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夹雪吧 关注:237贴子:36,514

——————*******一天一篇诗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22-10-19 09:38回复
    ●《诗经》主要讲了什么?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2500-3000多年左右。《诗经》又叫诗三百,现今有内容的诗保留了305首。
    “诗经”里的“诗”字指的是一个人愿望、志向的表达。“经”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引申为纲领,一个社会需要有纲领性的东西,就叫“经”。《诗经》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以及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面貌。
    ●《诗经》中的诗是怎样来的呢?
    这些诗是周朝初年,就是周武王、成王那个时代,王宫里面专门派官员到民间去搜集流行歌曲,当初基本上是把这些诗当成流行歌曲来听的,那个时候又没有电影,又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夜晚,国王跟贵族也需要娱乐,就把这些诗歌拿到王宫里,由专业人士来给他们唱。这本来是一种娱乐,但是写到儒家的典籍里面,就不好这样写了,而是说国王想观民风,想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才来听的。这是儒家美化了的说法。实际上,就像我们听歌、追剧、刷短视频一样,并不是要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到春秋时期,孔子对诗歌有特殊的热爱。他历经千辛万苦搜集到3000多首诗,因为这些诗当中很多都有民歌性质,彼此容易重复,重复的就被孔子删了。3000多首,经过孔子的归纳整理与删除,只剩下305首。孔子一方面是热爱这些诗,另一方面是有他的文化担当,他觉得这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有人情、有社会现状、有喜怒哀乐的,千万不要让它们丧失了,要把它们记下来,并学会。于是,孔子把它们拿来当成教科书,他办了个大学,教这些诗及其他。
    这部《诗经》整理出来,哪怕只是这一件事情,都足以让孔夫子永垂不朽,因为《诗经》有全人类的意义。
    ——大部分转自流沙河


    IP属地:辽宁2楼2022-10-19 10:37
    回复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IP属地:辽宁3楼2022-10-19 10:38
      回复
        《周南》
        《周南》,周公统治下南方地区的民歌。
        采集范围大概是现今的陕西﹑河南﹑湖北一带,主要内容是颂扬周德及描写南方风情。共11篇。
        周公是谁,大家都知道吧?
        对啦、就是这位解梦大师周公。

        那大家知道“周公解梦”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大概3000多年前,周公写了一本书,叫《周礼》。在这本书《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诅祝》章节中,他首次明确提出了六大梦的解析。这是中国最早对梦做出解释的一部名著。
        然额,周公留给我们的,可不止解梦这么简单,可以说,周公所建立的典章制度,周公所倡导的文化精神,依然渗透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
        周公,姓姬名旦。又叫周公旦。
        他是周文王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发的弟弟,同时还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一生,辅佐了三位君主,而后功成名退。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主要指的是在成王继位初期,武王的两个兄弟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并且得到了一些东方小国的支持,其中就有奄国。当时辅政的周公东征平叛,故有“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之说。
        “四年建侯卫”: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五年营成周”:指的是周公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经营洛邑为东都。
        “六年制礼乐”:即周公颁布了一系列礼乐制度,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严格区分上下尊卑,加强周的统治。并出版发行了一本书——我们今天所说的《周礼》。
        “七年致政成王”:周成王长大啦,周公就把权力交还给成王。


        IP属地:辽宁4楼2022-10-20 10:44
        回复
          要说当年的这些事丫,还得从周公参与克殷的第一战,从武王伐纣的决胜战——“牧野之战”说起。
          一、牧野之战
          话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精锐之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向商都朝歌。

