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吧 关注:2,987贴子:18,849
  • 3回复贴,共1

读秘藏齐白石作品杂感(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平生


1楼2004-11-09 22:11回复
    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62岁时画的十开《草虫图册》,是齐氏草虫作品的代表作。是册写10种草虫,工细兼备,自题:“此册之虫,为虫写工致者故工,存写意本者故写也。”另纸又题:“客有求画工致虫者众,余目昏隔雾,从今封笔矣。”由于生理的原因,受到视力的限制,老年人“目昏隔雾”已无力去画工细的草虫。但是我们又确实看到了有明确纪年的白石老人70岁以后的工虫作品,过去对这一现象无法理解,以为是白石老人超常的生命力和特异功能。然而北京画院藏品中的齐白石未完成稿,却解开了这一疑团。为了防止老年时不能作工细草虫,齐白石在60岁之后陆续画了一批工虫待以后补景。这些未完成稿多数为纸本,少数为绢本。由此可见老人的深谋远虑,也是一般画家难以企及的。实际上根据现有资料,齐白石在72岁时还画过工虫,那是一张《蝶》的未完成稿,齐白石在画的反面用碳笔写有“居木虫,七十二岁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凡擅长花卉的画家无不工草虫,因为草虫能给春花秋卉以生意。然画史中的草虫只不过是蜂蝶之属,广及蜻蜓、蝉而已。齐白石则扩展了草虫的范围,广及蝗虫、蟑螂、臭虫、苍蝇等为人们所厌恶的品种,可以说是无所不画。现在很难统计出齐白石一生画过多少种草虫,但我们从北京画院藏品中看到了许多前人没有画过的草虫,它们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有有益的,也有为害的。
      
      如果仅仅说无所不画,那可能只局限在“能品”的范围。对于现在具有科学造型基础的画家来说,见什么画什么并不难,画什么像什么也不难。难在栩栩如生,难在形神具备,难在趣味盎然。因此,齐白石的草虫可入“神品”之列。
      
      就齐白石的出身而论,他的朴素和善良,决定了他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倾注对生灵的关爱。在他的眼内,具有生灵的草虫没有是非、丑恶,有的是生活的情趣。在他的心中,自然性的丑与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笔下能否把自然性变为艺术性,把丑的恶的变为美的善的。他画《独酌》,两只工细的蟋蟀边上,一个水墨意笔的酒杯,一只煮熟的朱红色的螃蟹,这里食物和草虫的配合,虽然是齐白石的生活写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质量,但是从艺术的角度却没有生活质量的问题,而生活中的情趣则跃然纸上。齐白石创造了一种超于现实的生活,他把那些丑的、恶的、通常认为是不入画的东西搬上了画面,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草虫世界。这是一个生态平衡的世界——没有憎恨,也没有残杀。
      
      在近150张未完成稿中,齐白石画得最多的是蜻蜓、蝉、蝗虫、螳螂, 显然这种题材上的偏重,与他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这是农家最常见的。齐白石所画的草虫与他的生活都不可分割,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在摄影术欠发达的时代,又无画谱的参考,要想画出结构严谨、姿态生动的草虫,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有了与生活的关系,齐白石才画了那么多一般画家没有画、而一般人也难以指认的那么多品种的草虫。显然,这是艺术和生活关系的最好的论证。
      
      虽然这些未完成稿只是表现了整幅画创作的一个过程,按照齐白石的本意,还需要添景。但是因为形象的生动,刻划的完美,那些还没有添景的空白部分可以引发人们的多种想象。基于传统审美方式的作用,空白之无和有的辨证关系决定了这里有着丰富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想象这些草虫周围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这些未完成稿所表现出来的意趣和审美的意义,已使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来对待。实际上齐白石在画这些草虫时已经有了最初的构想,从具体的位置到草虫的姿态,无不凝聚了老人的匠心。
      
      从总体上看,齐白石的草虫,有工、写之分。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补草虫。不管是工是写,齐白石都非常注重草虫的体态结构,反映了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他画的草虫得其翻飞鸣跃之相,翻者折翅能见动作,飞者振羽如临风声,鸣者切股能闻音响,跃者挺身可视 状。这种千姿百态的变化,反映了老人深厚的造型基础。
      
