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牧吧 关注:22贴子:1,148

连云港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方案选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绪言
     
     1.1 规划目的
     
     连云港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在过去20年的开放过程中,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於其他沿海甚至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还不够充份,与苏南的发展亦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国家开发建设东陇海产业带,中西部持续发展,以至与中亚各国逐渐增加的经济联系所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首要任务就是要重新认识并确定连云港在转变中的区域经济和更大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市域内各大片区的分工进行协调。在此基础上,就本次规划范围—东部滨海地区的功能作出区域重置及整合,并提出相关管治和实施建议。
     
     1.2 规划年期
     
     本规划以20年为规划年期的基本假设,并以此作为开发时序的时间依据。
     
     
     2 规划背景分析
     
     2.1 机遇与挑战并存
     
     2.1.1. 机遇
     
     (1) 振兴苏北,建设东陇海产业带的发展策略,明确需要徐州及连云港承担中心城市的角色,发挥龙头带动的作用。
     
     (2) 苏南的沿江发展,开始面对土地紧张,产业升级的压力,需要并开始向苏北作经济梯度产业转移。
     
     (3) 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是寻求区域平衡发展前提下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上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加,连云港作为陆桥的桥头堡,中西部的港口,可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参与。
     
     (4) 中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大部份需要通过沿海港口出口。
     
     (5) 由路桥到商桥至产业带的演化,大陆桥沿线的发展势将吸引国际资本的转移。
     
     
     2.1.2. 挑战
     
     (1) 经济梯度产业转移的经验往往是粗放加工、低端加工工序的外移,同时带来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耗损—南北联动的性质、方式要避免出现「零和」格局。
     
     (2) 连云港的经济外向程度比较低,产业结构与徐淮经济区内其他城市雷同,彼此的发展阶段接近,经济互补性、幅射带动能力均有限。
     
     (3) 现代港口面临经营和规划上的范式转移,在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下,深水港成国际航线班轮挂靠的条件。连云港的深水航道扩建项目刚获批准,但青岛、天津、大连、上海等南北港口已完成或加快深水港的建设,竞争力的差距日益扩大。
     
     (4) 临港产业与物流发展滞後,没有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港城互相带动不强。
     
     2.2 核心优势探究
     
     改变中的区位∶在区域发展层面,连云港虽位处沿海南北「断层」位置,但因战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改变,成为沿海产业带与东陇海产业带的「交锋」。在国家战略层面,未来过境货运,国际海陆联运需求的增加,将突显连云港国际物流枢纽的区位,令连云港收海岸经济与陆桥经济同时所带来独特的经济区位(见图2.1)。
     
     拥有海洋(包括岸线)、土地、能源等资源优势∶资源供应得到保证,支持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严控用地,而江苏又是耗源大省的情况下,连云港的资源优势尤其明显。但有效利用有一定限制:沿海大部分属於淤积海岸;近海水深条件对建港不利;铁路穿越城市姐组团;核电站制约城市东拓。
     
     被人遗忘的滨海城市∶拥有真山真水,漫长岸线,丰富的人文历史沉淀,但连云港长久以来欠缺鲜明的滨海城市形象,整体上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均落後於其他自然资源与景观相近的滨海城市。
     
     港口发展的历史特殊性∶连云港是江苏省唯一的沿海港口,但更体现为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具有以生产资料中转为主的功能「特殊性」,而正因为货源的独特构成,连云港作为集装箱港口的作业条件及物流配套目前并无明显优势。
     
     
     
     
     
     3 总体思路
     
     3.1 总体理念
     
     过去连云港的条件及优势未有充份的体现和发挥。迎来新的机遇,关键仍然是需要适时解决制约,改善创造条件,战略配合,在限制中寻求突破。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再像以往般从已有的基础作渐进式发展,累积发展资本,恐怕未能跟上全球和区域化经济的发展步伐。



1楼2006-02-02 15:51回复
         
         面对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新一轮的机遇,连云港要跳出固有的框架,在依托陆桥和沿海相交的独有区位,以及跨省以至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产业链伸延的背景下,以一个「接轨区域、连系国际的窗口城市」(A Portal City of Regional and Global Interfaces)为总体发展理念。
         
         
         这个发展理念,长远而言,需要对目前各种的空间及产业关系,作一种突破发展门槛的跨越式提升(Quantum Leap in Development Threshold),以创建和强化整体的发展「平台」,在作为後发地区,接受长三角、山东半岛胶济城市群等区域幅射带动的被动状态中,寻求主动,寻求参与双向区域竞合的话语权。
         
         3.2 定位与分工
         
         东部滨海地区以滨海新城为核心,北至銹针河,南至灌河口,东临黄海,西至前云台山,是连云港核心优势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区,是与区域及国际策应的空间界面,是最能展现现代滨海城市的扇面。东部滨海地区应定位为连云港这个窗口城市的增长平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区域(Growth Platform and Driver),并构建成徐淮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连云港应完善目前中心城区的"哑铃型″城市布局,积极推进新海区东向的城市开发建设,理顺"一城二片″的割裂态势。相应的,在空间长远趋於整合的情况下,新海区与滨海新城/东部滨海地区可实现以下的功能协调和分工∶
         
         — 部份新建市级公建可设置於滨海新城,体现中心城区的有机整合,加强两片的联系
         
         — 滨海新城/东部滨海地区提供新的居住空间和工作机会,有利旧城减低整体人口和活动密度,创造改善环境的契机
         
         — 新海区是中心城区面向陇海产业带的陆向门户,与白塔埠空港的距离较滨海地区直接。新海区在保持目前的商业、行政和文化职能的基础上,应强化它的"服务型″角色的层次;促进连云港市内东陇海沿线发展,支援海空、陆空联运的开发,进一步发挥窗口城市的作用。
         
         3.3 规划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
         
         东部滨海地区的规划结构不能脱离市域整体的规划结构,产业和空间的集聚亦应纳入较大范围的发展框架内考量,寻求整体的协调性、效用性和灵活性。
         
         考虑现状发展水平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社会经济发展设想,市域总体规划结构基本上将由"沿海发展轴″与"沿桥发展轴″组成,结合中心城区、城镇、乡村多层次地域空间,体现"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概念。
         
         东部滨海地区以滨海新城为核心,两翼一线展开,由北至南,形成柘汪、海头、青口、燕尾港多点布局的"沿海发展轴″。"沿海发展轴″盛载着各类发挥海洋、港口、岸线的产业和城市发展组团。相对上,以新海区为核心的"沿桥发展轴″,沿交通网络西接东海/白塔埠空港,南接灌云、灌南,後援东部滨海地区的城市和产业发展,同时受其经济幅射和带动。两轴分别形成"外弦″和"内弦″的形态於中心城区相交。
         
         采取"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战略,意味着一方面通过相对集中发展减少城镇和乡镇企业分散发展的规划不经济性,加强中心城区职能;另一方面保持适度分散,扩大城镇对扩大农村地区带动的扩散效应,并以此达致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滨海新城将拉动城市中心北移,并通过填海区西拓,长远形成滨海新城、新海区、青口(赣榆县城)三片靠陇的发展态势,加速中心城区扩展(需调整行政区划),强化综合服务职能的作用(见图3.1)。
         
         3.4 东部滨海地区
         
         3.4.1. 发展目标
         
         基於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市城职能定位,东部滨海地区的主要发展目标包括∶
         
         (1) 提升城市整体的品位、知名度和人居条件
         (2) 促进形成市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空间格局
         (3) 构建现代港口群、综合物流与临港产业基地
    


    2楼2006-02-02 15:51
    回复
      2025-08-23 16:56: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旅游、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5) 提升土地及岸线资源使用的综合效益
           (6) 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促进城市化
           
