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0 多年前的中国东晋时期,有个名叫王嘉的人,在他所著的《拾
遗记》中,提到了一种可以“沉行海底,而水不浸”的船,名之为“沧波舟”,
又以形状像海螺而称“螺舟”,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水下潜艇的设想。
1880 年中国清朝的天津机器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据当时5 月13
日和9 月27 日《益闻录》上报道:“兹已造成,盖驶行水底机器也。或如橄
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灵捷异常,颇为合
用。⋯⋯若大洋,能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置无不如意,洵摧敌之利器也。”
这艘潜艇虽然比“海龟”号晚建造104 年,但与1879 年英人乔治·迪莱德建
造的“里苏甘”号潜艇的性能不相上下。
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介绍一下这一艘理应值得华夏子孙自豪的潜艇。
1880年初夏,位于海河岸边的天津机器局内,一群民工正头顶烈日建一座谁也
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围墙”。别说民工了,就是指挥施工的负责人也不知道这围墙
的用途,其机密程度在整个人类海军建设史上也极其罕见。
围墙建成后,天津机器局这个清政府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平添了一种神秘的气
氛,因为,从不见围墙内人员的出人,只是每天见到指定的差役定时将饭食、物品
送人围墙之内。
天津机器局与福建船政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一时期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
批军事工业。该局由清朝中央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奕沂提议,由三口通商大臣崇
厚于1867年创办,最初几年忙于选址,一无所成。1870年,法国驻天津领事车大业
等因作恶多端被群众打死,法国教堂、育婴堂、领事署及英、美教堂被焚烧,发生
了所谓的天津教案。迫于英、法、美等国威胁,清政府派崇厚为钦差大臣,向法国
道歉,天津机器局便由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
李鸿章创办过江南制造总局,接办天津机器局后,他将江南制造总局的总办沈
保靖调人局内主持工作。
务实的沈保靖一调人局内,就整顿局务,购买机器,扩建厂房,逐步使天津机
器局的生产规模、制造水平达到了相当程度。1876年,天津机器局生产出第一批水
雷。1880年,又建成引军桥船130 余只(这大概称得上中国最早的军用舟桥了),
而制造枪、炮、子弹及炸药,更是该局所长,仅炮弹一项,年生产量就达到2 .7
万颗。
天津机器局的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而机器局内的围墙,更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纷纷猜测、打听。1880年6 月20日,敏感的新闻界经多方了解,最先披露了围
墙之谜:“试造轮船”。
新闻界的披露并未能够真正解谜,因为,此时的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局早
就公开造船,而且已达相当水平。在这以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两局已先后建成轮船、
军舰近30艘,甚至曾接待过英国军舰官兵的参观,所以人们认为天津机器局围墙内
决不会仅仅是“试造轮船”。
几个月后,新闻界终于摸清了详情,围墙之内确实是造船,但造的不是普通的
轮船,而是“水下机船”。“水下机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潜艇”。据介绍,
提出试造这艘“水下机船”的人是一个姓陈的“道员”。他带着设计图纸及说明,
主动找到清政府大员,要求建造,并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
适用,工费分文不取,照价赔偿。当时清政府正为获得先进舰船加速“水师”建设
而努力。陈道员所提建议,引起清政府的兴趣,很快就被批准,陈道员及10余名大
臣不几日便在围墙内开工了。为了保密,负责建造的工匠被隔绝了一切对外联系,
吃、住及日常生活全被限制在围墙以内,即使是天津机器局的工师,也不能接近围
墙。
经过整整一个夏季的努力,“水下机船”终于在当年秋天建成完工。它“式如
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人船一尺,船即人水一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
于敌船之下”。这是当时的记载,尽管比较简单,但它已经说清楚了潜艇潜浮的原
理,后人曾争论这“水下机船”有否建成,是不是不负责的“文字匠”胡言乱语,
其实,没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是不会了解这些原理的,有了这些原理,造潜艇已
经不太困难了,充其量仅仅是工艺问题罢了。
1880年9 月18日,这天正是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试航,船
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
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从这些介绍来看,中国人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潜艇,在当时绝对称得上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不知何故,它竞销声匿迹了,以后既没有见到任何文字介
