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隽教授的回信原文如下:
先生您好!
我对此说两点意见:
1)相对论的时空变换理论是一个逻辑上矛盾的理论(钟佯谬)。一个逻辑上自我矛盾的理论不可能被实验证实。宣称证实的实验一定有问题。
2)我大致看了一下您给的链接。李院士的实验技术上至少有几个问题:1。如何保持两个光源的同时性?在这里人们往往从经典概念来设计“同时”的光源,可是如果根据相对论的时空理论,这种设计的“同时性”本身就是一个和洛伦兹变换等同的问题,一个本身就需要被证实的问题,因此人们就陷入逻辑循环。2。如果滚筒在滚动,那么光源和探测器必须和滚筒同步运动,这在经典理论中原理上也是可以的(虽然实验上很难),但是根据相对论的时空理论,这也是同样须要证明的,是同样的逻辑循环。3。如果光线沿着滚筒的轴线传播,那它和滚动的方向垂直,理论上应该没有时间差。
所以我建议各位先搞清楚相对论时空变换的逻辑问题,才能对某些实验设想本身的逻辑严密性和可行性作出有意义的评估。我的“对称钟佯谬实验”一文对此有详细的分析,也分析了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宣称证实了相对论的实验的问题和错误。对于李院士的实验,应该以同样的精神分析对待。
前些时张树斌和张崇安先生在临汾开了一个有关时空问题的讨论会,还立了一块时间公理石碑。他们请我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光速不变和光速极限原理的讨论。不知是否出了会议文集。这篇文章放在我的中文博客上。我在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从理论上和逻辑上理解相对论时空理论错误的重要性。此一类实验的难度,或者可行性,和光速非常快有关。光行进一米的距离仅需要3个毫微秒,其双向行进造成的时差等于这个数值乘以一个很小的比例。这个比例等于实验设备的运动速度除以光速的比的平方。这个比例的数值通常在10的负14次方的数量级。以这个比例乘以3毫微秒,就是10的负23次方秒。这是现有的电子技术根本无法测量的时间间隔。
您可以将我的意见转发或转贴。
令隽
先生您好!
我对此说两点意见:
1)相对论的时空变换理论是一个逻辑上矛盾的理论(钟佯谬)。一个逻辑上自我矛盾的理论不可能被实验证实。宣称证实的实验一定有问题。
2)我大致看了一下您给的链接。李院士的实验技术上至少有几个问题:1。如何保持两个光源的同时性?在这里人们往往从经典概念来设计“同时”的光源,可是如果根据相对论的时空理论,这种设计的“同时性”本身就是一个和洛伦兹变换等同的问题,一个本身就需要被证实的问题,因此人们就陷入逻辑循环。2。如果滚筒在滚动,那么光源和探测器必须和滚筒同步运动,这在经典理论中原理上也是可以的(虽然实验上很难),但是根据相对论的时空理论,这也是同样须要证明的,是同样的逻辑循环。3。如果光线沿着滚筒的轴线传播,那它和滚动的方向垂直,理论上应该没有时间差。
所以我建议各位先搞清楚相对论时空变换的逻辑问题,才能对某些实验设想本身的逻辑严密性和可行性作出有意义的评估。我的“对称钟佯谬实验”一文对此有详细的分析,也分析了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宣称证实了相对论的实验的问题和错误。对于李院士的实验,应该以同样的精神分析对待。
前些时张树斌和张崇安先生在临汾开了一个有关时空问题的讨论会,还立了一块时间公理石碑。他们请我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光速不变和光速极限原理的讨论。不知是否出了会议文集。这篇文章放在我的中文博客上。我在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从理论上和逻辑上理解相对论时空理论错误的重要性。此一类实验的难度,或者可行性,和光速非常快有关。光行进一米的距离仅需要3个毫微秒,其双向行进造成的时差等于这个数值乘以一个很小的比例。这个比例等于实验设备的运动速度除以光速的比的平方。这个比例的数值通常在10的负14次方的数量级。以这个比例乘以3毫微秒,就是10的负23次方秒。这是现有的电子技术根本无法测量的时间间隔。
您可以将我的意见转发或转贴。
令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