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涛吧 关注:741贴子:42,705
  • 8回复贴,共1

第二节 运动疗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康复医学 
第二节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therapeutic exercise)是为了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而进行全身或局部的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是物理疗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运动疗法的分类

  运动疗法可分别按运动方式,肌肉收缩的型式和治疗作用可分为多种类型。

  一、按运动方式分类

  (一)被动运动

  由外力作用于人体某一部分所引起的动作称被动运动。一般用于维持正常或增大已受限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二)主动运动

  依靠患者自身的肌力进行运动的方法称主动运动,患者肌力在3级以上者,均可进行主动运动,单纯的主动运动一般不给予辅助、也不施加阻力,主要用于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增强肌力和持久力的训练和增强肌肉之间的协调性的训练。属于主动运动的尚有下列形式:

  1.主动运动 肌力达不到3级以上时,可由物理治疗师(PT),健侧肢体或运动器械,帮助患者进行活动。

  2.抗阻运动 在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为增强患者的肌力,可以进行抗阻运动锻炼。这种运动对增强肌力和耐久力有效,但是应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抗阻运动的方式有徒手抵抗和器械抵抗两种形式。

  二、按肌肉收缩的方式分类

  (一)等长运动

  等长运动时关节不发生活动,肌肉长度不变,等长阻力训练(Isometric resistance exercise;IRE)是增加肌力的最迅速的方法。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除按一般等长收缩原理进行的简单训练外(如下肢被石膏固定于伸直位时,让患者经常主动收缩股四头肌),目前常用的还有短暂的等长最大收缩(Brief Isometric maximal exercise,BIME)和短暂重复等长最大收缩(Brief repetition Isometric maxlmal exercise,BRIME) 训练,现将二者的实验和临床依据介绍如下:

  1)短暂等长最大收缩训练(EIME):EIME是Rose及其同事提出的,他们企图将Hettinger和Muller的研究结果用于临床,他们要求受试者用股四头肌提起能维持5秒的最大重量,维持期间即对受试者的股四头肌,进行了只有5秒的短暂的等长最大收缩训练,以后每天增加0.6kg。一直到肌力增加曲线进入平台区为止。经过39~90天的训练,发现肌力增长80~162%,用于患者时也得到相类似的结果。

  为证明BIME是否比等线收缩(Delorme 和PRE)的效果优越,另一些作者利用小鱼际肌有训练进行这对照观察,结果如表3-2-1。

表3-2-1 BIME和PRE的效果比较

  实验前肌力
(gm)
 实验后肌力
(gm)
 平均增加
(%)
 
BIME 1020 2700 165 
PRE 92 197 101 

  从表3-2-1可以看出BIME引起的肌力增加要比PRE明显。

  关于其原理,一些作者认为,维持5~6秒的最大负荷等长收缩期间,由于肌肉强烈收缩,进入肌内的血流近于被阻断,此时肌内的能量主要依靠无氧酵解来维持,此时将产生一定数量的乳酸和H+。肌肉松弛后,由于局部pH值下降,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从而使肌组织获得较多的营养,有利于肌力的增加。但在强烈收缩的时间上,认为不宜长于6~10秒,否则肌肉将因血流阻断过长而受损。对于病肌,更应审慎,因而认为一般不宜长于5~6秒。

  2)短暂重复等长最大收缩训练(BRIME)

  BRIME是Liberson等人提出的,BRIME与BIME的不同点,在于不是等长收缩一次,而是每于重复收缩6~20次,每次持续5~6秒,每次间隔至少20秒。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优于BIME的,其情况如表3-2-2。

表3-2-2 BRIME和BIME的效果比较

 实验前肌力
(gm)
 9周后 12周后 
肌力(gm) 平均增加(%) 肌力(gm) 平均增(%) 
BRIME 860 2360 174 2606 203 
BIME 1020 2700 165 2760 70 

  从表可以看出:训练9周时,二者判别尚不明显,但到12周后,差别即很显著。临床也证实了BRIME的效果。



1楼2006-02-21 15:46回复

      1)对角螺旋型活动的优点。

      姿势和运动的发展按一定的顺序,先双侧对称,后双侧不对称,然后是双侧交互,再后是单侧型式,对角线型式运动是最高的型式,因此应大力采用对角线型运动。提倡对角线型运动的理由还有:

      A:这些型式符合正常生理上有功能的运动型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排列也符合这种型式。

      B:研究大脑整合功能的成果支持这种观点,即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组成。

      C:对角线型运动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拮抗肌的结合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型式。

