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吧 关注:3,496贴子:623
  • 3回复贴,共1

知识表示及企业本体建模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姜 艺,潘燕华,葛世伦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在企业建模领域引入本体思想,介绍了企业本体的概念、作用和意义,然后阐述了企业知识表示和组织策略,最后
通过一个实例给出了本体建模的详细步骤和方法体系。基于本体的企业建模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知识共享和重用问
题。
关键词:企业本体;知识表示;知识工程;企业建模
0 引 言
企业模型是分析企业流程、开发集成信息系统的
基础和关键。国际上已经提出了很多结构化的、面向
功能的企业建模方法(如IDEF0、GRAI),但它们越来
越明显暴露出不稳定、不连续等弱点。当企业的结构
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模型不能反应企业的工作流和信
息流时,就需要重新构造企业模型。事实上,企业建
模不但需要识别对象或对象类、构造对象层次结构,
还需要分析对象之间的其他关系以及对象的组合方
式。虽然大多数面向对象的方法除了能表示对象的
类层次结构外,还或多或少地提供了一些手段来表示
对象之间的其他关联,但并不充分[1]。企业的对象关
联复杂,因此企业建模必须充分分析企业的知识结
构,并解决知识的互操作和重用问题。
目前在知识工程领域,本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
视,基于本体的语义级知识表示实现了不同应用之间
的翻译和互操作。企业本体建模研究已经取得了较
大的成绩,如:KBSI(Knowledge Based Systems Inc)开发
的IDEF5用于描述和获取企业本体的方法;爱丁堡大
学Uschold等人开发的企业本体(Enterprise Ontology);
多伦多大学Gruninger和Fox等人从TOVE项目中总
结出来的TOVE企业本体建模方法[2]。
1 企业本体
1.1 企业本体概念
本体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
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
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1993年,Gru-
ber给出了本体一个最为流行的定义,即“本体是概念
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
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
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
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
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
成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企业本体,即定义企业领域中
的一系列的术语和关系的集合。设定EO为企业本
体,则EO={{E},{R}}。其中E是企业领域中概念
的集合,图1中椭圆型表示的是企业实体中组织、部
门、任务、活动等;R是关系的集合,图1中的箭头表
示了实体之间的关系。组织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它
们之间的关系是consists_of,组织代理和任务之间是
plays的关系,而任务和子目的之间是has_goal的关
系。企业本体是以企业领域为描述对象的本体,根据
企业领域中公共的特征进行分类,对类的层次关系进
行标识,注明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1.2 企业本体的作用
企业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捕获了
企业的相关知识,为知识表示打好基础。本体可以重
用,从而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其统一的术语和
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本体可实现通讯(commu-
nication)、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和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3]。
通讯是企业本体对企业内外部不同人员(包括用
户与开发者)、不同的系统开发工具、不同的环境之间
提供共同的词汇和概念,以达成共识。互操作是指在
不同的建模方法、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
射,以实现异构环境的互操作和集成。为了实现互操
作,本体可以作为中间语言来实现不同语言和表示之
间的转换。系统工程方面主要表现在:(1)重用(re-
usability)。企业本体是企业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
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基础,重用可以实现
在不同的企业信息系统之间载入或取出模块;(2)知
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当构造基于企业知识
的系统时,用现有的企业本体作为基础来指导知识的
获取和表示可以提高速度和可靠性;(3)可靠性(relia-
bility)。企业本体有形式化和非形式化表示,可以实
现手工、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对系统软件和规范说明进
行一致性检查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
(4)规范说明(specification)。企业本体对处理的企业
中的问题和任务有共同的理解,便于确定企业信息系
统(如知识库)的需求和规范。




