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42贴子:110,832
  • 2回复贴,共1

杜甫为何超越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完《长安三万里》,结尾处高适与童子的对话似乎成为对整部电影的总结。那些年少时读过、背过、爱憎过的诗歌,成为一种长久的情感记忆,等到有一日,恍然大悟。对于当代多数人来说,杜甫或许正属于这种“以后会读懂的”诗人。在片中,不断出现的《河岳英灵集》,收集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众多诗人,却唯独没有杜甫,仿佛也像一种呼应,昭示着杜甫在唐代诗人中的与众不同。


IP属地:北京1楼2023-07-24 09:35回复
    在杜甫笔下,从帝王到将吏到文学之士,整个统治阶层都是民众困苦的制造者。孙尚勇强调,杜甫创作前后《出塞》组诗的初衷可能是反思盛唐的政治、士人精神和文学,但其立足点是人文关怀。也许在杜甫看来,无论政治还是文学,都要以实现普通人有价值地生存为最终目的。这也是杜甫超越时代之处,也是杜甫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意义。
    在讲座最后,孙尚勇以杜甫的《绝句》收尾:“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很多人读到这首诗,可能会误以为这是杜甫早在身处唐王朝盛世之时所写。孙尚勇解释,其实这是他在寓居四川阆中时所写,彼时他也正处于奔波流离之中。
    “像关注每一个个体人一样,杜甫同样关注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保持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知,人文之外便是自然,这是奔波流离中的杜甫超越我们一般人的地方。”孙尚勇说道。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结尾,监军向高适带来了杜甫的消息:“他在成都过得挺好的。”我们似乎也能透过这句一带而过的话,串联起杜甫在唐王朝时代大命运下,颠沛流离的个人命运,以及他始终将目光投向普通百姓生活的深深关怀。


    IP属地:北京2楼2023-07-24 09:37
    回复
      长安三万里,唐诗越千年。今天,我们继续聊唐代诗人,说说《长安三万里》里面的杜甫。余光中先生曾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一起,因为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因为杜甫太苦;他会找苏东坡,因为苏东坡会是一个好朋友,也是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说“杜甫太苦”,不只是余光中先生对杜甫的刻板印象,也是很多人对杜甫的定位。所以,《长安三万里》中那个岐王府里的小孩,颠覆很多人对杜甫的认知。也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曾经也快乐过的、完整的杜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7-31 2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