          商朝的主力军队一直在讨伐东夷,短时间内无法返回朝歌,商王纣临时组织起数十万奴隶和战俘开赴牧野前线,这些被强征的奴隶和战俘,早就恨透了商王纣,根本不愿为他作战。战争刚开始他们便纷纷倒戈,回手一起攻打朝歌。
          商王纣看着远处浩浩荡荡的大军扑回来,看着王宫内四处逃离还不忘记拿金银财宝的奴仆,看着除了妲己以外的轩辕坟三妖腾云驾雾的离去。至于苏妲己,就现有资料来看,妲己要么是奋战到死,要么被周军斩杀了,要么是自缢而死了,反正没有哪份资料说她是贪生怕死的。
          此刻惨淡而又凄凉的纣王,看着殷商六百年的江山毁在了自己手中,在这一步一步之下,纣王登上了曾经辉煌荣耀的鹿台,迎着熊熊烈火,袅袅炊烟,自焚而死。

          第二天,周公把大钺(yuè),大钺是权利的象征,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商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商朝灭亡。
          二、商周恩怨
          商与周的恩恩怨怨,要从商纣王的爷爷文丁和周武王的爷爷季历说起。
          商周两国原本是交好的。
          周武王的爷爷季历继位时,天下依然由商王把控着。此时的商王是纣王祖父文丁。周作为商西边最强大的“方伯”,商也不敢轻视,于是两国进入了蜜月期,季历与商王朝联姻,并被文丁封为“牧师”。
          然而,季历在位的时候是周人对外扩张的高峰期。季历十余年南征北战,几乎没有失败过,打下了一个强盛的周部落。
          季历的扩张引起了纣王的祖父文丁的警惕,联想到商自己是如何灭夏起家的,商王文丁不禁一阵胆寒,再看看周的崛起之势,他愈发认为周是商王朝的心腹大患,于是他找了个理由,将季历招到商都,软禁了一段时间,季历气愤交加,病死在了商都。
          季历的死使商周的矛盾进一步恶化。
          季历死后,他的长子周文王姬昌继位。
          姬昌继位的时候还很年轻,他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挑战商王朝,所以埋头发展,韬光养晦,并没有急于报仇。
          由于上一任西伯侯季历的扩张,姬昌在位的时候周人已经是西方最强大的诸侯了,季历也曾被商人赋予统领西部诸侯的权利。但是商王朝毕竟还是宗主国,周人并不能完全取代商人的位置。
          于是姬昌“广施仁义”,为西方诸侯进行裁判调停,维护部落间秩序礼仪,深得人心。在军事上也曾多次对外征伐,曾用南仲征讨蛮夷,可谓恩威并施。
          后期姬昌的策略取得了成效。天下诸侯纷纷离开商朝服从周人。
          周人的强大引发了商人自身的不安。不久,纣王便对姬昌下手了,但迫于西伯侯姬昌声望太高,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将他囚禁在商国。

          在姬昌被关押七年之后,纣王接受了周族的美女和珍宝,放虎归山,将姬昌释放。
          回到周族的姬昌更得民心,四方人士都来投奔,这时一个重要人物的加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这就是被儒、法、兵、纵横诸家都追为本家,被尊为百家宗师的——吕尚(民间称为姜子牙、姜太公)。
          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人蒸蒸日上。与姬昌的贤人相助形成对比的是帝辛众叛亲离,各个部族更是越来越疏远商王朝。
          所谓放虎归山终成患,当姬昌的儿子姬发继位后,在贤臣明相的辅佐下,于公元前1046年的正月正式吹响了灭商的号角。
          纣王这段历史啊、扑朔迷离。
          有可能啊、他就是个躺枪的角色。他也未必如传闻那般昏庸暴虐。
          有史料记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lǚ)力过人。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
          也有史料指出,说他商纣王酒肉池林的,没有证据
          说他发明了炮烙之刑,没有证据
          至于挖人心肝,吃人肉,那怕也不是纣王独创的:
          在中国古代,关于吃人肉的记载并不少,但凡遇到灾年,或者闹饥荒,实在没东西吃了怎么办呢?那就会出现吃人肉的情况,比如易子而食,自己的亲骨肉吃不下去怎么办?跟别人家的换了吃,还有的把饿死的死尸拿来吃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战争,战争中出现粮草不够的情况怎么办呢?抓人吃人肉来解决问题。然而这些情况都是出现在平民百姓身上,或者是行军打仗当中出现的。。。
          再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等等等吧、大晚上的,我就不深挖这个话题了。。。
          所以,即便纣王有什么陋习,可能也只是古人的一种习气吧。
          反正孔子没扳正他,孟子没扳正他,毛啊主席没扳正他。。。
          纣王这段历史,怕是有一点“胜者即是正义”的意味了。
          所以,周武王虽然得了天下,但商朝旧族遗民难免心中不服。
          三、三监之乱
          现在,商朝灭亡了,周文王的仇也报了,但是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如何管理这个天下。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商朝晚期人口大概有500-800万左右,国土面积大概320万平方公里。
          周人大概只有25万,领土面积不足商朝的十分之一。也有资料显示,古代诸侯国封地,一般只有百里,一个县城那么大。
          商王朝辉煌的时候,势力范围或者说广义上的疆域,中心范围在河南河北一带。东边已经到山东一带,北边已经到辽宁,南边到广东、福建,西边到陕西、甘肃。已经是现在全国版图的三分之二了。
          周武王吞了商朝,相当于是一个足不出户的小县官,突然当上了国家zhu席。
          伐商之后,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还远远没有被摧毁。前面也说了,周武王虽然得了天下,但商朝旧族遗民心中不服。为了稳定局面,周武王在离开朝歌前,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民。他对武庚并不放心,所以他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围,号称三监。显然三监就是为了监视和防备商朝遗民而设置的。