1楼2009-01-04 21:48回复
    2.2 知识表示与组织
    领域知识的分析是企业本体建模的第一步。在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和组织过程中,应该“言无不尽,
    言之有理”。从认知角度来看,对企业中的概念刻画
    旨在获得对概念的精确的、准确的、充分的认知和描
    述;从知识的表示和组织角度来看,用类、分类体系、
    关系、公理和实例为工具或形式来刻画获得的术语和
    概念。
    2.2.1 类
    关于领域概念的规范而清晰的描述称为类(也称
    之为概念)。在构建类的时候,可以定义元类(Meta
    classes),元类的实例是类。如图2是某个汽车销售商
    的本体实例。Vehicel_Model_Type类是元类。类Ford
    和Shanghai Vlokswagen是Vehicel_Model_Type的实例。
    类是本体的核心,属性、关系和公理是类的重要组成。
    属性是对概念特征的刻画,关系是不同概念之间联系
    的表述,公理是对概念的限制。三者相辅相成,最终
    目的是为了获得刻画的概念和现实的近似等价。
    图2 汽车销售商本体
    2.2.2 属性和关系
    把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关系,都叫做事物的属性。
    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就形成了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
    事物就分别形成不同的类。关于概念、属性和分类之
    间的关系界定是:属性是概念的属性,属性自身也可
    以是一个概念;分类是对概念的分类,分类的标准是
    按照概念具有的一个属性,按照填写的不同属性值对
    概念进行分类。概念分类是组织领域知识的有效手
    段之一,分类的基础是对现实世界充分认知。
    一般属性是一元的,一般对应描述性名词。关系
    表达了领域内部不同的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二
    元的,一般对应动词。其中有一种是逆反关系(in-
    verse relations),如定义了类Wheel和类Vehicle的关系
    has_wheel和wheel_of关系。
    2.2.3 公理
    对于某些特殊的概念如果用属性或关系无法表
    达清晰的可以用公理来定义。公理是对概念和关系
    的属性值以及概念对象关系的限制。简单的公理表
    示方式是(relation_name 1st_term 2nd_term 3rd_term
    ...)。为了精确地表示公理,通常用一阶逻辑描述公
    理。如要表示2002年以后的汽车要实行《机动车辆
    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 (and (vehicle ? car)
    (> (Model_year ? car) 2001))
    (require_mandatory_authentication ? car)
    企业知识一致性检查和知识连通依赖于本体中
    刻画的公理。
    2.2.4 实例
    定义类的单个实例,填写属性值并刻画限制条
    件,可以获得一个知识集合。实例是相对类而言的,
    实例是某一类的实例,实例是概念的外延之一。所以
    说,实例的刻画是对概念内涵的确定,其确定方式是
    对概念属性和关系填写相应的值。
    2.3 本体体系
    知识表示系统通过概念之间单一或者多重的继
    承关系来组织领域知识,因而分类法的描述也是纷繁
    复杂的。可以建立子类(subclass of),允许定义不相
    关的类的集合即划分(partitions);允许对父类进行不
    完全的划分(disjoint decompositions);允许对父类进行
    完全划分(exhaustive subclass decompositions)等。如果
    若干类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实例,那么它们是互不相
    关的,明确两个类是否互不相关的,及对父类进行完
    全或不完全的划分,会使系统更好地验证本体的性能
    和逻辑性。本体体系是对领域概念的一个层次化、结
    构化描述,它是领域知识结构分析的结果。如图3所
    示。


    3楼2009-01-04 21:57
    回复
      2025-08-28 14:42: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 企业本体的构建
      3.1 确定目的
      确定本体的领域范畴是开发企业本体的起点。
      首先要明确企业领域相关的知识、建立企业本体的目
      的、本体应该能回答哪些类型的问题和它的最终用户
      及维护者的特点。制定提纲和能力问题(Competency
      questions),为最终的信息系统软件制定用户需求报
      告。这些问题可以调整,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但是由
      于它们限制模型的范畴,所以需要相对稳定。如与资
      源相关的能力问题可以是这样几个方面。分类:该资
      源能被分类吗?数量:在某一时刻库存量是多少?定
      位:资源X在哪里?消耗:该资源是否被某一活动消
      耗了?如果是的,那么消耗了多少?结构:资源X结
      构上是如何划分的?能力:该资源能被其他的活动使
      用吗?趋势:某资源从被加工到最后成品,其中间过
      程状态是如何的?
      3.2 确定形式化程度
      本体的创建者要决定本体的形式化程度,这主要
      取决于本体的目的和它的最终用户。对于非技术人
      员或者是利用本体的共享词汇在人与人之间或组织
      与组织之间进行交流,那么非形式化的本体词汇就可
      以进行。通常本体形式化的程度的要求随着自动化
      的要求的增加而提高。互操作、复用及知识共享需要
      较高程度的形式化。多数情况下,一个企业模型会同
      时拥有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的本体来满足技术人员和
      非技术人员的需求,产生文本代码和精确的形式化代
      码。
      本体的形式化的描述可以用六元组来表示。On-
      tology_Name={C,AC,R,AR,H,X},其中C={c1,c2,c3
      …};AC={AC(c1),AC(c2),AC(c3)…};R={r1(c1,c2),
      r2(c2,c3),r3(c4,c2)…};AR={AR(r1),AR(r2),AR(r3)
      …};H={(c1,c2),(c1,c4),(c2,c3)…};X={x1,x2,x3
      …}。C表示概念或者是类的集合;AC表示每个类的
      属性集合;R表示关系的集合;H表示类的分类体系;
      X表示公理的集合。ci是类的一系列对象,并能由
      AC(ci)标识的属性来描述;ri(cx,cy)是cx和cy的二元
      关系,并能被AR(ri)的属性来描述;(cx,cy)∈H的cx
      是cy的父类;xi是对AC、AR的属性的值以及R对象
      关系的限制。


