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在库尔斯克的防御——1943年7月
1. 引言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他的经典著作《战争论》里写道:“我们应该说:防御是比进攻更为有效地作战形式。(As we shall show, defense is a stronger form of fighting than attack.)”【1】作为一个19世纪的军官,他们通过研究拿破仑时代的战争经验成长起来然后又经过了德意志战争的洗礼,他们多少还有一点理由接收这个观点。随着积极进攻的思想席卷整个欧洲的军队,并且无论是在部队编制,作战计划还是在部队的精神状态上得到了体现。这股思潮同时也遮住了除少数感觉敏锐的人以外几乎所有观察家的眼睛。但是在发生了像美国内战,布尔战争和日俄战争这样的大屠杀般的战事以后,人们意识到克劳塞维茨的论断也许是正确的。突然降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克劳塞维茨的正确性。这场这场战争也无情地嘲弄了那些对进攻这种作战形式的实际效能给予过高期望的人。“一战”之后各国军队深刻地认识到了20世纪的科技应用于军事领域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两次大战之间各国的军事观点总体上说反映了各自国家国的政治目标。一些国家热衷于维持政治上的现状,寻求一切可以用来加强军队防御能力的技术,期望这样可以阻止那些妄图通过军事进攻改变目前政治状况的国家。相对地,另一些国家,或者因为一战战败而在政治上受到条约的束缚,或者因为在意识形态的驱使下试图寻求某种改变;不管怎样,他们努力寻求着探索着新的科技,只为能在现代战场上重振进攻的雄风。德国悄悄地发展出了一整套“闪击战”的理论,与此同时苏联人则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成功地实施“大纵深作战”上。
1939年在波兰,1940年在法国,1941年在俄国;事实一次一次地对克劳塞维茨关于防御优越性的论断提出了挑战,这些事(百度)件也激起了各国军队对如何指挥大规模装甲力量以及相应发展一套适合自己的军事学说的兴趣。当“闪击战”理论成为战场上的主导理论时,那些深受“闪击战”之苦的国家也开始努力找到一种德国这头庞然大物的方法。苏联人为了正确地组织和发展出抵御“闪击战”的力量和方法就不得不改变一贯以来极富进攻色彩的军事传统。实际上苏军为了在“闪击战”的打击下生存下来而作出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对克劳塞维茨的论断作出的某种有限的验证。到了1943年7月,苏联人在为了提高防御水平付出了了几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在付出了人力物力上的巨大牺牲之后,苏军终于顶住了闪击战的迎面一击,并且向世人证明“闪击战”是可以防御的。波澜壮阔的库尔斯克战役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克劳塞维茨论断的正确性。库尔斯克也为我们留下了如下的启示:通过仔细研究双方的兵力组织和运用,以及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实战中去不仅可以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也可以取得进攻的胜利。虽然从表面上看库尔斯克战役的结局证明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但是许多人却没看见,在库尔斯克苏军一开始就把反突击的概念融入到了他们规模宏大的防御计划当中。所以说,如果不把防御和新组建的进攻力量放在一起来看待防御,防御是没有意义的;在如何看待进攻阶段发生的问题时也应该是这个态度。库尔斯克发生的事件最终证明了:通过实施战略、战役和战术防御是可以抵御“闪击战”的。
2. 在库尔斯克之前的战术防御。
苏联人在东线的胜利首先应该归功于苏军在防御上作出的惊人贡献。只有成功的防御才能为进攻的胜利铺平道路。如果为苏军的战略和战役防御作战水平的发展划分阶段的话,苏军是否有能力把德军的进攻行动阻止在战术突破的范围内是最直接的标准。苏军的战术防御的发展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这其中还包括改变苏军指挥员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攻击至上的思想。在这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上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一批可以正确地指挥相应数量种类兵力兵器,然后打赢一场诸兵种合同防御作战的战术指挥员。在战术防御理论的发展中“战争”这所大学的教育从1941年开始并贯穿了战争的始终。这个教育的成果终于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展示了出来。
因为苏军在2零年代后期和整个30年代都一直热衷于进攻性的兵力和相关技术理论,所以这段时间与防御有关的兵种和理论技术都是不被重视的;无论是战略防御还是战役、战术防御都不受到重视。苏军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在组建突击集团、机械化部队和空降部队上了。这些方面对于通过大纵深战役和大纵深作战来取得战略进攻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其实甚至苏联人自己也不否认他们这种对于进攻的热衷使得他们对战略(方面军级)、战役(集团军级)和战术防御投入的精力太少。这个缺陷就在1941年活生生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从1936年的陆军作战条令【2】中就可以看出红军对待防御作战的态度。这份300页的文件中只有区区20页的内容设计防御战斗。苏联人在这份文件中把防御描述为一种暂时的不得已的现象,主要用于收缩兵力,争取时间,守卫重要地区或者阻止来犯之敌,另外防御主要出现在各次重要进攻行动之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4年的红军战斗条令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论及防御作战的相关技术)。这种把防御作战看成一种临时的不得已的作战形式的思潮妨碍了苏军发展出一套更广泛的防御作战原则。这些原则应该回答下列基本问题:为了阻止或粉碎敌人的进攻应该如何去组织必要的兵力,应该集中多少种类的兵器,每种兵器的数量又该是多少。这种普遍地忽视防御作战训练的行为,再加上zhen对军队指挥人员尤其是有能力的指挥人员的“大清洗运动”,终于在军队中产生了难以挽回的恶果。