           3.4.2. 综合开发考量
           
           东部滨海地区的开发考量以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为基本原则,核心考量包括∶
           
           产业功能区域重置、分工和整合∶将产业功能作分散式集聚,并按优势资源的分布进行空间分工、重置和整合,於柘汪、海头、青口、滨海新城和燕尾港培育区段性支柱产业,陆向带动内陆的城乡发展,海向尽量优化临海区位和海洋资源的运用,整体上达致动态经济开发带动的矩阵结构。
           
           构建和强化产业平台∶配合区段性支柱产业的形成,构建相应的产业平台,整合、优化部份现有园区,鼓励职能二次提升—包括相关硬件建设和改善,以及上下延伸产业关联的体系性建立,同时亦包含透过突破行政区划的框框,与相邻城市的有关建设如岚山港、堆沟港等进行整合协调,减少重复投资。
           
           接轨区域交通网络∶苏北铁路及公路交通建设的逐步完善,将大大改变连云港占有沿海地理位置却处於「断层」交通区位的尴尬情况。对连云港来说,接轨区域交通网络能改善有利巩固和拓展陆向腹地的集疏运基础条件。接轨过程要配合产业发展的交通需要,适当地调整和组合陆域运输载体,平衡对各类交通运输载体的依赖性;同时亦要配合城市发展的交通需要,有效分隔城市生活性交通和生产性交通,有利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创造。
           
           建立滨海城市形象∶通过三个战略方向—空间形态的塑造,大旅游概念的构建和临港产业、海洋产业名片的打造,多方向多层次的,有机和立体的重新建立连云港的滨海城市形象。
           
           注入创新能力∶东部滨海的开发策略包含提升创新能力的考量,一方面提高和改善生产力,支持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强化自身的自主开发能力,推动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建立技术和品牌,增加城市的竞争本钱。因此,城市开发需提供有利吸引科研力量和集聚人材的空间载体,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协同,创造经济效益。
           
           3.4.3. 功能分区
           
           依据整体的职能分工、规划结构、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整个滨海地区可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各自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各具不同的产业导向,分区内由不同组团组成,支撑城市全面而平衡的发展。四个功能分区的发展策略、动力和其他内容如下(见图3.2):
           
           (1) 赣东海洋产业促进区-建设海洋赣榆为目标,依托巩固的海洋捕捞和养殖产业基础、良好的滨海生态和景观资源,发展集生产、加工、配发、科研、旅游功能於一体的海洋产业基地。
           
           (2) 现代滨海新城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功能较为综合、层次较高,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市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连云港市对外窗口。产业发展相对全面,其中以集装箱港口、现代物流加工、商贸、教育和旅游为主导。
           
           (3) 灌东港口及临港产业拓展区-配合区域性道路和铁路的建设,拓展成为连云港市的副港口,支持港口业的持续发展。
           
           (4) 生态农业湿地保护区—依托规模大而集中的农田和盬场,巩固提升现有农产业基础,融入科研和旅游元素,优化产业结构。片区除了肩负起“城市粮库”的功能,也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丰富资源。
           
           
           功能分区 发展组团 发展策略
           赣东海洋产业促进区 海头/青口 — 强化滨海旅游的内容和产品组合,利用建设国家级中心渔港—海头港的契机,结合现代休闲渔港(Fisharina)的发展概念,加入游艇停泊、渔人码头、海上垂钓等休闲设施和活动,丰富现有海州湾旅游度假区的吸引力。— 青口以海州湾海洋产业基地作为功能定位,依托赣榆海洋开发区,继续深化海洋食品育苗、捕捞、养殖、加工、销售和集散的链条,提高增值;并进一步开拓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
      


      3楼2006-02-02 15:51
      回复
             
             
             
             功能分区 发展组团 发展策略
             赣东海洋产业促进区 柘汪 — 提升国家二级渔港柘汪港成赣榆县第二个现代休闲渔港,配合海洋产业园建设,巩固海洋捕捞、珍品养殖的产业优势;同时,发掘针对日照及鲁西内陆客源的新型滨海旅游市场。— 借用岚山已形成的企业群的先发优势和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经济洼地优势作经济优势融合互补,开拓临港产业园(包含海洋产业园)吸引岚山港配套工业、临港产业的进驻,一方面为柘汪提供就业,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和孵化自己的产业。
             现代滨海新城区 主港区 — 包括主港区(含港池)、北崮山、连岛、临港产业园区及朝阳镇。— 中远期将对城区有较大环境影响的露天原材料堆货场和相关散杂货泊位南移至燕尾港新港,利用港池航道扩深,逐步实施向集装箱枢纽港转型,同时加快商贸物流配套建设,包括结合中云物流配送中心及临港产园成增值物流园,发展朝阳商贸园。— 充分发挥海港(内外港)的旅游价值,利用泊位重组,建设邮轮码头,结合会展中心及在建的商务中心,以及"陆桥专列″铁路车站,形成陆桥旅游门户及城市滨水旅游核心。— 提供优质、高端的度假酒店设施,发展连岛成生态旅游度假胜地,但同时尽量保留原有渔村风貌和氛围,沿西大堤内外至北崮山发展一系列海上休闲活动设施。
             新城市中心 Ÿ 以新型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带动形成不同於主港区的现代滨水城市氛围,高品位的工作和人居环境。Ÿ 创造空间形态,滨海公共空间和发展主要公共建筑与设施,建立新城市中心的功能和象徵性的新形象。Ÿ 以轻轨连接至现有中心城区—新浦/海州区。
             灌东港口及临港产业拓展区 燕尾港 Ÿ 中远期发展成连云港的副港区,承接由主港区转移过来的大宗散杂货、生产资料中转的功能,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河口式港区,并发展临港产业园区,招揽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形的临港产业。Ÿ 远期如集港箱货运需求增加,而主港区因各种考虑不能作进一步扩展,副港区通过填海提供集装箱港口泊位,同时强化内河运输功能。
             
             
             
             4 专项规划
             
             4.1 土地利用规划
             
             4.1.1. 用地布局及规划
             
             根据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布局,综合考虑现状建设条件,从区域规划的层面,将规划区内的土地分为十二个类别,构成土地利用大纲,作为下一层土地开发规划的导引性框架。有关土地用途分类及规划意向载列如下,其空间布局展示於图4.1:
             
             (1) 城市综合发展用地-城市功能较完备,规划作为地区的城市生活服务和行政办公中心或主要居住人口增长区。其中滨海新城的教育科研和体育用地所占土地的比例会比较高。
             
             (2) 商贸文娱用地-土地用途以商业、贸易、旅馆业、文化娱乐用地为主,以配合连云港主港区一带作为旅游和港口贸易基地的规划。
             
             (3) 港口及相关後劝设施用地-集中分布在连云港主港区的南岸和燕尾港镇的临海地区,主要是作货运码头和相关港口设施的发展。
             
             (4) 工业及仓储用地-包含连云区现存的工业建设,集中布置在铁路和主要干道附近,方便货物流通配送。
             
             (5) 海洋产业综合发展用地-规划为开拓海洋产业链的功能复合集约发展区,土地用途结构侧重低污染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教育科研用地、旅游及相关配套设施用地。
             
             (6) 策略性发展用地-预留用作城市扩展的用地,其土地利用性质和结构视乎届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再作确定。
             