      D:所有对角线型运动都越过中线,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

      E:对角线型运动总是合并有一定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和最高型式之一。

      2)上肢模式的形成

      A.实验证明:在运动中肩胛带前挺促进上肢肌电活动,后缩则抑制上肢肌电活动(Gellhorn E,Johnson D.A)。

      B.在人体上的实验证明;肘关节屈曲、腕伸、屈作等长收缩时,肱三头肌、前臂旋前肌与挠侧屈腕肌共同兴奋,组成一种活动模式。肱三头肌、前臂旋后肌与挠侧伸腕肌共同兴奋,组成另一种模式。胧二头肌、前臂与前臂旋前肌和挠侧屈腕肌构成一种模式;肱二头肌与前臂旋后肌和挠侧伸腕肌组成另一种模式(Gellhorn E)。

      上述的实验是PNF中设定运动模式中的一些依据。

      C.双侧活动的必要性 在人身上的实验证明,双侧性运动和左右交替的运动能更有效地改善被训练肌肉的功能(Hellebrandt F.A等)。

      D.运动开始时肢体的位置:在动物和人身上证明刺激总是使处于伸张状态的肌肉首先出现反应(Magnus,R.Gellhorn E,Von Uexkull),因此在运动开始时,应尽量使被训练肌肉处于伸张的位置上。

      (3)关于手法技术的一些理论

      1)牵张 在动物身上证明,由皮层传出的冲动使被牵张的肌肉兴奋(Gellhorn.E)。

      2)抗阻力 在动物身上的实验证明、抗阻作等长收缩使关节不动的情况下,肌肉兴奋性较大(Gellhorn.E)。

      3)协同收缩 紧接着进行对抗肌收缩的(Sheringtonc,S)相继诱导定律表明,协同肌收缩-结束,对抗肌的兴奋立即升高。因此如要训练肱二头肌,应先让胧三头肌作最大收缩后,立即训练肱二头肌。

      4)抑制 生理研究表明,不少刺激(请参Rood疗法部分)是可以提高运动神经元兴奋阈值的,在NPT中把能提高运动神经元兴奋阈值或对神经元直接产生抑制性作用的刺激和手法,称为抑制性治疗。

      (4)关于合并言语刺激的理论 中等强度的声音易于引起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较大声音可以改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在PNF治疗中不强调安静,常用柔和的声音以促进稳定,用较大的声音以促进运动。

      2.方法与技术

      由91种基本运动模式(头颈3,上躯干6,上肢14,下肢12,强调时间顺序的ROM变化模式2,按发育顺序在治疗垫上进行的38,步行训练7,轮椅和转移5,生活自理2)和15种手法活动技术组成。

      (1)运动模式由于种类较多,篇幅有限,此外仅选代表的一些介绍。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的命名。用一系列大写英文字母和阿拉伯字母组成,其排列和意义如下:第1个字母代表双侧或单侧性,单侧用U(unilateral)代表,不写U时即可理解为双侧;第2个字母(如为双侧时,由于B不标出,故变为第一字母,以下同)常用D代表对角螺旋形(diagonal);第3个字母用阿拉伯字母1代表1型,2代表2型;第4个字母代表伸或屈,伸用E(extension)表示,屈用F(flexion)来表示。上肢填入UE(upper extremity),下肢填入LE(lower extremity)。如UD1FUE即表示上肢单侧1型屈曲式对角螺旋型运动模式,D2ELE代表下肢双侧2型伸展对角螺旋运动模式。以上是肢体的运动模式的命名标记,对于躯干一般用三个字母来表示。

      第1,2个字母来表示上或躯干,上躯干用UT(upper trunk),下躯干用LT(lower trunk);第3个字母表或伸或屈,伸用E(extension) 表示。屈用F(Flexion)表示,如UTF代表上躯干的屈曲型、LTE代表下躯干的伸展型。
    


    4楼2006-02-21 15:46
    回复
      2025-08-27 20:21: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除此以外,特殊模式另加说明。在进行各种运动模式时,其主要要领可有以下几方面。

        (2)主要要领

        1)用手刺激(manual contact)以手掌直接接触肌肉、肌腱和关节,对其感受器给予刺激,原则要求以手掌部的蚓状肌接触,不要用指甲顶住患者的肢体,在手掌接触机体时应根据需要对其施加不同的压力,同时要有熟练的技巧给予抵抗,方能引起正确的运动和方向。

