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回应麦金太尔的会谈邀请
麦金太尔并不相信在某种或某些特殊传统之外的任何"中立的"或普通客观的立场,任何哲学的或伦理学的阐释都必定是也只能是--如果要成为合理有效的阐释的话--基于某种特殊传统语境中的连续性阐释。而就不同哲学或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来说,对话的合理有效也只能建立在对话双方对各自传统的连贯性叙事基础上的相互比较和相互批评,进而达到相互补充,甚至是阶段性的替代。在某种意义上说,我认同麦金太尔的基本主张,并赞赏其传统叙事的方法。
但在本文中,我将力图提供一种儒家的美德伦理阐释,而非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理论作儒家式的阐释(与麦多太尔的做法相对),并由此尝试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所?quot;作出一种儒家式的回答。不过,与麦金太尔相比,我的这一谋划显然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我想尽可能扼要地梳厘儒家美德伦理的特殊诺系,以求给麦金太尔和其他有意了解儒家美德伦理的西方学者提供一幅较为清晰的理论图像。我所提供的这幅理论图像在许多方面会与麦金太尔的"亚里士多德式阐释"相左,尽管这并不排除我们也共享许多相同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对儒家美德伦理的解释将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的跨文化比较。问题在于,我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的理解很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于麦金太尔。这一点极有可能因为我的儒家立场而导致我与麦金太尔的某些分歧。最重要的是,我在这篇文章中还寄托着一个也许是有些冒昧的意图:我将尝试着借助麦金太尔所构筑的美德理论的解析因式,即由"传统"一"实践"一"共同体"等核心概念群所构成的美德理论之解析图式,来分析梳厘儒家美德伦理,以检验麦金太尔之解析图式的合理有效程序,由此证明,他的解析图式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是普遍适用的。顺便讲一下,依我的理解,尽管麦金太尔近20年来一直在反复强调其特殊主义的文化道德立场或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立场和文化意义上的中立立场",然而,当他批评戴维逊(D.Davidson)的"不可译性"原则(也许还应追溯到奎因[W.V.Quine])的绝对化时,或者当他反驳尼采[F.Nietzsche]的"道德谱系"区分时,甚或,当他以赞赏的口吻谈论西塞罗[Cicero]丰富拉丁语翻译事业的历史性贡献时,他实际并未完全放弃对普遍意义或科学真理的诉求,何况他自己对"传统"一"实践"一"共同体"三维解释图式的执着本身,也隐含着对某种普遍理论图式的确信!姑且假定麦金太尔的这一理论分析图式是普遍有效的,我们也可以借助儒家美德伦理的阐释实例,来验证甚至反驳这一分析图式的真理申认(truth assertion),正如麦金太尔本人以类似方式检验和反驳普遍理性主义或自由主义的现代性道德谋划一样。
在回答英国《认知》(Cogito)杂志的采访时,麦金太尔曾经提出了三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它们是:"我们从我们共同的历史中继承的共同遗产是什么?"'我们应当从我们的共享经验中学习什么以便在其中评价它?""其中什么东西有待于批评和解释?"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必诉诸于"传统"、"实践"和'共同体"三个核心概念(在麦金太尔的哲学理论中)的解释,而这一解释恰恰又构成了理解麦金太尔关于美德理论的关键。现在,就让我尝试着借用这组概念来解析儒家美德伦理的内在堂奥。必须补充一下,我在本文中采用的是"儒家美德伦理"而非麦金太尔惯用的"美德理论",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麦金太尔反复提示,在儒学创始入孔子那里,没有给任何形式的理论留下多少余地,即使在尔后的宋明理学那里,这种理论化欠缺状况似乎也未能得到根本改观。我想,麦金太尔的这一指控是基于西方逻辑学的知识论标准而提出的,比如说亚里土多德的《后解析篇》。实际上,这一问题关乎中西哲学思维和文化语境的根本差异,很难用其中某一方的知识论标准来评价另一方的论理方式的合理性(这似乎也同样合乎麦金太尔的"不可公度性"主张)。尽管如此,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仍愿预先假定麦金太尔的指控是合理的。