             (7) 区域性基建用地-规划作建设市域大规模,对维持城市基本运作起关键作用的设施。
             
             (8) 铁路用地-包含铁路编组站和铁路货场。
             
             (9) 城市绿地-主要覆盖後云台山和连岛一带成片的林木地区,作为城市森林,严格限制开发建设。
             
             (10) 农地-包含前云台山南面,种植条件良好的大面积农田。
        


        4楼2006-02-02 15:51
        回复
               
               (11) 生态绿地-主要覆盖城市的乡郊地区,包含自然植被和布局分散的村庄和集镇。生态绿地内适度限制城市化发展,维护乡镇地区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12) 水域-包括江、河、湖、水库、滩涂湿地、低洼地、盐场和离岸水产养殖场。
               
               4.1.2. 岸线利用
               
               配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以及现状建设条件,建议将规划区的沿海岸线按主要功能,划分为以下几类:
               
               (1) 生活旅游岸线
               
               (2) 生态保护岸线
               
               (3) 港口生产岸线
               
               (4) 海洋生产岸线
               
               (5) 工业生产岸线
               
               
               4.2 产业规划
               
               4.2.1. 主要规划考虑
               
               东部滨海地区应利用和挖掘临港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和港口物流经济为核心产业范围,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其上、下游产业及其他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整体上实行二三产业双轨并行,在接受国内外经济梯度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兼备有序、具重点、跨越式的产业发展策略。建立内具关联、与市域和区域经济互补策应,外能链接、融入全国以至全球产业链的产业结构。
               
               透过建立和整合不同园区,创造和优化产业集聚的平台和条件,同时结合相关科研力量,促进产学研互动协同,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Innovation Capacity),支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布局要综合考虑和合理平衡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
               
               — 配合城市化和空间发展方向
               — 港城一体化的有机互动
               — 城乡人力资源与就业结构的优化
               — 绿色考虑—资源耗损及生态保护
               
               4.2.2. 策略性方向及布局
               
               主要导向性产业包括海洋产业,物流及临海产业、旅游及休闲产业、知识产业、能源产业及贸易金融产业,有关的策略性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初步规划如下(见图4.2)∶
               
               海洋产业
               
               — 对现有初级资源加工型的渔苗养殖进行产业升级,针对区域人口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有利因素,加快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海洋鲜活食品捕捞和养殖的高端市场,同时建设海水和工厂化养殖基地。
               
               — 开发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医药等增值产品,形成以海洋生物为基础的产业链,特别是海洋医药这块,可强化连云港逐渐集群成形的新兴产业板块—新医药。
               
               — 发展功能复合的现代化休闲渔港(Fisharina),结合商业海洋捕捞基地,渔业休闲观光体验活动,以及游艇停泊设施等,延长产业链并与旅游休闲产业藕合。建议透过新建或提升,於柘汪及海头各设现代休闲渔港。
               
               — 於柘汪开发海洋产业园区,结合现代休闲渔港,利用良好的高速道路网络的疏远条件,发展成各类海洋食品及产品加工、销售和集散的专业型临港产业园区。
               
               — 提升海洋产业整体的科技含量,除技术改进外,注意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管理。
               
               物流及临港产业
               
               — 配合港口建设,加快及提升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强化连云港主港区由生产资料中转港逐步发展成集装箱枢纽港的角色和竞争力,同时促进城港一体化的发展。
               
               — 加快建设中云区物流配送中心,中长期与相邻的临港产业园区整合为增值物流园,在仓储、配送等基本物流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增值物流服务,目标定位为提供第三方物流,外向型为主,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增值物流园区。
               
               — 於朝阳镇建设商贸园(Gateway Trade Park),为沿海、沿桥、以至日韩地区提供一个常设的贸易平台,具备大宗商品交易、展示、综合信息的功能,强化陆桥尚待挖掘的双向贸易潜力。
               
               — 依托不同性质的港口,发展两类临港产业。於连云港主港区的临港产业园区(建议与物流配送中心整合,提升为增值物流园)发展外向型为主(亦可包括内贸性质)、环境污染少的深度加工业,特别瞄准在双向的产品供应链上需依赖水陆联运,并可透过将部份的加工程序在连云港港口(附近范围)处理而减少物流费用和时间的产业,而并不局限於发展或吸引某一独特门类的产业,又或是所有生产程序在空间上必须集中处理的产业。
          


          5楼2006-02-02 15:51
          回复
                 
                 — 中长期於燕尾港新港发展依托不同专业化港口设施的临港产业,特别是不同生产资料的规模化、专业化、土地和技术密集要求高的加工产业。
                 
                 
                 旅游与休闲产业
                 
                 — 针对目前旅游产业档次偏低的问题,建议采用"扩大、丰富、提升、整合″的产业发展综合策略—扩大旅游空间框架、丰富景点门类,提升内容体验,整合旅游产品。
                 
                 — 扩大旅游空间框架∶突破景区这种硬性的、划定的旅游空间,采用较灵活的旅游场所创造(Tourism place making)手法,在整体东部滨海地区营造新颖、独特的旅游产业空间(例如:柘汪及海头的现代休闲渔港、埒子口城市湿地等)。
                 
                 — 丰富景点门类∶在目前实际上以「山」、「海」自然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景点外,发掘「城」的潜力,特别是滨海城市景观、海港(包括现代休闲渔港)魅力、运动设施、工业建筑,会议层览等,均是拓展门类(typology)及旅游产品(product)的适当主题。滨海新城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门户功能和形象意义,更是跳出固有的、地方性的、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思维框架的一个好主题。
                 
                 — 提升内容体验∶对目前以观赏为主、单一的、被动的传统旅游内容和体验方式予以提升,渗入更多互动性、参与性、知识性较重的设计元素。
                 
                 — 整合旅游产品∶完善旅游的流动空间结构与组织,整合不同旅游景点、线路和设施,强化旅游门户(Tourism Gateway)的集散支援功能,挖掘协同效应,方便不同类型的旅客和出游方式。整合不单针对东部滨海地区与市域,亦放眼与周边,特别是与山东半岛的黄金海岸。
                 
                 知识产业
                 
                 — 作为以知识为本的产业,其战略目标包括∶加强第三产业质量,优化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建立自我创新能力和知库,带动城市和区域的产业提升更新;发展成同类高等教育的市场领导者,同时强化连云港的城市品牌形象。
                 
                 — 利用筹办教育产业园区的契机,建立重点以海洋、物流、能源、商贸等应用科技和管理技术为主的高等教育园区,集聚相关的科研人材力量,配合和支援连云港的经济发展。
                 
                 — 园区於滨海新城未来核心区集中建设,配合新型园区的形象和设计,同时亦利用园区作为基础建设,带动核心区的发展,以及人口及商业活动的迁入。
                 
                 贸易金融产业
                 
                 — 作为支援港口及物流的持续发展,加强贸易金融产业基础建设。短期策略是依靠连云区金融商务设施,特别是通过以围绕国际展览中心建设的商务中心区,提升港口商业後援的功能。中远期随着陆桥向商桥产业带的过渡,要进一步强化有关功能,满足跨省及跨国的贸易、物流、金融机构进驻的需要。
                 
                 — 贸易金融产业将集中布置於滨海新城的东西两翼,东翼(现连云区内)容纳与港口有紧密操作联系的商业功能;西翼(滨海新城核心区)以金融、保险服务以及国外商业机构为主。
                 
                 能源产业
                 
                 — 东陇海产业带将会是苏北地区未来的发展重心,而东部沿海的持续发展以至中部省份的崛起,对能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即将投产的田湾核电站是建立新型能源生产基地的基础,是连云港发展能源产业的主要建设。
                 
                 
                 4.3 港口规划
                 
                 4.3.1. 主要规划考虑
                 
                 连云港港处理的货物吞吐量落後於其他沿海港口,腹地经济发展滞後(苏北、东陇海沿线)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考虑是港口竞争的范式转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港口成为综合物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区位成为决定现代港口竞争力的关键条件,其中牵涉考虑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
                 
