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 关注:10,832贴子:85,134
  • 4回复贴,共1

华府严打高盛背后:一场政治安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方都市报     2010-04-20 15:34:51
  
     高盛肯定是近日金融市场焦点,在此想从另一角度看整个事件,何以每一步都似在华府掌握之中?难道一切都是政治安排,令金融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呢?
     说实在,这个广泛流传观点,是大部分人共同想法。当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有关揣测,只是每宗消息出台时间之巧合,无疑都给人太多想象空间。
     首先,高盛被控的消息于上周五纽约时间上午10时38分曝光,短短28分钟后,所有在奥巴马官方网页登记的人,相继收到不隶属于白宫的总统宣传组织电邮,呼吁他们支持金改法案。其次,多家传媒均报道,前几天若在G oogle网站以G oldm anSachs联同SEC来搜寻,看到第一条搜寻结果,都是O FA赞助的金改宣传广告H elpChange W all Street。
     若单是奥巴马出面,未免予人太过强推的感觉,但改以其他财经官员或议员挂帅,又略嫌他们不够分量,幸好民丨主党还有民望极高的前总统克林顿坐镇。
     克林顿更罕有地批评其在任时两位财长鲁宾及萨默斯,指两人太过轻视衍生工具的破坏力,最终误导他作出无须过分严格监管的决定。说起鲁宾,不就是在高盛担任管理层长达26年、一直被指是华府过分关照高盛的源头吗?克林顿此举,是否意味民丨主党希望与高盛划清界线。



1楼2010-04-21 10:19回复
    高盛“欺诈门”详解
    FT中文     2010-04-20 15:49:29
      
    2007年初的时候,法布里•托雷(Fabrice Tourre)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这位28岁的法国人不仅在纽约为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而且还是繁荣的债务抵押证券(CDO)领域的一位春风得意的行家里手。CDO是一种把多笔抵押贷款债务分割为可投资证券的复杂业丨务。
    身为高盛副总裁,托雷早就在担心基础市场形势每况愈下:债务,或称“杠杆”,已经要把人压垮了,背负大笔次级抵押贷款的穷人开始拖欠贷款。尽管如此,不断成功地把CDO推销给不明就里的投资者,还是让托雷感到陶醉。2007年1月23日,托雷给一位朋友发电子邮件,激动地讲述了他新搞定的Abacus 2007-AC1交易。“越来越多的杠杆进入这个系统,”他写道。“整座大厦现在随时都会倒塌……可能幸存下来的只有神奇的法布里……站在他创造的所有这些复杂、高杠杆、奇异的交易中间——他创造出这些巨型怪物,却不一定理解它们会带来什么影响!!!”
    到上周五,“神奇的法布里”看上去没那么神勇了。在22页的起诉书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状告托雷及高盛证券欺诈,指控他们误导投资者,遗漏关键信息,并对产品作出错误陈述。在这起诉讼中,高盛被指控怂恿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一款由客户保尔森对冲基金(Paulson & Co)构思或参与构思的产品,而保尔森基金打的算盘却是通过信用违约互换(CDS)保险合约,做空这款产品的基础抵押贷款投资。
    结果呢?根据证交会的起诉书,“Abacus 2007-AC1的投资者损失了10亿美元以上。保尔森则从对应的CDS头寸获利约10亿美元。”而居间的高盛获得可观手续费,估计赚得1500万-20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
    与高盛去年134亿美元的净利润比起来,证交会这项指控的直接财务影响微不足道。高盛可能被处以一笔罚款,并须返还它在这宗交易上的收益。然而,此事可能造成的大局损害却是巨大的。高盛内部人士表示,证交会的指控让他们深感震惊。在一个把企业精神和薪酬结构建立在延揽最佳人才、做最佳企业的理念之上的公司里,突然曝出公司遭到证券欺诈指控的消息,不啻一枚炸丨弹袭来。
    “我不确定我现在能不能交谈,我还在震惊之中,”消息公布不久后,一位平常颇为健谈的高盛银行家如此说道。当时正在高盛位于曼哈顿的亮闪闪的新楼里的人士表示,交易员与客户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热闹的交谈声几乎一下子停了下来,宽敞的交易大厅沉浸在奇异的寂静中,员工和访客都紧盯着电视屏幕。
    对于监管部门处理此事的方式,高盛的高管们几乎掩不住怒气。他们表示,监管部门近两年前就开始调查高盛为保尔森基金安排的CDO了,高盛上次接到监管部门的通知是在去年7月。
    高盛的高管们暗示,证交会显然不愿意先进行和解磋商,然后再把相关指控公诸于众,而这才是正常流程,尤其是对于众人瞩目的案件。而且,选择在此时公布这一消息,更多是与政治(而非监管)有关。一场围绕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激烈斗争正在华盛顿展开,在这种形势下,高盛人士认为,奥巴马政丨府需要向反对新监管制度的阵营展示一件重大战利品。银行界可从英国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上周日的承诺中看出类似的思路。在距离大选不到三周之际,布朗表示,英国监管部门也将展开调查。
    证交会官员表示,向相关公司发出“韦尔斯通知”(Wells notice),正式警告对方他们正受到调查,然后提起指控而不再进一步联系该公司,这种做法是正常惯例。了解证交会的人士表示,高盛在去年7月收到了一份这样的通知,但并未设法与证交会展开和解磋商。
    虽然证交会提起指控的方式让高盛感到愤怒,但托雷并不是过去几十年来酿造了无数金融丑闻的那种“流氓交易员”。证交会此举矛头直指高盛经营模式的核心,而正是这种模式使高盛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投行。
    在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布朗克斯一名邮政工人之子,在高盛竞争激烈的交易部门里脱颖而出,坐上了第一把交椅——领导下,高盛把其对市场的了解及其所掌握的企业客户网络,转化为一部强大的赚钱机器。“沉浸于潮流之中”,收集来自各种市场和企业来源的信息,用于自身交易和客户的交易之中,这就是高盛得以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竞争对手拉开距离的秘诀,后者仍依赖较传统的咨询和承销业丨务。
    


