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吧里saber fan很多,虽说做为商业动画的saber与传说故事的亚瑟王是两个概念,但相信不少人还是因为动画对那段传说产生兴趣。以下是本人东拼西凑杂抄出来的一点东西,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11世纪后广泛流传的亚瑟王传奇,来源于罗马帝国撤离不列颠后,不列颠人民抗击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这一历史时期。然而对于这一时期,由于时局混乱,史料缺乏,我们难以确知其间真正发生过什么,更不能断定是否真的存在亚瑟这个人物。关于这一黑暗时期的极为匮乏的史料,来源主要有:
①吉尔达斯的《不列颠岛的衰落和征服》(大约写于公元540年代)
②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8世纪30年代)
③南尼厄斯(Nennius)《不列颠人的历史》(9世纪初)
④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烈德在位期间(871—899年)主编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⑤著于十世纪的《威尔士编年史》(作者不详)
根据吉尔达斯和比德所反映的状况,在410年罗马人撤离不列颠后,这一地区遭到了北方皮克特人的侵扰,毫无抵抗力的不列颠人遭到了残暴的洗劫。绝境中的不列颠人奋起抵抗,之后的一段时期,侵扰似乎有所缓和,不列颠暂时恢复了和平。但富足与和平使人们变得放荡、堕落,据比德所说,因而遭受到上天的惩罚,瘟疫发生,北方的蛮族再度入侵,不列颠人又一次陷入绝望与恐慌之中。446年,不列颠人向罗马求援未果,转而求助于盎格鲁—撒克逊入。449年,部分撒克逊人在不列颠东海岸登陆,击退了北方的皮克特入侵者,但不久之后,由于发现自己的雇主软弱可欺,撒克逊便从故乡招来更多的人手,转而向雇主发起了攻击。毫无抵抗力的不列颠被彻底的蹂躏,人民四散逃窜,直到后来,在一个叫做奥勒连的罗马后裔领导下,不列颠人总算稳住了阵脚,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向征服者发起了挑战,经过数场互有胜负的战斗之后,最后取得了巴顿山之战的重大胜利。传奇故事中那个亚瑟王的模糊的身影,正是从这场战役中浮现出来。
较早时期的吉尔达斯和比德,尽管都提到了巴顿山之战,但在他们的记载之中,并没有出现亚瑟的名字。亚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于史料,是在南尼厄斯的《不列颠人的历史》,在他的笔下,亚瑟是巴顿山之战的英雄:
“那时候,大批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岛,而且来的人越来越多。亨吉斯特的儿子奥克萨在亨吉斯特死后从不列颠北部迁往肯特人的地域,并逐渐形成皇室谱系中的肯特支系。亚瑟和不列颠岛上的其他领主联合起来对抗撒克逊人,亚瑟是他们的首领。第一次战斗发生在格莱茵河口,第二次到第五次在林赛境内的杜布格拉斯河。第六次在巴苏斯河上。第七次在卡塔克特•卡里登,即卡里登森林。第八次是吉纳亚城堡之战。在这次战斗中,亚瑟肩扛圣母神像。在耶稣和圣母的保佑下,异族人被打得狼奔豕突,许多人沦为不列颠人的刀下鬼。第九次战斗在莱格宁斯城。第十次在特里比特河岸边。第十一次在安格尼德山上。第十二次在巴顿山,别人根本没有参与,亚瑟单枪匹马就轻取960人的性命。在这十二次战斗中,亚瑟均大获全胜。”
很明显,南尼厄斯所记载的亚瑟是一位军事统领而非国王。后来的《威尔士编年史》再一次提到了亚瑟:
“七十二年,巴顿山之役(bellum Badonis),亚瑟肩负我主耶稣基督之十字三天三夜,不列颠人胜。”
“ 九十三年,剑栏之役(gueith Camlann),亚瑟与毛德列(Medraut)亡,天降瘟疫于不列颠和爱尔兰。”
从文中可再一次确认亚瑟参与了巴顿山之役的胜利,但他的身份依然模糊不清。结合吉尔达斯和比德提供的资料,或许可以说亚瑟是奥勒连领导不列颠时期的一名军事将领,指挥了数场辉煌的胜利,因而成为不列颠人民的英雄,11世纪之后诗人与小说家的加工创作,才使亚瑟成为一位拥有无上权力的国王,形成我们今天熟悉的亚瑟王形象。但对于距离这段历史之后已超过300年才创作的《不列颠人的历史》与《威尔士编年史》,其内容是否可靠性,依然有人提出质疑。这一时期历史事件最早的记叙者吉尔达斯,自称生于巴顿山之战同日,如真有亚瑟这样的英雄领导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那么与之同时代或至少稍晚时期的吉尔达斯,为何在他的作品中对亚瑟只字未提,就很令人费解了。一个或许是为了解答这一疑问而流传的故事如是讲道:吉尔达斯的几个兄弟都是海盗,他们被亚瑟抓获并被处死。吉尔达斯本已写好了关于亚瑟的部分,但当他听到兄弟们被害的消息时,他抓起书稿把它们统统抛入大海。
