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想子吧 关注:246贴子:36,392

OLT-r【资料】中国十大名画以及其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资料来源,参考百度百科编辑。
谢谢百度!谢谢百科!谢谢那些提供资料的工作者!


1楼2015-04-22 12:32回复

    【洛神赋图(局部)】


    3楼2015-04-22 12:39
    回复
      2025-08-27 11:25: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步辇图(局部)】


      5楼2015-04-22 12:42
      回复
        3、唐宫仕女图系列: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晚唐《宫乐图》


        7楼2015-04-22 12:44
        回复


          8楼2015-04-22 12:45
          回复


            【捣练图(部分)】


            10楼2015-04-22 12:47
            回复
              二、捣练图
              1)背景: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画家创作的仕女形象也演变成张萱画中所描绘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
              2)内容:《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
              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
              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3)作者:张萱(?公元713—7 5 5 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盛唐是唐朝人物画的高潮期,宫廷和京、洛两地的画家、壁画家和民间艺匠等尽显其才并相互影响。张萱的绘画题材以表现宫廷生活为主,这是由于他的宫廷生活所决定了的,其中也包括皇室的命意。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称他“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一时”。他的人物画题材虽囿于宫廷生活,但能展现出较大的生活场景,这必然会促使张萱掌握多种画科的造型手法和表现技巧,因此,他“善起草,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传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11楼2015-04-22 12:48
              回复

                【簪花仕女图】


                12楼2015-04-22 12:50
                回复
                  2025-08-27 11:19: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簪花仕女图
                  1)背景: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2)内容:《簪花仕女图》没有花园庭院的背景,只绘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
                  (1)右起第一: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
                  (2)对面贵妇: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
                  (3)团扇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
                  (4)贵族女子: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
                  (5)鹤:表明了人物活动是在春意盎然的宫苑。
                  (6)又一贵妇:似正从远处走来,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
                  (7)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
                  画家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13楼2015-04-22 12:50
                  回复

                    【挥扇仕女图】


                    14楼2015-04-22 12:52
                    回复

                      【宫乐图】


                      16楼2015-04-22 12:55
                      回复
                        五、宫乐图
                        1)背景:据专家考证,《唐人宫乐图》完成于晚唐,正值饮茶之风昌盛之时,茶圣陆羽《茶经》便完成于此际。稍稍回顾我国饮茶方法源流,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陆羽在《茶经》里则极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经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
                        2)内容:该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3)作者: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8楼2015-04-22 12:56
                        回复

                          【五牛图参考图】


                          19楼2015-04-22 12:58
                          回复
                            4、五牛图
                            1)背景:据传说,一次韩滉与友人谈论绘画之事,友人问道:“近来论画者谈及驴、牛和马,皆认为是常见之畜,最难状貌图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见?”韩滉稍加思索后回答说:“此话有一定道理,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见,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继续说:“不过,我以为自古迄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
                            在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里,韩滉带领随从来到郊外田间小道上,迎着和暖的春风,心旷神怡。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在开阔的田野里,有几位农夫正在田间用牛耕地翻土。韩滉看得出神,连忙命随从取出画夹,他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在回顾舐舌,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韩滉对这幅画的创作非常满意,取名为《五牛图》。
                            2)内容:韩滉《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循着中国卷轴画从右到左的习惯展开观赏,五头牛列为一行,似乎缓步行走于田垄之上:
                            (1)第一头牛:把路旁一丛小草咬了一口,正咀嚼得津津有味,低侧着头得意地瞧着观者,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
                            (2)第二头牛:昂起头向前瞻望,并加快步伐往前赶,似乎是要追上前面的伙伴。
                            (3)第三头牛:端端正正地站在画卷的中央不动,面向观众,张口“哞哞”地叫,好像在呼唤前后面的同伴,又像是对前面的路途和方向发出疑问。
                            (4)第四头牛:举步踟蹰,回首顾盼,它半伸着舌头舐着下嘴喘息着,犹豫着,眼里露出惊奇的神色。
                            (5)第五头牛:穿上鼻环,带着缨络,神色异常严肃庄重,缓缓地向画外的天地走去。
                            五头牛中每一头既可独立成图,而相互间又能首尾连贯,前呼后应,彼此顾盼,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五牛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画者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3)作者:韩滉(723~787年),字太冲,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政治家。擅画人物和畜兽,写牛、羊、驴等走兽神态生动,尤以画牛“曲尽其妙”。他画的牛,姿态真切生动,具有一种浑厚朴实的风格。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画作有《李德裕见客图》《尧民击壤图》《田家风俗图》等3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五牛图》卷。


                            20楼2015-04-22 12:58
                            回复
                              2025-08-27 11:13: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乡间小路 - 齐豫


                              23楼2015-04-22 13:09
                              回复