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吧 关注:3,832贴子:62,634
  • 4回复贴,共1

“自然力”之修练概念,实质精义为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然力”之修练概念,实质精义为甚?
“自然力”的提出,亦非芗斋先生首创。早在《剑髓千言》就提出了。其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
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直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育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又:“神足力勇无息,悉发于先天之自然”。又:乃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动静皆自然,非勉强也。自然之力,由于习惯也。
  上论说明“自然力”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与生俱来的“听探、顺化”的能力及“听探与顺化”相互为用的能力。此乃人的生化机理自然存在的能力。这说明“自然力”乃人人与生俱来的“听探、顺化”的能力,可以名之为“自然力”。
一个是经后天修练后而符合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能力,而又无损于生机之自然。即攻防较技时“听探、顺化”的动静互为其根而又做的自然而然之能力,称为“自然力”。这个“自然之力,由于习惯”。
由于什么习惯?即“皆从他力取法,要在心空灵,手灵妙”中习惯成自然时,也就具备了“自然力”了。
  如果从攻防技术方法角度分析,什么是“自然力”?可能会认识的更清楚一些的。
  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继而生发的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自动化之能力。
  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之用,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动静无不制人的能力。
  虚实相变,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惊实取皆因彼力取法,虚可空敌如落深渊;实自放敌飞跃腾翻而扑。虚实无不制人之能力。
  方圆相机而施,无形无象可见,无痕迹可寻,圆化动变自如,方发灵稳而准,化发转换天机灵动之能力。
  曲直互用,曲蓄有余,直发干脆。一片神机写太和。即曲即直,非曲非直,即蓄即发,全凭天机自动之能力。
  以上皆从“内气、外形的阴阳迭神其用”而论的。如以太和一气的太极艺境来立论,说明“自然力”为何?那就是: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必得其时中,丝毫无差。功臻此境,自无形迹可寻,乃功夫精纯的自然力的神化之功的能力。
  为何称此为“自然力”的神化之功的能力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论说明了“逆修”的法则。逆修到“道”的境界时,方是“自然”的能力之体现。
而此能够达到“拳道”的艺境,是“直养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也”。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们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存神以知机,德兹而熟,所用皆神,化物而不为物化,此作圣希天之实学也。称此为“自然力”尔。即道法自然之能力尔。
  实际上芗翁所论之自然力,即形意拳之“化劲”功夫艺境。太极拳所论的“太极、无极”功夫艺境。故可知:“拳无二说”,可信也。
  明此“自然力”之精义者,习拳练艺可不自误了。习之有法,艺成自不失其真了。故成此文之论以明之。


IP属地:北京1楼2017-08-08 13:32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8-22 10:10
    回复


      3楼2017-08-23 15:04
      回复
        再谈试验各种力,名称用途各不一,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具体、局部、自动、被动及蓄力,有定位、无定位、应用和练习,大都是骨藏棱,筋伸力,沉托分闭,提顿吞吐,筋络鼓荡弹簧似,毛发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缠绵力旋绕,一面要斩铁截金,冷决脆快,刀剪斧斤,曲折路线存松紧,面积中分虚实,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任转移,精神犹怒虎,气质若灵犀,身动似山飞,力涨如海溢,这种学术并不太稀奇,都是以形取意,抽象中求具体的切实。


        IP属地:北京4楼2017-12-02 14:07
        回复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处,似乎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IP属地:北京5楼2018-01-05 1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