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吧 关注:39,313贴子:779,593

『JQ』关于莎士比亚与南安普顿伯爵不得不说的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用怀疑,俺又是来爆JQ的XD~


IP属地:重庆1楼2010-03-29 22:54回复
    莎士比亚很出名,估计是人都知道,但南安普顿伯爵是哪位俺想除了叫兽砖家是个中国人都不知道,以前俺也不知道…但是看了纪老专门在电视上(还是教育频道,您老么其他比如多培养几个腐女之类的想法吧?)把莎士比亚和南安普顿伯爵的关系公之于众后俺就认识了…


    IP属地:重庆2楼2010-03-29 23:01
    回复
      2025-08-26 11:41: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汗,BD抽了~剩下的发不上来,爪机党的悲哀啊TAT


      IP属地:重庆5楼2010-03-29 23:14
      回复
        大家都知道14行诗是莎士比亚著名的爱情诗,在诗里莎士比亚从不掩饰他赤luo luo 的爱恋。而根据纪老的考证(?)这些诗无一例外的都是写给这位南安普顿伯爵的,而当时人们似乎也知道这些诗是写给谁的,换句话说,他们两的JQ是被大家所承认的!


        IP属地:重庆6楼2010-03-29 23:31
        回复
          终於…
          PS:有关14行诗不解的同学麻烦你自己百度一下,俺爪机无能8能复制的说T T


          IP属地:重庆7楼2010-03-29 23:34
          回复
            于是一下为度受百科内容……貌似是我搞错OTL|||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学者无法确认154首十四行诗每一首的完成时间,但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为一位私人读者创作了这些十四行诗。[116]更早的时候,两首未经许可的十四行诗出现在1599年出版的《热情的朝圣者》。英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117]少数分析家认为出版的合集是根据莎士比亚有意设置的顺序。[118]看起来他计划了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尽管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119]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献词究竟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还是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个谜,索普的名字缩写出现在题献页的末尾。尽管有大量学术研究,谁是“W.H.先生”先生也依旧不为人知,甚至连莎士比亚是否授权出版该书也不清楚。[120]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丨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9楼2010-03-30 16:30
            回复
              尽管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119]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
              ==============================
              我果然是穿越了, 第一个反映WH先生竟然是约翰·华生,唉,《福尔摩斯》毁了我的CJ。。。


              10楼2010-03-30 17:07
              回复
                回复:10楼
                其实吧在我腐了之后看文字版福尔摩斯感觉他们两是很CJ的,可是《大侦探福尔摩斯》那个暧昧满天飞啊,我从此不再相信他们是CJ的了...


                IP属地:重庆11楼2010-03-31 12:45
                回复
                  2025-08-26 11:35: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俺是来补“证据”的
                  首先上图,亨利·里奥谢思利(即南安普顿伯爵

                  乃们看得出他是男生女相


                  IP属地:重庆12楼2010-03-31 12:52
                  收起回复
                    新华社的报道
                    =======================================================================
                    英媒体大肆猜疑:莎士比亚是同性恋?     
                         400年来,一幅男女莫辨的古董肖像画一直让它的主人和英国公众煞费思量。
                         近日,这幅油画上的人物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他(她?)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流人物、莎士比亚的密友南安普敦伯爵三世。
                         据介绍,油画上的人黑色长卷发披肩、双唇鲜艳欲滴、戴着一只耳环、露出的右手纤细柔美,无怪乎数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画中的人物是一个如蒙娜丽莎一般的美女。油画的主人亚历克·科布称,几个世纪以来,他的家族一直认为画中人是诺顿夫人。
                         直到最近,科布在国家信托艺术顾问莱恩的提醒下,发现画中人有可能是个男人。在经过仔细的考察后,他惊讶地发现画中人原来就是英国著名的南安普敦伯爵三世。
                         众所周知,南安普敦伯爵三世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密友,两人密不可分的友谊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怀疑。
                         莎士比亚初期的一首十四行诗就是献给南安普敦伯爵的。现在,看到伯爵竟然是这样一位“美女型”的男人,这就无怪乎英国媒体和公众大肆猜疑———莎士比亚是不是同性恋哪?!
                         英国著名的小报《太阳报》更是以“Shakesqueer”作为报纸的头版标题,代替了莎士比亚的英文名“Shakespeare”。在英文中,queer是“同性恋者”的意思。
                         新华社 2002年4月24日
                    


