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个人知觉也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自我知觉以及与自我知觉有关的内容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节我们就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1、自我概念
(1)自我图式
马库斯(Markus)和乌尔夫(Wurf)用自我图式(Self-schemas)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所以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黑根斯等人(Higgins 1987)在研究记忆问题时提出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就证明了自我图式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的作用,他们发现,人们在加工与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也最好。
个体的自我概念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黑根斯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就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和实际自我(actual self),当这三个部分产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并导致长期的不良效果。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有关:
?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人们常由自己的所做所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自我概念,我做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他人认为我怎样呢?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
?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比如你认为自己的胆子比较大,怎样才能证明呢?你就可以通过与你的朋友相比,晚上在野外走的时候,你不害怕,而你的朋友害怕,你就可以推论说自己的胆子比较大。
?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如果让你仔细想想,你是什么样的人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让人们反省自己来了解他的自我。Kulm (1954)编制的“The Twenty Statement Test”就是由这一思路而来。该测验要求被试在一定的时间内回答20个同样的问题“我是谁?”,通过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被试自我意识的内容。
在理解个体自我概念建立过程的时候,社会学家米德(Mead)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按照米德的观点,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2)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
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巴斯(Buss)把这种状态分为内在自我觉知(Private self-awareness)和公众自我觉知(Public self-awareness),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由于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关注点不同,所以他们所引起的反应也完全不同。内在自我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因此他们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同时由于这些人对自己的特征比较关注,所以他们自我概念中的内在事件清楚而明确;也因为上述因素,内在自我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与内在自我的人不同,观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所以他们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其次,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他们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最后,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对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加以区分,戴维斯等人(Davis & Franzoi 1991)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参与自我觉知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
个人知觉也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自我知觉以及与自我知觉有关的内容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节我们就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1、自我概念
(1)自我图式
马库斯(Markus)和乌尔夫(Wurf)用自我图式(Self-schemas)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所以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黑根斯等人(Higgins 1987)在研究记忆问题时提出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就证明了自我图式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的作用,他们发现,人们在加工与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也最好。
个体的自我概念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黑根斯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就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和实际自我(actual self),当这三个部分产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并导致长期的不良效果。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有关:
?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人们常由自己的所做所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自我概念,我做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他人认为我怎样呢?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
?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比如你认为自己的胆子比较大,怎样才能证明呢?你就可以通过与你的朋友相比,晚上在野外走的时候,你不害怕,而你的朋友害怕,你就可以推论说自己的胆子比较大。
?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如果让你仔细想想,你是什么样的人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让人们反省自己来了解他的自我。Kulm (1954)编制的“The Twenty Statement Test”就是由这一思路而来。该测验要求被试在一定的时间内回答20个同样的问题“我是谁?”,通过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被试自我意识的内容。
在理解个体自我概念建立过程的时候,社会学家米德(Mead)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按照米德的观点,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2)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
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巴斯(Buss)把这种状态分为内在自我觉知(Private self-awareness)和公众自我觉知(Public self-awareness),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由于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关注点不同,所以他们所引起的反应也完全不同。内在自我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因此他们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同时由于这些人对自己的特征比较关注,所以他们自我概念中的内在事件清楚而明确;也因为上述因素,内在自我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与内在自我的人不同,观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所以他们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其次,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他们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最后,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对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加以区分,戴维斯等人(Davis & Franzoi 1991)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参与自我觉知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