      4楼2009-01-04 22:03
      回复
        Cveh={Vehcile,Vehicle_Model_Type,Wheel,Shanghai Volkswa-
        gen,Polo,Santana,Passate…}
        ACVeh= {ACVeh(Vehcile),ACVeh(Wheel),ACVeh(Vehicle_Model_
        Type),ACVeh(Shanghai Volswagen)…}
        ACVeh(Vehcile)={Mileage, Size…}
        Rveh={has_Wheel(Vehicle,Wheel)…}
        ARVeh={ARVeh(has_Wheel),ARVeh(Wheel_of)…}
        ARVeh(has_Wheel)={ Model_Type,Number,Size…}
        Hveh={(Vehicle, Ford), (Shanghai Volkswagen, Gol)…}
        X= {(vehicle(x) and(Model_year(x) > 2001)) require_
        mandatory_authentication (x)},…}
        5 结束语
        企业本体是对企业领域知识概念的抽象和描述。
        用本体来建立和表达企业模型,建立企业知识库,能
        对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共识。利用企业本体可以在同
        一企业或不同企业之间,人、组织、系统工具和系统之
        间建立良好的通讯和交流。基于统一、精确的概念表
        示,本体便于对企业知识的获取、表示和处理,形成企
        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知识库的利用,可以建成企业信
        息系统,或者便于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及通讯的实
        现。
        目前本体的开发和应用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利用本体的核心主要是两个方面:共享和重用。今后
        本体研究的方向是本体的设计和评价方法,尤其是系
        统的、全面的方法体系,评价标准以及一致性的设计
        工具等,不断扩大本体应用领域,引用先验知识,向智
        能化的方向发展。

        [1] 陈刚,丁香乾,冯天瑾.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企业建模技
        术[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30(2):327~331.
        [2] Mike Uschold, Martin King, Stuart Moralee,Yannis Zorgios.
        The Enterprise Ontology[J].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
        view,1998,13(1).
        [3] Mike Uschold, Michael Gruninger. Ontologies: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1996,11(2): 93-136.
        [4] Nicola Guarino. Formal ontology in information systems[A].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onferece (FOIS’98)[C].Trento,I-
        taly,6-8 Junw 1998,Amsterdam,IOS Press,1998.3-5.
        [5] Mike Uschold. Building ontologies:towards a unified methodol-
        ogy[A].Proceedings of Expert Systems 96[C]. Cambridge,
        December 16-18,1996.
        [6] Mike Uschold,Martin King.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building
        ontologies[A]. Workshop on Basic Ontologicalll Issues in
        Knowledgee Sharing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IJCAI-95[C].
        Montreal,1995.
        [7] Nicola Guarino.Formal ont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A].
        Formal Ontology in Information Systems[C]. Trento, Italy,
        Amsterdam,1998

        [8] Henry MKin, Mark S Fox. Formal Models of Quality and ISO
        9000 Compliance:An Information System Approach[DB/OL].
        http://citeseer.ist.psu.edu/kim94formal.html,19994-05-30.
        [9] Stanford KSL Network Services.Ontolingua Guided Tour[DB/
        OL].http://www-ksl-svc.stanford.edu:5915/doc/frame-ed-
        itor,1997-05-28.
        [10] GruningerM, FoxMS.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and eval-
        uation of ontologies[A].Workshop on Basic Ontological Issues
        in Knowledge Sharing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Montreal, Au-
        gust 19-20th,1995.
        [11] Nicola Guarino. Formal ontology,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and Computer Studies, 1995, 43(5/6):625-640.
        [12] Fernádez López M.Overview of methodologies for building on-
        tology[A].Proceeding of the IJCAI-99 Workshop on Ontology
        and Problem-Solving Methods(KRR5)[C]. Stockholm, Swe-
        den, August 2,1999.
        [13] Myo-Myo Naing, Ee-Peng Lim, Dion GohHoe-Lian. Ontolo-
        gy-based Web annotation framework for hyperlink structures
        [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 Se-
        mantics i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DASWIS′02)[C]. Singa-
        pore, December 2002.


        6楼2009-01-04 2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