          他带着周公回到镐京。
          面对比他强20多倍的兵力,周武王夜不能寐。
          该怎样让商朝的旧族真正臣服,又该怎样统治着一大片尚未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呢?周武王短时间内并没有拿出很好的办法,刚刚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充满了危机,周武王为此一直深感忧虑。克商后仅仅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行将不起。
          周武王病重期间,周公十分虔诚地向先王祭祷,只要周武王能够病愈,自己情愿代替武王去死,周公讲祭祷的策书装在【金縢(téng)之匱(guì)】中,并叮嘱左右不要说出去。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样的祭祷无疑是要印验的,周公也做好了必死的打算。
          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当中,周公无论品德还是才干都最出众的。他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灭商后,周公虽然也有封地,但周武王将他留在身边,处理最重要的王朝事宜。
          然而没过多久,武王就去世了。周武王去世后,太子诵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
          其实,周武王临终前希望传位于周公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太子,显然,在周武王眼里,只有周公才能完成稳固这个新王朝的艰巨任务,然而周公并未接受,而是支持太子诵即位。自己以摄政的身份处理国事。
          消息很快传到了三监的耳朵里。
          同为武王弟弟的管叔、蔡叔和霍叔,表示强烈不满,啊、、、你们这些人真是过分啊。。。凭什么选周公成为最高权力的执行者,他老四,我老三,凭什么不选我们呢?他们就疯狂吐槽,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正巧纣王之子武庚表面上臣服于周,实则时刻企图复国。武王的三个弟弟就与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想要联合起兵灭了周公,顺便摆脱周的统治。史称三监之乱。
          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掉。
          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此时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其中就包括周成王。
          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
          四、周公复出
          此时周王室内部暗潮涌动,特别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对周公充满了戒备。
          就连在一起辅政的召(shào)公也忍不住去问周公。
          召公,姬姓,名奭(shì),是与周王室同姓的贵族,与周公同辈,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
          周公连忙表示自己对周王室忠心耿耿。召公这才算放心。其实不只是召公,连姜子牙都对周公的做法有些怀疑。“周公恐惧流言日”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为了缓和局面,周公主动离开都城,退避到东方。
          然而外面的管叔、蔡叔等众并没有停止行动,他们继续与纣王之子武庚等商朝遗民势力联合,由传播流言直接转向发动叛乱。浩大的反叛声势遍及周朝的东部,并迅速席卷至西部。
          大敌当前,周公非常着急,可是如果不消除周成王的怀疑,他就无法回镐京应对危机,为此,周公作《鸱鸮》之诗给周成王,诗中以“既取予子,无毁我室”表达自己担心周王室被毁的急迫心情。召公等人也意识到周公之所以摄政的真正原因,他们消除了疑虑,力促周公复出,来收拾这个乱摊子。然而,周成王对周公仍心怀戒备,这时,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
          天灾伴随着人祸,这年秋天,谷物丰收,还没来得及收获,天上便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稻谷都被吹倒了,有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周人非常恐惧。古代粮食绝产,那简直是要了整个国家的小命。为啥袁隆平院士那么伟大,反向思考一下。。。
          按照当时的惯例,周成王准备举行仪式占卜吉凶。这时,他听说周武王病重时,周公曾祷告先王,自己愿意代替武王去死的往事,于是开启【金縢之匱】,果然取得了周公的策书,周公对周王朝的赤诚之心最终感化了周成王,他彻底消除了怀疑,内牛满面滴说:“周公勤劳王家,是我这个小子无知,如今上天动威彰显周公之德,我亲自迎接周公回来。”
          相传当周成王到了郊外迎接周公时,天空下起了雨,刮起了反向的风,先前被吹倒的稻谷都重新站立了起来。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不过历史上的周成王最终还是决定和周公一起去面对——周王朝的第一次大危机。