                 (1) 陆向腹地
                 
                 — 货运需求(包括中转及国际多式联运)
                 — 集疏运条件
                 
                 (2) 海向腹地
            


            6楼2006-02-02 15:51
            回复
                   
                   — 航线及班轮的选择
                   — 作为停靠港的级别
                   
                   (3) 港口经营与运作
                   
                   — 作业能力(泊位、航道、陆域用地、效率)
                   — 物流配套
                   — 收费结构
                   
                   (4) 竞合态势
                   
                   — 比较优势
                   
                   
                   当代的国际性货运港口就以上各方面均享有较好的综合条件和优势,特别是在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下,通过提升通航能力、泊位水深等,方可取得海向腹地的主动权。当然具有强大陆向腹地在货源上有基本的保障,但即使在这方面稍逊,亦可依靠港口提升挂靠港地位而争取和奠定中转的角色。当然,现代的港口更必须利用港口於产业链的枢纽功能,进一步吸引临港、增值加工工业/产业的集聚,挖掘港口物流的发展潜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港口在地区与全球经济融合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及其不可取代性。
                   
                   4.3.2. 港口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连云港港口目前以生产资料中转港,大宗散杂货运输为主,是中西部能源外运的重要口岸,港口设施於主港区集中布局,其中有些特点,影响港口未来发展和空间布局,现宏观综合分析如下∶
                   
                   · 连云港港以原材料散杂货为主要货种,但近年集装箱吞吐量的年增长率持续远高於港口总吞吐量增长,近日更已超越中山港,升沿海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主港区现有2个集装箱码头泊位,属2.5万吨级,位於庙岭港区,已开始出现超负荷情况,即使提高装御效率,面对未来持续增长(2010年估目标200万TEU,总吞吐量达亿吨),樽颈肯定出现。
                   
                   年份 港口吞吐量(万吨) 增长率 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增长率
                   2005(1) 5000 14.9% 80 60%
                   2004 4352 16.0% 50 66.1%
                   2003 3752 13.1% 30.1 46.8%
                   2002 3316 8.4% 20.5 31.4%
                   2001 3058 --- 15.6 ---
                   备注:(1) 估计数字—上半年实现港口吞吐量3000万吨,集装箱运量累计完成36.5万标箱。
                   
                   — 作为直接腹地的苏北地区,集装箱货物的年生成量超过40万TEU,但通过连云港港出口的仅占25%,其馀大部分则输往青岛港和上海港。据了解,主要原因是连云港的集装箱班轮和航线不足,部份於境外中转,只能作为支线港,向邻近枢纽港喂给,导致中转海运费偏高,在运输成本上缺乏竞争力。
                   
                   — 连云港的五大支柱货种分别是煤炭、铁矿石、化肥、氧化铝和集装箱。青岛、日照、天津三港的经济腹地接近,日照的腹地几乎相同,而煤炭和矿石亦是这三个港口共同的支柱货种,同样争取陆桥地区作腹地范围,连云港没有绝对的物流优势。
                   
                   — 国家发改会刚批准(2005年9月)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扩建项目,在现有7万吨级航道基础上进行扩建,在水深—11.5米、底宽160-180米、航道长22.61公里的基础上,浚深至水深—16.5米、底宽230米、航道全长32.3公里,可容15万吨级散货船乘潮通航和10万吨级集装箱船全天候通航。这无疑增强了连云港作为提升挂靠港等级的最坚实的条件。
                   
                   — 目前的支柱货种(原材料)以铁路作为集疏运方式,通过港口专线连接至陇海线,其中亦包括水陆联运的集装箱专列,港口的集疏运对铁路的运输依存度逐年加大(铁路疏运在连云港港疏运比重1998年的18.5%上升至2002年的30%),长远恐怕铁路疏运能力不足。但若进一步加强港口铁路专线的建设,连云区的城市空间分割、交通混集,以及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只会越趋严重。
                   
                   4.3.3. 港口发展及布局规划建议
                   
                   对於港口的发展规划和新港选址,就目标和以上的发展条件综合分析,初步建议分阶段建立港口群和实现港口专业化和分工(见图4.3)∶
                   
                   — 中远期内主港区走内涵式发展,提高现有集装箱泊位作业效率,利用现有未使用的深水泊位(庙岭港区),巩固已有腹地市场及优化服务条件(包括物流送中心,集疏运网络等),维持与邻近枢纽港(上海、青岛、斧山等)的合作关系。
              


              7楼2006-02-02 15:51
              回复
                     
                     — 待航道扩建项目完成後,提升和扩展现有泊位,同时建造新深水泊位(通过调整部份现有散杂货泊位),以迎合船舶大型化和枢纽港港口的作业能力需要,配合未来集装箱吞吐量预计的增长,逐步实现将主港区转型成集装箱枢纽港,争取并开拓海向腹地成更多国际航班的停靠港,进一步强化海陆、海空联运功能和陆向腹地市场。港口外围提升各类产业平台园区发展及物流安排(增值物流园结合出口加工及物流增值服务),推动由现时的生产资料中转港转型成为集聚港(含加工、整合功能),同时於朝阳镇范围建立商贸园(Gateway Trade Park),进一步强化港口独特的、依托陆桥的双向商贸功能,更好地利用後云台山车行隧道(需拓宽及提高安全行驶条件),提供东部联运通道,以减低对现有西部通道(公路及铁路)的依赖和改善港口交通与城市交通混行的情况。
                     
                     — 中至远期逐步搬迁部份牵涉大宗原材料散杂货泊位及操作至燕尾港,特别是那些不利於改善优化港池生活旅游环境的用途(如靠近港池西端的露天煤炭、矿石堆场等)。利用泊位重组安排的机会,於港池西端建设邮轮码头,结合圩沟的会议展览中心和在建的商业中心。
                     
                     — 燕尾港的建设配合沿海铁路与相关港口支线的实施,於"十一五″期内完成。根据实际情况,最快可於"十一五″後逐步实行搬迁对环境具不良影响的港口操作至燕尾港,结合陈家港的化学品港口,发展成专业港口集群,并利用邻近相连滩涂提供的广大土地资源,集中发展土地、技术和资本密集的临港产业和工业。
                     
                     — 远期若集装箱港泊位需求增加,而主港区(现有的南面港区)同时充份挖掘时,集装箱港的扩展将会面对三个战略选择(Strategic Choice)∶(1)可於拦海大堤南面(规划北港区)填海造港;(2)於现有港池沿高公岛填海东扩;(3)於燕尾港作外延扩展建造新港。基於以下宏观和初步的规划分析,我们倾向选择新港选址为燕尾港。
                     
                     
                     
