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佬话吧 关注:60贴子:502
  • 1回复贴,共1

学佬话、福佬话、河洛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佬话、福佬话、河洛话
20201013海丰话366:学佬话、福佬话、河洛话
罗志海著
一、学佬话
自古以来,学佬hag84 lao2(福建人、闽南人;福建话、闽南话)、学佬话hag84 lao23 ue7(福建话、闽南话)与福建话、闽南话同义。近百年来,更成了潮州人海丰人对外的自称词,或是老辈人教导儿孙们溯源时的话语,如:俺是学佬,讲学佬话。Nang2 si67 hag84 lao2, gong23 hag84 lao23 ue7.(我们是福建人,讲福建话。)
1980年代前后的闽南方言界,专家们考证出学佬的学,本字是福建的福。福读hog4,训读成hag8,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学佬应写成福佬。
在这个考证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学佬的本字很有可能是河洛。有的人还臆测古代河南有人因战乱迁徙入福建进而带来了河洛话,从而形成了学佬话。这种意见肯定不会被学术界认定。因为河洛ho57 log8的河ho5是不可能训读成hag8,洛log8同样不可能训读成lao2的。
又有人说也有可能鹤佬是学佬的本字。这更是天方夜谭,不知所云。
本来,上述的考证仅仅是文字的考证,是正常的学术争论,而不是族群迁徙的考证。却被人盗换概念变成族群迁徙的考证。进而越炒越烈,演变成“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闽南人的祖宗是河洛人。海丰人的祖宗是河洛人。
二、《切韵》和《广韵》
《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见百度)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这两段文字所透露的信息是:唐朝话的韵部是《切韵》(《广韵》)的韵部,而不是一些砖家们臆测的河洛话的韵部。
更搞笑的是,这些砖家们认为现代河洛一带的人已经不讲河洛话,河洛话的资料连片言只语都没有留下,好遗憾哟!
尊敬的砖家们,你们一手精心策划泡制的现代版《皇帝的新衣》该落下帷幕了,该收场了!
三、58姓和87姓
史料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蛮獠啸”,朝廷派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偏裨将123员,府兵3600名,入闽平乱。
朝廷命陈政的二位兄长中郎将怀远将军陈敏、右郎将云麾将军陈敷率58姓中原子弟赴闽驰援。
陈政的儿子陈元光率87姓中原子弟近8000府兵,屡败“蛮獠”,又数次率军入粤,平息了潮州、循州(今龙川县)一带的寇患。这87姓分别是:
卜、丁、王、方、尤、尹、石、弘、朱、甘、江、名、伍、李、吴、沈、汪、何、宋、邱、余、邵、林、周、金、马、柳、施、洪、胡、柯、姚、种、孙、陈、陆、翁、唐、高、郭、涂、徐、韦、耿、冯、许、庄、张、黄、曹、章、阴、麦、汤、邹、曾、宁、叶、杨、詹、郑、赵、廖、瞿、欧、蒋、蔡、潘、卢、钱、钟、萧、薛、魏、戴、谢、韩、颜、罗、苏、上官、司空、令狐、司马、叶万、欧阳。
这87姓的子弟兵大多数没带妻子随军。后来,他们娶了闽南土著人的女子为妻。
这87姓就成了闽南人的祖公(祖宗),土著人的女子也就成了闽南人的祖妈(祖母)。闽南、潮汕、海陆丰各地村庄姓氏族薄均可以查到这87姓的来源。
四、唐朝话与闽南话
87姓祖公讲唐朝话(《切韵》《广韵》系统),祖妈讲的却是土话。他们的第二代讲的闽南话跟唐朝话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多了带-h尾的喉塞音还有带-~尾的鼻化音,如:
拍pah4,鸭ah4,吓heh4
敢ga~2,圆i~5,扁bi~2,岭nia~2
带-h尾的喉塞音和带-~尾的鼻化音来自祖妈的土话。
五、潮汕海丰福佬话与闽南话的区别
闽南人后来迁徙到粤省潮汕、海丰,因为闽粤两省省治不同,两省原土著民话语略为不同,闽南话与潮汕海丰的福佬话就有了不同。
主要相同点是,都带有带-h尾的喉塞音和带-~尾的鼻化音。
主要不同点有两点:
1)闽南话有an(ian, uan)韵母; 潮汕海丰福佬话没有an(ian, uan)韵母,an(ian, uan)韵母全部改读为 ang(iang, uang)韵母。
2)闽南话阴平调调值是44;潮汕海丰福佬话阴平调调值是33。
但闽南人后来迁徙到介于潮汕和海丰中间的陆丰时,却没有上述两点不同。所以,陆丰话是闽南话,陆丰话是闽南的飞地话。
六、读者诸君,看了本文之后,你觉得这世上还有河洛话吗?闽南人的祖宗是河洛人吗?海丰人的祖宗是河洛人吗?
七、认错祖宗是一些中国人的悲哀!
拜托:尊敬的微信群、QQ群的群友们,你们看了这篇帖文后,如果赞同我的观点,请你们用鼠标轻轻点一点,复制本文的链接转发给你们的亲人朋友,让更多的闽南人潮汕人海陆丰人知道。谢谢!
相关链接:
《切韵》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87%E9%9F%B5
《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
https://www.jianshu.com/p/6134ed7e80e8