    2楼2010-04-21 10:19
    回复
      2025-08-21 06:37: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高盛是触角最广的交易机构,这一地位具有自我延续的效应,因为客户要想获得宝贵信息,了解别人都在干些什么,就必须与该行共享自己的信息。“人们与高盛做交易,不是因为他们希望这么做,而是因为不得已,”一位基金经理最近表示。
      就此而言,高盛与其说是一只“巨大的吸血乌贼”——这是出自《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的有名比喻——不如说更像一只“金融变形虫”,它不断地吸收信息,并将其用于为自己和客户谋利。
      正因为如此,高盛的高管们在谈起保尔森的交易时,都把它当成正常的业丨务:帮助一位客户达到他的目的,而保尔森的目的,就是获利于他十分不看好的美国住宅市场。也正因为如此,2006年当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来到高盛,要求定制一款CDO时,高盛接受了这一委托。那时保尔森还未成为因预测楼市泡沫破裂而出名的亿万富翁基金经理。
      后来设计出的产品就是Abacus证券。高盛的抵押信贷委员会也批准了这一产品,该委员会由抵押贷款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组成——这是另一个迹象,表明该行不认为这项交易有任何过错。
      Abacus 2007-AC1的故事开始于2007年1月8日,当时保尔森给了高盛一份列有123只基础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的名单,其中多数涉及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内华达和佛罗里达等州的住房贷款,这些地方的房价当时已大幅飙升。保尔森希望把这些投资纳入一款新CDO。
      不过,保尔森基金当时确信,楼市已经过热,抵押贷款违约将会增多。也就是说,该对冲基金有强烈动机押注这些抵押贷款证券贬值,用华尔街行话来说,就是卖空。证交会在起诉书中称:“保尔森计划通过与高盛订立CDS(保险合约),以该款CDO资本结构中的某几层为标的购买保险,实际上做空该RMBS投资组合。”
      证交会在起诉书中称,换句话说,创建CDO是个幌子,保尔森的真实想法是,这些投资很糟糕,肯定会贬值。问题在于,保尔森需要CDO的买家,这样它才能成为卖家。虽然高盛能够按要求设计出CDO,但它知道,如果保尔森以一个明确的卖空者身份与这款CDO存在瓜葛,它就找不到买家了。
      “高盛和托雷知道,如果他们向投资者披露,一个保尔森这样的空方投资者在挑选抵押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要销售CDO债务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会很困难。相比之下,他们知道,如果是由一个富有经验、独立的第三方抵押管理公司充当挑选投资组合的角色,那将会有助于CDO债务的配售,当时这个市场已开始显露出不好的兆头。”
      ACA是知名的独立管理者,十分适合这一角色。托雷在一封内部电子邮件中表示,在合约中注明ACA是“投资组合挑选代理人”,“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可以利用ACA的品牌来帮助销售这些债券”。接下来6周,ACA在高盛撮合下,与保尔森反复进行讨论,最终敲定了构建CDO的90只基础抵押贷款投资。证交会表示,在这份名单中,虽然ACA也挑选了一些,但大部分是保尔森选出的,而且保尔森否决了一些潜在较优质的贷款。
      证交会的结论极为尖锐:“高盛有关Abacus 2007-AC1的营销材料是虚假和带误导性的,因为其声称ACA挑选了参考投资组合,而丝毫没有提到与CDO投资者利益对立的保尔森在挑选参考组合中扮演了重大角色。”
      证交会在起诉书中称,事实上,高盛让投资者得到相反的印象:因精明投资观点而广受尊敬的保尔森,打算买进该CDO的股权,数额高达2亿美元。
      到2月15日,虽然离最终敲定Abacus 2007-AC1的投资组合还有10天,高盛的营销机器就已准备开动了。短短数天内,世界各地的许多投资者都收到了投资条款清单、活页图表和发行备忘录。他们中恰好就有一类渴求回报而又天真的投资者。正是这类投资者先是助长了CDO等结构性产品风靡全球,接着又帮助促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迅速爆裂。
      IKB就是这类投资者的一个典型。这是一家总部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商业贷款提供商,规模虽小,但野心勃勃。2007年夏季,由于一大堆投资变得一文不值,IKB破产了。可是在当年的2月份,该公司还意气风发。在2006年底,IKB最高管理层对美国住宅市场的看法变得有些谨慎,并坚持认为高盛新发行的CDO必须有独立的组合挑选代理人才能投资。然而,看到营销材料上印着ACA的名字,IKB放心了,继而在Abacus 2007-AC1上面投入了1.5亿美元。“IKB这1.5亿美元投资几乎全部打水漂了,”证交会在起诉书中称。“经过高盛与保尔森之间的一系列交易,最终这些资金大部分支付给了保尔森。”
      


