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论坛吧 关注:215贴子:2,111
  • 2回复贴,共1

山东产妇坐月子中暑身亡,“坐月子”是传统糟粕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山东一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在酷暑高温之下,不开风扇和空调,身穿长裤长袖,最终导致中暑身亡的事件,引发了舆论的渲染大波。“坐月子”是中国产妇特有的习俗,在坐月子期间有着一系列的禁忌,如忌淋浴洗漱、忌下床活动、忌受风寒等……近日,伴随着山东这位产妇的中暑身亡,这一习俗是否该被归于封建糟粕的“月经”话题再度回归公众视线。
女权主义时评人侯虹斌在公众号“大家”上的《侯虹斌:为什么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坐月子》一文,开宗明义地摆明自己的立场:传统意义上的“坐月子”,百害而无一利,没有任何价值。大多数人对只有中国人“坐月子”的辩护是:“中外体质不一样”,这在侯虹斌看来,是把已经摘掉了的“东亚病夫”的帽子重新戴了回去。而“坐月子”支持者往往摆出“月子坐不好,老了容易得病”的论据,侯虹斌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把老年女性所得的病都归罪于“月子没坐好”,然而同样的疾病,老年男性也会得。并且,“捂月子”这种不清洁、不活动的方式,反倒更加会引发女性的慢性病,甚至让产妇患产后抑郁的概率更高。
侯虹斌接着从纵向角度举出古代女性“坐月子”的缘由,地位低下、家务繁重的妇女,仅有刚生下来孩子的短暂时光里可享有劳动豁免权。所以刚从鬼门关出来,自然乐于享受坐月子难得的喘息机会。再加上古代卫生条件差,不清洗、不挪动是避免触动伤口的自保方式。而横向比较,中国产妇难以做到外国女性生完孩子很快就下地,并非中外体质差异,而是后天缺乏运动造成的体能差。侯虹斌特别指出,中国婴儿体积大,剖腹比例高,也造成了生产困难,产妇不得不花更多时间恢复。然而,这在侯虹斌看来,是中国的饥饿与匮乏记忆太长了,深受传统意识影响,产妇在父母的敦促下,营养过剩,导致胎儿巨大,大大增加了生产难度。
最后,侯虹斌总结到,“坐月子”不必要,科学对待孕期和产褥期非常必要。没有道理放着先进的医学和文明不用,却回过头来演习那些没医没药时代的陋习。更何况,生产这些“陋习”的时代仅仅在乎女性的生育功能能否健全保存,而不会在意女性的身心健康。
人类学家张经纬的《一部坐月子史,就是中国妇女的受难史》,则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切入了这个话题。坐月子者究竟在担心什么?张经纬引用了关于“坐月子”习俗的最早纪录——南宋中医陈自明所著的《妇人大全良方》。这个纪录用白话可以总结为:不能喜怒哀乐,不能起床行动,不能遭遇风寒,乃至不能洗浴洗漱,为的是避免一种名叫“蓐劳”的妇科病,其症状则是手酸脚冷。这位南宋中医更危言耸听地指出:“蓐劳”只是不坐月子的初级阶段症状,高级阶段症状则是“蓐风”,多会导致身体僵硬,腰背向后弯曲如弓状,不治身亡。张经纬总结道:“坐月子”禁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古人担心“蓐劳”,以及其加强版“蓐风”。因为得了这种恐怖的蓐风,产妇便是“大命已去”。
事实上,中国人的体质和外国人没有什么不同。西方现代医学萌芽时期,欧洲人将高频率引发产妇死亡的病症称为“产褥热”(ebris puerperalis),即产后很快出现寒战,伴随高热持续不退,最后有极大可能昏厥,并危及生命。张经纬指出,从西医病原学的角度,产褥热和破伤风一样,都是因为衣原体或细菌感染,出现发热、僵直症状。在西方医学系统中,1847年塞麦尔维斯发现“消毒对产妇的意义”成为了为分水岭,大大降低了产妇感染“产褥热”从而导致死亡的概率。到20世纪初,当英国生化学家发现了功德无量的青霉素后,产褥热终于被全面攻克,再也没有妇女因此去世。
然而,而在中医文献记载中,“产褥热”的病症被称作“蓐风”,因“风吹”而导致的疾病,“破伤风”则同理。“坐月子”便是对产妇感染“蓐风”的极大恐惧。过去国人把产后畏寒、高烧发热的症状与风吹着凉联系在一起,进而得出种种“忌寒忌动”的方子。而事实上,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导致“蓐风”的原因,是因为她们在分娩过程中接触了完全没有经过消毒流程的助产人员。
张经纬进一步通过已有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指出,大量“文明”以外的部落族群中的妇女常常会选择远离聚落的地方独自分娩,避免与外人接触,而这恰好使她们没有任何“产褥热”的发病经历。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唐宋以前的妇女,因将分娩视为不洁,也常常由产妇独自在户外完成,尽管难产者无数,却从未有过产后疾病的记载。张经纬指出,唐宋时期出现产婆助产,是“文明”社会形成以后,避免妇女独自生产遭遇难产的一项有益的文化变迁。然而,随之产生的细菌感染,也困扰了之后近千年的妇女生育史。所以,曾经长期是主流的产婆接生行当,多少需要为感染产褥热的妇女负责。
最后,张经纬总结道:人们在不了解产褥热致命病原的情况下,朴素地将其与风寒症状联系起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蓐劳、蓐风禁忌。以为在产后不做任何活动,不与外界接触,就能躲避产褥热感染,无疑也构成了“坐月子”习俗的全部原因。
然而,以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视角和科学话语对“坐月子”习俗做文化批判,未免会简化问题。中国的“坐月子”文化,不仅仅在缺乏常识与科学教育的底层流行,它同样在中高收入人群中大有市场。近年来,从中国台湾传来的“月子中心”和月嫂产业,带来了一整套“月子期间保养”的意识形态,而这一套意识形态早已区别开传统的“防止月子期间落下病症”的封建迷信。“月子中心”和“月嫂”是高度现代化的消费,它提供“瘦身美容”、“健康饮食”等一系列服务,与现代女性对身体衰老的焦虑和“科学育儿”观念紧密连接在一起。它诞生于消费主义与父权结构的苟合之下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治理术,同时也诞生于现代女性“科学育儿观”与公婆父母带孩子的博弈。在这个意义上的“坐月子”,是否还能放到传统习俗的框架之内?