        2)指示和意志促进(communication)治疗前理疗师要向患者说明一切,例如让患者的眼追视理疗是的手或患者肢体的运动方向,因视觉有较强的空间感。听觉也有很好的时间感,声调的模式对听觉是一种刺激,强的尖锐的声调,如理疗师咕:“用力!再用力!”使患者有一种紧迫感,在强的抵抗运动中可用这种刺激,在患者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动作中,可用适当的中等强度的鼓励性语言刺激,对某些有恐怖感或紧张的患者,应采用柔和的声调刺激,如多鼓励,多交谈等。总之无论什么状态,在用词上都应用易使患者理解的语言,并注意自己发音的音调。

        (3)运动模式示例

        1)躯干运动模式 见图3-2-2及表3-2-5。



      图3-2-2 上躯干的剁劈模式

      黑、灰-操作者 白-患者

        黑-起始位,斜线-中间位,虚斜线-最后达到的位置(以下各图同),操作者可以按逆方向进行,逆方向进行时称为×××的逆模式,关于代号、主要训练的肌肉、治疗目换请见相应表。

      表3-2-5 躯干运动模式示例

      模式的名称 代号 图号 主要训练的肌肉 目 的 
      上躯干
      1.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chop) 2-2 左腹外科肌,右腹内斜肌、右腹直肌、左胸模式肌(Left transversus thoraciis)、右内肋间肋,右肋下肌、(腰方肌) 促进躯干屈曲及旋转;增强腹肌主要是上腹肌;增加越过中线的活动;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改善上躯干活动和促进翻身;促进兴奋从一上肢向另一上肢和双下肢的扩散;促进对抗肌的逆转。(SRH)* 
      2.伸展合并向一侧旋转 提举(Lift) 2-3 左背棘肌、前阔肌、背髂肋肌,腰髂肋肌、腰方肌、棘间肌、横突间肌、后上锯肌、外肋间肌、右背半棘肌、肋提肌,多裂肌、回旋肌、后下锯肌,腹横肌 增强上躯干伸和旋转;促进双上肢的兴奋向躯干和双下肢的扩散。
      (SRH+TE)
       
      下躯干
      1.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屈膝)
       LTF 4-6 左腹外斜肌、腹直肌左部、腰方肌、右腹内斜肌 加强下躯干及下肢肌,改善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促进兴奋向下肢扩散;促进下肢的多肌群综合收缩
      (SRH)
       
      2.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伸膝)
       LTE 2-5 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外侧肌部)、股间肌、股外侧肌、趾长伸肌、O长伸肌、腓骨短肌、趾短伸肌、小趾展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 增加O绳肌的延展性;增大直腿抬高的范围;加强下躯干及下肢肌;促进兴奋向下肢扩散 
      *为手法技术的简写见后文手法技术部分 



      图3-2-3 上躯干的提举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4 下躯干的屈曲模式(合并屈膝)说明同图3-2-2



      图3-2-5 下躯干的屈曲模式(合并伸膝)说明同图3-2-2



      图3-2-6 上肢的UD1FUE模式说明同图3-2-2

        2)上肢的单侧运动模式 见图3-2-6~10及表3-2-6。

      表3-2-6 上肢运动模式示例

      模式名称 代号 图号 主要训练的肌肉 目的 
      上肢单侧
      1.屈、内收、外旋、腕掌屈桡侧偏
       UD1FUE 2-6 前锯肌、胸大肌锁骨部、三角肌前部、喙肱肌、肱二头肌屈肩部分、旋后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拇收肌 促进运动控制的技巧阶段;增加运动从远端到近端发生的时间顺序的准确,促进对抗肌的逆转(SRH) 
      2.伸、外展、内旋、胸背屈尺侧偏 UD2EUE 2-7 肩胛提肌、菱形肌、胸大肌、胸小肌、大圆肌背阔肌、三角肌后部、肱三头肌长头,旋前方肌、尺侧腕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小指展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拇展短肌、拇长伸肌 促进桡尺关节或更远端的稳定;增大肩ROM;间接地促进远端肌特别是肩袖肌(RS) 
      