      3楼2010-04-21 10:20
      回复
        墙倒众人推:华尔街如此评价高盛欺诈案
        新浪网     2010-04-19 10:00:33
          
        上周五美国证交会指控高盛涉嫌欺诈,周末众多华尔街分析师就此事发表了看法,其中不少人与高盛的交易者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这原本是不足为怪的。不过,他们对高盛的同情并未阻止他们对高盛的股票作出了新的评判。
             美银美林:指控称高盛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设计费,保尔森基金(Paulson & Co)赚取、投资者亏损了10亿美元左右。因此,如果最终的裁决或与证交会达成的和解是免税的(我们认为有可能),那么高盛直接的金融敞口应该也在10亿美元左右。不过该事件造成的名誉损失可能远不止这个数目,除非不再发生类似针对高盛的案件,不再有其他高管受到指控。
             Oppenheimer:如果其他金融机构也受到指控,我们认为欺诈案对高盛股价是有利的。因为那样将会增加一种可能性——所有机构都面临罚款,负责任的个体将得到认可。就当前来讲,看起来证交会似乎只是将矛头指向高盛。这可能暂时给高盛股价带来乌云,我们放弃此前给高盛评定的228美元的目标股价。
             花旗集团:这一行动是一宗民事诉讼,而非刑事诉讼,意味着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一张高额罚单。根据我们的理解,这意味着政丨府没有发现充分的证据来提起刑事诉讼,当然不排除未来有可能找到。只有司法部才有权利提出刑事指控,而不是证交会。
             德意志银行:机构投资者经常会让券商为自己构造一种投资产品,或者为了对冲风险,或者为了实践自己对安全、资产类别或市场的看法,有时候是多方有时候是空方,然后让券商来做市。然而,向其他投资者泄露另一方投资者的头寸是不被允许的。事后来看,尽管保尔森基金当时对资产价值变化趋势的判断是正确的,但高盛很可能判断失误,这需要机构投资者自己来肩负调查研究和研判市场的责任。
             瑞银:关于这一市场有三个要点:第一,券商通常不会透露一宗交易的双方都是谁;第二,券商只是向客户提供敞口量身定做的产品;第三,券商不会将第二点中的风险保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意味着他们会试图去寻找交易的对手方)。
             FBR Capital Markets:由于上周五证交会起诉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将高盛移出了“FBR强烈推荐股票名单”。出于该股基本面的强劲,我们重申“跑赢大盘”评级,不过监管环境的确给该股带来压力。
             里昂证券:在2007年早期,高盛并非全球十大MBS承销商之一,排名居前的是美林、摩根大通(含贝尔斯登)、巴克莱(含雷曼)、德意志银行、瑞银、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因此问题的关键是高盛的角色,而非其行为本身。
             瑞信:这宗民事诉讼给大型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监管压力,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立法。我们认为,衍生品立法很有可能冲击高盛的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部门的营收,这三者在2007-2009年中平均占高盛营收的38%。另外,我们有理由担心此案对高盛长期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因为一些客户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并非监管打击对象的机构。
             Keefe Bruyette & Woods:表面上看,我们相信上周五的下跌有些过头了,因为案情仍处于初期,而任何裁决给高盛带来的损失都不可能达到上周五损失的巨大市值。不过,考虑到过去一年金融股强劲上扬,我们认为大跌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严厉的金融监管的担忧,同时怀疑市场对高盛本财季盈利的预期过于乐观。
        