1楼2020-11-05 00:03回复
    20201028海丰话366:人侬
    罗志海著
    1981年底,罗志海老师开始研究海丰方言。
    翌年,忘了在哪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引述了一段古文。原文罗老师忘了。大意是,在古代,时间大约是唐朝初年或稍前,有一个北人来到南地,听到当地土人将“人”读成“侬”。于是,文章的作者认定,闽南话“人”的本字是“侬”。
    但罗老师看入眼中,却得出了想反的结论,“侬”不是“人”本字,“人”的本字就是“人”。
    人,文读音rin5,白读音nang5。nang5这个白读音来自闽南人的祖妈zou23 ma~2(祖母;女祖宗)的土话。一千多年来,闽南人潮汕人海陆丰人一直把人nang5写成人,读成nang5,这是毋庸置疑的。
    绕一个弯子,打个比方吧。
    1978年,罗老师在汕头看见一个初中生给英文单词hello注音“虾露he57 lou6”。那时的初中生,不懂国际音标给英文单词注音中文,情有可原。很显然,汕头话虾露和普通话哈罗一样是注音文字,起着国际音标或是拼音的作用,不是本字。
    同理,侬是人的注音文字而已。不是吗?
    类似人文读rin5、白读nang5的例子,海丰话还有以下例子:
    闽min5文读音(【唐韻】武巾切【集韻】【韻會】眉貧切【正韻】彌鄰切,音珉。见《汉典》),闽mang5白读音,闽南话mang57 nam57 ue7
    鳞lin5文读音,鳞lang5白读音,鱼鳞hi57 lang5
    吩hun1文读音,吩huang1白读音,吩咐huang1 hu3
    扪bhun5文读音,扪mang1白读音,放屎扪橛bang35 sai2 mang1 kid8老成持重,俗语
    罗志海是方言界考证扪读mang1、橛读kid8的第一人。扪mang1(持、抓、握)收入《海豐方言詞典》(罗志海著2000年),橛kid8(木棍)收入《海丰方言》(罗志海著1995年)。
    罗老师很惊奇,【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见《汉典》),蠻mang5和閩mang5其实是相混的。还有,“蛮獠啸”(见《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百度)也有蛮mang5。为什么人们不把闽南考证成蛮南,不把闽南人闽南话写成蛮南人蛮南话,反倒把人考证成侬,这不就是考证字音采取双重标准吗?
    把人考证成侬是一个指鹿为马的考证。
    2020年10月28日19:40至21:40


    2楼2020-11-07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