                     选址 规划考虑
                     北港区 Ÿ 连云区的港口交通将会大量增加,虽然可透过云台山隧道等新建/扩建道路疏导,但滨海新城的城市交通和港口集疏交通互相影响的情况始终会有所恶化。Ÿ 连岛的海岛生态旅游度假氛围和价值,以至整个旅游体验(要经过融合成港区一部分的西大堤)将会受到根本性的破坏,不利国际滨海旅游胜地的建立。Ÿ 坐拥山海城的海港事实上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北港区的港口用途在技术上却不是没有替代选址。Ÿ 选址很大程度上符合狭义的成本效益考虑,因可与南面港区共享港池和航道疏浚带来的作业(水深)条件,而且产生一定的集聚效益。
                     向高公岛填海东扩 Ÿ 提供良好契机将进出港口的主要通道整体东移,很大程度上减低连云区的生活性交通与生产性交通混行的情况,但需另建港口铁路专线。Ÿ 表面资料(卫星园像)显示具水深条件,而且位置上不直接面对大海,曾有专家论证认为可建设开敞式码头泊位 (1)。Ÿ 与相邻的高公岛风景游览区及宿城风景区的景观和旅游资源产生一定的不协调和不相容;另外,与田湾核电站在运作上可能出现互相制约的情况,需作详细研究。
                     燕尾港新港 Ÿ 属淤泥岸线且水深条件不足,需进行疏浚整固,但与运河直接连系,有利内河集疏。Ÿ 陆域空间制约较少,有利大规模发展港口配套设施,亦有助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促进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Ÿ 位置上更接近苏南,有利争取直接腹地的货源。Ÿ 为主港区发展海港旅游,建立更好的滨海新城形象提供条件。
                     备注:(1)《连云港卷∶辉煌十五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P.130
                     
                     — 除客货运港口外,建议於柘汪及海头建设现代综合休闲渔港(Fisharina),配合"海洋赣榆″的发展概念和海洋产业的发展。渔港是建议的海洋产业园区的组成部份,空间上整合捕捞渔港与休闲海港,但操作上分开互不干扰。
                


                8楼2006-02-02 15:51
                回复
                  2025-08-23 16:50: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4 综合交通规划
                       
                       4.4.1. 主要交通运输问题
                       
                       规划区现有的交通网络相对简单,对外的交通连系主要依靠同三高速、204国道、连徐高速、324省道、新墟公路、陇海铁路,以及由灌河口通向宿迁市的运河。通过分析交通运输现状,综合评估建议的总体发展构想、产业布局、港口布局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对城市交通运输带来的影响,总结规划区现有长远发展潜在面对的主要交通运输问题如下∶
                       
                       (1) 滨海地区欠缺高效的区域性交通网络—建议的两翼展开、组团分工的城市发展模式,需要一个与滨海地区整体发展格局相配的交通网络,推动发展组团之间的功能互补,发挥协同作用,促使区域的平衡发展。
                       
                       (2) 与外围区域交通网络的连接点不足—滨海新城对外的交通连系,除了连徐高速以外,主要依靠汇聚於新浦区的公路网,以及陇海铁路。作为连云港发展成为沿海枢纽港口和物流基地的火车头,滨海新城未来的货运交通量将会快速增大,需要增强与区域交通网络的直接连系,以配合推进港口及物流产业发展的高效化。另外,规划作港口及临海产业发展南拓选址的灌河口一带,目前的对外交通基建只有324省道和沿灌河通往宿迁市的运河,严重局限其发展潜力。
                       
                       (3) 滨海新城呈现交通樽颈状况—现时,进出港区一带的车流主要是经後云台山与北崮山之间的连云区。随着港口货物处理量不断增加、物流产业在连云区的西面和南面集聚发展,以及北崮山西面的新填海区开发,现有的交通隘口将会出现樽颈状况。
                       
                       (4) 港口生产性交通与城市生活性交通混行—进出主港口的车辆主要使用後云台山与北崮山之间的大港路和中山路,途经连云区的商业、居住核心区。当港口所产生的车流量逐渐增大,生活性与生产性车流的相互干扰就愈见显著,一方面影响港口运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体量大、污染性高的货车损害城市生活区的环境素质。
                       
                       (5) 交通运输模式对道路的依赖性—道路是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渠道,过於依赖道路作为客货流动载体的城市发展模式,会使道路用地的比率偏高,不利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亦未能充分发挥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区位优势。
                       
                       4.4.2. 交通规划目标
                       
                       综合考虑上述交通运输的问题及滨海地区的整体发展定位与目标,确定规划区的交通规划目标如下 :
                       
                       (1) 强化规划区与外部区域交通网络的联系,构建高运作效率的交通运输系统,配合港口的规划发展,促使连云港成为东部沿海的区域物流枢纽和国际性枢纽港。
                       
                       (2) 重新安排组织现存和已规划的道路交通系统,将过境车流边际化,尽量分隔生产性和生活性的车流,以使道路的运作更具效率和保障城市的生活环境素质。
                       
                       (3) 满足滨海地区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需求,以尽量发挥各发展组团的区位及资源优势。
                       
                       (4) 加强各发展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资源分享及功能互补。
                       
                       (5) 配合旅游规划建议,为连云区北崮山一带创造利便旅客出游、集聚人流的交通条件,促使成为区域性的旅游门户。
                       
                       (6) 平衡不同交通运输模式的使用,帮助建立生态型城市的形象。
                       
                       (7) 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基建设施,以节省城市发展初期所需的投资。
                       
                       4.4.3. 交通运输发展策略
                       
                       为达致设定的交通规划目标,建议采用以下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
                       
                       (1) 构筑一个有等级划分的道路网络骨架,将跨区域、发展组团间和组团内的往来车辆分流,避免不同空间层面的交通流动相互干扰,从而优化整个道路网络的运作效率。
                       
                       (2) 增加规划区与外部区域交通网络的的直接连结点,从而增强滨海地区的辐射吸引力。
                       
                       (3) 将产生较高交通流量的土地用途靠近城市主要道路规划布置,藉此减少整体运输的需要及减低对道路基建的压力。
                  


                  9楼2006-02-02 15:51
                  回复
                         
                         (4) 通过开拓轨道及海上交通运输,减低对道路的依赖,增加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的运作效率,同时帮助建立生态型滨海城市的形象。
                         
                         (5) 合理配置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多式换乘系统,鼓励公交与轨道交通的使用。
                         
                         (6) 在连云区的临港地区,集中设置主要的海陆交通客运枢纽站,促使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形成。
                         
                         4.4.4. 交通规划建议(见图4.4)
                         
                         对外交通
                         
                         (1) 公路
                         
                         规划区与外部区域道路的连系将主要依靠现存的同三高速、连徐高速、204国道、324省道、新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的临(沂)连(云港)高速和242省道。
                         
                         为配合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建议沿蔷薇河/临洪河建设一条快速干路—"奔海大道″,分流与新浦区之间道路交通,以免现有的新墟公路出现超负荷的情况。
                         
                         为避免进出主港口的车流过於集中在北崮山与後云台山之间的连云区及将过境与滨海新城的内部交通分隔,规划临连高速和242省道於滨海新城西面,临洪河东侧与奔海大道交汇,衔接区内道路网,并继续导引过境车流经前云台山与後云台山之间的242省道离开、部分港口车流经云台山隧道或中山路(黄海段)进出主港口。另外,建议新建一段公路,将连徐高速与後云台山东侧的港口道路网直接连系,分流港口的道路交通。为有效分流港口的道路交通至後云台东侧和应付港口交通流量的增长,须适当取直中山路(黄海段)的个别路段,以提升道路的通车容量。
                         
                         (2) 货运场站
                         
                         为配合规划区内的港口及物流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建议在主港口、燕尾港副港口、连云区西侧、朝阳镇、柘汪镇各设置一处主要货运场站。场站的选址须靠近快速干路或主干路。
                         
                         (3) 铁路
                         
                         主港口继续使用现有的陇海铁路作为轨道货流通道。由於南北向的沿海铁路的建造将会大幅扩大连云港的货源腹地,因此建议在将於两铁交汇处建设的包庄编组站与现有的云台山编组站之间,预留复线工程通道,因应轨道运输的需求增长情况,提升港口铁路的承载能力。进入港口的货运列车在云台山站编组分时驶入港口区域或在此站卸货经道路配送至周边的物流园区。货运站集中布置在主港口和云台山西侧的物流园区。
                         