      5楼2006-02-21 15:46
      回复
        3.伸、内收、内旋、腕掌屈、尺侧偏 UD1EUE 2-8 胸小肌、锁骨下肌、肩胛下肌、胸大肌胸骨部旋前圆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掌侧骨间肌、蚓状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掌短肌 促进腕、指、拇的运动(在腕指屈曲拇对掌时进行TE) 
        4.屈、外展、外旋、腕背屈、桡侧偏 UD2FUE 2-9 斜方肌、小圆肌、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中部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胂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拇长伸肌、拇长屈肌、拇短伸肌、第一背侧骨间肌 促进运动控制的技巧阶段;增加运动从远端到近端发生的时间顺序的准确;促进对抗肌的逆转。(SRH) 
        5.屈,同收,外旋,肘伸直,前臂旋前,手张开(尺侧投掷) UD1UT
        (nlnar thrust)
           除腕手肌外,余与D1E的相似。此模式与手张开的各肌有关 加强前锯肌、三角肌、二头肌、腕指伸肌 
        6.伸,内收,内旋,肘伸直,前臂旋前,手张开(桡侧投掷) UD2RT
        (Radial thrust)
           除腕手肌外,余与D2F的相似,此模式与手张开的各肌有关 同上,除此以外,此模式与偏瘫患者上肢的异常协同相近,可用此模式促进此协同 



        图3-2-7 上肢的UD1EU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8 上肢的UD2FU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9 上肢的UD2FU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10 上肢的投掷型模式

        A-尺侧投掷(Ulnar thrust)UD1Ut B-挠侧投掷(radial thrust)UD2RT

          主要训练肌肉和目的见表2

          3)下肢的运动模式 见图3-2-11~14及表3-2-7。



        图3-2-11 下肢的UD1FLE 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12 下肢的UD1EL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13 下肢的UD2FLE模式说明同图3-2-2



        图3-2-14 下肢的UD2FLE模式说明同图3-2-2

        表3-2-7 下肢运动模式示例

        模式的名称 代号 图号 主要训练的肌肉 目的 
        下肢单侧         
        1.屈、骨收外旋、足背屈内翻 UD1FLE 2-11 腰大肌、腰小肌、骼肌、闭孔外肌、趾骨肌股、内收短肌、内收长肌、缝匠肌、股直肌内侧部、胫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趾短伸肌踇、展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 增加腘绳肌的延展性,增大直腿抬高的ROM(HR) 
        2.伸、外展旋内、足跖屈外翻 UD1ELE 2-12 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外侧部、腓骨长肌、趾长屈肌、趾短屈肌、踇短屈肌、趾母收肌、小趾短屈肌、跖方肌、跖骨间肌、蚓状肌 加强在方所有肌肉(SRH+RC) 
        3.屈、外展、内旋、足背屈外翻 UD2FLE 2-17 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外侧部、趾长伸肌、踇长伸肌,腓骨短肌,趾短伸肌、小趾展肌、背侧骨间肌、蚓状肌 增加腘绳肌的延展性,增大直肠抬高的ROM(HR) 
        4.伸、内收、外旋,足跖屈内翻 UD2ELE 2-14 臀大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骨肌股方肌,内收大肌,半膜肌、半腱肌、跖肌,腓肠肌内侧头、比目鱼肌内部、胫后肌、趾长屈肌、趾母长屈肌、跖方肌、趾短屈肌、踇短屈肌、跖骨间肌、蚓状肌 增强左方所有肌(SRH+RC) 

          4)上肢的双侧运动模式 见图3-2-5中的左上图。

          5)站位上进行的上躯干模式上肢双侧模式中,肩、前臂和腕指的运动见表3-2-8。

        表3-2-8 上肢双侧模式运动成分

        D2F A D1F 
          屈曲(肩)
        外旋

        旋后 
           
        外展(肩)
        D 伸腕

        伸指
         挠侧偏

         内收(肩)
        屈腕B

        屈指
         
         
         

        D1E
         伸展(肩)
        内旋

        旋前 C

        尺侧偏
          
        D2E
         

          表3-2-8中的A、B、C、D表示D2F由A及D的成分组成,D1F由A、B、的成分组成,D2F由B、C的成分组成。D1E由C、D的成分组成。



        图3-2-15上下肢的双侧运动模式及在站位上进行的上躯干模式

        左上图-上肢双侧,右上图-下肢双侧

          上肢双侧模式主要训练和加强的肌肉如表3-2-9。

        表3-2-9 上肢双侧模式主要训练和加强的肌肉
        


        6楼2006-02-21 15:46
        回复

          D2F D1F 
          斜方肌 前锯肌 
          中三角肌 前三角加 
          外回旋肌 外回旋肌 
          D1E D2E 
          菱形肌 胸小肌 
          后三角肌 胸大肌胸骨部 
          内回旋肌 内回旋肌 