          IP属地:辽宁5楼2022-10-20 10:53
          回复
            五、周公东征
            (一)局势
            周公和三监这场仗,
            天时:
            大国初建,杂乱无章。
            地利:
            一个是县城一般的大小。
            一个是叛乱势力遍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人和:
            一面是周公孤军作战。
            一面是三监、商朝旧族、东南几十个大小方国,抱团反盼。
            兵力悬殊,四处皆敌。
            天时地利人和,周公几乎都占不上。这仗怎么打?
            周公经过多方权衡,决定亲自兴师,远途东征。

            为了组织东征军,发动平叛之战,周公首先向姜子牙和召公恳切解释,表明自己摄政是为王室着想,并无异心,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
            于是姜子牙和召公不听信流言,周朝内部加强了团结。
            随后,周公让召公留守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处理后方政务;授予齐侯姜子牙以征伐叛逆的权力;并昭布天下,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于周成王元年(约前1042年)年秋亲自率师东征叛军。
            在出征前的占卜仪式上,周公向臣子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作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 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 周公的话,被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gào)》。
            (二)平三监
            周朝军队于周成王元年(约公元前1042年)年底来到黄河边。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果然许多殷人的贵族们纷纷赶来表示支持。
            周成王二年(约前1041年)年初,周军继续东进,直取朝歌。朝歌城内的殷人大为震惊,武庚连忙组织军队抵抗。周军击溃武庚所部人马,武庚被沙。

            周公同时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卫,迅速消灭了管叔的武装,占领了城邑,沙死了管叔。
            接着周朝军队攻克蔡叔驻地鄘,捉到蔡叔将他流放在郭凌(一作郭邻,在今蔡国故城西北蟾虎寺一带)。周公流放蔡叔时,只配给他十辆乘车和刑徒七十人作为随从。蔡叔最终洗在流放之地。蔡叔洗了以后,他的儿子胡“率德驯善”,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继续,平三监。周公继续进军攻克邶,俘虏霍叔,将霍叔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
            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是周公的三哥、五弟和八弟。都是他同父同母所生的亲兄弟。最终,周公把他的三哥沙了,五弟流放了,八弟贬为庶民了。