                         燕尾港港口区域透过已规划的支线铁路与沿海铁路连接,南接苏南、北於包庄与陇路铁路接轨。分别在港口作业区及临海物流园区设置货运站。
                         
                         为促使连云区(北崮山)成为连云港的"旅游门户″,建议结合考虑邮轮码头的中长远规划,在大港路附近增置一处客运火车站,方便转乘,作为通往中、西部的旅游专列—"东方快车″的起始点。
                         
                         随着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人口逐渐增加,社会和经济辐射力不断增加,预计在规划期中末段,与旧城区之间的公交客运需求足以支持兴建一条轻轨,连系新旧城区的核心地带。同时,轻轨可规划设计成为旅客穿梭城区内主要景点的主要交通工具。
                         
                         
                         (4) 内河水运
                         
                         依托连云港的水文系统,在现有由灌河、盐河,善後河构成的运河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内河水运网络,促进港口及物流业的发展,增强临海产业的货物集聚和配送能力。建议结合规划的新墟运河和通榆运河,沿现玉带河、蔷薇河、临洪河,适当取直疏浚个别河段,提升滨海地区与其腹地之间的内河运输容量,形成北至赣榆、西通新浦、海州、东海,南达灌云、燕尾港的内河航道网络。其中,连系旧城区与新填海区的一段运河,可兼作旅游客运用途。
                         
                         (5) 港口
                         
                         依据港口规划研究的发展建议,计划将现有的连云港港口改造提升为高效的国际性集装箱港口,可停泊最新一代的集装箱货轮,作为连云港的主港口。同时,配合沿海铁路和连盐通高速公路的实施,规划在燕尾港镇建设副港口,主要承担大宗散杂货、危险品及原材料(如煤炭、矿石等)的出入口港功能,支援连云港港口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10楼2006-02-02 15:51
                    回复
                           
                           配合内河水运网络的建构,建议分别於青口镇、滨海新城物流园区外围、燕尾港港口区布置内河码头,作为内河货船装卸货物的主要地点。
                           
                           因应休闲海上旅游的兴起和争取发展成为东部的名牌滨海城市,建议在新填海区建设一个游轮码头,为开拓沿海名城(如青岛、上海)海上旅游路线提供硬件。另外,配合海港的整治改造,长远在连云港港池建设一个邮轮停靠港,吸引消费力较高的海外游客。
                           
                           为配合赣榆沿海一带的海洋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建议在海头和柘汪各设一处现代渔港,前者属旅游性质,以发展休闲渔业为导引;後者属生产性质,以支援海洋加工和物流园区发展为主要功能。
                           
                           (6) 长途客运站
                           
                           配合规划区的空间发展布局和旅游发展规划,建议在连云区、新填海区、副港区、海头、柘汪各设一处长途客运站。其中,连云区和新填海区的长途客运站与公交客运总站共同设置在轻轨站附近,形成对外与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交汇处、人流集散的主要场地。
                           
                           区内交通
                           
                           规划区内各发展组团之间的交通连系,主要是依靠204国道和242省道。除此以外,通过增加与高速公路的连接点,使用同三高速/连盐通高速成为规划区外部的主要连络通道。各发展组团的内部道路系统大体上由快速干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层次构成。
                           
                           
                           4.5 旅游发展规划
                           
                           4.5.1. 基础分析
                           
                           旅客来源
                           
                           2004年连云港市接待海内外游客613.4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03万人次,占总数的0.66%。入境游客比例较江苏省全省的2%还要低。入境游客以来自亚洲和欧洲的为主,其中前三位分别为日本、港澳台、韩国。游客的人均消费亦偏低,2004年为856元,较全省的950元低94元(约10%)。
                           
                           目前连云港市国内游客主要集中在省内,其次为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其中省内游客占约57%。来连旅游目的主要为度假旅游 (49%)、商务会议 (22%)、公务活动 (20%)。
                           
                           旅游资源
                           
                           连云港市的旅游资源以海岛景观、山水风光、摩崖石刻、古建筑、文化遗址为主。在空间分布上,这些旅游资源集中在连云港市市区内的云台山自然保护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锦屏山及连云港港周边。
                           
                           (1) 自然旅游资源
                           
                           连云港市拥有多个近岸的海岛,包括连岛、竹岛、鸽岛及秦山岛等,其中连岛是江苏第一大岛,离岸较远的还有素有江苏鸟岛之称的前三岛。在连云港市的海岸有数个环境优越的沙滩,包括连岛上的大沙湾海滨浴场及苏马湾海滨浴场,近连云港港口的凰窝海滨浴场、北崮山北侧的西墅海滨浴场、海头镇的海州湾海滩。
                           
                           (2) 人文旅游资源
                           
                           连云港市的现有主城区以及毗连的锦屏山和前台山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教的遗迹,当中包括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上的东汉佛教摩崖造像及摩岸石刻和锦屏山上有"东方天书″之称的将军岩画;海州古城的古城风貌和格局等。除了实体的古建筑和文化遗迹外,主城区和毗连山体经过千多年的人类建设发展,亦隐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於文学创作、民风民俗、地方工艺和特色产品,其中最为人熟悉的是分别以花果山和东磊山为创作背景的《西游记》和《镜花缘》。在众多的特色产品中,以贝雕画、天然水晶和在渔湾一带出产的云雾茶最著名。连云港市的天然水晶产量居全国之首,出产的云雾茶,与苏州的碧螺春、宜兴的阳羡、南京的雨花同称江苏四大名荼。
                           
                           
                           (3) 市区内其他旅游资源
                           
                           除了上述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外,连云港市近年新建的国际展览中心、连接连岛与大陆海岸的拦海大堤(又名西堤)、东堤水晶市场等现代建设也成为了旅客行程上的热门选择。坐落在连岛西侧的江苏海上训练基地,是国家帆船、帆板人才的培训基地,连同西堤两侧的海面,是进行水上和水岸活动的理想场地。
                      


                      11楼2006-02-02 15:51
                      回复
                             
                             (3) 建立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发掘展现城市的个性和魅力。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缘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海滨特色景观,开发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并透过重新组合包装,尽量发挥山、水、城的自然地貌优势,重点树立突显连云港"活力之港、文化之城″的形象和"滨海旅游名城″的品牌。
                             
                             (4) 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推动旅游全方位的协调发展。依据各种自然及人文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以主题式的整合开发模式,将具备类同特质的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集聚联系,划定旅游主题分区,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的特色,又能相互联动补充的空间发展格局。同时配合不同的旅游开发主题,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氛围,加深旅游体验。
                             
                             (5) 旅游发展市场化。将目前以资源为主(Resource-driven)的旅游开发转变成以需求(Demand-driven)与资源并重的旅游开发策略。资源并不局限於自然和人文景观,亦包括同步建立的城市品牌的个别元素。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需求,规划开发和组合旅游产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加快发展国际旅游,重点开拓高消费的客源市场,藉此提升城市旅游品位,进一步推动连云港旅游业的发展。
                             
                             (6) 建立"出游基地″(Tourist Hub),作为旅游交通枢纽,为旅客提供市内和其他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资讯,集中布置旅游配套设施。利用出游基地的建设,方便旅客观光游览,并强化连云港作为周边地区及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门户″(Tourist Gateway)的角色。
                             
                             
                             4.5.4. 旅游发展框架
                             
                             旅游发展主题
                             
                             从需求和资源双结合的旅游发展态势的角度考虑,在滨海地区应按以下旅游主题导向加强及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而目前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活动,亦应与多元参与模式的活动互相组织结合。
                             
                             · 商务会展旅游
                             · 滨海度假旅游
                             · 海洋旅游
                             · 湿地旅游
                             · 体育运动旅游
                             · 文化古迹旅游
                             · 自然/海岛生态旅游
                             · 科教工业旅游
                             