        7楼2010-04-21 10:40
        回复
          美林高盛涉诈骗世界震惊 美国大举清算华尔街?
          时间:2010-04-19 02:32:25
          美林高盛涉诈骗世界震惊 美国大举清算华尔街? 明报
          华尔街投资大行面临被大举清算导致金融海啸的不法行为。美国传媒报道,华尔街继投资大行高盛被美国证交会指控涉嫌诈骗后,另一投资大行美林(Merrill Lynch)亦被荷兰一间银行指涉及类似诈骗行为,令该银行损失4500万美元(约3.5亿港元)。两大行涉及欺诈行为的消息震动整个华尔街,有律师指这些指控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当局控告高盛是要「杀一儆百」。
          今次涉及欺诈的产品名为CDO,是一种结构性财务工具,主要把不同的投资产品如房屋按揭、汽车按揭或其他资产按揭汇集成一个投资组合,内含不同风险程度的资产,将之捆绑包装后一并向投资者出售。证交会上周五控告高盛在出售名为Abacus的CDO时,涉嫌在有关产品加入有毒按揭债券产品,并没有通知客户,对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押重注打赌这些产品价丨格下跌,涉嫌隐瞒,最终令客户亏损逾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事丨件中最大输家是荷兰银行(ABN Amro),蚀了8.4亿美元(约65.5亿港元),德国银行IKB亦蚀了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
          保尔森幕后炮制问题产品
          证交会声明指出,要求高盛设计Abacus的保尔森对基金公司,2007年4月曾向高盛付了约1500万美元(约1.17亿港元)的设计及营销费。高盛向投资者表示,独立第三者公司ACA资产管理公司协助拣选Abacus中的123种债券和资产,但证交会指,实际上是约翰保尔森的对基金公司从中担当主导角色。
          由于保尔森毋须向投资者交代任何利益冲突,因此不会被检控,但现任执行董事、时任高盛副总裁的图尔(Fabrice Tourre)则要「上身」,因他设计和推广有关交易,以及知道保尔森打赌Abacus价丨格下跌。在交易完成前3个月,图尔曾向朋友发电邮,称他知道按揭市场将陷入灾难。高盛否认有关指控,称会抗争及为公司声誉辩护。
          荷兰合作银行入禀控美林
          除了高盛外,另一大行美林也被揭使用类似手法与对基金齐齐掘金。《华尔街日报》报道,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上周五入禀纽约最高法院,指美林在出售价值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名为「Norma」的抵押债务证券(CDO)产品时,犯了与高盛被证交会指控的同类诈骗行为。代表律师皮克哈特说:「合作银行控告美林在组织及推广销售Norma时,没向投资者披露Norma证券产品由一名对基金客户挑选,以助该客户乘机沽空有关产品获利。」
          合作银行指,美林2007年时讹称Norma是经过小心组织的投资工具,但它其实包括了次按等有毒资产,而且是由美林一名重要对基金客户协助挑选。该产品到2008年变为无效,令合作银行损失4500万美元(约3.51亿港元)。美林则声称已在交易文件上公开Norma资产中的风险。
          证交会前律师弗伦克尔(Jacob Frenkel)亦说:「当一间大行注意到其他银行的创意工具时,就会复制有关产品。」皮克哈特亦说:「对高盛及其他向CDO投资者隐瞒的部分银行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高盛前员工:CDO是「传炸丨弹」游戏
          高盛前员工普林斯(Nomi Prins)指出,CDO产品在楼市畅旺时可为银行赚取数千万美元费用,但这是一个「传炸丨弹」游戏,「包装销售如此高风险产品的理念,就是要把风险送走,投资银行不会手持最毒资产」。
          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法新社/路透社/美丨联社
          


          8楼2010-04-21 1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