            IP属地:辽宁9楼2022-10-24 10:13
            回复
              呐、、、三监这事儿丫、我是这么看滴。。。
              再说三监之乱
              通过《周易》,我们略知,凡事有阳有阴。
              权利、土地、资源就那么多,历史不断重演,争来夺去,无非是从一些人手倒到另一些人手里。一边是周成王、周公在西岐讴功颂德,歌舞升平;一边是无端被剥了权利,占了物资的殷商遗民。这些殷商遗民,任周朝安顿的再好,又怎么能甘心呢?就像大白菜减产一半,银民食不果腹一样,那必定是怨声载道,暗流涌动。。。
              三监大老远的调度过去,又各管一地,无依无靠的去管一些根本不愿服从他们的人,是何等寂寥。那围城之中的武庚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周围一圈人都是他的引线,三监是何等的焦虑不安。他们必当为他们的未来做打算。小国突然管大国,小保安突然当上霸道总裁,怎么管?在这种局势下,三监怕也是能力不足,随波逐流了吧。。。
              武王、周公不知道这个情况吗?
              想必是知道的。
              他们能怎么做?
              攻城之后赶尽沙绝。那是此后大多数朝代做出来的事,像个强盗一样,沙伤劫掠,为所欲为。。。
              武王,周公是否为了报殷商沙爷爷之仇已不重要,从攻城后不沙武庚这件事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本心是希望社会安定和谐的。所以宁可铤而走险归还土地给武庚,留三监。
              武王、周公不知道三监会zao反吗?
              他们未必不知道。
              只是拉长时间去思考妥善管理方案。
              周公想沙了他三哥吗?
              赞叹他沙伐果断的时候,也该体谅到他有多少无奈。


              IP属地:辽宁10楼2022-10-24 10:46
              回复
                (三)攻九夷
                周朝军队击败武庚及“三监之乱”之后,周公意欲扩大东征战果,一举消灭其他反叛力量。周公原计划先向东伐奄(yǎn)国(又称商盖,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奄国为东部主要反叛势力所在,即“大国”所居之地。
                周朝大臣辛公甲提出建议:“大国难攻,小国易攻,不如先攻下小国以孤立大国。”
                周公采纳了他的意见,遂改变计划,决定先攻淮泗间(今苏北、皖北地区)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国),于是挥师东南,进攻九夷。
                九夷诸小国实力不强,在周朝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但由于九夷在此之前长期与商朝作战,其军队数量虽少,却颇具战斗力,且对当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带作战,而周师车兵行动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战非常艰苦,但经过连续作战,九夷终被征服。
                (四)灭奄国
                周成王三年(约前1040年),周公趁胜推进到“东夷”地区。“东夷”之中,以奄与薄姑最强。这两个怂恿武庚作啊乱的东夷大国分别立国于泰山南北。薄姑在今山东博兴县境之内。奄则又称商奄,都于今天的山东曲阜。这里本为商王南庚和阳甲的旧都,甲骨文中就有“(商)王入于奄”的记载,因而奄君和民众与商王朝关系密切,自然就成了武庚叛乱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周师的进攻进行了顽强抵抗。

                周公先灭薄姑,然后伐奄。奄人动用大象与前来征讨的周军作战,致使周军难以应付,战士都砍破了战斧。经过苦战,周军才击败奄军,更为泄愤而“践奄”。
                什么是“践”?就是践踏、糟啊蹋它,就是恶啊意发啊泄,肆意复仇。古人解释,“践之者,籍之也。籍之谓沙其身,执其家,潴其宫。”也就是说,周军不仅沙死奄君,还要将其全家没为奴啊隶,毁坏其宫殿,再在原址上挖一个大池塘,从地面上铲除象征奄国存在的标志物。
                当然,从《诗经》的记载看,在最后对奄国作战时,周军战士在奄军顽强抵抗面前,拼死冲沙才取得胜利,但思乡和厌战情绪也浮出水面。他们在《诗经·豳风·东山》唱出,到东山打仗已三年,久久不能回家园(“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又在《诗经·豳风·破斧》中说,周公东征威名远扬,可我们吃尽苦头,总算死里逃生(“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这反映出东征大军践奄后的气势大大低落,厌战情绪在战士们中间泛滥,战斗力已和克殷时的军威高涨不可同日而语。
                明智如周公,当然懂得“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道理。因此在周师攻取了薄姑、商奄之地后,东征便宣告结束了。
                (五)总结
                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黄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周公东征像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氏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
                在战争中,周公团结内部,采取军事攻势与政治德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各个破敌的作战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伐纣路线,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继之进兵东南,采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徐、淮等九夷。经连续作战,攻灭熊、盈族17国,迁殷民于洛邑(今洛阳)。最后才挥师北上攻奄,迫使奄国投降。随之,蒲姑等国也相继降服。
                至此周公历时3年,灭了50多个国家,东征胜利结束。


