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艺,潘燕华,葛世伦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在企业建模领域引入本体思想,介绍了企业本体的概念、作用和意义,然后阐述了企业知识表示和组织策略,最后
通过一个实例给出了本体建模的详细步骤和方法体系。基于本体的企业建模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知识共享和重用问
题。
关键词:企业本体;知识表示;知识工程;企业建模
0 引 言
企业模型是分析企业流程、开发集成信息系统的
基础和关键。国际上已经提出了很多结构化的、面向
功能的企业建模方法(如IDEF0、GRAI),但它们越来
越明显暴露出不稳定、不连续等弱点。当企业的结构
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模型不能反应企业的工作流和信
息流时,就需要重新构造企业模型。事实上,企业建
模不但需要识别对象或对象类、构造对象层次结构,
还需要分析对象之间的其他关系以及对象的组合方
式。虽然大多数面向对象的方法除了能表示对象的
类层次结构外,还或多或少地提供了一些手段来表示
对象之间的其他关联,但并不充分[1]。企业的对象关
联复杂,因此企业建模必须充分分析企业的知识结
构,并解决知识的互操作和重用问题。
目前在知识工程领域,本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
视,基于本体的语义级知识表示实现了不同应用之间
的翻译和互操作。企业本体建模研究已经取得了较
大的成绩,如:KBSI(Knowledge Based Systems Inc)开发
的IDEF5用于描述和获取企业本体的方法;爱丁堡大
学Uschold等人开发的企业本体(Enterprise Ontology);
多伦多大学Gruninger和Fox等人从TOVE项目中总
结出来的TOVE企业本体建模方法[2]。
1 企业本体
1.1 企业本体概念
本体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
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
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1993年,Gru-
ber给出了本体一个最为流行的定义,即“本体是概念
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
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
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
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
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
成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企业本体,即定义企业领域中
的一系列的术语和关系的集合。设定EO为企业本
体,则EO={{E},{R}}。其中E是企业领域中概念
的集合,图1中椭圆型表示的是企业实体中组织、部
门、任务、活动等;R是关系的集合,图1中的箭头表
示了实体之间的关系。组织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它
们之间的关系是consists_of,组织代理和任务之间是
plays的关系,而任务和子目的之间是has_goal的关
系。企业本体是以企业领域为描述对象的本体,根据
企业领域中公共的特征进行分类,对类的层次关系进
行标识,注明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1.2 企业本体的作用
企业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捕获了
企业的相关知识,为知识表示打好基础。本体可以重
用,从而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其统一的术语和
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本体可实现通讯(commu-
nication)、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和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3]。
通讯是企业本体对企业内外部不同人员(包括用
户与开发者)、不同的系统开发工具、不同的环境之间
提供共同的词汇和概念,以达成共识。互操作是指在
不同的建模方法、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
射,以实现异构环境的互操作和集成。为了实现互操
作,本体可以作为中间语言来实现不同语言和表示之
间的转换。系统工程方面主要表现在:(1)重用(re-
usability)。企业本体是企业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
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基础,重用可以实现
在不同的企业信息系统之间载入或取出模块;(2)知
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当构造基于企业知识
的系统时,用现有的企业本体作为基础来指导知识的
获取和表示可以提高速度和可靠性;(3)可靠性(relia-
bility)。企业本体有形式化和非形式化表示,可以实
现手工、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对系统软件和规范说明进
行一致性检查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
(4)规范说明(specification)。企业本体对处理的企业
中的问题和任务有共同的理解,便于确定企业信息系
统(如知识库)的需求和规范。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在企业建模领域引入本体思想,介绍了企业本体的概念、作用和意义,然后阐述了企业知识表示和组织策略,最后
通过一个实例给出了本体建模的详细步骤和方法体系。基于本体的企业建模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知识共享和重用问
题。
关键词:企业本体;知识表示;知识工程;企业建模
0 引 言
企业模型是分析企业流程、开发集成信息系统的
基础和关键。国际上已经提出了很多结构化的、面向
功能的企业建模方法(如IDEF0、GRAI),但它们越来
越明显暴露出不稳定、不连续等弱点。当企业的结构
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模型不能反应企业的工作流和信
息流时,就需要重新构造企业模型。事实上,企业建
模不但需要识别对象或对象类、构造对象层次结构,
还需要分析对象之间的其他关系以及对象的组合方
式。虽然大多数面向对象的方法除了能表示对象的
类层次结构外,还或多或少地提供了一些手段来表示
对象之间的其他关联,但并不充分[1]。企业的对象关
联复杂,因此企业建模必须充分分析企业的知识结
构,并解决知识的互操作和重用问题。
目前在知识工程领域,本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
视,基于本体的语义级知识表示实现了不同应用之间
的翻译和互操作。企业本体建模研究已经取得了较
大的成绩,如:KBSI(Knowledge Based Systems Inc)开发
的IDEF5用于描述和获取企业本体的方法;爱丁堡大
学Uschold等人开发的企业本体(Enterprise Ontology);
多伦多大学Gruninger和Fox等人从TOVE项目中总
结出来的TOVE企业本体建模方法[2]。
1 企业本体
1.1 企业本体概念
本体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
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
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1993年,Gru-
ber给出了本体一个最为流行的定义,即“本体是概念
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
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
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
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
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
成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企业本体,即定义企业领域中
的一系列的术语和关系的集合。设定EO为企业本
体,则EO={{E},{R}}。其中E是企业领域中概念
的集合,图1中椭圆型表示的是企业实体中组织、部
门、任务、活动等;R是关系的集合,图1中的箭头表
示了实体之间的关系。组织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它
们之间的关系是consists_of,组织代理和任务之间是
plays的关系,而任务和子目的之间是has_goal的关
系。企业本体是以企业领域为描述对象的本体,根据
企业领域中公共的特征进行分类,对类的层次关系进
行标识,注明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1.2 企业本体的作用
企业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捕获了
企业的相关知识,为知识表示打好基础。本体可以重
用,从而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其统一的术语和
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本体可实现通讯(commu-
nication)、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和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3]。
通讯是企业本体对企业内外部不同人员(包括用
户与开发者)、不同的系统开发工具、不同的环境之间
提供共同的词汇和概念,以达成共识。互操作是指在
不同的建模方法、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
射,以实现异构环境的互操作和集成。为了实现互操
作,本体可以作为中间语言来实现不同语言和表示之
间的转换。系统工程方面主要表现在:(1)重用(re-
usability)。企业本体是企业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
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基础,重用可以实现
在不同的企业信息系统之间载入或取出模块;(2)知
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当构造基于企业知识
的系统时,用现有的企业本体作为基础来指导知识的
获取和表示可以提高速度和可靠性;(3)可靠性(relia-
bility)。企业本体有形式化和非形式化表示,可以实
现手工、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对系统软件和规范说明进
行一致性检查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
(4)规范说明(specification)。企业本体对处理的企业
中的问题和任务有共同的理解,便于确定企业信息系
统(如知识库)的需求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