                    IP属地:重庆15楼2010-03-31 13:38
                    回复
                      以下穆白的《你将谁比作夏日?》
                      ========================================================================
                      一、你将谁比作夏日
                           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赖奥斯利(1573-1624)与莎士比亚结识之初,年约十八,已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伯爵容颜昳丽,风流倜傥,极爱看戏,几乎每天进戏院。格林布拉特认为以赖奥斯利贵公子的身份,不可能与演员混迹一处——当时剧院的座位设置很严谨,贵族和平民不能坐在一起。他或者让中间人作介绍,或者派人召莎士比亚来会面,假如要刻画他不拘小节的性格,大可想象他亲自跑到后台去找人。总而言之,后世推测他与莎士比亚是在剧场结交,没引起争议。
                           赖奥斯利为人谈论最多的隐私,是他的终生大事。他童年失怙,继承了大笔遗产,受到伊丽莎白的权臣伯利勋爵的监护,后来成为此人的侍卫。在当时的侍卫体制下,监护人有权包办侍卫的婚姻,较为滑稽的是,如果侍卫拒绝被安排的婚姻,就必须赔偿女方不少钱,或可谓之“压惊费”。
                           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伯利给赖奥斯利定下的未婚妻是他自己的孙女,也就是说,如果赖奥斯利回绝婚事,在金钱上就得任伯利宰割。他也确实回绝了,“罚款”高达五千英镑。此事引起家族的恐慌,可惜年轻的伯爵一贯挥金如土,我行我素,又是厌恶婚姻的“避婚族”,毫不在意被罚的巨款和族人的施压,这迫使伯利等人改变策略,采取心理攻势。
                           格林布拉特联想到:“可能伯利或南安普顿之母的圈子里有某个人,他留意到了年轻的伯爵对一个有前途的诗人兼演员的才干或本人感兴趣。”这个有前途的诗人兼演员就是莎士比亚。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初,虽然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都尚未问世,但他已经写出了《错误的喜剧》、《亨利六世》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等作品,崭露头角。同时代剧作家格林那段关于“暴发户乌鸦”的名言,原意是讥讽莎士比亚的“不正当竞争”,后来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成为莎士比亚对当时剧坛影响力的有力佐证。在这种情况下,猜测莎士比亚那十四行诗集的前17首是献给赖奥斯利的“劝诫诗”,显然是说得通的,况且事有先例,很可能在那之前,莎士比亚已将他那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露克丽丝受辱记》题献给南安普顿。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缘起扑朔迷离,版本汗牛充栋,是古往今来最惹争议的诗集之一。根据梁实秋的说法,学者和批评家对十四行诗的钻研之细,致力之勤,仅次于对《哈姆雷特》。诗中涉及不知姓名的“美貌青年”与“黑肤女士”。早在格林布拉特之前,被题献者“W. H.”即南安普顿一说已颇为通行,赖奥斯利甚至是最热门的候选人。十四行诗集的前126首,是献给一位青年朋友,或为歌颂友谊,但若真为友谊,未免过于“耽美”。其中有对青年之美颂扬如“别把岁月刻在我爱的额上/或用古老的铁笔乱画下皱纹/在你的飞逝里不要把他弄脏/好留给后世永作美丽的典型”(第19首)。离愁别绪如“天天都是黑夜一直到看见你/夜夜是白天当好梦把你显示”(第43首)。有指责友人重色轻友,抢走叙述人爱侣如“无论到哪里,诱惑都把你追寻/你那么温文,谁不想把你夺取?”但随后又表示“你占有她,并非是我最大的哀愁/……她占有你,才是我主要的烦忧”(第42首)。进行规劝又忍不住表达心意如“多少爱慕你的人会被你拐走/假如你肯把你全部力量使出/可别这样做;我既然这样爱你/你是我的,我的光荣也属于你”(第96首)。第20首干脆连暧昧都省却,直截了当地称“你有副女人的脸,由造化亲手/塑就,你,我亲爱的情妇兼情郎/有颗女人温婉的心……”纵使莎士比亚时代的十四行诗语多夸饰,文字游戏成风,也无法阻止后世读者对诗歌背后的故事想入非非。诗歌恣情挥洒,看似直抒胸臆,又不禁让人猜测这是否带有自传色彩,进而疑心莎士比亚的性向。17世纪的书商约翰·班孙盗印了这些十四行诗,但把里面的男性代词改成女性,使得这些诗看起来全部是题献给情妇的。以今日的目光看,这不仅是盗版,还是篡改,但这一改本十分流行,可见学者和大众读者更倾向于接受“属于永恒”的伟大作家非双性恋的角色。
                      