                IP属地:辽宁11楼2022-10-25 11:02
                回复
                  六、封建
                  这个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封建!
                  都说封建落后、封建迷信、封建有毒……
                  那封建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借着周公的地儿,来谈谈“封建”。
                  封建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有什么用呢?
                  话接上回。周王朝重新归于一统,举国欢庆。
                  然而凯旋归来的周公,并没有胜利的喜悦。
                  他不得不意识到危险——
                  ①殷商遗民在数量上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仍然聚集生活在一起,谁能保证他们中间不会出现更有野心的新首领呢?
                  ②亲近殷商的大小方国,同样会成为巨大的祸患。
                  ③管叔、蔡叔的反叛,暴露了周王朝内部的不稳定。
                  周公意识到,旧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了,他们急需一整套能使周王朝长治久安的方法和制度。
                  经过这次东征,周公意识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重要性。意思是说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但是,他们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号令,定期向周天子纳贡,同时让这些国家作为抵御外敌的屏障,共同守卫周王朝。这种大规模分封和建立诸侯国的做法,历史上便称为“封建”。
                  封建,即“封土建国”(封邦建国),意思是指分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封建制度,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多说一点,中国广义上的“封建”一词纯属误用,中国真正实行分封制的只有西周,而所谓的秦朝以后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君主集权制,跟“封建”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之所以误用是因为卡尔·马克思(德国)(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那个马克思)在分社会阶段的时候,主要按照西欧的社会发展进程,把奴隶社会之后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欧洲中世纪确实是分封制),同比到中国,就出现了误用,约定成俗后也就不改了。就像John翻译成约翰,发音上差了那么多,但大家就一直错着用。道理一样。
                  于是,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
                  周公分封诸侯可能是经过反复考量的。举几个例子:
                  ①他封自己的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商都朝歌,令其统治殷民七族。一方面是他认可康叔的贤能,一方面是他认可康叔的忠诚。当初三监之乱之初,就是康叔最先得到叛乱消息,一方面部署兵力,防止南侵;一方面派人赶往镐京,报告消息。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②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周公给他扩了土地,还给他专征专伐的特权,姜太公灭了周边一些小国,使齐国成为了东方大国。
                  ③召公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
                  ④三监之乱,微子没有参加。周公平叛之后命他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因为宋国是殷商的祖居地,是殷商的根据地,这方面遗民有可能再发生暴乱,让微子在这里统治,微子在商朝遗民中有巨大威信,能够缓和遗民的对立情绪,使他们更好的得到控制。
                  ⑤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国(夏禹的后代,今河南杞县),西南有妫姓的陈(虞舜的后代,今河南淮阳),北面还有一些小国。宋处在诸国包围之中。
                  他们先后建置了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周公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71国,姬姓独居53人。”
                  大量的殷人被迁到了宗周、镐京附近,把他们直接处于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还有一部分殷人,被他分给了卫国、鲁国等。一方面是把他们打散,迁离旧地,在新的地方控制起来,直接监视,另一方面允许他们做官,缓和既往的冲突。
                  就这样,新的分封国不仅形成了紧密的屏障,防止周边夷族对周王朝的侵犯。还可以方便扩张国土。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IP属地:辽宁12楼2022-10-26 16:02
                  回复
                    七、宗法制
                    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是完备的宗法制度。
                    周公试图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政治领域,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上而下、由近及远不断扩展,通过“大宗”“小宗”的从属关系,建成秩序井然、和谐共处的“家国一体”的政权。
                    在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整个政权也由这个原则组成。

