                            IP属地:四川20楼2010-08-25 00:00
                            回复
                              2025-08-25 15:39: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20楼


                              21楼2010-08-25 0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