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吧 关注:185,483贴子:2,020,335
  • 10回复贴,共1

大清国辑安(集安)四任知县与衙门口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看过电视剧《于成龙》,那是大清国建国初期,于成龙四十多岁,到江西做知县,县衙荒废,强盗横行,条件异常艰苦,想找个办差的地方都很困难。还有姜文主演的电影《让子弹飞》是描写民国初期,派人到鹅城任县长,中途换人了,都不知道,第一个还算真实,第二个内容可谓荒诞不经,影视剧,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那集安与这两部电视剧有没有关系呢?可以说,没有一毛钱关系,但下面的故事与这两部电视剧情形类似,本篇讲述的是,关于集安建县衙的故事。
集安建县是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县设治时,古城内房屋寥寥无几,多是废墟和耕地,残破的城墙,几百年没人居住,上千年不是行政中心,估计当时来捡文物能行。
大清在这建县了,那得研究研究啊,其实这时的集安,肯定比《于成龙》和《让子弹飞》艰苦,艰苦程度可想而知。那我来说说首任知县,首任知县叫黄锡庚,由于年事已高,路途遥远,旅途劳累,还没研究咋干呢,就病故了,按现在看属于因公殉职。
第二任知县德凯(字韵泉,顺天人,满族),德凯是满族人,估计也不是官场主流,派到集安,在今天集安通沟河(今业称西大河)西岸,河西村(今通沟村),当地有个兰姓地主,家大业大,很欢迎新来的知县,租用几间房舍,在此办差。这就是集安第一个衙门口。估计由于太艰苦,来了不到两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年德凯就调走了。
第三任知县风鸣(字止岐,黑龙江人)任集安知县,仍在原来的衙门口办差,当时条件艰苦,估计清末朝纲萎靡,人心涣散,估计当官都得花点银子,有点着急了,来没多久就开始,苛拿卡要,当地乡民不满,不到一年被上级调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第四任知县名叫吴光国(字清华,江苏武进人),此人非常能干,是一个于成龙似的人物。他到任后,将县衙署迁到城内,先在兴安街街面上(今胜利大街)的余魁升照相馆处买了几间草房办公。条件还是艰苦,后来,吴光国在现在的“高句丽遗址公园”处买了私人民居和几十亩地,选好了衙门口,那钱怎么解决呢?估计当时的大清国也是国库空虚,只能地方自己解决,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多方筹措资金
资金由县衙署向所属十一个保征募,保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那就排一排谁最有钱吧,当时最富的保是同聚保(现财源镇一带)。同聚保盛产新开河人参,是从马蹄沟村的人参发展起来的。此村最早搞人工栽培人参的是佟荆山(满族人),他是当地的占山户,拥有大片的土地和大面积的山场,他家当时拥有人参上百块帘。这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当时没有野山参与家参的概念,估计种的参价格和山参差不多,所以,“佟总”慷慨解囊,他为吴光国建县衙捐了一大笔资金,这在当时颇为轰动,起了带头作用。
那还有没有捐的呢?当时大户多少得表示表示,毕竟是建衙门啊,当时的韭菜园子(今财源镇)财主户傅瘫子(半身不遂);花甸子的老赵家,号称赵百万;霸王朝村的张家大院(当家的叫张明垣);凉水泉子的李会卿等也都捐了钱。除了自愿捐钱外,全县十一个保按地亩数摊派,当时花的是银子和铜钱。
当时也有不交的,吴知县看来也不是好惹的,县内有几个恶霸拒不按本户地亩缴纳修建县衙的摊派款,吴光国勒令传讯审处,强行交纳了钱。
当时鸭绿江上放木排的木把们也捐了些钱,房木基本都是放排木把们捐献的


1楼2018-04-21 19:07回复
    修建县衙用的木、瓦技工是雇用当地的工匠,力工、小工是县城附近几个保出的民工、车马工都是义务性工、农忙时节轮换上工干活。
    集安县衙的建设,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出力,最后才有了一个有尊严的衙门口,修建此县衙,吴光国知县亲自领导。整个工程有正堂(大堂、会议用)和两厢,共设有六房,(相当今之科室):即吏(管)、户(籍)、礼(仪)、兵(役)、刑(法)、农(业),后增一房为工(手工业)。另设知县办公房。同时还修建了知县家属住宅,建了警察所(今城西南角边防部队营房
    吴光国修建的县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落成后,将县城内的街道重新划分和命名,东面南北向的街道为东盛街,西面南北向的街道为西盛街,南面东西向街道为会泉街,北面东西向街道为余庆街,衙门前南北向街道为明远街,东西向街道为兴安街,后改为平正街,(今胜利大街)使集安城的街道纵横有序。
    吴知县重视教育,先后设小学堂、师范讲习所(图4)等公办学堂各一处。在当时就建立师范学堂,这在当时东北绝对是一个奇迹,可惜这个师范哪去了呢?这可有110年的历史啊,当时毕业要发师范文凭的,钱有各个保来出。摊牌教育,估计当时没有反对的。
    知县到任之初,正值日俄战争时期,当时朝鲜已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强行夺取木材,吴知县一个文官在当时敢于在中日交涉中据理力争,在边境事件的斡旋,保护了国家和百姓利益,成为边境县份中政绩颇丰的知县之一,可歌可泣,得到上级的看重和百姓的拥戴。
    好太王碑碑文有关于倭的内容,为了能在历史里找到侵略朝鲜和东北的理由,日军企图把太王碑运走,吴知县积极保护辑安文物抵制了日军阴谋与企图,同年,吴知县还亲自主编《辑安县乡土志》(参看1907年法国人沙畹拍的照片)(图5-12)及附卷《辑安县外交公牍》,是清末一个有作为的地方官员。是年七月,吴知县调离辑安去安东(今丹东)任职。
    吴知县事迹,抛开腐朽的晚清政府不谈,但就吴知县对集安的贡献,应该立碑立传,以示后人。


    2楼2018-04-21 19:08
    回复
      2025-08-31 13:52: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图1辑安县县衙


      3楼2018-04-21 19:08
      回复
        图3辑安县警察局


        4楼2018-04-21 19:09
        回复
          图4辑安学校


          5楼2018-04-21 19:09
          回复
            民国时期的高句丽文物


            6楼2018-04-21 19:11
            回复
              不错懂了
              不少知识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4-21 23:20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4-22 08:42
                回复
                  2025-08-31 13:46: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难得一见的好帖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4-22 15:14
                  回复
                    值得大赞。楼主能否留下联系方式???


                    12楼2018-04-23 01:02
                    回复

                      世界文化遗产


                      IP属地:吉林13楼2018-06-21 1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