                    宗法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君权天授
                    周王是唯一的,也是绝对的大宗,各地的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国内部,又以诸侯为大宗,他们再次分封的子弟为小宗。这些子弟还可以再通过分封,分出大宗和小宗。每个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作为宗族长,而小宗又统于高一级的大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关系。如此,周王室同姓之间的关系被理顺。
                    (二)父系家长制
                    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产、生活和公共事务等,氏族首领由成年男子担任。子女从父亲姓。
                    (三)一夫一妻多妾制
                    夫妻平等,但是妻妾不平等。
                    妻子所生的孩子叫嫡出,儿子叫嫡子;妾所生叫庶(shù)出,儿子叫庶子。
                    重点来啦、、、嫡子能管自己的妈,叫妈;而庶子一辈子不能管自己的生母叫妈,而叫“姨娘”“姨”之类的。
                    (四)嫡长子继承制
                    国王实行嫡长子继承,其他王子到各地封为诸侯;诸侯的爵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叫大夫,大夫的爵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叫士,有世袭的职位可以继承,士的职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士的其他儿子则为庶人。
                    除了宗法制,“同姓不婚”的原则也被实施。
                    周朝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的诸侯国通婚,由此建立起姻亲关系。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通过联姻,异姓贵族被纳入了周人的宗法体系。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商朝贵族。各地民众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改变,民族间也多了亲戚血缘关系,以往对立的矛盾在情感的不断融合中得以消弭。
                    由此,周公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亲到疏,既有核心与重点,又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
                    也许,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落后的、封闭的。特别是宗法制,曾成为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的巨大障碍。然而,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在商末周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盲目地信仰鬼神,整个中国一盘散沙,民众多蒙昧野蛮、互相攻伐,抵御自然灾害的力量也很小,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而周公所实施的宗法制使得人们的情感在人性的基础上得以有效的融通,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政权从分散走向统一,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提高,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划时代的进步。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成功实施,消除了周武王在世时一直担心的问题,周朝政权最终稳固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在当时的世界,无疑是最为先进的。
                    ——以上主要转自《帝王将死》,作者:张建安


                    IP属地:辽宁13楼2022-10-27 08:53
                    回复
                      八、迁都
                      据何尊铭文记载,周武王灭商后,由于镐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就提出过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设想。
                      周公在东征平叛以后,在他执政的第五年,经过占卜,开始营建都城洛邑(今,洛阳)。

                      据《尚书·洛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IP属地:辽宁14楼2022-10-28 14:58
                      回复
                        九、周礼
                        周礼,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
                        (一)礼
                        “礼”字最初写作“豊”,意思是在器皿里面盛满美玉举行祭祀。后来又加上一个“示”字旁,突出祭祀的意思,于是就有了“禮”字。
                        远古时期,人们不明白各种自然现象,以为是有天神在施法,于是他们通过祭祀的方式来祷告神灵,希望能得到庇佑。祭祀的过程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定的程序,这些程序逐渐完善,并且扩展到整个部族成为一种制度,就有了作为制度的“礼”。西周建立以后,周公历时三年多,在商代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这种制度,形成了“周礼”,即周的制度。