                             空间发展框架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按旅游发展的功能与主题,将连云港市区及周边滨海地区划分为不同区域,呈"两心、两轴″的基本空间发展框架(见下图),"两心″即分别设於海州区旧城区和连云区中心区的"旅游服务中心″,而"两轴″所指的是连云港市海岸一带的"蓝轴″和由锦屏山、前云台山、後云台山构成的"绿轴″。
                             
                             
                             
                             
                             
                             
                             
                             
                             
                             
                             
                             
                             
                             
                             
                             
                             
                             
                             
                             
                             
                             
                             两个旅客服务中心规划为旅客进入连云港市的门户和出游邻近景点与周边其他区域的基地。依托贯通中国中、西部及中亚以至欧洲地区的新亚欧大陆桥,可藉着开设旅游专列—"东方快车″,并在旧城区和连云区设置车站,使连云港成为这条城际旅游路线的始发站,利用"丝路之旅″和"休闲列车旅游″等主题吸引国内外游客。另外,可在港区设置邮轮停靠港,配合旅游专列车站的布置,将连云区进一步提升至区域性的旅游交通枢纽,增强连云港市的整体旅客集聚力,同时促进接收专列和邮轮航线沿途其他主要旅游城市的幅射,以推动连云港的旅游发展。
                             
                             "蓝轴″上的旅游发展主要与水相关,着重尽量发掘和利用水环境的旅游价值。"绿轴″则主要由山体连结构成,其旅游发展以绿色生态旅游作为基本元素,按不同区域各自旅游资源的特质,再渗入其他旅游元素,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侧重性。
                             
                             在这个基础发展框架内,将连云港市区和滨海地区分为不同的旅游主题片区(见图4.5)。
                             
                             沿海一带大体上划分为三个旅游主题片区∶海洋旅游区、滨海旅游区、湿地旅游区。海洋旅游区(Marine Tourism Zone)包含赣榆县的海滨地区以及离岸较远的秦山岛和前三岛,依托基础稳固的海洋捕获及养殖业、良好的海洋和海岛生态环境,发展与海洋相关并着重参与性的休闲与生态旅游产品。滨海旅游区(Waterfront Tourism Zone)包含滨海新填区、连云港港池及其周边海岸,发展以水为本、针对商务会展旅游及滨海度假旅游市场的多元化现代滨海旅游产品,为连云港建立一个鲜明的"活力之港″形象,并彰显其山、海、城有机融合的独特空间形态。湿地旅游区(Wetland Tourism Zone)的规划,利用埒河口的河口湿地为核心,结合周边的滨海滩涂,以湿地生态为核心内容,建设一块自然保育与科研教育并重的"城市绿洲″。
                        


                        14楼2006-02-02 15:51
                        回复
                          4.5.5. 旅游设施种类及分布
                           
                           规划的旅游景点、产品及设施可按旅游主题概括分为下列十大类。需强调设施可具备多样城市功能。另外,部分设施同时服务多於一个旅游主题,这裏的分类只显示其本质上的侧重性。主要的旅游景点、产品及设施分布参见图4.6。
                           
                           (1) 体育运动旅游
                           
                           · 港口滨海水上活动中心(Harbour-front Water Sports Centre)
                           · 游艇俱乐部(Yacht Club)
                           · 游艇停泊港(Marina)
                           · 西堤人工沙滩(Manmade Beach)
                           · 综合体育中心(承办大型体育赛事)(Integrated Sports Centre)
                           
                           (2) 文化旅游
                           
                           · 艺术馆(Arts Gallery)
                           · 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re)
                           
                           (3) 海洋旅游
                           
                           · 海事博物馆(Maritime Museum)
                           · 水族馆(Aquarium)
                           · 休闲渔港(Fisharina)(位於海头镇、柘汪镇)
                           
                           (4) 生态旅游
                           
                           · 城市湿地公园(Urban Wetland Park)(位於埒子口)
                           · 海岛(Islands)(包括秦山岛、前三岛)
                           · 生态农业观光园(Eco Farm)(位於灌云县东部)
                           
                           (5) 汽车旅游
                           
                           · 别墅式汽车酒店(Villa Motel)(布置在後云台山北侧)
                           
                           (6) 会议商贸旅游
                           
                           · 海洋博览中心(Sea World Expo)
                           · 商贸园(Gateway Trade Park)(位於朝阳镇)
                           
                           (7) 疗养旅游
                           
                           · 精品疗养酒店(Spa/Wellness Hotel)(位於北崮山)
                           
                           
                           (8) 科教工业旅游
                           
                           · 集装箱码头(Container Port)
                           · 核电厂(Nuclear Power Plant)
                           · 商贸园(Gateway Trade Park)
                           
                           (9) 休闲观光
                           
                           · 观光台(Viewing Deck)(位於北崮山、後云台山)
                           · 北崮山登山索道(Cable Car)
                           · 游船码头(Excursion Pier)
                           · 游轮码头(Secondary Cruise Terminal)
                           · 邮轮码头(Cruise Terminal)
                           · 海滨长廊(Harbour-front Promenade)
                           
                           (10) 休闲度假旅游
                           
                           · 帆船酒店(Island Hotel)(位於竹岛)
                           · 海岛风情度假区(Island Resort)(位於连岛)
                           · 渔港风情渡假村(Fishing Resort)(位於海头镇)
                           
                           4.5.6. 住宿及交通配套设施规划
                           
                           规划配合不同形式的旅游、满足不同客源市场的需要,建设不同种类、档次的特色住宿设施,当中包括位於连岛海滨的高档度假酒店、北崮山的精品疗养酒店、云台山的别墅式汽车酒店、竹岛上的标志性高级酒店、海州湾的渔港风情度假村。
                           
                           规划在连云区设置铁路客站,结合长途客运站和客轮/邮轮码头共同布置,形成旅游交通枢纽,打造旅客进出连云港,以及出游连云港周边地区及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门户″。
                           
                           建议在港池内和新填海区设置多个游船码头,开拓海上观光路线,方便旅客游览海港及其周边滨海水域的风景。游船可让旅客感受悠闲舒适的体验,同时饱览海滨的美景。另外,配合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开拓岛屿漫游路线。
                           
                           规划的轻轨可兼具旅游功能,设计推广成为旅客穿梭滨海新城与旧城区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
                           
                           为配合汽车旅游的发展,各主要景点需预留额外的停车空间。
                           4.6 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4.6.1. 生态系统构成
                           
                           规划区的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海域、河流、鱼塘、滩涂湿地、海岛、水库、丘陵山地、林地、农田、城市绿地。
                           
                           规划区内大部份地区未被城市化,自然生态环境保存良好。水资源丰富的临海地区,水文地貌多变,形成多样性的自然栖息环境。由西至东的河流连系临海与内陆的不同生态系统。
                           
                           4.6.2. 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策略
                           
                           — 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以促进系统的良性发展,尤其确保生态价值和敏感度高的地区不受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干扰和破坏
                           
                           —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适当采取生态恢复手段,以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
                           
                           — 评定不同地区的生态敏感度,采分级保护控制方法,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模式和强度的依据。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典型性、完整性的自然地域,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并在保护区外围设缓冲带,以控制城市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侵蚀。
                          


                          16楼2006-02-02 15:55
                          回复
                             
                             — 通过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等手段扩大生态用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在高生态敏感度的地区与城市建设区之间规划生态绿地,作为缓冲区,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免受城市发展的破坏。
                             
                             — 控制城市连片发展,设定城市发展区隔离带,形成区域性生态系统网络。
                             
                             — 在高速公路和城际道路两旁置设防护绿地,尽量减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 控制河道和湖泊等水体周边的土地利用开发,保护水环境的生态功能。
                             
                             — 依托自然水文环境,规划布置城市建设区的河道和绿地系统,对外连系生态绿地缓冲区,形成自然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发展格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负荷能力和发展条件,通过适度的开发建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服务能力。
                             
                             4.6.3. 生态系统空间布局
                             
                             规划区内的生态系统由下列八类生态分区组成,其空间布局详见图4.7.
                             