            6)下肢的双侧模式(见图3-2-15之B),下肢双侧模式已见于图3-2-15之B,运动成分见表3-2-10。

          表3-2-10 下肢双侧模式的运动成分

          D2F A D1F 
            屈曲(髋)
          踝背屈

          趾 伸
             
          内收(髋)
          D 内旋

          外翻
           髋 内收(髋)
          外旋 B

          内翻
           
           
          D1E
           伸展(髋)
          踝跖屈

          趾屈
            
          D2E
           

            下肢双侧模式主要训练的肌肉如表3-2-11:

          表3-2-11 下肢双侧模式主要训练和加强的肌肉

          D2F D1F 
          外侧躯干屈肌 下腹肌 
          阔筋膜张肌 骼腰肌 
          D1E D2E 
          背伸肌 背伸肌 
          臀中肌 臀大肌 

            (3)手法技术

            1)节律性发动(rhythmic initiation,RI)是先给患者进行数次被动运动,然后让患者利用病变轻的肢体或借助滑车、重锤等工具给患肢进行数次自主的辅助运动,再试让患者自已作主动运动,成功后可作轻的抗阻运动。RI对于帕金森综合征,较严重痉挛等难以发起运动的情况是有用的,RI有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2)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RS) RS是交替地使协同肌和对抗肌作等长收缩,是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和松弛对抗肌的手法。如要稳定颈肌,让患者坐直从侧方向患者施加阻力,让患者克服此阻力和2~3秒的等长收缩,然后迅速从相反方向施加阻力,让患者反向克服此阻力作等长收缩,如有必要还可从前后的方向按类似的方法进行。

            此外,在ROM活动时有疼痛而又需加强肌力时,RS很合适,因不用改变ROM均可增加肌务。在等长收缩缺乏和稳定性也缺乏的共济失调病例中,RS也是适用的。因此RS有增强肌力、提高稳定生和协调性的作用。

            3)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RC) RC是(Kabat)根据巴甫洛夫的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变得容易的理论提出方法。RS的目的是增强肌力和耐力,提高协调性和改善平衡。RC在三种肌无力状态中应用特别有效,现分述如下。

            ①肌力仅为Ⅰ、Ⅱ级的情况,此时随意发起运动有困难,可用快速成牵张激起肌肉收缩一旦能收缩立即施加阻力,反复进行如图3-2-16之A。



          图3-2-16 三种类型的RC

          A-虚张,快速牵张;B-实线,等张收缩C-垂直锯齿线,等长收缩

            要注意的是在肌力为Ⅰ、Ⅱ级时,往往对牵张不敏感,因此牵张要重复几次,同时加上强的口令。

            ②当有力为Ⅲ级及在整个ROM内力量均弱的情况,可在肌肉反复收缩到短范围时加上等张收缩,如图3-2-16B。

            ③当在ROM内肋力强度不均时,可在肌力减弱点(图中箭头处)增加一次等长收缩的方法如图3-2-16C。

            4)挺住椝沙郏(Hold relax HR)是将患者的肢体被动地移到ROM的受限点上,术者限制肢体和关节的活动,使患者作2~3秒的等长收缩,然后松驰,HR在因肌肉紧缩而致ROM受限时有用。例如腘绳肌紧张而限制了伸膝,可在受限点上让腘绳肌进行抗阻2~3秒的等长收缩,然后放松,往往可增大ROM,HR一般来说比被动ROM训练更有效。

            5)收缩椝沙郏(Contract relax,CR)CR与HR之不同点仅在于CR时不作等长收缩而作等张收缩,此技术同样可以增大ROM。有些学者发现HRT和CR不仅可使同侧的ROM增大,而且可使对侧的ROM也增大,并可防止肌萎缩。

            6)慢逆转(slow reversal.SR)慢逆转是使对抗的两个肌群缓慢地地交替地作等张收缩,在逆转中没有间歇,若关节周围的肌肉不平衡、阻力应先加在强的肌群上、阻力的强度应使患者能完最大范围的ROM运动。SR的作用是促进协同肌松弛对抗肌、增强协同肌的肌力、耐用力和协调协同和对抗肌之间的运动。其原理是利用Sherrington的相继诱导定律(low of successive induction),即对抗肌收缩停止的瞬间,对协同肌有促进作用,具体应用时,如若促进上肢的屈曲、外展、外旋模式(UD2FUE)就要从其对抗的伸展、内收、内旋模式(UD2EUE)开始,来回3~10次、每次2~3秒,缓慢往复地进行,最后终止于UD2FUE上。
          