11世纪后广泛流传的亚瑟王传奇,来源于罗马帝国撤离不列颠后,不列颠人民抗击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这一历史时期。然而对于这一时期,由于时局混乱,史料缺乏,我们难以确知其间真正发生过什么,更不能断定是否真的存在亚瑟这个人物。关于这一黑暗时期的极为匮乏的史料,来源主要有:
①吉尔达斯的《不列颠岛的衰落和征服》(大约写于公元540年代)
②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8世纪30年代)
③南尼厄斯(Nennius)《不列颠人的历史》(9世纪初)
④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烈德在位期间(871—899年)主编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⑤著于十世纪的《威尔士编年史》(作者不详)
根据吉尔达斯和比德所反映的状况,在410年罗马人撤离不列颠后,这一地区遭到了北方皮克特人的侵扰,毫无抵抗力的不列颠人遭到了残暴的洗劫。绝境中的不列颠人奋起抵抗,之后的一段时期,侵扰似乎有所缓和,不列颠暂时恢复了和平。但富足与和平使人们变得放荡、堕落,据比德所说,因而遭受到上天的惩罚,瘟疫发生,北方的蛮族再度入侵,不列颠人又一次陷入绝望与恐慌之中。446年,不列颠人向罗马求援未果,转而求助于盎格鲁—撒克逊入。449年,部分撒克逊人在不列颠东海岸登陆,击退了北方的皮克特入侵者,但不久之后,由于发现自己的雇主软弱可欺,撒克逊便从故乡招来更多的人手,转而向雇主发起了攻击。毫无抵抗力的不列颠被彻底的蹂躏,人民四散逃窜,直到后来,在一个叫做奥勒连的罗马后裔领导下,不列颠人总算稳住了阵脚,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向征服者发起了挑战,经过数场互有胜负的战斗之后,最后取得了巴顿山之战的重大胜利。传奇故事中那个亚瑟王的模糊的身影,正是从这场战役中浮现出来。
较早时期的吉尔达斯和比德,尽管都提到了巴顿山之战,但在他们的记载之中,并没有出现亚瑟的名字。亚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于史料,是在南尼厄斯的《不列颠人的历史》,在他的笔下,亚瑟是巴顿山之战的英雄:
“那时候,大批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岛,而且来的人越来越多。亨吉斯特的儿子奥克萨在亨吉斯特死后从不列颠北部迁往肯特人的地域,并逐渐形成皇室谱系中的肯特支系。亚瑟和不列颠岛上的其他领主联合起来对抗撒克逊人,亚瑟是他们的首领。第一次战斗发生在格莱茵河口,第二次到第五次在林赛境内的杜布格拉斯河。第六次在巴苏斯河上。第七次在卡塔克特•卡里登,即卡里登森林。第八次是吉纳亚城堡之战。在这次战斗中,亚瑟肩扛圣母神像。在耶稣和圣母的保佑下,异族人被打得狼奔豕突,许多人沦为不列颠人的刀下鬼。第九次战斗在莱格宁斯城。第十次在特里比特河岸边。第十一次在安格尼德山上。第十二次在巴顿山,别人根本没有参与,亚瑟单枪匹马就轻取960人的性命。在这十二次战斗中,亚瑟均大获全胜。”
很明显,南尼厄斯所记载的亚瑟是一位军事统领而非国王。后来的《威尔士编年史》再一次提到了亚瑟:
“七十二年,巴顿山之役(bellum Badonis),亚瑟肩负我主耶稣基督之十字三天三夜,不列颠人胜。”
“ 九十三年,剑栏之役(gueith Camlann),亚瑟与毛德列(Medraut)亡,天降瘟疫于不列颠和爱尔兰。”
从文中可再一次确认亚瑟参与了巴顿山之役的胜利,但他的身份依然模糊不清。结合吉尔达斯和比德提供的资料,或许可以说亚瑟是奥勒连领导不列颠时期的一名军事将领,指挥了数场辉煌的胜利,因而成为不列颠人民的英雄,11世纪之后诗人与小说家的加工创作,才使亚瑟成为一位拥有无上权力的国王,形成我们今天熟悉的亚瑟王形象。但对于距离这段历史之后已超过300年才创作的《不列颠人的历史》与《威尔士编年史》,其内容是否可靠性,依然有人提出质疑。这一时期历史事件最早的记叙者吉尔达斯,自称生于巴顿山之战同日,如真有亚瑟这样的英雄领导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那么与之同时代或至少稍晚时期的吉尔达斯,为何在他的作品中对亚瑟只字未提,就很令人费解了。一个或许是为了解答这一疑问而流传的故事如是讲道:吉尔达斯的几个兄弟都是海盗,他们被亚瑟抓获并被处死。吉尔达斯本已写好了关于亚瑟的部分,但当他听到兄弟们被害的消息时,他抓起书稿把它们统统抛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