                      IP属地:重庆16楼2010-03-31 13:38
                      回复

                             《俗世威尔》共12章,《与死者对话》是唯一一章只对一个剧本加以讨论——这也印证了《哈姆雷特》确实不愧为莎剧中的明珠——格林布拉特对于这章的态度,比其他章节更专心谨慎,充满思考的力度。以他所代表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观点来看,没有一种艺术不带有社会能量,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是社会能量聚合、转换、发散过程中的核心产物。对于此剧的问世,他提出了一些客观原因。《哈姆雷特》的主要人物和大略并非莎氏首创,这已无须赘言,但将这一部戏搬上舞台,很可能是剧团顺势应时的考虑:当时莎士比亚拥有股份的剧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或许为了票房收入,有人建议莎士比亚将不久前流行过的《哈姆雷特》剧本改良一下,重新上演。这种做法,有点像时下配合影视剧跟风出书,但莎士比亚完全是同行竞争。旧瓶装新酒的技能,他早已炉火纯青。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文学事业的一大转折。剧中凭空出现的新词,据统计超过六百,都是之前的莎剧和其他英文材料中未曾见到。语言突如其来的膨胀,很容易让人想到作者受了什么刺激。相关猜测有埃塞克斯伯爵因犯上被处决,也有南安普顿伯爵的入狱事件。从剧本的政治色彩来看,这都有可能,而格林布拉特认为,“一定还有更深、更有力的原因,使莎士比亚的创作开始出现对内心痛苦的表现。”
                             注意到哈姆雷特和哈姆尼特字面联系的,格林布拉特不是第一人。后者是莎士比亚的长子,年仅十一岁夭亡。在斯特拉福的文件中,这两个仅一字之差(英文中也只差一个字母)的名字实际上通用。莎士比亚在选择这一题材时,是否想到了五年前死去的亡子,甚至以他的一贯想法,要以自己的生辉妙笔使儿子之名永留青史?格林布拉特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还把即将到来的莎父之死也算在里头。
                             莎士比亚的父母很可能是秘密的天主教徒,而在当时信仰天主教被视为异端,会招致重罪。在哈姆尼特死后,莎父或许曾要求莎士比亚为孙子的亡魂做弥撒,更可能的是,在他自己弥留之际,也希望儿子为自己做弥撒。现有的资料不足说明莎士比亚自身的宗教信仰,因此这个敏感问题已不可考,格林布拉特写道:
                             无论当时他怎样决定,1600年末到1601年初,他一定还在思考这件事。当时他正着手写一部主人公与亡子同名的悲剧。也许他听到老父在斯特拉福病重的消息,精神更加紧张,他把对父丧的考虑深深地融进了剧中。儿子的亡故和父亲大限的临近,这种哀悼和纪念的困境造成了他的心理混乱,这样便可解释《哈姆雷特》的震撼力和内省精神。
                            更为动人的一笔是:
                             莎士比亚认识到他的文化中极重要的祭奠仪式被打破了。他站在儿子墓边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心中定是怀着剧痛。但他相信,当自己和千万人都有一腔深情无以宣泄的时候,戏剧,尤其是他的戏剧艺术,便会撩动它们的心弦。
                             从旁观者的推测,到使用莎士比亚的口吻来表白,格林布拉特没有丝毫的犹豫。他自然地走进哈姆尼特之死的场景,又自然地走上哈姆雷特之生的舞台,像是受邀拜访的熟客,拜访的是莎士比亚的内心。如果说莎士比亚曾将最深重的感情表现在《哈姆雷特》里,格林布拉特则将最深重的感情表现在了对莎士比亚的同情之中。这种同情,并非情感沟通,而是理性共鸣。以一己之身化为万千,历史研究做到这地步,已不是想用出土文物拼凑出逝去时光的细枝末节,而是要重新塑造那段历程、那位人物,那个社会截面。这不是小说的虚构,也不完全是考古的发掘,而是以文字作为索引的合唱之声。对此,格林布拉特已备好注解。
                             早在1988年出版的《莎士比亚的协商》(Shakespeare Negotiation)中,格林布拉特就提出“与死者对话”的愿望:
                             如果我不信逝者能听到我的心声,如果我认为逝者无法开口,我仍肯定我能重塑一段与他们的对话。即便在我最用心聆听的时分,明白其实所闻不过是自己的声音,我也没有放弃这一愿望。确实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我的声音正是逝者的声音,因为逝者费心留下了他们的文本轨迹,并在生者的声音中得到传达。
                             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痕迹,也包藏着丢失的生活碎片。格林布拉特如此相信着,他将这种想象式的同情在《俗世威尔》中发挥到极点。有时候,他把莎士比亚当成一个真正生活着的人,关心他的日常生活细节,有时候,他把莎士比亚当成抽象的个人,能量流通中的环节和文艺复兴个人自塑的典型代表。这双重性特征使得传记也显示出复杂迷离的色彩,或者正如书名所示,它既可以理解为俗世中的莎士比亚,也可理解为长存人世间的意志。
                        


                        IP属地:重庆19楼2010-03-31 13:38
                        回复
                          补上莎翁照片,美男子啊~


                          IP属地:重庆20楼2010-03-31 13:39
                          回复
                            花影~挖jq女王~


                            21楼2010-03-31 14:21
                            回复
                              2025-08-26 11:29: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24.133.49.*
                              好贴!!!


                              22楼2010-03-31 15: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