绍,也没见官方消息,更没见到它留下的一舱一室、一片甲板。
遗记》中,提到了一种可以“沉行海底,而水不浸”的船,名之为“沧波舟”,
又以形状像海螺而称“螺舟”,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水下潜艇的设想。
1880 年中国清朝的天津机器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据当时5 月13
日和9 月27 日《益闻录》上报道:“兹已造成,盖驶行水底机器也。或如橄
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灵捷异常,颇为合
用。⋯⋯若大洋,能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置无不如意,洵摧敌之利器也。”
这艘潜艇虽然比“海龟”号晚建造104 年,但与1879 年英人乔治·迪莱德建
造的“里苏甘”号潜艇的性能不相上下。
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介绍一下这一艘理应值得华夏子孙自豪的潜艇。
1880年初夏,位于海河岸边的天津机器局内,一群民工正头顶烈日建一座谁也
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围墙”。别说民工了,就是指挥施工的负责人也不知道这围墙
的用途,其机密程度在整个人类海军建设史上也极其罕见。
围墙建成后,天津机器局这个清政府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平添了一种神秘的气
氛,因为,从不见围墙内人员的出人,只是每天见到指定的差役定时将饭食、物品
送人围墙之内。
天津机器局与福建船政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一时期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
批军事工业。该局由清朝中央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奕沂提议,由三口通商大臣崇
厚于1867年创办,最初几年忙于选址,一无所成。1870年,法国驻天津领事车大业
等因作恶多端被群众打死,法国教堂、育婴堂、领事署及英、美教堂被焚烧,发生
了所谓的天津教案。迫于英、法、美等国威胁,清政府派崇厚为钦差大臣,向法国
道歉,天津机器局便由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
李鸿章创办过江南制造总局,接办天津机器局后,他将江南制造总局的总办沈
保靖调人局内主持工作。
务实的沈保靖一调人局内,就整顿局务,购买机器,扩建厂房,逐步使天津机
器局的生产规模、制造水平达到了相当程度。1876年,天津机器局生产出第一批水
雷。1880年,又建成引军桥船130 余只(这大概称得上中国最早的军用舟桥了),
而制造枪、炮、子弹及炸药,更是该局所长,仅炮弹一项,年生产量就达到2 .7
万颗。
天津机器局的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而机器局内的围墙,更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纷纷猜测、打听。1880年6 月20日,敏感的新闻界经多方了解,最先披露了围
墙之谜:“试造轮船”。
新闻界的披露并未能够真正解谜,因为,此时的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局早
就公开造船,而且已达相当水平。在这以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两局已先后建成轮船、
军舰近30艘,甚至曾接待过英国军舰官兵的参观,所以人们认为天津机器局围墙内
决不会仅仅是“试造轮船”。
几个月后,新闻界终于摸清了详情,围墙之内确实是造船,但造的不是普通的
轮船,而是“水下机船”。“水下机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潜艇”。据介绍,
提出试造这艘“水下机船”的人是一个姓陈的“道员”。他带着设计图纸及说明,
主动找到清政府大员,要求建造,并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
适用,工费分文不取,照价赔偿。当时清政府正为获得先进舰船加速“水师”建设
而努力。陈道员所提建议,引起清政府的兴趣,很快就被批准,陈道员及10余名大
臣不几日便在围墙内开工了。为了保密,负责建造的工匠被隔绝了一切对外联系,
吃、住及日常生活全被限制在围墙以内,即使是天津机器局的工师,也不能接近围
墙。
经过整整一个夏季的努力,“水下机船”终于在当年秋天建成完工。它“式如
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人船一尺,船即人水一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
于敌船之下”。这是当时的记载,尽管比较简单,但它已经说清楚了潜艇潜浮的原
理,后人曾争论这“水下机船”有否建成,是不是不负责的“文字匠”胡言乱语,
其实,没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是不会了解这些原理的,有了这些原理,造潜艇已
经不太困难了,充其量仅仅是工艺问题罢了。
1880年9 月18日,这天正是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试航,船
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
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从这些介绍来看,中国人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潜艇,在当时绝对称得上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不知何故,它竞销声匿迹了,以后既没有见到任何文字介
绍,也没见官方消息,更没见到它留下的一舱一室、一片甲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