                        周礼规定了上到天子下到士的统治阶级,在祭祀、外交、婚姻、丧葬等方面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守的规则。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规范了整个周王朝的政治、社会秩序。
                        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
                        周公规定的“礼”非常细致,如办丧事的时候不能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吃饭的时候不能叹息,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咀嚼声;邻居们有丧事,不能兴冲冲地走路;听音乐的时候,不许唉声叹气等。
                        (二)乐
                        乐,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
                        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通过艺术手段的“乐”来感化人心,使百姓在心中认同社会。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称之为“和”。
                        传说,周公曾作《三象》、《大武》等乐歌,描述了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及周初盛世的情景。
                        周公制定的“乐”虽指音乐,却超越了音乐,带有浓厚的社会功能,如《诗经》原是用音乐伴奏的歌词,有《风》、《雅》、《颂》之分(之前介绍过,不再赘述)。
                        《雅》和《颂》的乐曲由于用途、声调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乐器。如果用错了,例如应该用琴的时候却用了瑟,就是违礼,乐师就要受惩罚。
                        而琴又有雅琴、颂琴之分,绝对不能搞混。在当时,招待宾客,举行宴会,举办典礼,都必须由乐工奏乐或歌唱,所唱的乐歌、所用的乐器都分出等级,不能乱来。
                        (三)周礼的意义
                        礼指的是各种礼节规范,乐主要指音乐和舞蹈。
                        礼和乐都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礼的性能在于区别,使人相敬相安。
                        乐的性能在于融合,使人相爱相助。
                        学礼,可使人区别贵贱。明辨君臣之分,长幼之位,夫妻之顺。让各个等级的人各归其位,各安其分,社会就不会出现混乱,也就不会产生争夺,这样就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谐。
                        学乐,可使人性情和谐愉快,使人的性格宽厚刚韧。
                        礼与乐相辅相成,二者有尊有亲,有别有和,构成治理社会的一个有机整体。
                        先君制礼,是为了建立天下的秩序。让臣民习惯有秩序的生活,一切由礼法约束,不用患得患失的生活,并感受到唯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快乐,这样人们自然而然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政令赏罚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民心、惩恶扬善的作用。
                        这是周公礼乐思想的核心。


                        IP属地:辽宁15楼2022-10-28 14:59
                        回复
                          十、周公致政
                          公元前1038年,周公摄政已经七年。七年来他帮助周成王平定了叛乱,扩大了周朝的版图,制定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帮助周成王巩固了自身的地位。使周王朝从一个不稳定的政权,成长为一个有序、稳定的庞大王朝。这时,周成王也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自处理政务了,于是周公决定把政权归还给成王。

                          周公面见成王诚恳的说道:“大王,新都洛邑已成,在那里,你将首次奉行隆重礼仪举行祭祀大典,祭祀大典上我就要将政权正式的转交给你了,它将是您始作万民明君之地。以前您年幼,对于上天赐予大周治理天下的使命并不了解,而且当时天下初定,叔父惟恐诸侯叛周,不得已才亲自摄政治理天下,叔父要向您告罪啊!”
                          成王慌忙道:“叔父您这是说的什么话?您勤勉的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要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使我走上正道,我现在做的事情没有一样不是您教的。在我对您猜忌怀疑时您也没有怨恨我、放弃我。叔父,大周能有现在的基业,全是拜您所赐啊!我可以接受您还政与我,但是您的行政方针我将继续沿用,也请您继续帮助我治理天下。”
                          周公说道:“谢谢你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看你现在能独当一面治理天下,叔父心里的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今后你在执政过程中一定要勤勤恳恳,千万不要贪图安逸,只有这样我周朝才能长久延续下去啊!”
                          成王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成王率满朝公卿在洛邑举行冬祭大会,会上周公还政成王,而自己则面向北方,归于群臣之位,谨慎恭敬。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地养老,不久得了重病,病终前,周公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呀”。
                          然而周公去世的时候,周成王想把他葬在洛邑,无奈天气突然雷雨大变,禾苗都仰面倒下了,大树被连根拔起。古人以为这是灾异之变,都感到十分惊恐。成王只好把周公葬在周文王、周武王所葬的旧都丰镐(陕西长安市区)附近。
                          安葬好了周公后,周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在周公奠定的基业下,周朝共传30代37个王,共计约791年,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一个朝代。


                          IP属地:辽宁16楼2022-10-31 14:25
                          回复
                            可参考《中国通史》第十集《周公摄政》
                            B站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26570?from=search&seid=17267507516234758203&spm_id_from=333.337.0.0


                            IP属地:辽宁17楼2022-10-31 14:28
                            回复
                              《周南·关雎》
                              【原文】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对鸣的雎鸠,栖歇在河中沙洲。
                              美丽贤淑的姑娘,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姑娘,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美丽贤淑的姑娘,弹琴奏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择。
                              美丽贤淑的姑娘,鸣钟击鼓取悦她。


                              IP属地:辽宁18楼2022-11-01 0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