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072贴子:507,616
  • 5回复贴,共1

齐白石"两笑"与马寅初"两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


1楼2010-07-16 18:52回复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个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白石都曾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对他的画风和成就,有人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百年难现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从他笔下流动出来许多的人物、山水、花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但也有人或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或出于嫉妒,给他泼污水,或出于无知,对他妄加评论,老人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人誉之一笑”。因为齐白石头脑很清醒,知道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画坛流派纷呈,各有千秋,人家尊自己是大师,自己却万万不能以大师自居,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果骄傲自满了,就要落后了,就离淘汰出局不远了。所以,尽管他长期生活在荣誉与花环中,水到渠成地收获着人民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人大代表、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等成功与光荣,但既不得意忘形,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很洒脱通达地“一笑了之”。  
         “人骂之一笑”。饱经风霜又看惯世态炎凉的白石老人深知,人多嘴杂,众口难调,各人欣赏眼光不同,对同一幅艺术作品,喜欢者可能会捧到天上,厌恶者可能会踩在地上,且不说还有人心存偏见或嫉贤妒能。所以,不必太在意外界的风风雨雨,骂声、嘘声、鼓倒掌声,虽然也难免会声声入耳,但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也就是了。为此,他还给自己立了养生之道“七戒”——戒酒、烟、狂喜、悲愤、空想、懒惰、空度。当然,对于那些真知灼见的批评,即便有些刺耳,老人也是从谏如流。  
         不知道是否巧合,与他同时代还有一位老人,马寅初,也是用“两噢”来回答世人毁誉的。1960年3月31日,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被狂风暴雨地批斗了几个月后,终于被免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儿子回家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便不再言语,仿佛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继续看书,神态自若。  
         1979年9月14日,北大隆重召开大会,给马寅初平反、恢复名誉,并对他进行高度评价。此时,马寅初已经是九十七岁的老人了,但仍然健康清醒,当儿子回来告诉他这一喜讯时,他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不置一辞,照旧闭目养神,心如止水,好像这事与他没什么关系。(《零度生存境界》103页)  
         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让我读懂了一个成语:宠辱不惊。据说白石先生也特别喜欢这个成语,平素有人来求墨宝,他写的最多的也是这几个字。他的书房里就挂着取自《菜根谈》的一幅名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  
         由是观之,古今中外,大师泰斗,文化名流,都要有点宠辱不惊的工夫,有点“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本事才行;否则,胸无沟壑,浮躁浅薄,一捧就飘,一骂就跳,是永远难成大器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文化名人,头面人物,不受批评,不遭非议,不被调侃,不引人嫉妒的,几乎没有,而且是大名气遭大非议,小名气遭小非议,谁也不能幸免。鲁迅,那名气和成就够大了吧,可攻击、非议鲁迅的言论什么时候消停过?余秋雨,也曾红极一时,凡有井水处皆有余文,但余秋雨也是当代作家里遭受攻讦、非议最多的一个。其中是非正误,真假虚实,谁能说清道明?还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求个问心无愧吧。  
         学学齐老的“两笑”,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不妨试试。  
         □陈鲁民
    


    2楼2010-07-16 18:52
    回复
      心态好。
      其实马寅初还是没有接受道歉的,因为人口问题的决策不是一个道歉可以解决的,我记得马寅初最后也没有原谅当初对他研究的人口论的决策之人。


      IP属地:河北3楼2010-07-16 21:13
      回复
        学不来,看看来提醒自己吧


        IP属地:河北4楼2010-07-16 22:33
        回复
          宠辱不惊,无欲则刚,一个不把名利地位放在眼里的人,是一个离高尚很近的人


          5楼2010-07-17 05:26
          回复
            “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6楼2012-09-17 1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