1. 引言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他的经典著作《战争论》里写道:“我们应该说:防御是比进攻更为有效地作战形式。(As we shall show, defense is a stronger form of fighting than attack.)”【1】作为一个19世纪的军官,他们通过研究拿破仑时代的战争经验成长起来然后又经过了德意志战争的洗礼,他们多少还有一点理由接收这个观点。随着积极进攻的思想席卷整个欧洲的军队,并且无论是在部队编制,作战计划还是在部队的精神状态上得到了体现。这股思潮同时也遮住了除少数感觉敏锐的人以外几乎所有观察家的眼睛。但是在发生了像美国内战,布尔战争和日俄战争这样的大屠杀般的战事以后,人们意识到克劳塞维茨的论断也许是正确的。突然降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克劳塞维茨的正确性。这场这场战争也无情地嘲弄了那些对进攻这种作战形式的实际效能给予过高期望的人。“一战”之后各国军队深刻地认识到了20世纪的科技应用于军事领域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两次大战之间各国的军事观点总体上说反映了各自国家国的政治目标。一些国家热衷于维持政治上的现状,寻求一切可以用来加强军队防御能力的技术,期望这样可以阻止那些妄图通过军事进攻改变目前政治状况的国家。相对地,另一些国家,或者因为一战战败而在政治上受到条约的束缚,或者因为在意识形态的驱使下试图寻求某种改变;不管怎样,他们努力寻求着探索着新的科技,只为能在现代战场上重振进攻的雄风。德国悄悄地发展出了一整套“闪击战”的理论,与此同时苏联人则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成功地实施“大纵深作战”上。
1939年在波兰,1940年在法国,1941年在俄国;事实一次一次地对克劳塞维茨关于防御优越性的论断提出了挑战,这些事(百度)件也激起了各国军队对如何指挥大规模装甲力量以及相应发展一套适合自己的军事学说的兴趣。当“闪击战”理论成为战场上的主导理论时,那些深受“闪击战”之苦的国家也开始努力找到一种德国这头庞然大物的方法。苏联人为了正确地组织和发展出抵御“闪击战”的力量和方法就不得不改变一贯以来极富进攻色彩的军事传统。实际上苏军为了在“闪击战”的打击下生存下来而作出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对克劳塞维茨的论断作出的某种有限的验证。到了1943年7月,苏联人在为了提高防御水平付出了了几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在付出了人力物力上的巨大牺牲之后,苏军终于顶住了闪击战的迎面一击,并且向世人证明“闪击战”是可以防御的。波澜壮阔的库尔斯克战役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克劳塞维茨论断的正确性。库尔斯克也为我们留下了如下的启示:通过仔细研究双方的兵力组织和运用,以及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实战中去不仅可以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也可以取得进攻的胜利。虽然从表面上看库尔斯克战役的结局证明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但是许多人却没看见,在库尔斯克苏军一开始就把反突击的概念融入到了他们规模宏大的防御计划当中。所以说,如果不把防御和新组建的进攻力量放在一起来看待防御,防御是没有意义的;在如何看待进攻阶段发生的问题时也应该是这个态度。库尔斯克发生的事件最终证明了:通过实施战略、战役和战术防御是可以抵御“闪击战”的。
2. 在库尔斯克之前的战术防御。
苏联人在东线的胜利首先应该归功于苏军在防御上作出的惊人贡献。只有成功的防御才能为进攻的胜利铺平道路。如果为苏军的战略和战役防御作战水平的发展划分阶段的话,苏军是否有能力把德军的进攻行动阻止在战术突破的范围内是最直接的标准。苏军的战术防御的发展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这其中还包括改变苏军指挥员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攻击至上的思想。在这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上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一批可以正确地指挥相应数量种类兵力兵器,然后打赢一场诸兵种合同防御作战的战术指挥员。在战术防御理论的发展中“战争”这所大学的教育从1941年开始并贯穿了战争的始终。这个教育的成果终于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展示了出来。
因为苏军在2零年代后期和整个30年代都一直热衷于进攻性的兵力和相关技术理论,所以这段时间与防御有关的兵种和理论技术都是不被重视的;无论是战略防御还是战役、战术防御都不受到重视。苏军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在组建突击集团、机械化部队和空降部队上了。这些方面对于通过大纵深战役和大纵深作战来取得战略进攻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其实甚至苏联人自己也不否认他们这种对于进攻的热衷使得他们对战略(方面军级)、战役(集团军级)和战术防御投入的精力太少。这个缺陷就在1941年活生生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从1936年的陆军作战条令【2】中就可以看出红军对待防御作战的态度。这份300页的文件中只有区区20页的内容设计防御战斗。苏联人在这份文件中把防御描述为一种暂时的不得已的现象,主要用于收缩兵力,争取时间,守卫重要地区或者阻止来犯之敌,另外防御主要出现在各次重要进攻行动之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4年的红军战斗条令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论及防御作战的相关技术)。这种把防御作战看成一种临时的不得已的作战形式的思潮妨碍了苏军发展出一套更广泛的防御作战原则。这些原则应该回答下列基本问题:为了阻止或粉碎敌人的进攻应该如何去组织必要的兵力,应该集中多少种类的兵器,每种兵器的数量又该是多少。这种普遍地忽视防御作战训练的行为,再加上zhen对军队指挥人员尤其是有能力的指挥人员的“大清洗运动”,终于在军队中产生了难以挽回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