1楼2017-07-26 18:16回复
    在中国“坐月子”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而是包含了传统文化习俗、习惯、地区……等等的问题,“坐月子”可以说不是单纯的讲科学就行的这是个社会科学问题。


    2楼2017-07-26 18:16
    回复
      外媒看中国产妇“坐月子”:有些习惯已过时应当摈弃

      月27日报道,西媒称,赵旭阳(音)生完孩子后一个月没洗澡、没出门也没喝过凉水。这是中国传统的“坐月子”习俗中的一些规定。尽管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但产妇“坐月子”仍不在少数。因此,27岁的英文教师赵旭阳在得到家中女性亲戚们的忠告后决定分娩后待在家中整整一个月,直到骨骼和肌肉“复原”。
      据埃菲社7月25日报道称,赵旭阳告诉记者,她的多数女友也都遵循这样的习俗,有的甚至执行得更为严格。
      “传统来说,坐月子时不能洗头洗澡,甚至不能刷牙,但我生完孩子三四天后就开始刷牙,第12天就开始洗头,一个月后洗了澡。”她说。
      她还表示,在坐月子期间,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床上度过,“一天吃3至4餐,剩下的时间我就看看书,听听音乐”。当然一天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给孩子喂奶,因此这一个月对新手妈妈来说也是一个关键的适应期。
      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女性在怀孕和分娩期间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血液,因此拿出一段时间来得到全方位的照料对于产妇身体的恢复和未来的身体健康都至关重要。
      此外,中医还认为,产妇在这个时期最体虚和脆弱,因此患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报道称,寒冷被认为是首要的敌人,因此决不能吹空调、洗冷水澡和喝冷饮。必须裹着厚厚的衣服保暖,即便是在现在很多城市室外温度达到40度的情况下也不例外。
      几天前,中国当地媒体就报道了一则产妇三伏天坐月子中暑身亡的新闻,在社交网站上引发了针对这一传统习俗的讨论。
      上海和睦家医院妇产科专家陈美嘉(音)对埃菲社表示,这样的观念应该改变了。她认为“月子”要“坐”,但其中的一些习惯属于过去,应当摈弃。
      例如,在古代,水不像现在这样干净,因此如果伤口沾水的确有感染的风险。此外,当时各家各户没有热水,洗澡只能用凉水,更容易致病。“但如今大家都有吹风机和电热水器,不太容易着凉。”她表示。
      她认为,教育至关重要,“我们应当让年轻的夫妻们知道,如果空调温度适当,对产妇和新生儿来说都是更为健康的环境。”
      不过,在对各种产后恢复的方法进行研究后,陈美嘉更偏向于中国的传统。“从医学领域看,坐月子是一个好的观念,因为女性在产后的确需要得到悉心照料。”她说。
      她表示,尽管应当尊重不同文化,但西方女性普遍来说更强壮,医生也会建议她们在产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但有时这也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得人人都想当“女超人”。
      报道称,赵旭阳在谈到西方人的产后习惯时认为那很“疯狂”,“我觉得刚生完孩子就出门、一切如常,这太疯狂了。产妇的身体需要恢复元气。我生完孩子后就感觉自己非常虚弱,不可能做到百无禁忌。”


      3楼2017-07-27 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