          7楼2006-02-21 15:46
          回复

              (1)促进,抑制的理论与PNF的相同。

              (2)运动训练开始时肢体应取的位置的理论,与PNF中1之中(2)的2)之D相同。

              (3)通过外因传入,特别是感觉传入,可以改变大脑皮质中兴奋和抑制的分布的理论:这主要是依据本世纪20年代Magnus的一些研究提出的,归纳起来有下列两个方面。

              1)在脑瘫等中枢神经疾患的患者身上,传入冲动往往绕过正常通路而优先传到(即短路)少数已发生异常反射或运动模式的突触链中去,因此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总呈现异常的模式。Bobath认为通过她设计的反射性抑制模式(RIP),可以关闭通向异常运动神经元的通路,打通通向较正常运动的神经元的通路。

              2)在运动的任何时刻,中枢神经都忠实地是身体肌肉状态的镜子,身体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决定了兴奋和抑制过程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而以后这种兴奋和抑制又再传出到周围。Bobath认为,Magnus的理论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从周围通过传入影响中枢的方法,通过改变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使兴奋和抑制的过程在中枢内的分布变得较为正常,以后其向周围的传出也变得正常,这也是Bobath提倡用RIP修正患儿的异常姿势的理论基础。

              3.Bobath疗法的基本观点

              (1)中枢神经患病后,在通常状态下不应出现的异常姿势反射如表3-2-12中脊髓和脑干控制的反射,由于失去控制而释放,常表现为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干扰了正常的运动,因此要用反射性抑制模式(RIP)对之进行抑制,否则正常的运动难以发生。

              (2)中枢神经患病后,难以产生或不能产生主动的运动,在抑制了异常运动之后,要运用各种促进技术进行促进,当出现运动后,要按运动的发育的程序从低级到高级别进行促进和训练,促使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

              4.治疗方法、基本原理和技术

              (1)反射抑制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 RIP)

              1)基本方法,RIP是对抗原有的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而进行的一种被动运动,例如,上肢因痉挛引起的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势,RIP就是通过被动运动,使之变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势。

              2)基本原理 RIP能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的原理在于下述三个方面。

              ①兴奋痉挛肌本身的Golgi腱器,对痉挛肌产生抑制性的影响:RIP时往往对痉挛的肌肉施加一种与它本来收缩方向相反的牵张力,如肱二头肌痉挛引起屈肘时,RIP却使之伸肘,结果肱二头肌在痉挛收缩的基础上又受到进一步的牵拉,致使其肌腱部的Golgi腱器兴奋,冲动经Ⅱb传入纤维传向脊髓前角α细胞,向痉挛肌发出抑制性冲动,使痉挛肌松弛。

              ②通过交互抑制:RIP帮助痉挛肌的对抗肌收缩,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

              ③通过痉挛让步于运动的原理:痉挛让步于运动的原理,已是一种公订的事实。因痉挛往往使人处于一种静止状态。而运动不仅是动态的,而且需要各种肌肉(包括痉挛肌的对抗)的协调运动、关节的屈伸、肢体的旋转等,在这些运动中,痉挛肌不断地受到对抗,因而受到了抑制。

              ④常用的一些RIP:Bobath提出的RIP有多种,限一篇幅仅介绍几种常用的:

              A.对抗上肢内收、内旋、伸膝、踝跖屈的RIP:被动外展、外旋上肢、伸肘、使前臂旋后、伸腕和张开各手指。

              B.对抗下肢内收、内旋、伸膝、踝跖屈的RIP:伸髋、外展和外旋髋、屈膝、背屈踝。

              C.对抗全身性屈肌痉挛的RIP:让患者俯伏于一楔形垫上,胸比腹高,脊柱处于伸展状态,双上肢伸直,外展外旋,高举过头。理疗师操纵其上肢或肩胛带,进一步伸展和放置躯干。

              D.对抗全身性伸股痉挛的RIP:一种方法是让患者采取坐位、膝屈向胸、双手环抱于胫前部、屈颈向膝,理疗师在侧方一手扶其背,一手扶其膝,使抱成一团的患者作前后的滚动。另一法使患者仰卧在治疗垫上,理疗师在其足端两手分别持患者左右踝上方,前推双下肢使膝髋向其胸部屈曲,术者以胸部抵住患者双足,保持髋膝屈曲,膝向腹,胸接近位,术者腾出双手将患者后伸的手位向前屈。
            