      齐白石画草虫,有着较好的整体效果,又有着细致入微的细部刻划。草虫一般体态较小,而一些具体的结构就更小。能画出虫爪的结构已是不易,但他不仅画出基本的结构,还画出虫爪上的毛,真可谓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极强的绘画功力。藏品中有两幅苍蝇,可能是草虫中体态最小的,但画中蝇腿的关节,转承处无不符合生长的结构,而其它身体结构,也毫无挑剔之处。因此结构的严谨与否可以作为鉴定齐白石草虫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准。画得精细是齐白石草虫的一大优点,但常人画得细,容易腻和板,甚至细得如标本而无生气,齐白石所画则于精细中求生意,严谨处富变化。如画蜻蜓翅膀中的网纹,一笔中有浓淡变化,更增加了翅膀的动感。画水中草虫的长足,线条挺拔又有关节的结构。这一切都是笔笔写出,积淀了他数十年的绘画功夫和学养。齐白石的画在注重草虫结构的同时,还注重质感的表现,画蜻蜓和蝉的翅膀极透明之能事,而画飞蛾通体蓬松的绒毛感觉一碰即落,这种绘画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是一般画家难以做到的。
      
      草虫的布景如点睛,是这一题材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齐白石善于运用工与写的对比手法,创造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态氛围。在他的草虫作品中,工致草虫的布景都比较简单,但必定是以写意的手法,画蟋蟀添一罐或几株小草;画水虫写几丝水纹;画蜻蜓图一根莲蓬。如此的简洁是为了烘托主体的形象,而写意的笔法也是为了主次形象的对比,工者更工,写者更写。在另一类幅面较大的以花卉为主的作品中,工虫往往是画面的点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是以意笔写出,或工写结合。
      
      齐白石的草虫在题材和画法上,独具一格,开时代新篇。他更正了唐代以来“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宋·董 《广川画跋》)的评画标准,提升了草虫画的品格。


    3楼2004-11-09 23:07
    回复
      齐白石一生对八大情有独钟,41岁客南昌时,“于某旧家得见朱雪个小鸭子真本,钩摹之。至七十五岁时客旧京,忽一日失去,愁余,取此纸心意追摹,略似,记存之。……嘴角似非双勾,余记明了,或用赭色作没骨法亦可。”(《鸭》,总号166)他曾无数次勾摹过八大的作品以为自己的粉本,同时他还兼学其他画家的画法,以博采众长。“己未三过都门,于周印髯处见南阜老人有此画法。”(《小鱼》,总号413)“余往年尝见南阜老人画小册有此法,奇之,仿其意制作长幅,近于怪也。”(《鱼》,总号123 )“吾邑胡何光炳以胡何二字分开为四字作号,号曰:古月可人。工画,为湖南今古高手,画鹊尤精,此鹊予从大幅上影钩,置之座前,有不乐时观之,觉愁苦事化之为清气,从口中而出。”(《鹊》,总号473)“余尝游广西,于某世家得观孟丽堂画,假临识。……(《芙蓉鸭子》,1919年,57岁,总号568)从北京画院的藏品中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渊源,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的事例,如“门人僧瑞光见古瓷器有钟馗像,放大画之呈于余,余略为改定,另画小幅与之,此乃画第二幅,自存其稿也。老年人目之所见,无不虚心。”(《钟馗》,总号263)是年老人约73岁,可见其所学之无止境。
        
        在学习前人的同时,齐白石还留心身边的事物,举凡为之心动,或当即以笔记录,或事后追忆句画。1919年,齐白石57岁时和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闲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的石浆似一鸟,“就地上画存其草”,并题曰:“真有天然之趣。”还有一次齐白石在友人家看到铜鸭香炉,感到“通身有神味,非流俗画家画鸭也。”遂以纸勾画而成一图稿。北京画院藏品中的图稿部分,不仅反映了齐白石的刻苦精神,还表现了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他为厂肆所画一般都存其稿,在这些稿本中,有些还记录了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如《鹰》图稿上就有文字“颈宜往上提长三寸”、“足亦宜少长”。
        
        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开拓了传统中国画的题材,画了许多此前从来没有人画过的东西,让世人看到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并给画坛以一种清新的气息。
        
        有客曾问白石老人,“作诗作画从何处得来”?白石老人答曰:“世间无物非诗画之料也。”(《白菜小鸡》,总号328)而对于以画虾闻名的白石老人而言,常人最关心的也是“画虾得似至此从何而学来”?对此白石老人也是给予最基本的解释:“家园小池水清见底,常看虾游变动无穷。”(《虾》,总号386)1932年,老人70岁时画《稻草小鸡》(总号590),题曰:“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余欲大翻陈案,将少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一个湖南湘潭农民的后代,虽然居住京城多年,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农村生活和过去乡间经历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他自称“往日情奴”,因此画儿时用过的《柴爬》(1933年,72岁,分号:252),画“曾牧星堂屋后”的家畜(《芳草游猪图》,总号:63),画湘潭晓霞山“味甘芳,天下无二”的竹笋(《工虫图册》),画借山馆水井中的草虫(《工虫图册按》),如此等等,这些前无古人的新题材,为齐白石的艺术带来了新意,也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楷模。
        
        


      10楼2004-11-20 16:42
      回复
        看不


        IP属地:湖北13楼2005-02-19 15: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