                             生态功能分区
                             
                             (1) 生态廊道(Open Space Corridor)
                             
                             由主要河道、滩涂湿地构成,作为区域层面生态系统的骨架,分隔城市发展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让生物可於重要生态区之间穿梭移徙,避免生物的活动受城市发展及经济活动的阻隔。
                             
                             (2) 自然保育区(Conservation Area)
                             
                             规划意向是对具有自然风貌和生态特色的垺子口地区实施保护,同时赏试开拓结合以保育为目的旅游、教育和研究用途。除有助保存区内现有自然景观的发展和不损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功能的教育、研究、旅游发展外,原则上区内不宜进行城市发展,
                             
                             (3) 自然护理区(Nature Reserve)
                             
                             规划意向是保护和保存区内现有的天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特别是部份邻近城市建设区的地区(如连岛和後云台山)加强植林绿化,改善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的环境。结合生态旅游的发展,优化自然景观和植林生态系统结构,确保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 湿地护理区(Wetland Reserve)
                             
                             涵盖东部沿海滩涂湿地、低洼地、盐场、水产养殖区,基本的规划意向是保存湿地和鱼塘的生态价值和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和保育湿地生态系统,加强现有湿地的生态价值和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在不损害湿地生态价值、功能和景观的前堤下,合理开发滩涂、监场。须进行深入的基线生态调研,对具不同生态价值进行序列分区,按不同生态价值分区实施相应的开发限制,部份可进行有限度的城市发展或静态的旅游发展计划,部份则不鼓励或严格禁止具污染性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发展。
                             
                             (5) 海洋保护区(Marine Reserve)
                             
                             规划意向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育、保护和保留天然海岸线,以及易受影响的天然海岸环境,包括在景观或生态方面价值高的地方。除有助保存区内现有自然景观和基於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绝对重要性的建设外,大体而言,区内不宜进行发展。
                             
                             
                             (6) 农田及乡镇生态保护区(Protecte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Landscape Area)
                             
                             规划意向主要是保存和保护良好的农地/鱼塘,以及保留乡镇地区的特色和景观风貌。农业用地范围内适当限制和导引居住区和非农业项目的建设发展,以确保农田林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7) 防护绿地(Green Belt)
                             
                             规划意向主要是利用天然地理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与各类保护区、保育区和护理区之间的缓冲地带,以抑制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扩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8) 现有及未来城市建设区(Existing and Potential Urban Area)
                             
                             城市建设区所包含的公共绿地,其规划布置着重构建形成一个完整,并与外部自然生态系统相衔接的城市绿地网络,以维护城市的天然水文地貌特徵,使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6.4. 可持续开发原则
                             
                             在开发利用对人类的建设和活动较为敏感的地方,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7楼2006-02-02 15:55
                            回复
                              2025-08-23 16:44: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 确定具旅游观光价值的景观保护区及相应的景观视点。
                               
                               4.7.3. 景观规划框架
                               
                               滨海地区的景观规划框架由景观通廊、景观节点、景观保护区、海岸保护区及景观视点五个元素构成(见图4.8)。
                               
                               经分析评价各类现状景观资源,建议将北崮山、後云台山、前云台山、锦屏山、赣榆县及连云区南面沿海的滩涂湿地(不包括副港口选址)、连岛及秦山岛等舥屿划作景观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需受适当规划限制,以确保景观特徵和素质得保持。另外,规划将连岛、北崮山北侧、埒子口河口湿地一带,具较高景观价值的天然海岸确定为海岸保护区,限制害海岸天然形态的建设工程。
                               
                               
                               基於业滨海地区的现状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评析,结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考虑,确定七个主要景观节点,包括连云港港(含连岛、後云台山)、前云台山、海州古城(含锦屏山)、埒子口河口湿地、临洪河河口/新填海区、海头镇及柘汪镇。景观节点所指的是具有旅游观光价值,兼备独特景观特色的旅游焦点地区。
                               
                               为彰显连云港的滨海城市特质和强调各景观保护区/景观节点之间的空间连系,规划多条景观通廊。景观通廊的划定以天然水文系统为基础,当中以水面较宽阔的通海河道为定线的主要依据。源於前云台山、後云台山和北崮山的三条景观通廊强调山、海、城的一体关系,指引未来临海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
                               
                               规划确定六个重要景观视点,除埒子口东侧的外,其馀视点均集中在连云港港池附近,包括後云台山上两个、北崮山上一个、竹岛和鸽岛各一个。位於港池附近的视点,其景观以海港内外海域、连岛、西大堤、云台山及新填海区的城市建筑与自然山水混合景色为主。未来滨海的城市建设须考虑对这些视点的景观影响,务求创造令人有山、海、城和谐融合的感觉。至於埒子口的视点,其景观主要由河口自然湿地和沿海滩涂构成。
                               
                               4.7.4. 空间形态塑造
                               
                               滨海新城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应充分考虑现状的自然水文地环境,着重强调依山傍水、山水城一体的独特而和谐的发展格局。城市的发展需注意与云台山等山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以云台山作背景,基本采用建筑高度自岸边向内陆递增的控制手段,塑造层次丰富并与山脊线的变化协调配合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尽量利用自然水文系统,构成水网交织的发展格局,着重城市空间与水的对话,将城市与水的界面柔化和模糊化。
                               
                               副港口发展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应体现其城市主要功能及与周遭平坦而开阔的空间环境相适应。作为一个货运港口及物流配送枢纽,城市建设的空间尺度建筑体量应较大,但建筑物不宜过高,城市天际输廓线的变化亦不宜太多太大。城市空间的整体布局应强调与海的关系。
                               
                               以海洋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主导城市建设的海头镇和柘汪镇,其城市空间形态应呈现密度较低、较疏离的建设布局,与海洋相呼应的空间开敞感。其中旅游区的城市设计强调人性化的空间尺度,配合渔港的风貌特色,营造以海为家的空间氛围。
                               
                               
                               4.8 开发建设计划
                               
                               本战略规划属前瞻性,线路性规划,下一步进行深化时要全面兼顾,制定具指引性但同时兼具弹性的开发计划,容纳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要求。现依据本概念性战略规划的内容,初步建议相应的开发计划按近期、中期及远期进行。
                               
                               
                               
                               
                               分期 城市发展 港口及交通设施 重要产业园区及公建设施 旅游发展
                               近期(近5年)(部分为5-10年) — 提升及改善连云区与主港区的城市空间环境— 开展滨海新城核心区填海及第一期建设— 燕尾港城镇拓展 — 扩建云台山行车隧道(及建设东部通道)— 提升主港区作业效率,扩建航道,利用未使用的深水泊位增加集装箱码头泊位— 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中云)— 燕尾新港、相关铁路和高速公路施工— 建设海头国家级中心渔港(结合现代休闲渔港)— 提升柘汪港成现代休闲渔港 核心区— 教育产业园(第一期)— 中央公园(第一期)— 中心商务区(第一期)柘汪— 临港产业园(第一期)(含海洋产业园) — 连岛高端旅游渡假酒店— 竹岛标志性酒店
                              


                              19楼2006-02-02 15: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