            11楼2006-02-21 15:46
            回复

                E.对抗躯干肌痉挛的RIP:让患者侧卧,理疗师一手扶患者肩后的上方,一手抵住患者髋前的上方,一手拉肩,一手推髋,使肩和髋和相反方向运动,躯干也随之旋转。

                (2)应用RIP时的注意事项

                1)用力不能过度,要和患者的耐力相一致达到松弛痉挛即可。

                2)RIP不要同时在各处进行,也不应从痉挛最明显的部位开始。

                3)随着RIp 的应用,应使患者能自己学会克服其异常的姿势和痉挛。

                4)RIP不应是静止的,应在几个部位上轮流进行或插入其他促进技术。

                5)进行RIP时要注意充分运用头、肩胛、骨盆等关键点。

                (3)促进技术

                1)基本内容:此处所述的促进,指对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和上肢伸展防护反应的促进,重点是对平衡反应的促进。

                2)基本原理

                ①中枢神经对一些反射和反应的控制是分层次的(参表3-2-12),从表可知:翻正、伸展防护和平衡反应均属于中脑、皮层控制、尤其是平衡和视翻正反应,基本上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这些在脑损伤后也和随意运动同时减弱或消失,但由于上述反应是在种族发生上长期形成的,在大脑皮层上的运动程序编码建立得比随意运动的较为牢固,因而有可能较易恢复,另一方面这些反应对坐、站、走基本运动功能是基本的和重要的,因此要先促进这些反应的出现,然后再将运动由反应性质向随意性质引导、逐步促进随意运动的恢复。

                ②已如前述,痉挛有让步于运动的倾向,上述反应是由多种运动组成,因此引出上述反应,有助于减轻痉挛。

                ③促进的方法:

                A.翻正反应的促进:a头翻正反应:多用于小儿,如Ⅰ:抓住小儿的双足,头朝下地提起,再缓缓向垫子上放成俯卧位,在些过程中,脊柱髋伸展,由于头翻正反应,小儿应伸颈、抬头。Ⅱ:治疗师跪坐着,将小儿面对自己并坐其腿上,用手抓住小儿向前伸直的双上肢向前送,使小儿慢慢的向后仰倒,由于头翻正反应,小儿将屈颈抬头。Ⅲ:让小儿右侧倾地坐在治疗垫上,治疗师抓住小儿伸直的左上肢将他向右侧推,小儿头应向左侧屈曲翻正。

                B.躯干对头的翻正:亦多用于小儿,如让小儿俯卧伸颈,治疗师位于小儿头端,一手托的方向一致为止。

                其颏、指尖指向右或左、另一手扶其头顶,指尖指向左或右,两手缓缓轻柔地向相反方向作揉球样运动,使小儿头沿身体长轴旋转,小儿的身体将随头的转动方向旋转,直到身体和头的方向相一致为止。

                C.平衡反应的促进:平衡反应是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而致重主的位置改变时,四肢、躯干出现下意识的运动以恢复平衡的反应。训练平衡反应的原则是:在监护下先将患者被动向各个方向移动到失衡或接近于失衡的点上,然后让他自行返回中位或平衡的位置上。

                训练可在肘撑俯卧位、手膝位、跪位、立位或站位上进行如图3-2-20至3-2-26。



              图3-2-20 在肘撑俯卧位上的平衡训练

                平衡反应的训练,可在床、椅、地面等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也可在跷板上(下方为下凸的半月形,上方为平面、摇椅、园塑料筒、大的体操球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一般先在稳定的基础上,以后再地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时要注意:

                a.要从前面、后面、侧面或对角线的方向上推或拉患者,让其达到或接近失衡点;

                b.要密切监控以防意外,但不能把患者扶牢,否则患者不能作出反应。

                C.一定让患者有安全感,否则因害怕、紧张而诱发出全身痉挛。



              图3-2-21 坐位上的平衡训练之一



              图3-2-22 坐位上的平衡训练之二



              图3-2-23 手膝位的平衡训练之一



              图3-2-24 手膝位的平衡训练之二



              图3-2-25 跪立位的平衡训练



              图3-2-26 立位的平衡训练

                ③防护反应的促进是身体突然被推动失去平衡时,四肢伸出防护跌伤的反应。训练时一般以上肢为主,训练可徒手或借助园塑料滚筒、大体操球等器械训练。
              


              12楼2006-02-21 15:46
              回复

                  a.上肢的防护性伸展反应的徒手训练法Ⅰ:前方的:正常人在跪立位时,若被人从后方推向前方失去平衡时,两上肢向前伸出,手掌着地以防跌倒,训练患者时让患者采取手膝位、术者在后方把持患者双肩部如图3-2-27。





