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全球同步公映。影片定格于2012年:由于太阳风暴、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即将毁灭。除了震撼人心的世界末日剧情外,其逼真的灾难场景让每位观众感同身受。特别是片中引用玛雅预言的说法称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片中还描述末日到来时遭遇超级海啸、地球磁场南北两极倒转、中微子加热地核及行星撞地球的景象。影片中更是援引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种种“科学发现”,使虚拟的“末日灾难”有了像模像样的“科学依据”。
在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中,导演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灾难元素。火山、地震、海啸、洪水集体肆虐,地壳板块漂移、地球磁场倒转、中微子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等灾难的出现,更增添了“世界末日”的恐怖。
影片《2012》的科学解读
奇云
北京时间2009年11月13日零时,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全球同步公映。影片定格于2012年:由于太阳风暴、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即将毁灭。除了震撼人心的世界末日剧情外,其逼真的灾难场景让每位观众感同身受。特别是片中引用玛雅预言的说法称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片中还描述末日到来时遭遇超级海啸、地球磁场南北两极倒转、中微子加热地核及行星撞地球的景象。影片中更是援引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种种“科学发现”,使虚拟的“末日灾难”有了像模像样的“科学依据”。虽然人们相信2012年不会是“世界末日”,但《2012》冲击波仍然令许多观众惊愕:在这部影片的灾难性场景中,到底有多少可以成真呢?
电影《2012》剧照
中微子导致地球毁灭?
——《2012》科学解读之一
《2012》设定的故事前提,是太阳活动突然加剧,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很快,地核被这些中微子加热并熔化,大量熔岩溢出造成大陆板块迅速移动,带来了剧烈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并引发超级大海啸,人类生活的地表几乎全部被淹。太阳怎么会没烧化地表,却直接熔化了地核呢?电影制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太阳发出的中微子能够穿过地表,和地核发生反应。
《2012》让“中微子”出马毁灭地球,听上去很有“科学性”,其实不然。
中微子和中子、质子、电子等一样,是组成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但中微子比较神秘,它具有质量,以接近光速运动,不带电荷,穿透能力非常强。像地球这样大的家伙,中微子可以轻而易举的穿透,大约100亿个中微子,只有一个能够被地球捕获。它的特点就是很少能和其他粒子发生作用,所以很难被探测到。为了探测发自太阳的中微子, 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美国物理学家家弗雷德里希?莱因斯的领导下,美国在南达科他州一个深达1500米的金矿中建造了中微子探测器,装了38万升四氯乙烯溶液,用于测量太阳的中微子流量。因为只有中微子能轻而易举地穿透地面,到达这样的深度,其他的粒子则几乎不能。后来,各种探测太阳中微子的设备基本上都处在深深的废弃矿井中———就像电影《2012》的开头里,印度铜矿井下深处的研究中心那样。
这是中微子探测仪“阿曼达II号” 得到的宇宙中中微子源的初步处理图。是人类首张宇宙中中微子图。
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amiokande)是日本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测器
可以这样说,导演艾默里选择一个最不可能毁灭地球的元素来毁灭地球。因为,中微子基本上不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且,由于中微子的质量非常小,就算大量的中微子被地球捕获,质量转变成能量,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向外辐射出大量的热量,短期内发生急剧升温是不可能的。每100年升高0.1度的话,在科学家眼里,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了。所以,中微子不可能加热融化地核,电影中的灾难不可能由中微子引发。
在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中,导演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灾难元素。火山、地震、海啸、洪水集体肆虐,地壳板块漂移、地球磁场倒转、中微子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等灾难的出现,更增添了“世界末日”的恐怖。
影片《2012》的科学解读
奇云
北京时间2009年11月13日零时,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全球同步公映。影片定格于2012年:由于太阳风暴、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即将毁灭。除了震撼人心的世界末日剧情外,其逼真的灾难场景让每位观众感同身受。特别是片中引用玛雅预言的说法称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片中还描述末日到来时遭遇超级海啸、地球磁场南北两极倒转、中微子加热地核及行星撞地球的景象。影片中更是援引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种种“科学发现”,使虚拟的“末日灾难”有了像模像样的“科学依据”。虽然人们相信2012年不会是“世界末日”,但《2012》冲击波仍然令许多观众惊愕:在这部影片的灾难性场景中,到底有多少可以成真呢?
电影《2012》剧照
中微子导致地球毁灭?
——《2012》科学解读之一
《2012》设定的故事前提,是太阳活动突然加剧,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很快,地核被这些中微子加热并熔化,大量熔岩溢出造成大陆板块迅速移动,带来了剧烈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并引发超级大海啸,人类生活的地表几乎全部被淹。太阳怎么会没烧化地表,却直接熔化了地核呢?电影制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太阳发出的中微子能够穿过地表,和地核发生反应。
《2012》让“中微子”出马毁灭地球,听上去很有“科学性”,其实不然。
中微子和中子、质子、电子等一样,是组成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但中微子比较神秘,它具有质量,以接近光速运动,不带电荷,穿透能力非常强。像地球这样大的家伙,中微子可以轻而易举的穿透,大约100亿个中微子,只有一个能够被地球捕获。它的特点就是很少能和其他粒子发生作用,所以很难被探测到。为了探测发自太阳的中微子, 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美国物理学家家弗雷德里希?莱因斯的领导下,美国在南达科他州一个深达1500米的金矿中建造了中微子探测器,装了38万升四氯乙烯溶液,用于测量太阳的中微子流量。因为只有中微子能轻而易举地穿透地面,到达这样的深度,其他的粒子则几乎不能。后来,各种探测太阳中微子的设备基本上都处在深深的废弃矿井中———就像电影《2012》的开头里,印度铜矿井下深处的研究中心那样。
这是中微子探测仪“阿曼达II号” 得到的宇宙中中微子源的初步处理图。是人类首张宇宙中中微子图。
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amiokande)是日本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测器
可以这样说,导演艾默里选择一个最不可能毁灭地球的元素来毁灭地球。因为,中微子基本上不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且,由于中微子的质量非常小,就算大量的中微子被地球捕获,质量转变成能量,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向外辐射出大量的热量,短期内发生急剧升温是不可能的。每100年升高0.1度的话,在科学家眼里,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了。所以,中微子不可能加热融化地核,电影中的灾难不可能由中微子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