麦金太尔并不相信在某种或某些特殊传统之外的任何"中立的"或普通客观的立场,任何哲学的或伦理学的阐释都必定是也只能是--如果要成为合理有效的阐释的话--基于某种特殊传统语境中的连续性阐释。而就不同哲学或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来说,对话的合理有效也只能建立在对话双方对各自传统的连贯性叙事基础上的相互比较和相互批评,进而达到相互补充,甚至是阶段性的替代。在某种意义上说,我认同麦金太尔的基本主张,并赞赏其传统叙事的方法。
但在本文中,我将力图提供一种儒家的美德伦理阐释,而非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理论作儒家式的阐释(与麦多太尔的做法相对),并由此尝试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所?quot;作出一种儒家式的回答。不过,与麦金太尔相比,我的这一谋划显然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我想尽可能扼要地梳厘儒家美德伦理的特殊诺系,以求给麦金太尔和其他有意了解儒家美德伦理的西方学者提供一幅较为清晰的理论图像。我所提供的这幅理论图像在许多方面会与麦金太尔的"亚里士多德式阐释"相左,尽管这并不排除我们也共享许多相同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对儒家美德伦理的解释将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的跨文化比较。问题在于,我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的理解很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于麦金太尔。这一点极有可能因为我的儒家立场而导致我与麦金太尔的某些分歧。最重要的是,我在这篇文章中还寄托着一个也许是有些冒昧的意图:我将尝试着借助麦金太尔所构筑的美德理论的解析因式,即由"传统"一"实践"一"共同体"等核心概念群所构成的美德理论之解析图式,来分析梳厘儒家美德伦理,以检验麦金太尔之解析图式的合理有效程序,由此证明,他的解析图式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是普遍适用的。顺便讲一下,依我的理解,尽管麦金太尔近20年来一直在反复强调其特殊主义的文化道德立场或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立场和文化意义上的中立立场",然而,当他批评戴维逊(D.Davidson)的"不可译性"原则(也许还应追溯到奎因[W.V.Quine])的绝对化时,或者当他反驳尼采[F.Nietzsche]的"道德谱系"区分时,甚或,当他以赞赏的口吻谈论西塞罗[Cicero]丰富拉丁语翻译事业的历史性贡献时,他实际并未完全放弃对普遍意义或科学真理的诉求,何况他自己对"传统"一"实践"一"共同体"三维解释图式的执着本身,也隐含着对某种普遍理论图式的确信!姑且假定麦金太尔的这一理论分析图式是普遍有效的,我们也可以借助儒家美德伦理的阐释实例,来验证甚至反驳这一分析图式的真理申认(truth assertion),正如麦金太尔本人以类似方式检验和反驳普遍理性主义或自由主义的现代性道德谋划一样。
在回答英国《认知》(Cogito)杂志的采访时,麦金太尔曾经提出了三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它们是:"我们从我们共同的历史中继承的共同遗产是什么?"'我们应当从我们的共享经验中学习什么以便在其中评价它?""其中什么东西有待于批评和解释?"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必诉诸于"传统"、"实践"和'共同体"三个核心概念(在麦金太尔的哲学理论中)的解释,而这一解释恰恰又构成了理解麦金太尔关于美德理论的关键。现在,就让我尝试着借用这组概念来解析儒家美德伦理的内在堂奥。必须补充一下,我在本文中采用的是"儒家美德伦理"而非麦金太尔惯用的"美德理论",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麦金太尔反复提示,在儒学创始入孔子那里,没有给任何形式的理论留下多少余地,即使在尔后的宋明理学那里,这种理论化欠缺状况似乎也未能得到根本改观。我想,麦金太尔的这一指控是基于西方逻辑学的知识论标准而提出的,比如说亚里土多德的《后解析篇》。实际上,这一问题关乎中西哲学思维和文化语境的根本差异,很难用其中某一方的知识论标准来评价另一方的论理方式的合理性(这似乎也同样合乎麦金太尔的"不可公度性"主张)。尽管如此,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仍愿预先假定麦金太尔的指控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