                图3-2-27 一侧(A)和两侧(B)的训练法

                  先做一侧的训练(图3-2-27A),术者右手将患者肩提起(图A之②),使右手掌离地、此时患者右上肢应伸肘、腕背屈,手指伸展、术者放松右手,患者右手掌落回地面(图A之③④)。开始时速度要慢。以后逐步加快,并要逐步加大手掌与地面的距离,右上肢训练后再如法训练左上肢,接着按(图B)进行双侧训练,直到跪立位也能做出这种反应为止。Ⅱ:侧方的:正常人在长坐位下,双手放膝上时,如被推向一侧失去平衡,倾跌侧的上肢将伸出,手背屈、手指伸开、准备着地以防跌伤。训练右侧的反应时,患者采取长坐位,左手掌放一膝上,术者位于患者的右后方如图3-2-28。左手持患者肩、向患者右手掌的方向推,使患者体重右倾,右手持患者的右肘、防止屈曲、以便左上肢能负重。(图3-2-28A)。如伸肘困难,术者可用右手轻叩患者肘部伸肌群,然后返回原位,再次进行,每次改变手的着地点,接着改为肩手操纵法(图3-2-28,B),令患者体重右移,握患者右手掌使着地,亦不断改变手的落地点。一侧训练完毕,用同法训练另一侧,侧方的训练也可操纵下肢如图3-2-29。Ⅲ:后方的:操纵上肢肘按与侧方训练的相似原则,按图3-2-30进行。操纵下肢时按图3-2-31的方法进行。上述训练时均应遵循先慢慢进行。确实掌握再加快速度和增大手掌和地面的距离,如能在治疗用运动垫上进行更好。



                图3-2-29 操纵下肢的侧方训练



                图3-2-30 操纵上肢的后方、上肢伸展防护训练



                图3-2-31 操纵下肢的后方、上肢伸展防护训练



                图3-2-32 用大体操球的前方上肢防护性伸展反应的训练

                PT-术者,圆圈-球,箭头-球的滚动方向



                图3-2-33 用大体操球的后方反应训练(说明同上图)

                  b.上肢防护性伸展反应的器械训练法:常用大体操球或塑料滚筒进行,对成人多用前者、前方的反应的训练如图3-2-32。

                  其方法是患者伏在大球上,术者持其双腿加以操纵,当术者前推患者时,球沿箭头转动,患者头向地接近,双手前伸以作防护。后方反应的训练。侧方的训练用塑料滚筒 的侧反应的训练。

                  在以上训练中,必须了解患者的反应,起初是很缓慢的,要耐心等待反应的出现,当获得第一个正确反应后,应大量重复以使之牢固地建立。当获得姿势正常和反应速度接近正常的反应后,下一个目的是使之反应迅速和可靠,而且与刺激强度与周围环境的需要相一致。

                  (3)触觉和本体感的刺激

                  1)基本内容:触觉和本体感刺激主要包括轻拍(tapping)和挺住(holding)几种。

                  2)基本原理:轻拍无疑是应用了触、压觉刺激,肢体负重和关节压缩刺激了皮肤、皮下和关节的压力和本体感受器,窨位置确定和挺住,均与位置觉有关。除肢体负重和关节压缩可用痉挛尚未完全消除外,其余各法均只适用于痉挛已完全消失,留下肌力不足的情况,而且进行中不能过度用力,更不允许诱发痉挛。

                  3)基本方法:

                  肢体负重和关节压缩是刺激本体感受器,一方面增加患者对胶体的控制;另方面在肢体一侧出现肌肉痉挛时,负重可改善伸屈肌间的平衡,增加肢体的稳定性;再者,使骨负重时防止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出现。关节压缩是在因故不能负重时采用的一种代替办法,但也可在肢体负重时加强刺激而附加地应用,具体应用有:

                  ①促进对病侧上肢的控制,患者采取坐位,病例上肢外旋、伸展、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指、支托在床面上负重、术者在患者肩上沿上肢长轴施加关节压缩,并让患者在负重情况下轻微地伸屈肘关节。

                  ②改善站、走时膝关节的不稳定:让患者坐在靠椅上、伸病腿、术者一手托住病踝,用托踝的手沿患侧下肢的长轴作关节压缩,如力量不足,可用术者膝部顶住托踝的手背协助以增加压力,在加压的情况下,让患膝作5°~10°的小范围伸展。
                


                13楼2006-02-21 15:46
                回复
                  2025-08-27 20:15: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12.94.129.*
                  怎么不见图片呀??


                  17楼2009-07-26 2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